現這樣的遠景而鬥爭。
歌德和席勒具有這樣的英雄幻想,同18世紀末德國的階級鬥爭形勢有密切關係。當時先進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已經覺醒,並已在為資產階級的解放而鬥爭。但這一鬥爭主要在意識形態領域中進行,並不是直接的政治鬥爭,而且當時的階級界線並不十分分明,因而歌德和席勒並不認為自己是代表特定的階級──資產階級,而是代表全人類。他們所要爭取的不是某個階級的解放,而是全人類的解放。在民族問題上,一方麵他們的民族意識已經增強,並為建立民族文學而鬥爭,但他們又認為自己是“世界公民”,並提出了“世界文學”的口號。
從這一根本立場出發,歌德和席勒要為實現人類的理想而奮鬥。他們相信人類能夠克服由於社會勞動分工而造成的畸形和肢解,成為全麵發展的完整的人。人類最終會從自然和社會的種種束縛中解放出來,並戰勝內在的“獸性”和外在的“命運”,而達到完善與和諧。另一方麵,他們又幻想通過藝術來實現這一切,企圖建立一個“美的藝術王國”。這種觀點反映了歌德和席勒回避現實政治、害怕革命的傾向。但是,他們遠離政治,並不脫離現實;他們害怕革命,並不反對進步;他們看重藝術,是因為他們相信人類通過藝術達到解放是正確的途徑。他們著眼於全人類,把人的解放當作他們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根本出發點,因而他們的思想就遠遠超出了平庸的資產階級自由派的水平,創作出了具有長遠意義的不朽傑作。不論是他們的理論著作,如歌德的《文學上的平民主義》,席勒的《論人的審美教育書簡》、《論素樸的與感傷的詩》,以及他們在此期間的通信,還是他們的文學作品,如歌德的《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和《浮士德》(第一部),席勒的《華倫斯坦》和《威廉·退爾》等,不僅是德國文學中的瑰寶,而且是世界文學中的珍品。歌德和席勒之墓
德國古典文學不僅是德國文學史上的光輝一頁,而且與德國古典哲學和古典音樂一起構成了德國資產階級文化的頂峰。
德國語言學會德國
17世紀人文主義者和愛國知識分子組織的學術性團體。三十年戰爭前後,德國的分裂狀態使語言極度混亂,濫用外來語的現象相當嚴重,為了純潔祖國語言,各地成立了語言學會。最初於1617年8月,安哈爾特·克騰受意大利語言學會的啟發,在魏瑪創立了德國第一個語言學會,稱“豐收學會”。成員大多是貴族,也有市民出身的學者和詩人參加,主要任務是研究語言,同時也研究文學理論,還從事文學創作和文藝批評。“豐收學會”的主要代表格奧爾格·邵特爾在《德國主要語言詳論》一文中論述了德語語法、詩學、語言實質和翻譯特點,對德國統一的民族語言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貢獻。他是德國語言科學的先驅者之一。此外還有斯特拉斯堡的“正義鬆林學會”,漢堡的“德意誌同誌會”,呂貝克的“易北河上天鵝教派”,紐倫堡的“佩格尼茨河畔牧人花卉教派”。各地語言學會存在的時間都不長,在德國處於四分五裂時期,人們認識到語言是民族聯係的紐帶,研究統一的德國語言對保持人們的民族意識有積極的作用。在研究過程中還創造了一批新詞,進一步豐富了德語詞彙。
“青年德意誌”
“青年德意誌”在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後開始寫作的德國一批激進青年作家的總稱。他們沒有固定的組織,也沒有統一的綱領。“青年德意誌”這個名稱最先見於魯道夫·溫巴爾格的論文集《美學的征討》,論文集的獻詞裏寫著:“獻給你,青年德意誌……”。1835年12月10日由於沃爾夫岡·門采爾告密,德意誌聯邦議會頒布法令,海涅、溫巴爾格、古茨科、勞伯和蒙特等5位作家的作品被禁,在法令中正式稱這些作家是“青年德意誌”派。但海涅並不屬於“青年德意誌”派。這些作家共同之處是十分關切當時的政治問題,並且主張文學應該麵向現實生活,用文藝作為工具,來傳達他們關於政治和社會改革的自由思想,反對落後事物,如教會、封建道德和其他反動勢力。他們的作品傾向性強,在藝術上比較平庸,文學價值不高。這些作家的政治態度開始時屬於激進,1835年作品被禁之後,多數人程度不同地與反動勢力妥協。他們的小資產階級激進主義的思想和海涅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根本不同,實際上更接近伯爾納。
“青年德意誌”派最正直的作家是溫巴爾格。他是鐵匠的兒子,1834年他寫的《美學的征討》是一部很有價值的作品。作者要求一種針對現實的美學理論,反對當時大學裏空洞無物的形式主義的美學教程。他的美學原則是從歌德、拜倫、海涅這三位作家的作品裏引伸出來的。他和古茨科、伯爾納不同,對歌德、海涅評價甚高。 青年德意誌派中較有才華的作家是卡爾·古茨科。1835年他因寫作長篇小說《多疑女人瓦莉》,對傳統的道德觀念進行攻擊,被判處4個月的徒刑。1835年年底,在頒布德意誌聯邦議會法令後,他兩次寫信給普魯士當局要求對他另眼相看,從輕處理。
亨利希·勞伯和泰奧多爾·蒙特的創作更為平庸,政治態度也更不堅定。1842年他們都向普魯士政府發表書麵聲明,表示從此不寫侮辱宗教、國家憲法和道德法律的東西。勞伯曾經是海涅的朋友,1834年因為參加大學生協會,發表自由主義的文章,曾被普魯士政府監禁。但他在1848年以前已經完全背叛進步的立場,後來成為出賣盟友的告密者。
德國上帝之音
詩一種最初的日耳曼語文學形式,產生於公元前異教時代。它的結構和內容與符咒以及宗教上的祈禱辭相似。古代日耳曼人在遇險時,用咒語祈求諸神保佑自己,保佑牲畜,防禦毒蟲,驅逐盜賊,預防妖魔,或用咒語祝福出征,保佑不受重傷等。有人也用咒語給人和牲畜醫治疾病。這些咒語在民間口頭相傳,大部分已經失傳。直到10世紀有人偶然記錄了幾首,流傳至今,成為德語文學中最早的文獻。其中最完整的咒語有《梅爾塞堡咒語》、《洛爾斯蜜蜂符咒》和《蠕蟲符咒》。《梅爾塞堡咒語》有兩段,第一段祈求諸神保佑一位被俘的婦女脫逃;第二段祝願一匹脫臼的馬複原。兩段均以敘事開始,結尾一行才是命令式的咒語本身,押頭韻。約在10世紀,富爾達修道院的僧侶用古代高地德語把這兩首咒語記錄在一部祈禱書卷首的空白頁上,後來在梅爾塞堡的一所圖書館裏發現,故名《梅爾塞堡咒語》。1842年雅科布·格林首先予以發表。
德國騎士愛情詩
德國封建時期宮廷文學的一種重要體裁,一種隻供歌唱不供閱讀的文學形式。12世紀下半葉由法國北部傳入德國,與本土民間愛情詩歌相融合,盛行於1180至1220年間。詩人同時也是作曲家和歌手,出身下層貴族,在宮廷中歌唱,稱宮廷歌手。騎士愛情詩歌唱的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愛情,而是歌頌女郡主的“賢德”、“美貌”。早期騎士愛情詩以奧地利多瑙河一帶為中心,主要詩人有封·屈倫貝格和迪特瑪爾·封·艾斯特。他們的詩歌都是描寫未婚女郎自然、樸素的求愛心情,反映真實生活,富有民間色彩,文學史上稱這一時期為愛情詩的春天。中期是騎士愛情詩的繁榮時期,詩歌大多描寫騎士對一個已婚的貴婦人(往往也就是他的女郡主)單方麵的追求和等待,表現了嚴格的等級界限,是封建社會主仆關係的反映。主要詩人有亨利希·封·莫倫根和賴因瑪爾·封·哈格瑙。晚期代表詩人是瓦爾特·封·德爾·福格威德,他改變了騎士愛情詩中矯揉造作的感情和千篇一律的呆板形式,歌頌真摯的愛情。13世紀下半葉還有奈德哈特·封·羅伊恩塔爾利用騎士愛情詩形式描寫農村男女愛情的詩歌。中世紀末期市民階級興起,騎士愛情詩逐漸由工匠歌曲代替。
工匠歌曲
德國14至16世紀流行的一種市民歌曲。最初隻有12個曲調。來源於格裏高利聖詠等歌曲,限於宗教內容。15世紀漢斯·福爾茨對這種歌曲進行了改革,歌手才獲得譜寫新曲的自由,同時加進了嚴肅的世俗內容。
所謂“工匠歌手”是手工業工人,唱歌隻是他們的業餘愛好。隨著城市手工業行會的興起,這些歌手建立起“歌曲學校”。他們把自己演唱的詩歌和歌曲記錄下來,在“歌曲學校”中進行比賽。從此,“工匠歌手”就專指那些能寫詞譜曲並在比賽中得到裁判者讚許的手工業者歌手。比賽時唱歌者作無伴奏獨唱,歌手必須按照“工匠歌曲”要求的嚴格規則歌唱。裁判者則負責記錄歌者遵守規則的情況,以決定他優勝或落選。有創新者冠以“工匠歌手”稱號。裁判者因而又稱“審聽員”。
工匠歌曲在形式上繼承了中世紀騎士愛情詩,內容則更傾向中世紀教諭格言詩,主要歌唱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現象。主要代表有漢斯·薩克斯、漢斯·福爾茨等。14世紀在美因茨、斯特拉斯堡、弗賴堡和沃爾姆斯等地就有了歌曲學校;到15世紀已遍及德國南部,其中以沃爾姆斯、斯特拉斯堡、美因茨、奧格斯堡、烏爾姆和紐倫堡最著名。最後一所歌曲學校在邁寧根,一直存在到1880年。最早的歌集是《科爾馬歌集手抄本》。
德國民間笑話
德國16世紀流行的一種市民文學。最早產生於中世紀末期。隨著印刷術的發展和教育事業的改善,到16世紀成為最受市民讀者歡迎的文學形式之一。作品均取材於民間廣泛流傳的笑話故事和市民日常生活。形式短小,語言生動,內容詼諧。早期笑話故事多圍繞一個固定人物而展開,如13世紀的《阿米斯牧師的故事》、15世紀的《卡倫貝格牧師的事跡》以及《關於奈德哈特狐的計謀》和《歐倫施皮格爾的惡作劇》等。最初的笑話采用詩歌體形式,兩行一韻。15世紀以後,民間笑話具有社會批評的意義。故事不再圍繞一個固定的人物而展開,它的內容大多嘲弄愚蠢的行為,諷刺貪婪和自私,用聰明才智戰勝詭計與欺騙。16世紀以後,它的內容又多為善意的教誨,詩體形式也改為散文。16世紀著名民間笑話集有《嬉戲與嚴肅》(1520)、《車中小書》(1555)、《旅行讀物》(1557)、《園遊會》(1556)、《休憩小書》(1558)、《夜間小書》(1558)等。
德國民間故事
德國16世紀與民歌、笑話並列的一種民間文學體裁,來源於中世紀末期民間傳說和笑話故事。隨著印刷術的普遍使用,書籍傳播的範圍迅速擴大,市民階級為滿足讀書的要求,把民間傳說和笑話故事改編成故事書。16世紀是民間故事書發展的高潮。後來長期不被重視,直到18世紀萊辛、赫爾德和歌德才又肯定了民間故事書的意義。19世紀許多浪漫主義作家大力提倡民間故事書,約瑟夫·封·格勒斯是民間故事書最先的搜集者和出版者。
民間故事書的作者最初是貴族,後來大部分是手工業者。他們把古代傳說和民間流傳的趣聞、軼事,用散文體翻譯或編寫成故事,開始隻供宮廷貴族和教權階層消遣取樂,16世紀以後主要讀者是市民階級。
民間故事書無作者姓名。早期作品大部分取材於法國的英雄故事和騎士冒險小說,如《胡克·沙普勒》(1500)、《美麗的美魯齊納》(1456)、《美麗的瑪格洛納》(1527)、《奧克塔維亞努斯皇帝》(1535)、《海蒙的兒女們》(1535);或取材於德國英雄傳說,如《刀槍不入的齊格弗裏德》(1726);根據德國宮廷史詩編寫的有《恩斯特公爵》(1610)、《特裏斯丹和綺瑟》(1484)、《維加洛伊斯》(1493)。還有一些則取材於古希臘、羅馬故事,如《特洛伊的毀滅》(1472)、《亞曆山大》(1472)、《推羅的阿波羅尼奧斯》(1471)。用拉丁文寫的東方故事有《所羅門和馬科爾夫》(1484)、《七賢師的故事書》(1470)和《萬劫流浪的猶太人》(1602)。還有取材於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故事,如《格裏塞爾狄斯》(1471)等。這些早期的民間故事都是重複敘述日耳曼和南方其他民族的古代傳說,沒有新鮮內容,藝術上缺乏創造性。真正有價值,而且至今仍為人民喜聞樂見的是農民戰爭和宗教改革時期產生的一批散文故事,它們反映了一些社會問題,對社會有不同程度的批評,語言形式獨具一格,是民間故事書的精華。主要作品有:
《梯爾·歐倫施皮格爾》。這是一部流傳很廣的笑話集。據傳歐倫施皮格爾是北部德國(今荷蘭)的一個農夫,生活在14世紀。他到處流浪,每到一地都有一番惡作劇,諷刺有產者、手工業行會師傅、強盜騎士、酒店老板、神父、律師以及一些貪得無厭的農民。他的行為體現了當時下層市民和手工業者對農民戰爭前夕中世紀愚昧、虛偽的等級製度的不滿和改革的願望。後來以這個人物為中心寫的笑話故事,有用薩克森方言寫的《梯爾·歐倫施皮格爾》(1483),用高地德語寫的《梯爾·歐倫施皮格爾》(1515)。以後德國作家漢斯·薩克斯、弗蘭克·魏德金德、蓋哈特·豪普特曼都寫過以歐倫施皮格爾為題材的作品。比利時作家沙爾·德·科斯特的小說《歐倫施皮格爾的傳說》(1867),德國作家君特·魏森博恩的劇本《歐倫施皮格爾、費德勒和胖子坡姆帕內的故事》(1949)以及著名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勞斯的交響樂曲《梯爾·歐倫施皮格爾有趣的惡作劇》(1895),都取材於這部故事書。
《約翰·浮士德博士的一生》。浮士德的真實姓名可能是格奧爾格·查培爾,生於1480年。他冒充學者、魔術師、星相家、算命者到處漫遊,自誇精通點金術。晚年生活貧困,約死於1540年。後來圍繞這個人物產生了許多關於魔術師的傳說和與魔鬼訂約的故事。1570年開始有人記載,1575年出版了拉丁文的浮士德的故事。最完整的是《約翰·浮士德博士的一生》,全書共69章,1587年在法蘭克福出版。
故事書中的浮士德是魏瑪附近羅達地方一家農民的兒子,在維滕貝格學神學,後來成為星相家、數學家和醫生。一天他與魔鬼訂約,魔鬼答應為他服務24年,條件是浮士德必須放棄基督教信仰,把自己出賣給魔鬼。魔鬼引導浮士德周遊世界,使他獲得了人類當時尚未獲得的一切知識。24年後契約期滿,浮士德隻剩下眼睛和幾顆牙齒在屋內,屍體被拋在屋外的糞堆上。後來學生發現了他的一本自傳,據傳就是這部《約翰·浮士德博士的一生》。
浮士德的故事本來在民間流傳,經路德派的僧侶加工修改,把文藝複興時期人們要求探索宇宙和人生的努力當作罪孽。但浮士德的形象所代表的16世紀德國人文主義和宗教改革運動中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思想要求仍然十分清楚。這部書出版後很快被譯成英、法、荷蘭和捷克等多種文字。以後英國作家克裏斯托弗·馬洛寫了《浮士德博士一生的悲劇》(1589),德國魯多爾夫·韋德曼、約翰·尼科勞斯·菲采爾都寫過浮士德的故事。18世紀以後萊辛、弗裏德裏希·米勒、弗·馬·克林格、克·迪·格拉伯、尼·雷曼也寫過取材於浮士德故事的作品。直到歌德的詩劇《浮士德》和托馬斯·曼的小說《浮士德博士》(1943)出版後,浮士德的形象才為世界所熟知。
《希爾德市民故事集》。這部故事書產生於阿爾薩斯,1597年出版,全稱為《拉萊故事書,拉萊堡居民罕見的、荒誕的、聞所未聞而且至今未被描寫過的故事和行為》,1598年第二版改名《希爾德市民故事集》。故事中希爾德的居民本是希臘七賢之一的後代,被貴族聘作顧問,他們的家產卻遭到毀壞,因而回家。他們作了很多蠢事,如建造了一座市議廳而未開窗,便在中午用口袋裝進日光倒在廳裏;又如在地裏播種食鹽,等等。開始他們是有意識作蠢事,逐漸成了習慣,最後全村人都變成了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