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早期的民族獨立運動
美國獨立戰爭
一、英屬北美殖民地及其社會經濟狀況
1492年,哥倫布對美洲大陸的發現,“給新興的資產階級開辟了新的活動場所”。為了掠奪財富,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法國和英國形形色色的拓荒者,循著冒險家的足跡,湧向美洲大陸。
1607—1733年,英國在東起大西洋沿岸,西至阿帕拉契亞山脈的狹長地帶建立起13個殖民地。北美是一片新的土地,小農經濟占優勢,英國殖民者所帶來的封建剝削關係並未能發展起來。移居北美大陸的人多數是因破產和不堪忍受壓迫而來,民主意識較強,再加上英國工業先進技術通過各種渠道的輸入,這就給殖民地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獨立前,資本主義成分是這一地區經濟發展的主流。
資本主義經濟主要集中在北部的4個殖民地,即麻薩諸塞、羅得島、新漢普什爾、康涅狄克。1643年,它們被聯合稱為新英格蘭。這裏的大商人從事黑奴販賣活動,從中獲取了巨額利益,成為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這裏,造船和冶鐵業是重要的工業部門。18世紀中期,英國船隻噸位的1/3是北美殖民地製造的。冶鐵業發展迅速,生鐵的出口量1745年為2000噸,1771年即增長到7500噸。此外,釀酒、麵粉、鋸木、玻璃、麻織等資本主義手工工場也發展起來。捕魚業也很發達。波士頓成為北部工商業的中心。
在北美殖民地的經濟結構中,還有前資本主義的、封建半封建經濟成分及商品奴隸製經濟。
封建半封建的經濟成分主要在中部4個殖民地:賓夕法尼亞、紐約、新澤西和特拉華。這裏工商業發展的程度略遜於新英格蘭,但是土地肥沃,農業和畜牧業都很發達。封建和半封建的經濟結構主要是英國貴族移民帶來的。在殖民地創建時期,他們受封於英國國王而得到大量土地,成為大地主。他們按租佃的方式進行經營,還實行了長子繼承製。不過,這種經濟結構並不占優勢。北美遼闊的未開墾土地,使得勞動者有可能以自行占地的方式發展自由的小農經濟。因此,中部地區更普遍存在的是自由小農所有製。這裏以種植小麥、稞麥為主,小麥出口量最大,有“麵包殖民地”之稱。
南部5個殖民地是弗吉尼亞、馬裏蘭、北卡羅來納、南卡羅來納、佐治亞。這裏的地理條件適合於大規模生產煙草和大米。1619年,黑奴開始輸入弗吉尼亞,從此南部的蓄奴風愈演愈烈,持續200多年之久。獨立前,弗吉尼亞人口中有一半是黑奴,南卡羅來納有2/3是黑奴。這裏生產的煙草和大米,在當時的歐洲很有銷路。從生產目的和動力來看,南部的奴隸製經濟已被納入商品經濟的軌道,這種生產方式並非衍生於奴隸製,而是接種到奴隸製上麵的。南部的商品奴隸製經濟是資本主義的孿生物,對資本主義的發展起著某種配合作用。
上述情況表明,北美社會經濟是朝資本主義方向發展的。北部的資本主義工業自不待言,就連中部的自由小農所有製和南部的種植園經濟,在重要環節上也都與資本主義生產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至於北美經濟中的封建成分,其作用是十分微弱的。
殖民地的居民來自歐洲各國,有愛爾蘭人、荷蘭人、日耳曼人等等,其中人數最多的是英格蘭人。於是,英語便成為殖民地人民長期生活中共同使用的語言。隨著經濟的發展,各殖民地間貿易頻繁,以新英格蘭為中心形成了統一的市場。南部需要北部工業品,北部進口南部的糧食和原料。沿海南北大路上,定期的驛車絡繹不絕,通郵往還不斷。殖民地間的文化交流也很發達。正是這種共同的地域、語言和文化,促成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共同心理特征,從而使他們逐漸形成為一個新的民族,即美利堅民族。
二、殖民地與英國矛盾的尖銳化
英國對北美殖民地采取了不同的統治形式,有直屬王室的皇家殖民地,經英王批準的業主殖民地和自治殖民地。在殖民地,總督擁有行政、軍事、司法和財政大權。每個殖民地雖然設置了立法議會,但總督有否決權。總之,實權操在以總督為代表的英國殖民當局手中。
處在工業革命前夕的英國,力圖使北美殖民地成為自己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供應地。它於1660年頒布《列舉商品法》,規定糖、煙草、棉花、靛青、木材等貨物隻能運銷英國。1663年,又頒布《主要商品法》,禁止歐洲各國直接把商品運入北美殖民地。後來又頒布了《羊毛織品法案》(1699年)、《製帽條例》(1732年)、《製鐵條例》(1750年),對殖民地有關產品的品種、規格、行銷地區、工人人數都作了嚴格的限製。1763年10月,英國殖民當局下令禁止北美人民到阿帕拉契亞山以西開荒。這一法令引起了渴望獲得土地的小農的不滿,也損害了土地投機家和南方種植園主的利益。
總之,英國的殖民統治已成為北美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障礙。這表明,當時殖民地人民進行的民族鬥爭,本質上是資產階級性質的。目標是通過爭取政治上的獨立來為資本主義發展鋪平道路。
七年戰爭(1756—1763年)後,英國對殖民地的控製和掠奪空前加強了。雙方的矛盾主要表現在稅收問題上。1765年,殖民當局頒布《印花稅法案》,規定凡殖民地的商業契約、廣告、曆書、執照及新聞紙類甚至畢業證書都要繳納印花稅。這種普遍勒索的政策引起殖民地各階層的廣泛不滿。一場以反對印花稅為中心的群眾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在鬥爭中湧現出一些革命群眾團體,如“自由之子”和“自由之女”等。1765年10月底,殖民地人民又廣泛展開了抵製英貨運動,並且搗毀稅收機關,驅逐稅吏。在群眾鬥爭的壓力下,英國國會被迫於1766年撤銷了《印花稅法》,但仍宣稱英國有權在殖民地征稅。1767年,英國頒布《湯森法案》,對輸入殖民地的玻璃、紙張、顏料、茶葉等商品課以很重的入口稅,並在波士頓設立了海關稅務司總署。1768年,又增派軍隊至波士頓。這就引起了反抗運動的進一步高漲。
1770年3月,波士頓人民與英軍發生武裝衝突,英軍開槍打死4名居民。憤怒的波士頓人民將安葬死者的儀式變成了遊行示威。各地人民也紛紛表示聲援。英國政府不得不取消《湯森法案》,但保留了茶葉的入口稅。在薩繆爾·亞當斯的倡議下,1773年有6個殖民地成立了“通訊委員會”,以使各殖民地加強聯係,互通情況,協調抗英鬥爭。
同年,英國政府授予東印度公司在北美殖民地銷售茶葉的專利權,該公司於11月將大批積存茶葉運抵波士頓。12月16日,波士頓群眾采取行動,將公司船上的價值1.5萬鎊的茶葉拋入大海。這就是著名的“波士頓傾茶事件”。惱怒的英國政府於1774年3月下令封鎖波士頓港;取消麻薩諸塞州的自治特許權,任命北美殖民地英軍總司令蓋奇為該州總督;嚴禁一切集會;擴大駐軍。這項法令被當地人民稱為“不可容忍法案”,成為觸發獨立戰爭的導火線。一些地區開始組織民兵。
在抗英鬥爭高潮中,根據弗吉尼亞議會的倡議,1774年9月5日至10月22日在費城召開了有12個殖民地代表參加的大陸會議。原來分別從屬於英國的各個殖民地,終於在鬥爭中互相聯合起來。這也是各殖民地以後建立統一政權的最初準備步驟。會議通過了《殖民地權利和怨恨陳情書》及呈交英王的請願書,控訴英國國會和殖民當局的高壓政策,提出不經殖民地同意不得擅自征稅。會議製定了停止對英貿易和抵製英貨的法案,委托各地通訊委員會下屬的監察委員會監督執行。會議通過的大不列顛和各殖民地人民的權利宣言提出,取消各種對工商業的限製,廢除英國各項稅收法令。作為各殖民地間第一次聯合的會議,它表現了某種不成熟性和局限性。會上,多數代表還不能打破舊傳統,而是主張將殖民地與英國合並,設立北美議會與英國共同管理北美事務。
三、獨立戰爭
來克星屯的人民武裝打響了獨立戰爭的第一槍。1775年4月18日夜間,麻薩諸塞州總督蓋奇派800名英軍前往波士頓附近的康克德搜查民兵所儲備的軍火。4月19日拂曉,當英軍走近來克星屯時遭到民兵的伏擊。英軍在敗退波士頓的途中,又遭到民團的包圍痛殲,死傷200餘人。來克星屯的勝利大大鼓舞了人民群眾的鬥爭信心,一場轟轟烈烈的反英革命戰爭開始了。
戰爭打響後,為了應付緊急局勢,1775年5月10日,13個殖民地的66名代表雲集費城,舉行第二屆大陸會議。新當選的代表中有本傑明·富蘭克林和托馬斯·傑斐遜。傑斐遜等人起草了《關於拿起武器的原因和必要性的公告》。當會議通過的要求英國讓步的請願書遭到拒絕後,大陸會議便果斷地下令募集誌願軍,並把民兵整編為大陸軍,任命喬治·華盛頓為總司令。華盛頓早年曾在殖民軍中服役,有上校軍銜。1758年退役後在弗吉尼亞殖民地議會中任議員,從事反英鬥爭。他性格堅強,富有軍事指揮才能。
第二屆大陸會議期間,殖民地各階層人民都強烈要求擺脫英國而獨立。著名的政論家、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潘恩所寫的題為《常識》的小冊子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他在《常識》中痛斥英國政府的暴行,指出:“辯論的時期已經結束,應該用武器這最後的手段來解決爭議”。
1776年4、5月間,弗吉尼亞、北卡羅來納、麻薩諸塞、羅得島等殖民地議會都自動宣布獨立。大陸會議順應這一趨勢,於7月4日通過了傑斐遜起草的著名的《獨立宣言》。宣言用天賦人權的思想表述了北美殖民地資產階級的政治要求。它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上帝賦予他們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割讓的權利。人們成立政府就是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任何政府一旦損害人民的權利,人民有權廢棄它而成立新的政府,直至使用武力。宣言向全世界宣告北美各殖民地脫離英國而獨立。後來,7月4日被定為美國的獨立日。《獨立宣言》的頒布,使大陸會議實際上成為臨時政府和各殖民地反英鬥爭的統一領導機構。
獨立戰爭初期,交戰雙方力量對比十分懸殊。英軍裝備優良,大陸軍則既缺乏訓練,裝備也十分不足。這就決定了鬥爭將是艱苦的、漫長的。美國獨立戰爭開始於1775年4月19日來克星屯之戰,結束於1781年10月19日英將康華利在約克鎮的投降。曆時6年半。
1776年7月北美發表《獨立宣言》之際,英國政府調集3.5萬人的陸軍,在海軍的配合下攻占紐約。1777年9月,英國從海上進兵,占領當時美國最大的城市、大陸會議所在地費城。這時大陸軍處境極為困難,但鬥誌仍很旺盛。1777年6月,英將柏高英率兵8000人由加拿大出發,沿哈德遜河穀南下,企圖與據守紐約城的英軍彙合,以鉗形攻勢切斷新英格蘭與其他各地的聯係。可是,柏高英一踏進新英格蘭,就陷入人民的包圍之中,民兵切斷公路,破壞橋梁,使英軍寸步難行,隻得退守紐約北部的薩拉托加。各地民兵和大陸軍乘勝追擊,把龜縮在薩拉托加的英軍團團圍住。柏高英彈盡糧絕,於10月17日率殘部5600餘人投降。薩拉托加大捷扭轉了戰局,增強了美國人民的必勝信念,成為獨立戰爭中的重要轉折點。
薩拉托加戰役提高了北美的國際地位,擴大了歐洲各國與英國的矛盾。法國於1778年2月公開承認北美獨立,並正式對英宣戰。西班牙也於1779年6月參加對英作戰。隨後,荷蘭於1780年參戰。此外,1780年俄國聯合普魯士、丹麥、瑞典等國組成“武裝中立同盟”,衝破了英國對北美的海上封鎖。英國陷入了孤立境地。美國獨立戰爭開始帶有了國際商業戰爭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