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製度末期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
土地製度的演變
一、農民土地占有製的形成與發展
西歐各國的農奴製度在13—15世紀先後瓦解。這是商品貨幣經濟衝擊的結果。農奴製的瓦解通常要經過一定的手續。在英國,領主和農民在莊園法庭辦理手續,記錄在案,寫成一份正式的文件,稱“公簿”。公簿上寫明農民得到人身自由;原來作為農奴時耕種的份地仍歸農民使用,領主不收回。同時還要注明,農民為耕種這塊土地,每年要按期向領主繳納貨幣形式的貢賦(實際是地租),數量固定不變;在把土地傳給下一代時,需向領主繳“死後稅”;如將土地轉讓他人,要繳許可稅;農民仍需對領主效忠,服一定的勞役。違反這些規定,要給予罰款處置。公簿存放莊園法庭,農民得到一份副本,故而被稱為公簿持有農。法國的情況也基本相同,訂出的文件稱為“解放特許狀”。上麵也寫明農民取得人身自由,原來的份地改為永佃田由農民繼續耕種。為此,農民也要按年繳納數額固定的貨幣形式的貢賦。局部地區還加收一些實物貢賦(亦譯香巴爾地租)。特許狀上也有土地傳代稅和轉手稅的規定。還明確農民要繼續服從領主的司法特權,並向領主繳納一些封建雜稅(如使用磨房、葡萄壓榨器和烘爐等的工具稅)和服一些勞役。
盡管有各種條件的限製,農民畢竟有了人身自由並且穩定地得到了一塊自由經營與讓渡的土地。這類土地雖然在法律上屬於領主,但卻永不收回,故而實際上永遠歸農民使用。這是一種農民土地占有製(不是所有製)。
農民土地占有製產生後,不斷得到了發展。領主們則除去坐收貢賦之外,更多地是去經營他們自農奴製時期以來就保留的直接領地。農奴製瓦解後,領主一般是將直接領地出租,絕大多數是采取分成製(亦譯對分製)形式。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還有不少領主將直接領地出賣了。買主中有許多商人資產者,也有一些較為富裕的農民。這既使農民土地占有製得到發展,又產生了資產階級地產。與領主的封建地產(即直接領地)、農民占的土地和資產階級地產並存的,還有早在封建化時代就已出現的教會地產。此外還有極少量的農村公社的公有土地。一般說來,教會土地的經營方式與領主土地一樣,是出租。資產階級地產則出租、辦農場兼而有之。以上所述,便是農奴製瓦解後領主製經濟的概況。它雖然較農奴製時代有了演變,但仍然是封建性質的土地製度,而封建土地所有製是整個封建製度的基礎。這種土地製度的最大特征是有條件的等級所有。國王將土地封給貴族,受封貴族就成為國王的附庸,要負擔封建義務。大的封建主又會拿出部分土地向下分,從而又有了較低一級的附庸,對該領主負擔義務。於是就有了一個寶塔形的等級所有製,每一級都向上一級負擔封建義務。任何一級領主都留有直接領地,其餘更大部分則作為份地給農民耕種,以收取貢賦和其他雜稅。所謂封建權利就是領主對附庸和農民收取各類賦稅的權利以及某些超經濟強製的權利。全部封建統治就奠基於這樣的基礎之上。農民土地占有製的發展使這一基礎逐漸發生了動搖。但它畢竟還未跳出封建宗法關係的樊籬。然而農業中資本主義因素的產生和發展卻從根本上使封建土地所有製動搖並走上末路。
二、農業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
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本質特點就是雇傭關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它最先產生在工業領域之中,很快便滲入到農業領域。開始時是間接地滲入,即從農民中招募分散手工工場的勞力。當工業需要農業提供更多經濟作物為原料之時,或者因工業人口增多從而需要更多商品糧食之時,對農業進行資本主義改造的任務便提上日程了。這時,在農業中就直接出現了資本主義因素。農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是多樣的。較為典型的是英國式的資本主義農場製道路、法國式的小農資本主義道路和普魯士式的容克農莊的道路。
英國式的農場經濟是最為典型的農業資本主義經濟。馬克思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前提是:實際的耕作者是雇傭工人,他們受雇於一個隻是把農業作為資本的特殊使用場所,作為在一個特殊生產部門的投資來經營的資本家即租地農場主”。英國的情況就是如此。曆史上有名的圈地運動就是由於資本家租地而直接促成的。羊毛和商品糧需要量的增長與價格的提高,刺激了資本家去投資辦農場或牧場,因而不少人到農村去租地並且為租到土地而提高地租。這對領主們是有吸引力的。多少年來農民隻繳納固定不變的貢賦,由於物價上漲,領主的收入已明顯地相對減少。許多人很願意將土地租給資本家。在16世紀末,租地資本家付給領主的地租為每英畝1先令,17世紀初提高到5—6先令。1633年,貴族巴洛的莊園裏有57戶公簿持有農,耕種莊園土地的2/3以上。另有7名租地農場主,租用土地不足1/3。但是,這7名資本家所繳的地租數額卻接近巴洛莊園地租收入總數的近1/2。16年之後,在同一個莊園,租地農場主增加到10人,共租用莊園土地的42%,所繳地租卻占總額的67%。而耕種近58%土地的46戶農民,所納貢賦隻有地租總收入的29%。這就是許多領主熱衷於圈地的原因。他們將農民趕走,圈占其土地,然後租給資本家。而資本家便將一部分被剝奪土地的農民招為雇傭的農場工人,經營起資本主義農場。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在農業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農業勞動者的土地被剝奪,以及農業勞動者從屬於一個為利潤而經營農業的資本家為前提。”對於將土地出租給資本家的領主來說,情況也發生了變化。他們所收的地租已不是封建性的,而是農場主平均利潤的餘額。他收取地租的依據,也已不是封建製度下主仆之間的統治與服從的宗法關係,而是在雙方平等基礎上的租與賃兩者之間的契約關係,是一種資本主義性質的交易。
在法國,雖然也有極個別的資本主義農場出現,但為數太少,遠不足以成為農業資本主義道路的有代表性的方式。那裏也沒有發生圈地運動。代表法國農業資本主義道路的是富農經濟,即小農式的資本主義。在占有永佃田的永佃農之中,一部分人由於技術好或勞力強以及其他種種原因,逐漸富有起來。他們便購買或租種新的土地,擴大經營,規模明顯超出其永佃田的範圍。他們自己仍從事勞動,但也要雇傭一些勞力,卻又不是長期的農業工人,而是日工或短工。有了雇傭關係,又從事商品生產,顯然屬於資本主義性質的經濟範疇。這種現象在法國絕大多數地區都存在。他們所雇傭的日工、短工基本上是無地少地農民,在全體農民中所占的比例不盡相同,各個地區大約從1/5到1/3不等。在總數約2200萬農民中,這個比例已相當可觀了。法國沒有走上資本主義農場式的發展道路,其富農也遠不能同英國的農場主相比。這是因為法國的工業發展程度及其特點,還不可能促成對農業原料或商品糧食的巨量的需求,因而也就難以刺激對農業的大規模資本主義改造。不管怎樣,富農經濟還是在衝擊和瓦解著封建土地所有製。富農的土地在經營上已是資本主義性質的,而在法律上卻還屬於封建領主所有。富農們因其財富而在農村中具有了相當高的地位,常常被人們稱為“鄉間名人”、“村裏的首戶”、“縉紳”、“坐馬車的農民”等等,但在身份上他們依舊是領主的臣民,還要負擔所有規定了的封建義務。這就必然使資本主義同封建製度的矛盾日益加深。
普魯士的容克農莊是又一類典型。這種典型主要出現在易北河以東地區。在西部則與英、法的情況相類似,在靠近日德蘭半島的地區於18世紀還發生過圈地運動。易北河以東是斯拉夫人居住的地方,為日耳曼人的征服地區。在這裏,土地都屬於那些有貴族爵號的日耳曼人莊園領主。這些貴族地主俗稱容克。在容克莊園裏也有農民份地和貴族直接領地。當商品經濟發展起來之時,特別是西歐各國資本主義發展,進口糧食需要量不斷增多之時,東普魯士作為傳統的出口糧食的農業區也隨之發展起來。不少容克為提高糧食產量,就運用其領主的特權驅逐農民,兼並土地,搞起大規模經營的農莊。他們不象英國領主那樣將土地出租給農場主,而是自己直接管理農莊;也不象大量法國領主那樣住在城裏,委任代理人去經管直接領地的出租,而是親自經營。容克作為日耳曼征服者的後裔,一直擁有相對獨立的權力,在領地管理行政和軍事,這既有利於他們驅逐農民、兼並土地,又有利於以強製性的手段經營管理農莊。農莊上的勞動力都是容克統治下的農民,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後農奴製複活,勞力就由農奴充當。農民也有一點份地,但不穩定,隻是領主的“恩惠”,隨時可以收回。農民為保住可憐的份地,必須為容克服沉重的勞役,成為農莊的勞力。在容克“收回”份地,也就是驅逐農民、兼並土地之後,農民就隻能留下房前屋後一點土地,主要靠去容克農莊服勞役得到一些“賞賜”來生活。從宗法關係上來說,農民服役是效忠領主;而從實質上來看,這種“賞賜”則是變相的工資。這是一種在封建宗法外衣覆蓋下的、帶有強製性的雇傭關係,農莊又是為了出賣的目的而生產,屬商品經濟範疇,所以容克農莊本質上還是資本主義農場,隻是具有極為濃厚的封建色彩。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將會向完全的資本主義農場轉化。普魯士政府的一些改革也幫助了容克農莊的發展。
上述三種類型雖有很大區別,但都屬於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農業中的資本主義因素都產生於封建製度內部,必然要受到各國封建製度自身特點的影響,從而形成不同類型的發展道路。這是國情不同決定的。因此,沒有必要去區分優劣,因為它們分別符合本國國情並促進農業的發展,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推動著社會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
工商業中的資本主義
一、商業資本與手工工場
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商品貨幣經濟,到封建製度晚期有了更大的發展。然而,商品與貨幣盡管在數量上有了巨額的增長,但在它轉化為資本之前,仍屬於封建性的經濟。隻有當一些人利用手中的財富購買別人的勞動力,即將勞動力轉化為商品,並且將已積累的貨幣、原料以及生產工具轉化為資本,使用購買的勞動力增殖財富之時,才會產生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封建晚期西歐商品貨幣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生產技術與勞動分工的提高與擴大,造成了這一轉化。14、15世紀首先在意大利北部地中海沿岸的幾個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到16世紀資本主義經濟在西歐才真正發展起來。如同馬克思所說:“資本主義時代是從16世紀才開始的。”當時,體現工業中資本主義關係的典型形式是手工工場。16—18世紀是資本主義的工場手工業時期,在整個資本主義發展史中,屬於早期的童年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