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族
高山族,現有人口約40萬。高山族主要居住在中國台灣省的中部山區和東部的縱穀平原及蘭嶼島上。此外,還有2900多人散居在福建、北京、上海、南京等地。
高山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島語係印度尼西亞語族,沒有文字,通用漢文。
高山族崇拜祖先,信仰萬物有靈。基督教傳入後,一部分高山族人信奉基督教。
高山族曆史悠久,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台灣就有“左鎮人”和“東濱文化”。考古學家在台灣先後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晚期及新石器時代的"大奮坑文化"、“圓山文化”、“卑南文化”的遺跡。這些文化與大陸東南沿海特別是福建省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內涵和特點極為相似,說明高山族主要是來自大陸沿海一帶古越人的一支,融合島上的居民後形成的。
高山族的傳統房屋一般用竹子做圍牆,用木棍做立柱與橫梁,以茅草蓋頂。高山族喜歡一個宗支同住一處,每個村莊都建有未婚男子的集體宿舍--公廨。未婚男子在公廨接受生活、生理、道德方麵的教育,婚後才可離開。公廨建在村寨中央,公廨廣場是村裏人的活動中心。
高山族的食物比較簡單,以稻米、粟米和甘薯為主食,烤鹿肉和酸鹿肉是高山族的風味食品。烤鹿肉一般是將新鮮鹿肉切成小塊,用竹條串好,撒上鹽、生薑等調料,然後用木炭燒烤,烤出來的鹿肉香氣四溢,是高山族飲食中的上等佳品。酸鹿肉是把新鮮鹿肉切成小塊,與涼米飯摻在一起加鹽放入壇內密封,一個月左右發酵成熟,吃起來特別爽口,食用方便。
高山族常用的衣料是用苧麻自織的“番布”。高山族喜歡用雞尾、鳥羽做頭飾。成年男子喜歡穿鮮豔的腰裙,女子穿長裙,高山族至今還保留著文身的習俗,但文身的圖案越來越小,越來越隱蔽。
高山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被譽為“歌舞繁榮的社會”。其杵舞和長發舞都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杵舞源於舂穀勞動,參加者環繞木臼,邊唱邊杵擊臼而舞。長發舞一般在月光下進行,跳到高潮時彎腰以發觸地,舞姿優美,氣氛熱烈。
高山族的節日往往與農事活動有關,比如播種節和豐收節,內容是祭祖、舉行農耕儀式、會餐、歌舞娛樂等。
高山族——民族建築
住房包括草頂木板房、竹屋、茅屋、板岩石屋、和草頂地下屋等。
高山族——民族服飾
衣服大多用棉、麻布製成,式樣各地有異。男子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褲、包頭巾、裹腿布等。也有地區用藤皮和椰樹皮製衣。婦女穿有袖或無袖上衣、圍裙和自肩向腋下斜披的偏衫、褲子或裙子,還有用成串貝珠綴在麻布上的“貝珠衣”。雅美人服飾簡單,男子以丁字布遮下身,上穿背心,女子通常上穿背、下著筒裙,冬天以方布裹身。有的地方還有斷齒、文身、黥麵、穿耳等習俗。
高山族——民族葬俗
人死無棺槨,有固定墓地,多行室內土葬。雅美人至今尚存懸棺葬。
高山族——婚戀習俗
婚姻稱為“牽手”,嚴格實行父係的一夫一妻製。部分阿美人還保留母係製殘餘,婦女為家長,世係隨母係,長女繼承財產,男子入贅女家。男女戀愛自由,但父母包辦婚姻,並以交換婚和指腹婚為主,近親不得通婚,也禁止戀愛。
高山族——民族禁忌
高山族,主要分布於台灣省中部區和東部沿海縱穀平原及蘭嶼島上,少數的散居於大陸。位於祖寶島的高山族禁忌頗為繁多,其主要禁忌可分為以下五個方麵。
(1)生產禁忌。收獲期間忌與外人往來,亦忌擅入他人田地;事農途中打噴嚏,須立即返回家中或稍事休息,方可回到農田工作;外出或上工遇見烏鴉,要立即回家,一天閉門不出。泰雅人忌用刀、鐮等鐵器收割,隻用傳統的竹刀摘穗;布農人農事期間禁沐浴,禁食鹽、糖,否則會歉收;阿美人在收割粟穀時嚴禁捕魚;雅美人夜間捕魚,禁談話,傳遞信息隻能以目示意,否則,海鬼會降災懲罰,空網而歸;捕獲的魚,須挖去雙目,以防逃脫。
(2)性別禁忌。在任何重大的部落祭禮特別是狩獵和獵首祭禮中,男性居於凜然不可觸犯的地位,禁止兩性之間以任何方式接觸;男性不得接觸女用織布機、生麻等物;狩獵、捕魚及農忙時節,嚴禁房事。在阿美人成丁禮上,男子盛裝攜手圍圈歌舞,女子與兒童隻可圍觀,禁止擅入圈內與舞,否則以為莊稼必遭山豬踐踏;分配獸肉時,祭所必須門窗緊閉,以防婦女、犬、貓等闖入。
(3)喪葬禁忌。村內有喪,全村停止生產一天或幾天。三五天內喪家人閉門不出,不可著盛裝,高聲談笑,不可赴宴及參加娛樂活動。婦女不縫紉,不織布,不舉杵聲,不梳頭沐浴。布農人葬禮後禁忌五天,忌食糖、鹽、辣、花生等食物,不洗臉、不外出、不吸煙、不用上衣蒙頭等。阿美人喪期禁吃蔬菜與魚,禁忌務農、狩獵。葬禮翌日,家族赴海演捕魚,采撈海菜,以解除禁忌。
(4)飲食禁忌。雅美人為漁業族群,以飛魚為主食。但忌吃掉在地上的飛魚,以為上山有摔死的危險。布農人舉行打耳祭時,小孩忌吃山豬和山羊肉,否則打獵時會懼怕山豬,會傳染山羊野性,喜歡攀崖登壁,有喪生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