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族

佘族,現有人口63萬餘人。佘族人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等省,佘族居住地多屬江南丘陵地帶。其先民是長河“武陵蠻”的一支,後來經多次遷徙,大約在13世紀、14世紀來到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的山區。

佘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係苗瑤語族。無文字,通用漢文。

佘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

佘族住房多為茅草房和木結構瓦房,一般都有廳堂和左右廂房。蓋房往往是先立柱、上梁、蓋瓦,然後再築牆和整修室內。

佘族婦女多穿大襟小袖衫,衣領袖口和右襟多鑲花邊。花邊為寬紋的是中青年婦女的服裝;老年婦女穿窄紋花邊的衣服、短褲,褲角鑲有鋸齒形花紋,束黑色綁腿。佘族婦女的“鳳凰裝”別具風格,在衣裳、圍裙上刺繡各種彩色花邊,多是大紅、桃紅夾著黃色的花紋,鑲繡的金絲銀線象征著鳳凰頸、腰和美麗的羽毛,金色腰帶象征著鳳凰尾巴,周身叮當作響的銀器象征著鳳凰的鳴叫。全套“鳳凰裝”一般作為佘族女子的嫁衣。

每年農曆三月三是佘族的傳統節日,各家照例要蒸烏米飯,用來聚餐、贈友、祭祀祖先。烏米飯的做法是把野生植物烏樹葉搗碎煮汁,然後撈出,在汁中放入糯米,這樣做出的飯顏色烏黑,數日不餿,用豬油炒熱,香軟可口。

祖圖,又稱“盤瓠圖”,是佘族信仰的主要標誌之一。佘族把有關始祖盤瓠的傳說畫在布上,製成約40幅連環畫式的圖像,代代相傳,稱為“祖圖”。佘族民間還有“高皇歌”,記述盤瓠王不平凡的經曆,歌頌其英勇殺敵、繁衍子孫的豐功偉績。佘族每年還定期舉行隆重的祭祀,族人共聚祠堂、懸掛祖圖,是早期原始社會中圖騰崇拜的殘跡。

二月二“會親節”是佘族傳統節日之一。由於族支繁衍,子孫散於浙南、閩東各地,省親路遠,探親無期,便約定在每年春耕前的農曆二月二為“會親節”,迄今已有200多年曆史。節日中人們從四麵八方雲集而來,訪親友、致問候。入夜,約為信號的信炮淩空而起,一隊隊提燈遊村的人貫穿行於各個佘村,山穀裏禮炮齊鳴、煙花怒放。

佘族地區多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有豐富的作物及特產資源,農產品以稻穀、玉米、豆類、煙葉、土豆為主,盛產林木及毛竹。樹木以鬆杉為主,還有世界稀有的珍貴樹種栓皮櫟、檫樹。最具特色的是方形木,樹幹棱角分明,枝葉茂盛。佘族地區還盛產茶葉、油桐、香菇及名貴藥材,著名的景寧“金獎惠明茶”就出產在這裏。此外,佘族地區還有豐富的動植物及礦產資源。

佘族——服飾

佘族的服飾因地區不同而式樣不同,種類很多。清代以來,文獻記載佘族服飾種類尤多。各地佘族的服飾雖有些不同,但基本上是"男女椎髻跣足",衣尚青藍色,著自織的麻布。男子短衫,"不巾不帽"。婦女高望垂纓,頭戴竹冠蒙布,飾纓珞狀。如古田佘族"竹笠草履,……婦女以藍布裹發,或戴冠,……短衣布帶,裙不蔽膝,常荷鋤跌足而行,……"。處州府屬佘族"冬夏以花布裹頭,中為行冠,綴以石珠,婦女皆然,未嫁則否"。景寧的佘族"無寒暑,皆衣麻,男單袷不完,勿衣勿裳,婦短裙蔽膝,勿褲勿襪"遂昌佘族婦女"腰著獨幅裙"。近幾十年來,佘族的服飾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我們從民國以來的地方誌所載得到證實。一般仍是"男子不巾帽,短衫闊袖,椎髻跣足","婦女高髻蒙布,加飾如纓珞狀"。一九二四年,浙口括蒼佘族服飾的情況:"男子布衣短褐,色尚藍,質極粗厚,僅夏季穿苧而已。婦女以徑寸餘、長約二寸之竹筒,斜截作菱形,裹以紅布,複於頭頂之前,下圍以發,笄出腦後之右,約三寸,端綴紅色絲絛垂於耳際。……衣大過膝,色或藍或青,緣則以白色或月白色為之,間亦用紅色,僅未嫁或新出閣之少婦尚之。腰圍藍布帶,亦有絲質者,褲甚大,無裙。富者著繡履,藍布襪;貧者或草履,或竟跣足。其他耳環,指環,皆以銅質為之,所值不過銅元幾枚而已"。根據解放後調查:佘族過去男裝式樣有兩種,一種是帶大襟的無領青色麻布短衫;另一種是結婚禮服,紅頂黑緞官帽,青色長衫,襟和胸前有一方繡龍花紋,黑色布鞋。現在這兩種服裝已經很少有人穿戴了。由於長期與漢族交錯雜居,所以現在佘族男子的裝束與漢人基本上沒什麼差別。婦女服裝式樣較多,多穿自織的青藍色麻布,衣領、袖口和右襟多鑲花邊。有些地區佘族婦女不分季節都是穿短褲,裹綁腿和打赤腳。男女在勞動時腰間多懸一條圍身裙,婦女發式與漢族不同,一般都把頭發從後梳成螺式或筒式發髻盤在頭上,發間環束紅色絨線,結婚時頭戴鳳冠,插有銀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