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建築經典

人類已經邁入了21世紀,把什麼樣的世界帶給下一個世紀,成為我們必須正視的問題。人們說,建築是人類文明的紀念碑。這是因為它濃縮了人類對物質的駕馭能力,沉澱著社會的政治文化,更凝結著藝術家智慧的結晶。當我們即將邁上新世紀的台階時,不妨回首曾經留下的座座紀念碑,去感受前輩百年探索與進步的節奏,領悟探索者凝聚在建築中的豐富內涵。本世紀的建築潮流,是從擺脫希臘——羅馬式和哥特式束縛開始的,被稱為建築的革命。

事實上,不論你對這些建築做出何種評價,都無法否認20世紀是建築藝術上最豐富多彩的100年,盡管其中不乏醜陋、怪誕、無聊甚至一無可取的糟粕,但無法掩飾的是,本世紀的世界建築群星璀璨,絢麗多姿。因為我們看到,在20世紀的100年裏,古典複興派、新理性主義、當代鄉土派、後現代派、簡潔派、前衛派、新表現派、解構派、高技派、生態派、仿生派,以及建築類型學、建築現象學、行為建築學等等學派與理論不斷出現。他們留下的林林總總的高層建築、大跨度建築、智能建築、生態建築、仿生建築,讓我們看到了新的科學技術所創造的建築奇跡,更看到了新的技術美學觀正在新時代中逐漸成長。

建築現代化發端於19世紀,在20世紀得到成熟及擴展。尤應指出的是,20世紀有一批倡導改革的建築師,屹立起無數建築經典。所以我們認為,創新與發展是20世紀建築創作的主旋律,也應成為人類應特別把握並借鑒的建築經典。建築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它往往反映出明顯的時代特征及藝術品質,無論是科學與藝術結合好的,還是或科學或藝術的單體傑作,都是20世紀極具代表性的作品,本書都作了遴選。限於篇幅及選取原則的非權威性,本書舉例的僅僅是一種探索及示範,未被收錄的肯定是絕大多數,不妥之處,還請同行指正。下麵以清華大學吳煥加教授在《回顧20世紀的建築》一文中用32個字所作的描述作為對本世紀建築輝煌的概括:“推陳創新,全麵躍進,百花爭妍,百家爭鳴;曲折演變,持續出新,同而求異,多而流行。”

C.P.S.百貨公司大廈,美國芝加哥(1899~1904年)

建築師:L.H.沙利文

C.P.S.芝加哥百貨公司大廈建於1899~1904年間,由著名建築師、芝加哥學派的中堅人物L.H.沙利文設計,並作為沙氏的代表作載人史冊。在社會經濟和技術發生變化的時刻,他主張適應新的條件,創造新建築。C.P.S.百貨公司大廈分兩期建造,1904年落成。它的立麵處理直率地反映出框架結構的特征,大部分采用橫向長窗。但是L.H.沙利文並不完全拋棄已往的建築手法,大樓細部有不少裝飾,底部還用了許多鐵的花飾,樓頂原來有小挑簷。L.H.沙利文沒有把建築看作單獨的實用工程。自C.P.S.百貨公司大廈問世以後,因采用框架結構而誕生的橫向扁平窗成為風靡一時的新形式,被人們贈以“芝加哥窗”的美名。該建築是一座跨世紀的建築,它既包涵著過去,又啟示了未來。

赫爾辛基火車站,芬蘭(1906~1916年)

建築師:E.沙裏寧

芬蘭赫爾辛基火車站建於1906~1916年,是本世紀初車站建築中的珍品,也是北歐早期現代派範疇的重要建築實例,但基本上還是折衷主義的。它輪廓清晰,體形明快,細部簡練,既表現了磚石建築的特征,又反映了向現代派建築發展的趨勢。赫爾辛基火車站的設計者是著名建築師艾裏爾·沙裏寧(ElielSaarinen,1873~1950年),赫爾辛基火車站是他的浪漫古典主義建築的代表作,雖有古典之厚重格調,但又高低錯落,方圓相映,因而生動活潑,有紀念性而不呆板,被視為20世紀建築藝術精品之一。

米拉公寓,西班牙巴塞羅那(1906~1910年)

建築師:A.高迪

米拉公寓於1906~1910年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建成。設計米拉公寓的西班牙著名建築師A.高迪(AtonioGaudi,1852—1926年)是在建築藝術探新中勇於開辟另一條道路的人,他以浪漫主義的幻想極力使塑性藝術滲透到三度空間的建築中去,在米拉公寓設計中,把重點放在造型的藝術表現方麵。他發揮想象力,建築形象奇特,怪誕不經。同時吸收了伊斯蘭建築的風格,與哥特式建築的結構特點相結合,采取自然的形式,精心去探索他獨創的塑性建築楷模。

林肯紀念堂,美國華盛頓(1919~1922年)

建築師:H.培根

林肯紀念堂由美國建築師亨利·培根設計,坐落在摩爾林蔭大道末端的一處人造高地上,麵積為2200平方米,對麵是華盛頓紀念碑。紀念堂吸取了古希臘神廟的傳統手法,四周有36根大理石的多立克式柱子圍繞,象征林肯時期美國的36個州。雖然平麵似古希臘神廟,但沒有通常希臘神廟的山花,而是一個團進去的屋頂層,放在古典柱式的頂部。紀念堂內部用排列柱將平麵劃分為一個主廳和兩個側廳,側廳內牆壁上繪製了表現林肯一生中最顯著成就和重要事件的壁畫。整個紀念堂的高潮是正對入口位於主廳中央的林肯雕像。在從入口到雕像這一縱向序列的引導下,人們會感受到氣氛的莊嚴。爾後人們會漸漸看清這尊在散射入室的陽光照射下表情嚴肅的林肯雕像,林肯雕像的布置和縱橫方向巧妙的序列引導形成了莊嚴肅穆的氣氛,這是這座紀念建築設計上的傑出手筆。

斯德哥爾摩市政廳,瑞典(1909~1923年)

建築師:R.奧斯特柏格

本世紀20年代,創造新建築風格的呼聲已在西歐興起,而傳統建築風格仍保持著強勁的勢頭。1923年落成的這幢市政廳即是尊重和繼承傳統的一種表現。瑞典建築師R.奧斯特柏格在市政廳設計中,他尊重古典建築但又不受其限製,而將曆史上的多種建築風格與手法融合一起,創作了這座體形高低錯落、虛實相諧的水邊建築。市政廳內的幾個大廳裝飾華麗而不俗,具有北歐地區的詩情畫意,被認為是民族浪漫主義建築的一個精品。

施羅德住宅,荷蘭烏德勒支市(1924年)

建築師:G.裏特維德

設計人G.裏特維德是家具設計師兼建築師,受荷蘭當時“風格派”影響。風格派藝術家倡導藝術作品應是幾何形體和純粹色塊的組合構圖。這座施羅德住宅是風格派藝術主張在建築領域的典型表現。由光光的牆板,簡潔的體塊,大片玻璃組成橫豎錯落,若即若離的構圖,與當時著名的荷蘭畫家蒙德裏安的繪畫有十分相似的意趣,如同一座三維的風格派繪畫。施羅德住宅對許多現代建築師的建築藝術觀念有不小的影響。

包豪斯校舍,德國(1926年)

建築師:w.格羅皮烏斯

此建築群由著名建築師W.格羅皮烏斯設計,建於德國德騷市。它由教學樓、實習工廠和學生宿舍三部分組成。空間布局的特點是根據使用功能組合為既分又合的群體,既獨立分區,又方便聯係。教學樓與實習工廠均為四層,占地最多。宿舍在另一端,高六層,連接二者的是兩層的飯廳兼禮堂。居於群體中樞並連接各部的是行政、教師辦公室和圖書館。建築占地麵積為2630平方米。這樣不同高低的形體組合在一起,既創造了在行進中觀賞建築群體給人帶來的時空感受,又表達了建築物相互之間的有機關係,更體現了“包豪斯”的設計特點:重視空間設計,強調功能與結構效能,把建築美學同建築的目的性、材料性能、經濟性與建造的精美直接聯係起來。這座校舍和包豪斯學校的教學方針與方法均對現代建築的發展產生過極大的影響。

薩伏伊別墅,法國普瓦西(1928~1930年)

建築師:勒·柯布西耶

薩伏伊別墅位於法國巴黎近郊,這是一個富豪的別墅。由勒·柯布西耶大師於1928年設計,1930年建成。地段為十二英畝,建築占地隻有20.50米X20米,方形,高三層。這座別墅的價值遠遠超過了它作為獨立住宅的自身,由於它在西方“現代建築”曆史上的重要地位,被譽為“現代建築”經典作品之一,它是與勒·柯布西耶的全部建築和城市規劃事業相關聯的。勒·柯布西耶的許多建築觀點早期是由小住宅設計體現出來的。1926年他把“新建築”與舊建築進行比較,提出新建築的五個特點:(1)支柱層,主要房間設在二層;(2)屋頂花園;(3)自由的平麵;(4)橫向長窗;()自由立麵(成為一片可供自由處理的透明或不透明的薄壁)。薩伏伊別墅就是綜合體現上述特點的,與傳統住宅建築完全不同的代表作。從外觀上看,形體簡單,但內部空間卻很複雜。它與歐洲傳統住宅大異其趣,表現出20年代建築運動激烈的革新精神和建築觀念。

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西班牙(1929年)

建築師:密斯·凡·德·羅

1929年巴塞羅那世界博覽會有個德國館,轟動了整個建築界。博覽會結束,該館也隨之拆除了,存在時間不足半年,但其所產生的重大影響一直持續著。德國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在這個建築物中完全體現了他在1928年所提出的“少就是多”的建築處理原則。他認為,當代博覽會不應再具有富麗堂皇和競市角遂功能的設計思想,應該跨進文化領域的哲學園地。建築本身就是展品的主體。塑造建築空間,以水平和豎向的布局、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運用,以及結構造型等,使建築進入詩意般的水平。

這座德國館建立在一個基座之上,主廳有8根金屬柱子,上麵是薄薄的一片屋頂。大理石和玻璃構成的牆板也是簡單光潔的薄片,它們縱橫交錯,布置靈活,形成既分割又連通,既簡單又複雜的空間序列;室內室外也互相穿插貫通,沒有截然的分界,形成奇妙的流通空間。整個建築沒有附加的雕刻裝飾,然而對建築材料的顏色、紋理、質地的選擇十分精細,搭配異常考究,比例推敲精當,使整個建築物顯出高貴、雅致、生動、鮮亮的品質,向人們展示了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築藝術質量。展館對20世紀建築藝術風格產生了廣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