鏘隨著社會的前進而不斷向前發展。20世紀30年代,第一代鏘為兩個條馬、三排音、七聲音階排列、二十一個音位,琴箱前長81.8厘米、後長99厘米、寬35.2厘米、中高9厘米。50年代末,烏魯木齊維吾爾族老人阿西木改革製成第二代鏘,兩個條馬、三排音、音位縱向小二度、橫向五度排列,有三十四個音位,半音齊全,音域g—e3。此後,又在第二代鏘的基礎上,又出現了琴體增大、弦距加寬、保持兩排馬的改革鏘,發音既清脆又洪亮。60年代以後,由中央廣播民族樂團楊競明等和北京民族樂器廠合作改革研製的、具有四個條馬、六排音、四組音域的變音揚琴,已在新疆各藝術團體中廣為使用,它的共鳴箱前長78厘米、後長118厘米、寬51厘米、中高8厘米。後來新疆製作的鏘,琴體骨架采用金屬結構,內腔裝設齒形音梁、橫襯條,麵板上增置鋁製滾軸及滾軸條等部件,克服了新疆氣候幹燥、溫度變化急劇、琴體彎曲變形、易跑弦等缺陷,又使音色亮度增加、音量增大。目前常用的鏘,其音位是在變音揚琴的鏘音位排列圖基礎上,參考了70年代改革製成的廣州十二平均律揚琴的音位而設製的,半音齊全,可以轉調和演奏臨時變化半音。

演奏時,采用坐姿。將鏘置於琴架或桌麵上,兩手各執一支琴竹分別敲擊琴馬兩側的琴弦而發音。音域G—a3,達四個八度。常用技巧有揉弦、撥弦、琶音、襯音和八度輪音等,揉弦與內地揚琴不同,它借鑒了卡龍奏法,一般為壓揉。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擅於演奏剛健、歡快、熱情奔放的旋律,富有濃鬱的民族風格。鏘常與彈布爾、卡龍、薩它爾和達卜等維吾爾族民間樂器組合在一起,演奏“十二木卡姆”樂曲。它也是廣大城鄉“麥昔若普”中歌唱和舞蹈的伴奏樂器。在城市的茶館或飯館中,奏者還用它邊彈邊唱。如今,鏘已成為深受維吾爾族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樂器之一,在新疆藝術院校均設有鏘的演奏專業,為藝術團體培養著演奏人才。除新疆之外,在藏族地區也流傳有揚琴。流行於西藏的拉薩、日喀則等較大城鎮中。是18世紀末(八世達賴時期),由西藏官員登者班久從內地帶回西藏的,曾先後用於囊瑪、堆謝和宮廷歌舞嘎爾樂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