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印度文學
第一章 印度梵語文學
古代印度通行的文化語言稱為梵語,意思是文雅的語言,和比較接近各地方口語的種種"俗語"相區別。梵語中包括早期的吠陀語和後起的規範化的梵語。從古至今有用梵語寫成的大量文學作品,但在12世紀以後梵語古典文學逐漸衰落,重要作品很少;到近幾百年間,各種地方語言的新文學興起,已經取代了梵語文學的地位。
梵語文學根據它的主要作品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也大體符合三個發展時期,即吠陀文學、史詩往世書文學和古典文學。
吠陀文學 指早期的以"吠陀"為名的文獻集及其所附錄的文獻,所用語言較古典梵語為古老,語形變化的分歧較多,稱為吠陀語,但較晚的文獻的語言已接近古典梵語。這些文獻並不都是文學作品,有不少是記錄上古時期的巫術、宗教、禮儀、風俗、社會思想、哲學等活動的文獻。最古的集子名為《梨俱吠陀》和《阿達婆吠陀》,其中保存了一些優美的古詩。稍晚的《夜柔吠陀》和一些"梵書",已發展了散文文體。更晚的《森林書》和一部分較古的《奧義書》,以及各個傳授"吠陀"的學派所撰寫的文獻和各種《經書》中,文學作品不多,語言已接近古典梵語。最晚的著作所屬的時代大約在公元前6至4世紀。
史詩往世書文學 這一類型的文獻基本上用的是古典梵語,時代約從公元前幾世紀至公元後幾世紀或更晚。這些主要是作為曆史文獻的用詩體(有的附散文)寫的典籍,包含了不少文學成分。"史詩"是現代習慣的說法,指所謂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往世書"是印度傳統的名稱,指18部稱為"往世書"的典籍。另有18部小往世書的時代更晚。18部往世書基本上用詩體,文體格式同《摩訶婆羅多》一致。《羅摩衍那》則不相同,用的詩律雖然基本上也是"頌"(音譯輸洛迦)體,但比較謹嚴、完整,是一部文學創作,在印度傳統中被稱為"最初的詩",詩(文學創作)的鼻祖。《摩訶婆羅多》盡管有英雄人物和一個連貫的故事,也不乏文學性質的成分,有的部分還是很好的文學作品,但是全書其他內容的份量超過純文學成分,成為往世書類型的著作。這些著作可以作為廣義的文學,包括以文學體裁和形式撰寫的曆史、宗教、哲學、風俗習慣規定等;但嚴格說來不能全部都算文學。這些在印度曆來都被認為僅次於吠陀的聖典。
古典文學 是從公元前後一段時期開始,至公元12至14世紀衰落,其中比較發達的文學類型是詩和戲劇,而散文作品流傳較少,甚至論述文學和修辭理論的書也用詩體。散文形式的著名小說在文體上類似中國的駢儷的賦,被認為無韻律的詩。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著作雖用散文文體,但也包含詩體的歌訣。隻有以注疏形式出現的論文發展了說理的散文。
現存的古典梵語文學作品中,年代最早的是公元初期的馬鳴的詩、劇和散文。另有一些戲劇可能也屬於這一時期,但其作者是否跋娑還未十分肯定。戲劇《小泥車》的年代及其作者首陀羅迦所屬的時代也無定論。從這些早期作品看來,文學的語言和類型、格式都已經相當成熟。總結戲劇的理論與實踐的巨著《舞論》的年代大約不晚於公元初期;從其內容看來,當時音樂、舞蹈、戲劇、詩歌都已發達。比它們更早的同類文學作品至今還未發現。在我國新疆發現的馬鳴的戲劇殘卷和他的《佛所行讚》一詩(已有漢文和藏文譯本),現在仍然列為梵語古典文學的最古作品。這樣成熟的作家和作品決不可能突然出現。從佛教早期的經典以及較早的雕刻等文物來看,在公元紀元之前印度已有豐富的文學,可惜未能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