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簧氣鳴樂器
巴烏
巴烏,是哈尼族、彝族單簧氣鳴樂器。哈尼語稱各比、梅巴、妞巴。彝語稱非裏、吉非裏、比魯、烏勒。漢語稱巴烏。流行於雲南省南部的紅河、玉溪、思茅、西雙版納、臨滄、德宏等地區。
關於巴烏,民間傳頌著這樣一個神奇而美妙的故事:很早很早以前,在紅河南岸的哀牢山區,哈尼族有一位純潔、美麗、善良的姑娘梅烏,與英俊、勇敢、勤勞的小夥子巴衝相愛,他倆發誓要像樹枝和綠葉那樣永世相伴,寨子裏的人無不讚歎和羨慕他們。這事被深山裏貪婪的魔鬼知道了,就趁人們歌舞時,駕著一陣狂風把姑娘掠走了,硬逼著姑娘和他成親,姑娘不畏魔鬼的威逼和利誘,始終堅貞不屈,一言不發。於是魔鬼惱羞成怒,凶慘地割去了她的舌頭,並將她扔進了深山老林。姑娘懷念著心上的戀人,整天徘徊在山林之間,有苦難言,時間一天天地過去。一天,樹林裏的仙鳥銜來了姑娘的舌頭和一截竹子,讓姑娘把舌頭放進竹管裏,告訴她“竹子會幫助你說話”。於是姑娘吹響了竹子,發出了優美的樂聲,表達對戀人的思念和對魔鬼的控訴。樂聲傳到巴衝耳邊,小夥子曆盡艱險,把姑娘救了出來,回到親人的身邊,重新獲得了幸福。後來人們用二人的名字擷首去尾,給這件會說話的樂器取名為巴烏。從此,巴烏就在哈尼山寨世代流傳。
在個舊的彝族支係聶蘇人中,有著這樣的傳說:古時候,有個聾啞人死了母親,他萬分悲痛,卻不能用語言來表達悲哀。有一天,他發現一截帶有蟲眼的竹子,放在嘴裏一吹,發出了低沉悲涼的音響。他想,竹管蟲眼能發響,要多挖幾個洞呢?於是他用尖刀在竹管上挖了幾個等距離的小孔,果然發出了抑揚頓挫的音響。他聽啊、吹啊,終於用會響的竹管吹出了自己思念母親的心情。此後,這種會響的竹管,彝語稱非裏的樂器就流傳下來了。
巴烏由管身和簧片組成。管身竹製。哈尼族人民多使用青竹製作,由於當地氣候溫和濕潤,一般都不會開裂變形,待緩慢幹燥後,竹皮便呈白色。彝族人民常用細毛竹管製作。管身上端(或左端)由竹節或木塞封閉,中間竹節打通,管身下端(或右端)敞口。因竹管長短、粗細不同,規格可分為高音、中音、低音巴烏三種。高音、中音巴烏,管長30厘米~50厘米、內徑0.8厘米~1.4厘米,低音巴烏管長60厘米~80厘米、內徑1.6厘米~2厘米。在距封閉端1.5厘米~2厘米的管壁上,開有一個長方形吹孔,孔長2.4厘米~3厘米、孔寬0.7厘米~1厘米。將吹孔四周邊緣削平,用蜂蠟粘貼上一枚銅製簧片。吹孔的大小多據簧框大小而定,一般應略小於簧框。為保護簧舌,常用兩根細竹棍鑲在簧框兩側,隻留一條縫隙作為吹孔。也有的用細竹篾皮編織成一個保護簧舌的活動環套,吹奏時將其移開。管身上開有八個(前七後一)圓形按音孔。橫吹的巴烏,音孔與吹孔不在一條直線上,而呈45°角。還有的巴烏在尾端開有尾音孔。簧片是巴烏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最早都使用竹製簧片,後來才改進為用黃銅(62或68樂器銅)製作,也可用合金銅、磷銅或炮彈銅殼製作。銅製簧片的厚度尤為重要,不應超過0.03厘米,厚者一定要用錘鍛薄。將銅片剪成長2.5厘米、寬0.8厘米的長方形坯片,然後用鋒利的尖刀在其上刻出銳三角形簧舌。簧舌的大小根據調高而定,以F調為例,舌長1.7厘米、舌根寬0.25厘米,刻好後將簧舌理平,底麵用水砂紙磨去毛刺,再把舌尖挑起,使其翹高0.15厘米左右,達到簧舌與簧框縫隙微小、自由振動通暢。簧片調音最為關鍵,簧舌根部較厚,中部及尖端較薄,應一邊刮削一邊裝在巴烏上試聽,以靈敏度高、音色優美、各孔發音協調為佳。簧片本身是有音高的,不同調高的巴烏所用簧片的音高也各不相同。通常應為調高的下方五度音,如F調巴烏,簧片應發bB音。簧片的音高允許有小二度的遊動範圍,如將簧片音提高為下方四度音,就要將基音孔的位置錯後或利用管口,才能使發音靈敏、明亮。巴烏與笙同是簧管配合係的樂器,但簧片不同。笙是每管一簧發一個音,簧舌是長方形的;巴烏是一管一簧發九個音,簧舌是銳三角形的,並且舌尖翹起。雖然都可以做自由振動,但音色根本不同,如果將巴烏換上笙的簧片,就不會發出濃厚而柔美的音色。
演奏時,管身細而短者豎吹,管身粗而長者橫吹。豎吹時,用嘴含住近頂端的簧片,橫吹則將簧片部分放在兩唇之間,氣流使簧片的簧舌部分振動並激發管內空氣柱的共鳴而發音,當手指按閉全部音孔時,管中形成的空氣柱最長,發出的是基音,但演奏時一般不使用。吹低音巴烏時,嘴唇、肌肉要放鬆,氣息應徐緩均勻;吹中音、高音巴烏時,兩腮稍微收緊。用吐音方法吹奏,還可運用循環換氣法演奏長時值的音符。通過平吹或超吹,音域分別為:高音巴烏f1—g2,中音巴烏b—c2,低音巴烏f—g1。音色柔美,高音略尖銳,中音圓潤優美,低音寬厚。演奏技巧與笛子基本相同,凡笛子常用的技巧在巴烏上都可運用,其中滑音、打音、顫音、抹音、琶音、飛指等最為常用。在民間,巴烏常用於獨奏、合奏或為舞蹈和敘事歌等說唱伴奏。雖然巴烏的音域窄、音量小,但它獨具民族風格,極富民族色彩,吹奏起來,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深受哈尼族、彝族人民喜愛。哈尼族人人隨身攜帶,老人和青年們都喜歡用巴烏來表達情意或追憶往事。彝族喜歡用兩支同調的巴烏齊奏或對奏。居住紅河南岸的彝族同胞,常在集體歌舞活動中,用巴烏與竹笛、直簫、小三弦、月琴和木葉等樂器一起合奏,來為特色濃鬱的歌舞伴奏。特別是未婚青年小夥子,常用巴烏來演奏情歌、和姑娘“說話”,傾吐愛慕之情。有一首巴烏情歌這樣唱道:“當我吹響了巴烏的時候,你知道嗎?我告訴你,走輕點呀走輕點,就是碰落了樹葉,也不要讓它落在水麵上,為的是保守秘密。如果阿媽往後不同意,那已經遲了,遲了呀,我倆的心已經讓這巴烏緊緊連在一起了。”在彝族,人們在放羊時或晚間也常吹奏巴烏。樂曲有《玩調》、《邀約調》等。
〔改革巴烏〕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音樂工作者對傳統巴烏進行了不斷的改革,先後製成形製多樣、造型各異的加鍵巴烏新品種,使這一富有特色的民間傳統樂器登上我國樂壇,一躍成為樂苑中出色的獨奏樂器,並在民族樂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0世紀50年代,雲南省音樂工作者深入邊疆地區,向哈尼族、彝族人民學習巴烏的吹奏和製作技術,將竹製簧片改為銅製簧片,加大了音量,它那特殊的音色、美妙的音響,才開始出現在各級文藝會演中。1956年,雲南省歌舞團史工先生首次將這種樂器帶到北京的樂壇上,演出了他為巴烏編創的第一支獨奏曲《傍晚的聲音》,引起了音樂界的注目。嗣後,中央民族樂團宋保才在赴雲南演出中,學習演奏這種樂器,並和其他同誌一起研究改革巴烏,經過試驗,將巴烏距吹孔最近的第八個按音孔,移至音孔列的右下方,使演奏按孔靈活方便。
70年代初,沈陽軍區歌舞團嚴鐵明曾到雲南邊疆深入調查了解巴烏,首先改革製成加鍵巴烏,他用質地堅硬的紫竹作管身,擴大了音孔,使音量增大,增加了一個帶鍵音孔,使音域擴大,可吹出D1—c1十四個音,管身上裝置了銅製插口,便於調音和與樂隊協奏。他還將原來的大口含吹改為小口含吹,充分運用嘴唇、口腔靈活吹奏,並借鑒笛子的演奏技巧,豐富了巴烏的表現力。北京民族樂器廠笙製作師孫汝桂,改革研製的十四孔加鍵巴烏,管身使用紫竹製作,在低音區管身兩側增置了低音共鳴管,使管身延長,按音孔增多,安置了鍵孔傳動機械,音域比傳統巴烏擴展了一個八度,由C—d2,基本上滿足了演奏需要,高、低音區的音色、音量也平衡一致。
1976年,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徐桃英、顧伯寶,在嚴鐵明和北京管樂器廠的協助下,經過反複研究試驗,製作成功橫吹加鍵巴烏。管身竹製或塑料製,由兩節組成,它通過銅插口,將管身連在一起。上節吹孔處裝簧片,設唇托和插頭,下節開有音孔,設按鍵和插座。簧片采用銀銅合金或黃銅製作,前者發音明亮,後者發音柔和。音孔由原來八孔增加到十二孔或十四孔。高音巴烏,管長51厘米,設十二孔(八按孔,四鍵孔),音域f1—d3。中音巴烏,管長62厘米,設十二孔(八按孔,四鍵孔),音域f—f2。次中音巴烏,管長75厘米,設十四孔(七按孔、七鍵孔),音域c—f2。低音巴烏,管長87厘米,設十二孔(八按孔,四鍵孔),音域#A1—#a1。它們都保持了巴烏傳統的演奏方法和風格,便於奏出吐音等各種技巧,在音色上,高音明亮動聽,低音渾厚有力,增大了音量,提高了音樂表現力。可用於獨奏、重奏、合奏或伴奏,適於演奏表現雲南兄弟民族生活的大型樂曲。這項改革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雲南省歌舞團著名管樂演奏家張祖豫,從1973年便開始與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合作改革巴烏,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取得顯著成果。他們改革的橫吹巴烏,在保持傳統演奏姿勢和指法的基礎上,設十七孔(八按孔、九鍵孔),其音域擴展為f—a2,增大了音量。改革的豎吹巴烏,吹嘴用牛角或塑料製成,呈扁形,簧片橫置管中,不與唇舌接近,有利技巧發揮。其它部分的構造與橫吹巴烏基本相同。豎吹巴烏音域f—ba2。
吉林省文化科技研究所李鬆研製的豎式次中音巴烏,管身用硬橡膠製成,呈錐形折疊管形,主體分為頭部、上節、中節、彎部、尾節五部分。頭部有吹嘴,內裝高音、低音兩個簧舌,可通過控製擋片隨時轉換、交替使用。上節正麵有六個本位音指孔和四個小指鍵,左側設五個變化音鍵孔,背麵有一個高音鍵孔和一個高音簧片出音孔,管內裝有擋孔鍵,使音孔開閉與簧舌擋片的動作同步。中節背麵和右側各有四個低音鍵孔。彎部設一個低音鍵孔。尾節向上折回,設有兩個低音孔,其孔由高音孔聯動控製。各音孔均為橢圓形。指鍵位置可調,藉以調整音高。演奏時豎吹,以超吹為主。音域G—a1,包括其中全部半音。適用於獨奏和民族樂隊合奏。
此外,中央民族樂團著名管樂演奏家王鐵錘、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工團張誌高、李祥之等,也都對巴烏進行了研究試驗,他們改革的巴烏也都各具特色。
改革的加鍵巴烏,音色更加優美動聽,低音區渾厚,中音區圓潤柔美,高音區明亮,在民族樂隊中已成為富有表現力的色彩樂器,既能演奏寬廣、抒情的曲調,也能奏出技巧性較強的華彩樂段。尤其樂隊合奏時,巴烏的音響易於同其它樂器融合在一起,它的中、低音區可以作為連接高音樂器與低音樂器的橋梁。
創作的巴烏獨奏曲有:《漁歌》、《春到草原》、《邊寨歡歌》、《湖上春光》、《傣家姑娘選種忙》、《美麗的邊疆》和《紅河垤施歌舞曲》等。嚴鐵明作曲的《漁歌》,基本音調采自雲南紅河州哈尼族彝族民間音樂,曲調清新優美,抒發了邊疆人民對新生活的讚美。1982年初,在“聶耳音樂周”少數民族器樂演奏音樂會上,雲南省歌舞團張祖豫用音域達兩個半八度的改革巴烏,演奏了他自己創作的獨奏曲《景頗山上大豐收》。昆明市歌舞團演奏了巴烏三重奏《趕擺的日子》。我國樂苑中的這支巴烏藝術新葩,必將開放得更加絢麗多姿。
篳
篳,傣族、黎族和克木人單簧氣鳴樂器。因流行地區的不同,傣語又稱篳姑、篳咪、篳朗、篳鹿、篳內、篳林當和篳端相等。克木語稱篳等。流行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臨滄地區、思茅地區和海南省等地。
關於篳的由來,傣家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從前有個傣族青年,他酷愛唱歌,但總覺得歌聲單調,故此內心十分苦惱。有一天他上山砍柴,不慎跌落在一個深坑裏。坑裏住著一隻會講人話的大竹鼠,青年求竹鼠救他一命。竹鼠想盡辦法都無能為力,最後便脫下自己尾巴上的皮筒,咬了七個洞,又從坑壁上啃下一片蘆葉做了一個舌簧安在上麵。竹鼠對著舌簧一吹,頓時傳出了奇妙的樂聲。青年頓時心花怒放,縱情高歌起來,一唱一和,歌聲優美動聽,這可引來了各種鳥雀,紛紛歇落在坑外的一棵黃竹枝上。鳥雀越來越多,黃竹壓彎了腰,竹尖垂到了坑裏。竹鼠叫青年抓住竹梢,把吹奏的樂器插在腰間,“哇”地叫了一聲。鳥雀驚飛,黃竹往上一彈,把青年彈出坑外。深坑消失,竹鼠無蹤,一支心愛的竹篳留給了傣族青年。從此,傣家人便有了篳這種樂器。
傣族的篳,由管身和簧片構成。管身用細毛竹製作,上端留有竹節,中間竹節打通,下端敞口。規格尺寸差別較大,短者約有25厘米,長者可達75厘米。一般常見者,管長30厘米~35厘米、下口內徑0.8厘米~1.2厘米、外徑1.5厘米~2厘米。在近首端竹節處的管壁上,開有一個長方形的吹孔,孔長1.5厘米~2厘米、孔寬0.4厘米~0.6厘米,在吹孔嵌以簧片。簧片銅製,簧舌呈銳三角形。管身通常開有七個(前六後一)圓形按音孔。按音孔數目也有不同,最少者四孔,最多者八孔,管身背麵均開有一個高音按孔。吹孔和正麵按音孔在一條直線上。
演奏時,可以橫吹或豎吹,各地方法不同。西雙版納地區的篳,管身粗而長,主要采用橫吹法,將簧片部分置於兩唇間吹奏。德宏和思茅地區的篳,管身細而短,主要采用豎吹法,將簧片含入口中。右手拇指按背孔,食指、中指、無名指按正麵上三孔,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按正麵下三孔。氣息激發簧片並耦合幾種不同長度的管內空氣柱而振動發音。篳是定調樂器,一般有bB、C、bD、E和G等不同調別,音域為六度或八度。音色圓潤、柔美,富有濃鬱的地方風味。常用於獨奏自娛,吹奏不限場合,較為自由,一般多在夜晚人靜時分,無嚴格的禁忌。
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還流行著一種對篳的演奏形式。兩支大小相配、具有一定音高關係、可以重奏的篳,稱為篳姑。其中粗大而較長的一支稱作篳咪,猛海縣稱篳朗,它較一般的篳規格大一些,管長59厘米,管身開五個按音孔、一個氣孔,其音列為c1、d1、e2、#f1、a1、b1。另一支細小而短的稱做篳鹿,猛海縣稱篳內,它較一般的篳規格小些,管長26厘米~28厘米,管身開六個按音孔,管尾正、側麵各開一個氣孔,其音列為:a1、#a1、b1、#c1、e2、#f2、a2。它們既可重奏,又可單獨演奏。兩支篳重奏時,篳咪常用以模仿讚哈的唱腔,篳鹿為其曲調伴奏,構成富有特色的複調,演奏中有分有合,每逢樂句結尾時,多用八度音延長。重奏樂曲有《咧少調》(“咧少”為串姑娘之意)等。
在思茅地區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猛馬鄉,流行的篳稱作篳林當,管身長30厘米,它的構造較為獨特,在管身上端簧片處戴有一個竹製的小吹嘴(又稱小竹帽),使吹口處形成小氣室,演奏時極為方便省力。此外,在德宏州還有一種管身尺寸相同、簧片采用薄木片製作的篳,稱做篳端相,八孔,豎吹,可發出g—a1九個音,常用於山歌伴奏。
篳在傣族人民的音樂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最流行的吹奏樂器,又是傣族敘事性說唱讚哈調和山歌的主要伴奏樂器。在西雙版納的傣家寨,哪裏有讚哈的演唱,哪裏就有篳的悠揚樂聲在飄蕩。篳通常由男性吹奏,但演唱者男女均可,唱者往往用棕扇葉或扇子遮麵。篳還是傣族青年男女戀愛時的“紅娘”,小夥子常用篳來向心愛的姑娘傾吐愛慕之情。
黎族的篳,流行於海南省東方縣黎族支係黎和美孚黎聚居地區。管身用青竹製作,管長25厘米~30厘米,上端留有竹節,中間竹節打通,下端敞口。將管首節下削薄,在管壁上刻出一個長2厘米、寬0.3厘米的竹製簧片,簧舌朝下,簧根與管體竹節相連。在管身上開有2個~4個按音孔,常見者多為四孔篳,有的在管尾切一斜口或加一共鳴器。演奏時,管身豎置,左、右兩手食指、中指分別按上、下兩孔,口含簧片,吹氣鼓簧按孔發音。音域e1—#c2。音色粗獷而悠揚,低音與西洋樂器單簧管的音色相似。常用於獨奏。黎家少年放牛時喜歡吹奏自娛,未婚青年男女在一起娛樂時,也常吹奏篳來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