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鳴樂器

唇振氣鳴樂器

牛角

牛角,是瑤、彝、苗、景頗、納西、怒、傣、布依、土家、仡佬、黎、漢等族的唇振氣鳴樂器。流行於桂、黔、滇、川、湘、粵、海南等省區,尤以廣西壯族自治區南丹和貴州省黔南、黔東南等地最為盛行。

曆史久遠,其起源與原始狩獵的巫覡等活動有密切關係。在我國的陝西、河南、山東等地,曾有新石器時代所用的陶製角出土。陝西省華縣井家堡出土的一支陶角,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其形與牛角相似,全長42厘米、吹口內徑1.8厘米、喇叭口內徑7.4厘米~7.6厘米,管壁厚0.8厘米~1厘米。這支陶角雖吹口較細,但仍能吹出音響,音量還較大。當牛角等獸角普遍使用之後,方有這種陶角的產生。在史前及夏商時期,無論牛角還是陶角,均作為信號器具使用。秦漢時期,角已在軍中儀仗和鼓吹樂中使用,除動物的天然角以外,還出現了用竹、木、皮革、銅等材料製成的角。從《漢代鼓吹樂隊圖》中可以看出,漢代所用的角很大,已不是牛角等天然的角,而是人工製作的角了。古代的角,先在少數民族中使用,與牧業、狩獵生活關係密切。東晉徐廣《車服儀製》中有:“角,前世書記所不載,或雲本出羌胡,吹以驚中國馬,或雲本出吳越。”(引自《北堂書抄》)。《通典》也有:“角,書記所不載,馬融又雲出吳越。”

牛角多用天然生長的黃牛角或水牛角製作,常就地取材,規格大小不等,一般全長40厘米~70厘米,將牛角尖端鋸平,在鋸口中心鑽一細孔,與角的內腔相通,圓孔上端擴孔並呈鈍角狀,與號嘴相似。有的還在角的上端裝置一個竹或木製吹嘴。

演奏時,角體較小者,雙手持角身吹奏;角體較大者,用左手托抱角底置於胸前,右手持角身吹奏。角無按音孔,也無固定音高,依靠口形變化和氣息控製,可以吹奏出不同的音高。小者音色高亢、尖銳;大者音色渾厚、悠揚,可用於獨奏或合奏。在湖南一些地區還流行有《玉皇甫》、《老君甫》、《山羊過坳》等牛角曲調。吹奏時用鑼鼓伴奏。

桂北南丹和黔南荔波等地的瑤族人民,使用的大牛角最富有特色。瑤語稱舟歐、勒力,直譯為牛角,管體用一隻特別長大的水牛角製作,鋸掉角尖,鑽一直徑3厘米圓孔與角內腔相通,以長30厘米的竹管或空心桐木管為吹嘴,插入牛角尖端圓孔中,角口處外接一截長20厘米~30厘米、用棕毛和當地粘膠樹的脂液粘纏製成的喇叭口,管體全長100厘米~120厘米。吹奏時,角用繩帶掛肩,右手扶持角的腰部,左手持吹嘴木管,喇叭口朝向身後,吹氣發音,音色低沉、深厚,音量較洪大。為增加角的共鳴和使音色變化,常在角的彎腔處灌些清水並放進三、四塊拳頭大的鵝卵石。適宜演奏徐緩悠長的曲調。每逢春節、傳統節日、喜慶豐收等場合,瑤家人便歡聚一起吹奏助興。除可獨奏外,還常與銅鼓、瑤族大鼓、拉篥等樂器一起合奏。除瑤族外,土家、仡佬、黎、苗等族人民也使用這種大牛角。

廣西融江流域瑤族的牛角,也用天然水牛角製作,瑤語稱薑,用於喪事哀樂吹奏;貴州彝族牛角,彝語稱孩過,用於喜慶、喪樂;湘、黔邊界苗族牛角,發音悲壯,用於聚眾集會;布依族牛角,發音低沉,用作集合信號。在兩廣、海南和湖南的瑤、黎、土家等民族中,還流傳有用兩節牛角套接而成的牛角號,短節套在長節上,全長約50厘米,可奏五聲音階,音域g-g2。用於節日和豐收慶祝,也用於道教的道士做法事、巫師還願等活動中。

還有一種用黃牛角製作的小牛角,樹皮卷製的吹嘴置於牛角細端。牧童常用於吹奏自娛。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牛角多隻,其中有一支湖南苗族牛角,用水牛角製作,全長54厘米,吹嘴直徑2厘米、孔徑0.5厘米,外鑲銅箍,角口呈橢圓形,長徑10厘米、短徑6厘米,近吹嘴12厘米處管身刻有三條環形紋飾。此角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鑒》大型畫冊中。

銅角

銅角,又稱吹金。是古代少數民族和漢族唇振氣鳴樂器。流行於我國北部和西北部廣大地區。

曆史較久遠,早在漢代,我國北方遊牧民族中已流行著角,當時是用天然的動物角吹奏,後來才逐漸使用竹、木、皮革或銅等材料製作。漢代用於鼓吹樂,後世用於軍中及鹵簿(儀仗)樂。它的形製,漢魏時期為曲形角,在南北朝鄧縣畫像磚墓和遼寧輯安高句麗墓壁畫上都有它的圖像。唐代用於十部樂的高昌樂中,正如宋代陳暘《樂書》所載:“銅角,高昌之樂器也,形如牛角。”它在古代流行地域廣泛,是我國北部、西北部各族人民常用的民間樂器。

通體仿照牛角用薄銅片製成,各民族、各地區的銅角形製上稍有不同。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銅角多支,其中一支係湖南醴陵地區師教(巫教)所用,細端為淺杯形吹口,下有葫蘆形裝飾物,管身曲而細,管口呈橢圓喇叭形,全長60厘米。此銅角造型獨特,工藝精細,堪稱佳作。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鑒》大型畫冊中。另有兩支銅角外飾龍頭紋飾,全長45厘米,係1958年購自琴家鄭穎蓀。

吹奏時,左手持角體上端,氣流從淺杯形吹口進入而發音,音色清脆明亮,無固定音高。銅角近世多用於宗教法事中。

剛洞

剛洞,是藏族、蒙古族、漢族唇振氣鳴樂器。藏語又稱岡令、紮令。“岡”意為腿,“洞”意為號,“令”意為笛。漢族稱法號、喇嘛號、短角銅號、銀腿號、叫鬼號。流行於西藏、內蒙古、青海、四川、雲南、甘肅、河北等省區。

曆史久遠,是從古代角類樂器衍化而來的,為佛教寺院法器之一。在藏傳佛教寺院中一直沿用至今。

管體多為銅製,也有銀製或骨製的。形製不同,規格不一。銅或銀製的剛洞,是名符其實的腿形號角,外形與大牛角相似,由三節組成。西藏拉薩市一藏傳佛教寺院中的剛洞,管體全長45厘米,上節長15.5厘米、上端管口為吹口,口徑2.5厘米,中節長11.5厘米,下節長18厘米,整個管體上細下粗,略呈彎曲狀,下端喇叭口呈橢圓形,長徑8.5厘米、短徑5.8厘米,管身裝飾精美,外表鏤刻出各種圖案紋飾,近喇叭口一端鏤龍頭凸紋或天神頭像,還鑲有瑪瑙或鬆耳石;骨製的岡令,是名符其實的腿骨笛。據民族音樂學家田聯韜先生《藏族傳統樂器》載:“據說多用處女(或因生育而死的年輕產婦)的脛骨製成,其尺寸大小不一,一般長30厘米左右,吹口一端為骨的橫切麵,號口一端為骨節粗大處,開氣孔二個,號管上不設按音孔,鑲有銅(或銀)環,鏤刻精美圖案。”

演奏時,用左手或右手豎執管體上端,氣流從吹口進入而發音。無固定音高。銅製剛洞,發嗚嗚音,音色粗獷,音量甚大,常同時使用兩支吹奏,先輪流吹奏,後再一起合奏,其樂有召神之意。主要用於喇嘛寺院誦經音樂、羌姆表演和宗教儀式等場合,是藏傳佛教大型寺院常用的宗教樂器;骨製岡令,發音纖細,音色較暗,常用單支吹奏。

在河北省保定、徐水、定縣、淶水等地,也使用銅製剛洞,用於“南樂會”演奏中,當地稱喇嘛號或“海椎子”。從名稱上也可看出與藏傳佛教音樂有著關係。形製較短小,全長38厘米,上節為錐形管身,上端設有號嘴,下節管身彎曲似角,其上有龍頭雕飾。演奏時,將上節管身穿入下節管內約二分之一處,使管長縮短為30厘米,由一手執管體,喇叭口朝上,多為兩支一起吹奏。主要用於樂曲的起、止或高潮中,一般不吹曲調,隻配合曲調奏四、五度跳進或自由吹奏長音,可加強曲調或渲染樂曲的氣氛。在淶水縣南義安村“南樂會”中,則用剛洞哢戲。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有兩支形製完全一樣的銅製剛洞,管身赤銅製作,三節組成。全長45厘米,上節長16厘米、吹口直徑2.6厘米、嘴深1厘米、孔徑0.8厘米,中節長15.5厘米,下節長13.5厘米,下端管口(龍口),呈長方形,長4.8厘米、寬4厘米,整節鏤龍頭凸紋雕飾。在管身上端、中腰和下端皆鑲有銀飾,龍口下麵設有銀環,係以黃色絲穗或綢布為飾。這兩支剛洞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鑒》大型畫冊中。

海螺

海螺,古稱貝、蠡。是藏、蒙古、滿、納西、傣、京、漢等族唇振氣鳴樂器。藏語稱董、措董、董嘎爾。蒙古族稱凍思。傣語稱海三。漢語稱梵貝、法螺、螺號、玉螺、玉蠡等。流行於佛教寺院和全國各地,尤以西藏、內蒙古、青海、四川、雲南、甘肅、廣東、廣西、福建、遼寧、吉林等省區最為盛行。

曆史悠久,自古為佛教法器之一。源於印度、東南亞諸國,隨佛教傳入我國。佛教經典多有記載,鳩摩羅什(343年—413年)譯《妙法蓮花經》卷一中提到“吹大法螺”,方便品中有:“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銅鈸,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求那跋陀羅(394年—468年)譯《大法鼓經》上卷也有:“吹大法蠡。”佛教傳入西藏後,在寺院中即使用了海螺。南北朝時,海螺已在我國北方民間廣泛流傳,北魏時期(386年—534年)雲崗石窟雕刻中已有吹螺的伎樂形像。隋唐時期,海螺用於九、十部樂的西涼、龜茲、天竺、扶南、高麗諸樂中。《舊唐書·音樂誌》載:“貝,蠡也,容可數升,並吹之以節樂,亦出南蠻。”唐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南方驃國(今緬甸)所獻樂器有玉螺,所獻樂曲大都與佛教有密切關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驃國樂》詩中有:“玉螺一吹椎髻聳,銅鼓一擊文身踴”之句。宋代陳《樂書》“梵貝”條有:“貝,蠡之大者也。今之梵樂用之以和銅鈸,釋氏所謂法螺。”明代王圻《三才圖會》:“即以螺之大者,吹作波之音,蓋仿佛於笳而為之者。”海螺除在佛教寺院用作法器外,還用於古代北方少數民族軍事、勞動和娛樂生活中。據西藏古代文獻記載,當筒欽尚未出現以前,在藏傳佛教寺院中是以法螺為主要吹奏樂器的,後來,筒欽便取代了法螺的地位。近代,海螺在佛教寺院中,僅用於誦經間歇時演奏和羌姆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