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阿不都拉·肉孜
(1920—1945)維吾爾族革命詩人、劇作家。生於新疆阿圖什買西海提鄉。童年時代在烏什度過。初中畢業後,到烏魯木齊就讀於省立師範學校。此間他以“阿爾祖”(心願)的筆名在《新疆日報》發表評論文章。畢業後先後擔任瑪納斯縣教育局督察員,縣維文會秘書長,阿克蘇師範學校教師、校長,教育局總督察等職。在瑪納斯工作期間開始文學創作,寫出啟示人們擺脫愚昧落後的劇本《鐵木爾大哥醒來了》,曾在烏魯木齊、呼圖壁各地演出。在阿克蘇期間,詩人與黎·穆塔裏甫、穆尼爾丁·霍加等進步青年積極開展革命活動,編寫教材,創作詩歌、歌詞和劇本。如兩幕四場話劇《繼母》就是揭露剝削階級醜惡行為與肮髒靈魂,反映勞動人民對剝削階級的認識與覺醒過程的代表作之一。曾在阿克蘇和附近幾縣演出。1945年8月,他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關在烏什監獄。詩人在獄中堅持鬥爭,創作了抒發美好願望、滲透了崇高革命精神和戰鬥風貌的優秀詩篇,並書寫在監獄牆上。1945年秋,三區革命軍南路軍越過冰達阪,解放拜城、溫蘇等地時,感到末日來臨的國民黨當局,將詩人同黎·穆塔裏甫、穆·霍加等革命青年一起殺害。
阿巴克
古代維吾爾語,意為稻草人。《突厥語大詞典》中解釋:“為了使農作物不受毒眼的侵害,而製作立於田地間的稻草人。”這是維吾爾族民間自古流傳下來的一種原始習俗,是人們為了避免麥子、玉米、蔬菜、水果等農作物遭受毒眼而采取的避邪措施,是在一根木頭頂上鑲上狗、狼、馬、驢、牛、羊等獸畜的頭骨,然後將其插在田間高處,或果園顯眼之處,認為這樣就可以避開、阻止毒眼的侵擾。這種習俗現今仍在民間延續。
阿舒拉
伊斯蘭教紀念日。阿拉伯語音譯,意為“第十”,指伊斯蘭教曆1月10日。據伊斯蘭教傳說,真主於該日創造天園、火獄和人類(阿丹及其妻哈娃);該日又是阿丹、努海、易卜拉欣等先知在危難中獲救之日。故被穆斯林視為神聖之日。穆罕默德曾定該日為齋戒日,阿舒拉日又是先知穆罕默德外孫、阿裏次子侯賽因遇難之日(680),故又為什葉派穆斯林悼念侯賽因之日。這一天也稱“阿舒拉節”,我國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在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
阿爾泰語係
阿爾泰語係包括突厥語、蒙古、滿—通古斯3個語族。屬於粘著語類型。阿爾泰語係各語言在輔音上的共同特點表現在大多數語言都有16個輔音。每一種現代語言在16個輔音之外又增加了少數幾個輔音。阿爾泰語係的主要特點為:有語音和諧律;有兩套同發音部位相對應的元音和輔音,元音一般較簡單,複元音很少;無聲調有重音,重音一般落在詞的末尾音節。附加後綴為構詞和構形的主要手段,粘合多種後綴,以表示多重語法意義。基本語序為主語在前,賓語居中,謂語在後,修飾成分在中心語前。有後置詞無前置詞,有詞尾無詞頭和詞嵌;帶有數詞的名詞不再加複數後綴;名詞性的詞,有數、格及領屬等語法範疇;動詞變化複雜,除命令式第二人稱單數外,詞根不表示動作意義;量詞較簡單。中國境內屬阿爾泰語係的語言,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漢語的影響。
阿訇
中國伊斯蘭教教職稱謂。波斯語音譯,又譯“阿衡”、“阿洪”。原意為“宗教師”、“教師”,是對伊斯蘭教學者或教師的尊稱。在中國,是通用漢語的穆斯林對清真寺內教職人員的通稱。一般在清真寺經文大學學就後,通過考核,為其穿衣、掛帳,舉行畢業儀式,方取得阿訇的資格和稱謂。阿訇的職責是“替聖傳道”,教授、講解經文,領導穆斯林履行拜功,從事或主持伊斯蘭教的其他宗教活動、禮儀等。按照宗教學識或職位等的不同分為教長阿訇、開學阿訇、住學阿訇、散班阿訇等。新疆操突厥語族語言的穆斯林將“阿訇”用作尊稱或人名的附加稱謂。
阿布勒·班畢特
(?—1769)又譯作阿布勒曼畢特,哈薩克大汗。頭克汗之孫,博拉提汗之子。其父在位時,是中玉茲部分部落的小汗,1731年博拉提汗死後繼承大汗位。按習慣,哈薩克大汗即大玉茲之汗,汗庭在土耳克斯坦城。1723年起,蒙古準噶爾部不斷侵擾哈薩克汗國。繼位後,他多次召集各玉茲的汗商議共擊準噶爾之軍事大計。後見阿布賚勇敢善戰,機智多謀,即讓位於阿布賚。
阿哈交
東鄉族宗族或家族的一種殘餘形式。一個“阿哈交”包括幾十戶或數百戶不等。同屬一個“阿哈交”的各個小家庭,有的在一個村內,也有的分散在幾個鄰近村屯,還有少數分散在相距很遠的地區。每個“阿哈交”的各個家庭之間,輩分非常明確,輩分最高的年長者,稱為“當家”。同一“阿哈交”中各個家庭之間的糾紛,往往找“當家”評理。婚姻習慣上規定:同屬一個“阿哈交”的男女不能婚配,違者將受到社會輿論的嚴厲譴責。
阿肯對唱
是哈薩克民間歌手們在大庭廣眾麵前較量即興演唱本領的一種對唱形式。在對唱中,要求雙方立即編出詩句,按照一定的樂曲用冬不拉琴(從前用庫布孜琴)伴奏演唱。通常,先由兩個阿肯以互相問候、詢問名字和出生地開始對唱。此後便可自行決定對唱的內容,可誇讚好人,也可批評壞人,有機會時還可指出對方的缺點與過錯。對唱阿肯開場時和顏悅色,彬彬有禮,到一定時間才使對唱激化,引吭高歌,達到高潮。阿肯對唱的仲裁者是聽眾。他們全神貫注地聽阿肯對唱,根據對唱阿肯的思維邏輯性、語言條理性,能言善辨能力來決定勝負方。阿肯對唱是哈薩克人民娛樂和繼承民間傳統的一種文藝活動。平時,在慶賀嬰兒出世、婚禮和其它喜慶之日,普通人也常采用哈依木、獨唱、托列等較簡單的形式對唱。哈薩克民間有眾多德高望重、倍受崇敬的大阿肯,他們采用謎語、蘇列、寓言詩等較複雜的形式,參加專門的阿肯對唱。他們的對唱詩在民間不脛而走,世代相傳。如《布爾江與薩拉的對唱》、《艾賽提與額勒斯江的對唱》等和大量作者佚名的對唱詩,在民間廣泛流傳。建國後,哈薩克人民每年都在縣、地區、自治州範圍舉行阿肯彈唱會。阿肯對唱是哈薩克民間文學中富有生命力的一種載體。
阿肯對唱選
是集1950年以來,特別是1978年以來伊犁、塔城、阿勒泰、天山等地草原舉行的較大規模阿肯對唱會對唱精華的三卷集。新疆人民出版社分別於1992年、1995年、1997年出版。第一卷是阿勒泰地區民間阿肯胡爾曼別克的專輯,書中收入了胡爾曼別克在曆次對唱賽中與麥依拉木汗等數名阿肯的16場對唱歌詞,以及近50首專題吟頌詩和詼諧幽默詩;第二卷是塔城民間女阿肯佳瑪麗汗的專輯,其中選入了佳瑪麗汗在曆次對唱賽中與穆拉提汗等一批著名阿肯的21場對唱歌詞和40首專題吟頌詩、幽默詩;第三卷是數名阿肯的專輯,收錄了著名阿肯別爾德汗等與其他一些阿肯的對唱歌詞。《阿肯對唱選》從一個側麵反映了我國當代哈薩克阿肯的對唱技巧及其發展概況,真實反映了阿肯對唱這一古典的傳統民間文藝形式以新的麵貌出現在當今哈薩克草原並得以發展的盛況。阿肯對唱是表現新時期人民生活、習俗、審美觀的一種文藝形式,與舊時期和古典的對唱歌相比,書中的對唱歌詞在內容上健康向上,剔除了低級趣味的東西,在創作技巧上手法新穎,更加精煉完善。胡爾曼別克、佳瑪麗汗等在對唱技藝方麵是我國頗具影響的阿肯,是多次對唱賽的佼佼者,是當代中國哈薩克對唱阿肯的代表人物。他們二人應邀出訪過哈薩克斯坦、土耳其等國,並與當地著名阿肯同台對唱,得到了國外同行的好評。本書是首次較大規模地收集我國當代哈薩克阿肯即興對唱作品的出版物。
阿拉溝烽火台
阿拉溝烽火台位於新疆托克遜縣城西約56公裏處,已公布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麵積達1000平方米,為一以礫石為主、土坯為輔營建的古城堡。烽火台位於城堡的西北角,是城堡內最高的建築,經過維修後現在的高度約10米,用礫石砌成,是下寬上窄的梯形。在礫石與礫石之間有一層紅柳枝,粘接物為含砂的泥土。地表文化層內含有大量的馬糞、雜草,曾發現過毛氈、皮革、紅色與灰色胎比較厚重的夾砂陶片及一件唐代文書。形成時代當在漢至唐代。
阿拉瑪
東鄉語音譯,意譯為“窯洞”,是東鄉族民居形式之一。東鄉人地處黃土地帶,天旱雨少,土質堅硬,適宜於挖窯洞居住。其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為橫穴式,就是橫向挖穴、穴口安裝門窗,盤上土炕,空間置家具雜物;一為進門上炕式,洞穴較淺,門窗合一,進門即可上炕。窯洞內冬暖夏涼,適宜居住,是東鄉山區主要的民居形式。
阿拉普色
土族傳統的繡花腰帶。它是一條長約1.2丈、寬約尺餘、兩頭鑲有繡花、盤線圖案的綠布帶子。以所鑲圖案的多少,可分為三口、四口、五口“普色”。如三口“普色”,每頭各鑲3個圖案;五口“普色”每頭各鑲5個圖案,共10個圖案組成。又以所鑲圖案品種不同,分為盤線“普色”(圖案均以刺繡品組成)、繡花“普色”、綜合“普色”(圖案以盤線、繡花、掛線等圖案組成),還有純掛線圖案和盤線綴以刺繡組成的“普色”。各種“普色”所鑲圖案是有明確規定的。如盤線圖案多以“富貴不斷頭”、“八瓣蓮花”、“彩雲”等為主;繡花圖案多以“孔雀戲牡丹”、“秋菊鬥霜”、“獅子滾繡球”、“彩蝶撲蓮”、“雙石榴”等為主。在這些圖案之間,以拉線、掛線、挑線或以五彩布條做夾縫相隔,使圖案清晰、豔麗、美觀、大方,極富於地方和民族特色。
阿拉奇克
柯爾克孜族遊牧生活所使用的一種簡易住房。有秋甫阿拉奇克、加甫瑪阿拉奇克、布格瑪阿拉奇克、沙依瑪阿拉奇克、亞爾提阿拉奇克等類型。加甫瑪阿拉奇克,是將幾根木柱架在天窗上,外用氈子圍起來而成。沙依瑪阿拉奇克,是先將幾根長木杆一頭埋進地裏,然後用粗繩將其另一頭係在一起,並留一些空隙,外用氈子、皮子、樹皮或草葉圍蓋起來,以所用原料之名給居室起名。
阿老丁·穆罕木德忽炭尼
(1150—1222)喀喇汗王朝(870—1213)後期的著名維醫學家,教育家。西域忽炭(今新疆和田)人。青年時期在喀喇汗王朝高等學府麥德勒斯薩奇亞學堂攻讀醫學專業,並獲該學府最高學位“烏力瑪”(全知大師),學成後在忽炭創辦學院,學生三千,講授各門學科。其代表醫學專著有《非克赫提比也》(法醫學)、《祖比代士力卡瓦尼力伊拉吉》(治療精華)等。1222年被成吉思汗叛軍首領屈出律釘死在他自己創立的學院大門上。成吉思汗遣派強軍南下忽炭追殺屈出律,並將屈出律活捉在巴達哈傷邊境予以處決。
阿老瓦丁
(?—1312)元代“回回炮”製造師。西域回回人。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與亦思馬因應詔舉家馳驛至京師。首造大炮,豎於午門前。受帝賜衣緞。至元十一年,元軍渡江,平章阿裏海牙遣使命其以所造炮隨軍從征,破潭州、靜江等郡。至元十五年,授宣武將軍、管軍總管。至元十七年陛見,賜鈔五千貫。後屯田於南京。至元二十二年,任回回炮手軍匠上萬戶府副萬戶。大德四年(1300)告老。其子富謀隻和孫馬哈馬沙襲其職。
阿勒巴熱斯特
柯爾克孜族神話及民間文學中的惡妖形象。麵貌特征善於變幻。披頭散發麵目猙獰,指甲數乍長,常在婦女分娩或人們熟睡時潛入,用乳房纏住人的脖子置人於死地,若有人乘機剪下其頭發便會苦苦地哀求發誓永世不來侵害,並拿出壓藏在舌下的黑紙片交給剪其頭發的人。獲得此紙片、懂得其咒符的人,便可成為降妖驅魔為病人驅除病魔的巫師,這種巫師被稱為“克烏奇”。
阿勒達爾闊索
柯爾克孜族民間故事中的機智人物。他集機智、聰明、敏銳、雄辯於一身,常諷刺和嘲弄暴君、巴依、奸商、巫師等惡人,揭露他們的醜惡麵目和罪惡行徑。有關他嘲弄惡人的故事在柯爾克孜族民間廣泛流傳。類似於他的機智人物,在柯爾克孜族中還有潔然且切尼、瑪納凱、納斯爾丁闊卓等。他們都是底層人民嘲諷惡人及不良習氣的代言人。
阿不都哈迪爾·大毛拉
(1862—1924)全名為阿不都哈迪爾·本·阿不都瓦日斯·喀什噶裏(大毛拉),是維吾爾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也是著名的社會賢達和啟蒙活動家。1862年出生於新疆阿圖什買西哈提鄉。在家鄉度過少年時代後,先後到喀什、布哈拉、薩瑪爾罕等地求知深造。回到家鄉後,曾在喀什、阿圖什任教,積極領導、參與啟蒙運動並著書立說,進行文學創作。作為一名勇敢的愛國主義者和啟蒙主義者,他高舉反對侵略、反對愚昧無知和黑暗勢力的旗幟,提倡團結,發展新文化,實行新教育。他所編著的《語法與句法》、《朗讀》、《數學》、《必要的信仰》、《文學迷宮的鑰匙》、《給人民群眾的勸戒》、《兒童教育》等著作,便是他為之奮鬥的具體體現。阿不都哈迪爾·大毛拉也是一位才華出眾的詩人。他的許多佳作曾廣泛流傳於社會公眾之中,但大部分現已散失。其名作《信仰的精華》,現保存於新疆大學圖書館和埃及加米奧麗艾茲哈爾大學圖書館。阿不都哈迪爾·大毛拉因反對當時外國侵略勢力在喀什的分裂及宗教活動,被勾結外國勢力的封建統治者以及叛徒、頑固分子於1924年8月陰謀殺害。
阿布都哈力克·維吾爾
(1901—1933)維吾爾族現代著名詩人,維吾爾是其筆名,出生於新疆吐魯番巴格裏村的一個富商家庭。在足跡遍及中亞各地、經多見廣的父親的熏陶下,他少年時代就已掌握察合台語、阿拉伯語、波斯語,並大量閱讀維吾爾古典文學作品。1916年隨父去俄國經商,並在哈薩克斯坦歇米市居住一年,學會了俄語。回國後在吐魯番漢文學堂學習,以優異成績完成學業,並取漢名哈文才。此間,閱讀漢文古典名著《水滸傳》、《紅樓夢》及孫中山、魯迅等人的作品。1923年又去蘇聯學習三年,對蘇俄文學,特別是普希金、萊蒙托夫、列夫·托爾斯泰、高爾基等名作家的作品有了較深的了解,並深受蘇聯社會主義革命的影響。1926年回國後,積極支持人民群眾反對封建軍閥統治的鬥爭,並建立“教育聯合會”捐資辦學,選送一批青年去蘇聯留學。當爆發於1931年的哈密農民起義波及鄯善、吐魯番時,他積極聯絡各方誌士參與此次農民革命。由於叛徒出賣,被軍閥政府逮捕,並於1933年3月13日慘遭殺害。臨刑前,詩人用維語、漢語發表充滿革命激情的講演,高呼“自由萬歲”、“解放萬歲”,英勇獻身,時年僅32歲。阿布都哈力克·維吾爾的詩歌創作始於20年代初。在僅十多年的時間裏,就寫下了200多篇詩作。早期的詩作主要是抒發對革命現實的親身感受,反映了他的啟蒙主義思想。後期詩作在思想內容及藝術上更為成熟,是以揭露與抨擊統治階級的罪惡,謳歌農民的反抗鬥爭,表達對美好理想的追求為主題的。他自覺地把詩歌創作同作為民族先進分子的社會責任感結合起來,應和著曆史前進的步伐,唱出了強勁有力的思想啟蒙和英勇戰鬥的歌聲,反映了二三十年代維吾爾人民在中國民主革命大潮中的覺醒,開創了將詩歌創作同人民解放鬥爭緊密結合起來的珍貴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