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密宗喇嘛派武術
西藏密宗喇嘛派武術簡史
西藏地處中國的西南部高原,平均高度達海拔四千米以上,且被群山包圍,從前長期幾與外間隔絕。然而境內風景絕美,祟山峻嶺、江河湖泊、以至一望無際的廣闊草原,都能啟發當地武術家的靈感。此外,藏族人自有其與藏傳佛教緊密相連的曆史文化,以致他們對宇宙萬物和生死的道理也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觀念。這些時地及人事的因素都影響了西藏武術的風格,因而衍生出風格精奇,與中國其它地方武術截然不同的西藏武術。
西藏喇嘛派認為:武術是人類生活及文明的一部分,古人為了生存而與大自然進行抗爭,藉拳打腳踢或使用武器以狩獵及自衛,進而用於部族乃至國家之間的戰爭,並從無數搏鬥中累積了經驗,逐漸演變成攻防技術,及後更發展為各種不同的武術係統〈門派〉。不同的武術具有不同的風格,實因受到始創及發揚者身材、性格以至所處地理環境和風土人情等因素所影響(例如常說的北方武術風格傾於大開大闔兼且擅於腿擊,便可能是受到北方人一般身高腿長、性格率直豪邁和北方普遍的空曠地理環境所影響)。一言以敝之武術就是「武打的技術」,也就是打(贏)架的功夫。當練武的人循正確的方法鍛練了一身好本領,演練套路時動作標準,並且能把套路的精神活靈活現且具美感的體現出來,那就把武術提升到一個觀賞藝術的層次,是為「武打的藝術」。當然,我們不能忘了武術其實也是一門很好的運動,習武的人倘能因應自己的身體條件選擇合適的武術加以恒久鍛練,當能身體健康,益壽延年。最後,武術導師如果具備高尚的人格,更可以在訓練學員的過程中使其明白「不恃技欺人」,且能進一步在現實生活中實踐「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義精神。
西藏密宗喇嘛派武術,源遠流長,相傳是西藏僧侶(喇嘛)於寺院修行時所練習的武術,藉以自衛強身,然而正式創於何時及由何人所創已無法求證。
據傳西藏密宗喇嘛派武藝源自星龍長老,星龍晚年因機緣巧合納廣東武師王平(綽號獨腳銅人)之獨子王隱林為徒,傳以西藏密宗喇嘛派武藝及醫術。王隱林當時雖然年幼,但由於天資聰穎,兼且是出家為僧陪伴星龍長居於慶雲寺,故能於大約十年間盡得星龍長老真傳,練就一身好武功。及後星龍圓寂,王隱林遵師遺命還俗,先與家人團聚,後從廣東前赴陝西一帶從事保鏢行業,同時暗中結交江湖上反清誌士,冀於適當時機起義推翻貪汙腐敗之滿清政府,然大誌未竟,遂於晚年重返廣東(廣州)以授拳及行醫謀生。王師技成後屢憑超卓武藝於比武場合挫敗別派高手,在廣東省威名遠播,被譽為「廣東十虎」之一。
王師初期隻傳授喇嘛派『外八門』武藝(按:拳腿功夫)予門徒,當時命名為『俠家』,取其『行俠仗義』之意,得意門徒包括黃漢榮、潘浩、袁煥和二路正等人,其中尤以黃漢榮得技最精。黃膂力驚人,練功時百斤『耳牌』揮灑自如,其「穿」、「拋」、「扱」搥力猛沉雄,等閑之輩難膺其鋒。黃技成後將俠家拳發揚光大,桃李滿門,享負盛名的武術名師伍冉明和馳譽粵劇及電影界之關德興即為其再傳弟子。後來王隱林覺得黃漢榮恃奉欠周,遂不傳以喇嘛派『內八門』秘技(按:指、爪功夫)。時王師另一門生李英泉向其引薦友人稚子蔡懿恭,蓋因蔡體弱多病,望能習王師武術轉弱為強。蔡父為廣東中山富商,因愛子情切,故禮賢下仕延聘王師到其府中傳授蔡懿恭武藝,且承諾照顧王師至其終老。王師在感激蔡家禮待之餘,把喇嘛派『內、外八門』武藝傾囊相授予蔡懿恭。蔡年少時雖身體羸弱,但習練喇嘛派武術後即日漸精壯,再加上他悟性奇高,亦能勤學苦練,故最後能盡得王師真傳。王師亦於當時始將本身內、外八門武藝合稱為『喇嘛派』武術以紀念星龍長老及前傳後教的曆代祖師。王隱林有一獨子王懷,在王師晚年因從事反清活動被捕。王師因此悲慟不己,最後因憶子成疾而一病不起。
西藏密宗喇嘛派武術簡介
1、西藏密宗喇嘛派武術拳法理念:
喇嘛派武術內外雙全,博大精深,其體係內的不同部份實能滿足我們在養生、強身、自衛和格鬥方麵的不同需要。喇嘛派武術簡單來說就是拳、腿、指、肘和步法的巧妙配合,因應人體結構的道理順勢而施。而攻防的策略則盡在『非脈不打,手去身離』的八字真言之中,其精妙處實不足為外人道。茲將喇嘛派的拳、腿、指、肘和步法簡述如下:
A、拳法
1、射捶–平胸直拳,由後向前直擊;
2、拋捶–順勢反手上擊;
3、簪捶–正手下擊;
4、邊捶(攬手)–正、反手橫擊;
5、掛捶–由上而下的拋物線攻擊;
6、反捶–由下而上的反拋物線攻擊;
7、釘捶–反手下擊;
8、切捶–斜、橫線切割。
B、腿法–共有二十四腿,其中基本四腿如下:
1、蹬腿–足跟正踢;
2、踢腿–足尖正踢;
3、虎尾腳–足外緣低(橫)撐;
4、勾腿–勾起足尖以足內緣勾踢對手下盤。
C、指(爪)法
1、拿脈手–屈指成爪,勁透指尖以拿對方穴位,輕者用以製敵,重則可以殺敵;
2、化脈手–於被對手擒拿之時,勁透於腕與指間,藉細微而刁鑽之動作反製對手關節,實行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D、肘法
1、橫肘–以肘作正、反方向橫擊;
2、昂肘–由下而上的肘擊;
3、壓肘–由上而下的肘擊;
4、斜肘–斜位四十五度角的肘擊;
5、肘鎖–曲肘封殺對手攻勢,然後順勢還擊。
E、步法
以上步法是假想對方處於八卦中間,而我則按八卦的不同方位進擊、閃避,基本策為
偏身製敵。
1、太極步(太極車身);
2、兩儀步;
3、三才步;
4、四象步;
5、五行步;
6、六合步;
7、七星步;
8、八卦步。
輔助鍛練:此外,喇嘛派門人會以不同體積及重量之木『耳牌』鍛練出手時之爆炸力(又稱脫體力)和速度,並以『混星樁』鍛練出拳的準繩度及以擊打沙袋來鍛練拳鋒之堅硬度。
2、喇嘛派武術套路的內容:
A、拳法套路(剛拳)
1、六路宗手(入門基本套路)
2、拳操(入門基本套路)
3、金剛拳
4、羅漢拳
5、出洞拳
6、步戰拳
7、攻守拳
8、六通捶
9、金鍾拳
10、八法拳
11、靠打拳
12、重圍捶
B、拳法(柔拳)
柔子八極拳
C、器械套路
1、平原棍
2、齊眉棍
3、雙龍一氣(棍法)
4、潛龍棒
5、大杆
6、遊龍槍
7、點剛槍
8、燕尾單刀
9、隨身戒刀
10、血戰刀
11、梅花雙刀
12、雪花劍
13、韋馱劍
14、雌雄雙劍
15、智能劍
16、菠蘿密
17、燕子牌
18、萬人敵(按:即武俠小說中之血滴子)
19、子母鋏
20、奇門兵器燕子牌和鍛煉功力的耳牌
D、內功
1、養性靜坐功
2、喇嘛百法
3、柔子神功
4、一指禪功
5、貫頂功
E、輕功
1、踏雪無痕
2、陸地飛行術
3、跑牆功
4、梅花樁
F、對摶
1、牽衣十八跌
2、纏鎖摜交
3、大擒拿
4、打穴法
武當武術
武當山在湖北的西北,他北接秦嶺、南連巴山,背依神農架,麵對丹江口,方圓400公裏,綿亙起伏,雄奇險秀,其又名太和山,是我國道教第一名山。每年陽春三月或金秋八月,武當山上人流如潮,香客們不遠千裏來這裏朝拜。這裏山林茂盛,風光秀麗,洞、泉、岩、澗、點綴其間,峰巒獨特。武當山的最高峰———天柱峰號稱“一柱擎天”,聳立在重巒迭嶂之中,在其峰頂上建有金殿,俗稱金頂,建於明代永樂十四年(1416年),高5.54米,寬4.4米,殿體全都是銅鑄鎏金,仿木構建築,重簷廡殿式,殿脊裝飾著仙人禽獸,結構精巧。殿內的神像、幾案、供器等均為銅鑄,真武帝銅像豐姿魁偉,重達10噸,真武帝兩旁侍立著金童、玉女以及水、火二將,其銅像眉目傳神、栩栩如生,雖曆經500餘年的雷電風雨,至今仍熠熠生輝。每到雷雨季節,大雨滂沱,電閃雷鳴,雷火煉殿是一大奇觀。由於雷擊,在金殿四周火球滾動,十分壯觀,更使人嘖嘖稱奇的是,每當雷擊過後,金殿四周銅柱上的陳鏽就會消失。但自從安裝了避雷裝置後,雷火煉殿的現象就不再發生了。登上金頂,淩晨觀日出,傍晚賞雲海,丹江水庫盡收眼底,群峰峻嶺俯首稱臣。七十二座山峰,峰峰俯首朝向主峰天柱峰,而天柱峰鶴立於群峰之巔,如王者之臨諸侯。武當山高險幽深,飛雲蕩霧,相傳道教信奉的"真武大帝"即在此修仙得道飛升,也是武當拳術的發源地。武當意為"非真武不足當之"。名勝區麵積為321平方千米,有眾多的自然勝景和人文勝景,主要包括三潭、九泉、九井、九台、十池、十石、十一洞、二十四洞、三十六崖和七十二峰等,構成一幅瑰麗無比的丹青畫卷。因此這“神仙窟宅”自古以來便吸引著許多求仙學道者來此棲隱。(湖北的武當山古建築群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武當不僅是風景勝地,還是道教名山。道教是發源於中國古代文化的本土宗教,當時中國有多座道教名山,而武當山的宮觀為何舉世無雙?其中緣由與明成祖朱棣密切相關。武當山上道教從唐代貞觀年間開始便逐漸繁盛,建了不少道觀,但到元朝末年,武當山上的古建築大部分已毀於兵亂。到了明代,藩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了侄子的皇位。為了使這種違背封建倫理綱常的行為名正言順,天下歸心,他的理論依據之一便是皇權神授,得到了武當真武大帝的陰佑。他在功成即位後大興土木,明永樂年間用了將近十年時間,建成了玉虛宮、紫霄宮、遇真宮、太和宮等33處大建築群,在設計上充分利用了地形特點,布局巧妙,各具特點又互相呼應。北修故宮,南修武當,後者便是為了酬謝神靈,鞏固統治。朱棣還把真武欽定為皇室的主要保護神,這些舉動為武當道教的鼎盛拉開了序幕。目前山上的宮殿多為明代所建。以後明朝諸帝一直把武當作為專為朝廷祈福禳災的朝廷家廟,扶持武當道教,加封武當,擴建宮觀,使其成了“天下第一山”,全國的道教活動中心,是明代的皇家道場和中國最大的道場,許多知名的道士如王純陽、邱處機、張三豐等曾在這裏修煉。在明朝,其政治地位,如日中天,眾名山不可同日而語。幾百年來,武當信徒不僅廣及大江南北黃河上下,而且遠及台灣、香港和東南亞。
千百年來,武當山香火鼎盛,每天都有數以千計的海內外香客來武當山朝聖進香,構成武當一景。每天的早晚課、法事活動以及伴隨著法事活動的道教音樂,構成武當濃鬱的道教文化氛圍。武當武術與道教淵源極深,道士修煉學道,往往伴以習武,武當武術以養身練功、防身保健為宗旨,以柔克剛,後發製人,自成一派,被稱為“內家拳派”。武當武術是中華武術一大名宗,著名道士張三豐夜夢“蛇鶴相戲”而造成的武當太極拳,以其“行如蛇、動如羽”的獨特風格文明於世,並在民間廣為流傳。武當山不僅是道教的香火聖地,還是武當拳的發源地。中國拳術分為兩大流派,一派是以少林拳為代表,形美剛勁,俗稱“外家派”;另一派是以武當拳為代表,柔中有剛,靜中有動,含而不露,變化萬千,貌似綿軟,卻內藏生機,俗稱“內家派”。武當拳的創始人是張三豐,人稱“邋遢張”,其形象與佛門的濟公和尚相似,他為了懲治強人,防身自衛,醉心於拳術的研究,後來開創了武當內家拳。武林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的說法。武當武術是中國武術的重要流派。武當武術的發源地是湖北省均縣武當山。武當山乃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相傳真武大帝在此修煉得道,故有「非真武不足以當之」之說,武當之名亦由此來。傳說明朝道士張三豐曾在此修道。明成祖朱棣尊崇道教,敬奉真武,在武當山大興土木,修建道觀。武當武術始於明代,流傳至今,繁衍出眾多派別,如龍門派、紫霄派、猶龍派、恒山派、九宮派、七星派、功家南派、乾坤門、白錦門等等。傳有武當太乙火龍掌、武當太乙五行拳、武當龍化拳、武當太和拳、武當擒拿小錦絲等。武當劍術更是享負盛名。
據傳,武當內家拳的祖師張三豐,在武當修煉時曾看到喜鵲和蛇的一場爭鬥,〝喜鵲上下飛擊,而蛇蜿蜒輕身搖首閃擊〞的姿勢給張三豐極大啟示,因而悟通太極妙理,創造了風格獨特的武當拳術。武當武術的起源之說,以蛇在攻防時采取姿勢非常形象地演示出武當內家功夫的真諦,那就是〝以柔克剛,後發製人,辨位於尺寸毫厘,製敵於擒撲封閉〞。爾後曆代宗師、武術家、軍事家把拳法、兵法和道家氣功加以揉合、逐漸創編和演化而來的;後經曆代宗師不斷的充實和發展,武當拳術又派生出眾多的門派和種類,內容十分豐富。其中包括“太極”、“形意”、“八卦”等拳術套路;太極槍、太極劍等各種刀劍械術;輕功、硬功、絕技及各種強身健體的氣功等。武當武術也由此走出深山,以其鬆沉自然、外柔內剛,行功走架如浮雲流水連綿不絕的獨特風格在武林中獨樹一幟,成為中華武術的主要流派。武當武術與道教淵源甚深,陰陽消長、八卦演變等是武當武術的理論核心,以此核心演化出的技法則講究剛柔相濟、以柔克剛。武當拳法運用太極說、五行說、陰陽說、八卦說的原理,形成了具有“順其自然、以靜製動”等多種特點的獨特拳法體係,在中國武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武當武術是中國武術中“內家”功夫的代表門派,與“外家”功夫的代表門派少林派齊名,武術界向有“北尊少林,南宗武當”之稱。由於曆史原因,武當拳法較為流散,加上一些派別在師承上秘不示人,所以,武當武術一直沒有得到係統地挖掘整理,處於較為零散、流失的狀態。近幾年,武當拳法的研究開始得到重視,“武當拳法源流、拳係及內容研究”被列入國家體委的第一個武術科研課題。新中國成立以後,武當武術得到了廣泛推廣,尤其是1978年以後,更有長足進展。1982年舉行全國武術工作座談會後,散在各地的武當派各門拳種拳法被逐步挖掘出來。湖北省率先挖掘出拳種8門,後來搜集到各地挖掘整理的武當派拳種功法30多門。有關部門還成立了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出版了《武當》雜誌。1987年六月,武當山舉行擂台賽,來自九省20多個武術代表隊的160名武林好手登台獻技,觀眾達15萬人次。1991年11月,中國湖北武當文化節在武當山舉行,在群眾中產生了強身愛國的良好影響。武當武術一些拳種還流傳到鄰近各國及歐美和非洲許多國家。目前國家正在積極挖掘、整理武當武術,使瀕臨失傳的武當拳法得以發揚光大,已有一百多個門派、五百多種拳譜得到確認。大量詳實的史料、實物證明,武當拳法不僅存在,而且博大精深、值得後人弘揚。
武當武術經過數百年來的演變,已由最簡單的“八門五手”的十三勢拳而發展到今天眾多的門類,如:太極拳、八卦拳、形意拳。武當太極拳、武當八極拳、武當劍、玄武棍、三合刀、龍門十三槍等。從明初到民國,在這個漫長的曆史過程中,武當武術發展史上出現過一些名噪一時的武術名師,現就各個時期中的主要人物簡介數人如下:
張三豐。我國武術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他武功深厚,醫學淵博,在武當山修道傳藝和治病救人,受到群眾的愛戴和尊敬。明朝皇帝曾在武當山的老營宮前修建了一座碑摟,內立兩尊特大的石碑,一刻明成祖賜張三豐書,一刻明英宗賜張三豐詔,堪稱張三豐為“真仙”。按《明史,張三豐傳》及《三豐全集》載,張三豐約生於公元吃好年三遼東幫州人(今遼寧),為元季儒令,因慕葛雅川之為人,遂絕仕途,入陝西終南山,學道於火龍真人。道成攜徒人武當山,結庵修道傳藝教年廠又據武當山誌載:若真武曾修道於此,明永樂尊真武為立市,因稱此山為泰嶽。張三豐隱居於此。尊為“通微顯化真人”,為技擊家內功之祖,《大嶽太和山誌》載其“研磨太極陰陽之奧蘊,靜觀龜鶴之動態,探究其長壽之源,頓有所得。《雲水集》中亦裁張三豐軼事。雲其,“身背琴劍唱道歌”,“歸隱岩上修道業,太極陰陽奧無邊。”從曆史許多記載中可以看到,是張三豐把道家理學內功和民間武術熔為一爐而始創了武當武功。以後經過許多名師的努力使武當武功逐步發展而漸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