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武術概況
滄州回族武術
滄州,是中外馳名的“武術之鄉”,而滄州人尚武,尤以回族為最。據有關史料記載,僅明、清兩代金榜題名的滄州籍武科進土、舉人就達1950餘人,而其中著名高手又多為回族。據不完全統計,新中國成立後,滄州回族武術先後在各類比賽中,榮獲省級獎勵34人次,全國大獎34人次。很多優秀運動員、教練員已成為國家武術界舉足輕重的棟梁之才。一些滄州回族武術的代表門類和技法,巳經引起世界武林的高度重視,日本建起了“八極拳研究會”,美、日等發達國家前來滄州、孟村考察、求學者絡繹不絕。滄州回族武術,做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已經跨出國門。因此,進一步研探、發掘這一民族文化遺產,勢在必行。故以拙論求教於行家裏手,以達拋磚引玉之目的。
滄州回族武術門派及源流
滄州回族武林門派眾多。據統計,現在習練的就有六合、八極、太極、太祖、無極、太祖連拳、彈腿、劈卦、功力、燕青、地躺、八翻、戳腳、沙腳、螳螂、鬥獸、形意、勉張、二郎、少林、明堂、埋伏、羅漢、昆侖、華山、太平、連環、螺旋、唐拳、花拳、查拳。滑拳、短拳、通臂、白猿通臂、通備、八卦掌、八盤掌、遊身連環八卦掌等近40家門類和闖王刀、苗刀、陰手槍、楊家槍、昆吾劍、青萍劍、拂塵劍、青龍劍、太師鞭、瘋魔棍、風磨棍、祛病延年二式、飛虎掌、天然智通拳等14種拳械。但作為回族的代表門類和拳械,主要有八極、六合、彈腿、滑拳、查拳五大門類和風磨棍、青龍劍、祛病延年二十式等拳械數種。
八極拳全稱開門八極拳,傳播最廣、習者最多。相傳,清雍正五年(1727),一名自稱“癲”的雲遊異人王孟村,喜孟村鎮回族習武少年吳鍾之仁義厚誠,遂收其為徒,教授拳法數年而去。雍正十年(1732),一自稱“癲”徒名“痹”者,奉師命再訪吳鍾,授以大槍奧妙,並贈八極秘訣。吳鍾學成後,初為吳氏回族家拳,隻教本姓親族,後開門授徒,遂成回漢共練之術。故亦稱“吳氏開門八極拳”。清幹隆五十四年(1789),八極門第三世掌門吳長編著有《滄縣孟村吳氏八極拳術秘訣之譜》。
八極拳以《易經》為拳理,“八”為陰陽變化,“極”乃妙化極遠。技擊中,勁出剛猛,暴烈驟變,崩撼突擊,哼哈作氣,動著繃弓,發若炸雷,勢動神隨,疾如閃電。跳躍衝躥以勢險奪人,貼身進擊以節短取勝。拳術、器械套路齊全,長短兵刃各藏絕技,動則即用,極利實踐。自開門立戶以來,至今傳至十一世,造就了吳會清、吳秀峰、馬鳳圖以及康德第一保鑲霍殿閣(漢)等很多著名武術大師。目前,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擁有八極門人數萬之眾。據1990年統計,僅滄州當地民間“八極拳社”就達62家,在授學員2682人,行家子弟自練者無計其數。自1982年起,日、美等國家八極拳學習考察團14次訪問孟村。
六合是一種內、外、軟、硬功兼備,具有較強技擊性的門派。以力發於腳,撐子腿,衝於胯,擰於腰,送於啟,開於手,六勁相合而得名。相傳,明萬曆末年,有一南方俠士張明,途經泊頭鎮西清真寺八裏莊,忽染重病。當地回民曹振朋將其接入家中,精心調養,終使痊愈。張見曹心善好武,遂將六合拳套路及譜論悉傳於曹。此拳先前僅在回族內部傳播,以曹、石、賈、安、季、王等姓習者最多。後開放,遂成滄州一大門派。
六合門講究拳械並重,各種器械應有盡有,拳械套路多達50餘種。而且無論任何套路都有規定的八字要領,稱之“八母”。其拳訣雲:“六合八母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聚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我隨頂護緊”。幾百年來,很多威震中華武林的縹師、俠客出於其門,清末回族義快大刀王五即為其中佼佼。(見下頁所附簡譜)
彈腿係以腿法、腿技、腿功為突出特點的回族武術門派。以腿足迅疾,彈如彈丸而得名。在武林眾門派中,“從南京,到北京,彈腿出在教門中(伊斯蘭教)”,確是武林公認的傳統說法。尤其滄州回族所練彈腿,一出式即為“湯瓶式”,首先亮出民族標誌。滄州回族彈腿由來,說法有二:其一,相傳古時曾有一武藝高強的阿訇就任滄縣大鍺村清真寺。一比一偶遇肥瘦兩雞相鬥,瘦雞敗於絕境,突然仰臥,以兩爪力彈肥雞,使肥雞胸毛脫落,鮮血淋漓,敗則而遁。由此大觸靈感,依理而創“十路彈腿”。其二,據《平泉縣體育誌》載,清幹隆十六年(1751),滄縣大榕村回族拳師回萬良,去平泉謀生而定居。一日忽聞奉天(今沈陽)拳師戴七套(以可抵七騾拉力而得名)路病於三十家子林,立即趕去接至家中調養。戴愈後,以授藝三年而報,從此回武功大增。《誌》稱該縣彈腿門武藝為滄縣大楚(褚)、村四萬良所傳。回之後人回小辮曾返原籍授藝,大褚村之八式一爺也曾去平泉學藝。
查拳,亦稱回國拳。其初創說法有蘭:其一,為明末回族查尚義(一稱查密爾)所創,後以姓定名而稱“查拳”;其二,為山東冠縣雍正戊申(1728)科武進士沙亮(回)所創,傳稱沙亮即查密爾;其三,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唐皇為平安史之亂,曾向西域借回回兵。戰後,回回將領馬魯坤丁不願為官,自願到民間傳教授武。後皇帝疑其有反心,暗中查訪,目睹其授藝,親聞其訓徒,知其忠義,倍加讚揚。後為紀念皇帝親查,改馬魯坤丁拳為“鱗”。查拳傳入滄州雖然年久,但因缺乏史料,僅可溯至清末查拳舒展圓潤。發力爆脆,節奏明快,奔放飽滿,動靜有變,勁力通達。其拳、械、練三種套路多達70餘種。查拳門曆代名師數不勝數,我國著名回族武術家王子平即以查拳見長。
沿與彈腿同屬快去門類。據傳,滑拳之稱源於紀念回族將領滑宗皎(年代不洋)。8載,藝成後回原籍授於八式六爺,途在滄州傳開。彈腿,動作精悍,招術多變。攻擊迅猛,爆發力強。講究上下盤同步出擊。下盤發招腿踢三寸不過膝,上盤進攻劈砸烈猛勢千鈞。此拳多在回族特別是清真寺中傳播,孟村鎮丁莊子阿訇海朝英即為此門依俊者。說此拳為山東冠縣回族沙亮所傳。當地素有“查、滑、紅、炮、彈,同為一家傳”之說。滑拳傳入滄州的說法有二:其一,約在清光緒年間(1875~1908),有回族沙茂林(原籍無考),衣衫襤樓,儀容瘋癲,在滄州一帶販鹽謀生。一夜,雨宿南城洞,受寒染疾。城內潘家樓回民富戶劉成章,早出南門練武,見而憐之,接入家中診治多日。一日自在家中演練正酣,忽聽有人高喊:“好功夫!”急收式,見沙走來,二人攀談,知沙身懷絕技,遂擇“主麻”(星期五)吉日,在清真寺行拜師大禮。自此滑拳傳入滄州。後沙又收徒劉化龍。其二,滑拳由山東拳師傳於滄州回族馬氏(年代不詳),馬氏滴傳至馬文通,馬文通授徒劉化龍,滑拳以快為著,以“拿、摔”見長。步法滑動,動中尋隙,以滑待機,以腿製勝。其主要拳械套路40餘種。滄州習滑拳者,多為市區東南部回族,且多屬查、滑兩門兼學。如尹鳳元、張寶安、胡雲祥、張少傑等皆為兩門精英。
除上述五大門類外,另如,山東東昌府思縣廟立莊回族馬祥九傳入滄州的“八翻”門類,滄州回族武術大師王子平、馬鳳閣、馬英圖等人創編的青龍劍、祛病延年二十式、風磨很、瘋魔棍等拳械套路皆為滄州回族喜練之術。
滄州回族武林精英及貢獻
長期以來,中華武林中滄州回族高手眾多,僅《滄州武術誌》載有傳略之著名大師就達40餘人,且多為俠肝義膽之士。
清雍正壬子年(1732),河間回族哈攀龍(1707~1760)以高超武功,勇奪頭名狀元。其子哈國興(1727~1772),英勇善戰,以戰功得幹隆皇帝讚稱“中土四人,性多拳勇,哈其大族,每出將種”,並功繪紫光閣。
清末。滄州回族大俠王子斌(1844~1900),字正誼,人稱“大刀王五”,與霍元甲並稱南北二俠。並與革新派譚嗣同、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相交甚密,後為清廷所害。向以尚武、濟貧、刃不染血、德容感化著稱。其師李鳳崗,以雙刀威震津門,被清廷聘教官兵,號稱“雙刀李鳳崗”。其師祖李冠銘,獨創成興欽局,曾以“手攀坊梁,以股夾馬起,馬跳嘶而不能少動”之絕技,藝壓狂妄鎮客,從此各路鎮師“縹不喊滄州”久沿成例。
清末民初,滄州回族王子平(1881~1973)先後在北京、青島、上海等地擊敗俄國康泰爾、美國阿拉曼、沙禾k文、德國柯芝麥、克治瑪、日本宮本、金水、佐股等囂張一時的外國大力士,以鬥外強、振國威舉世聞名,世稱“千斤神力王”。李大到主辦的《晨報》曾以《俄國力士愜旗息鼓》為題報道其事跡。齊白石為其揮筆作幅“南山搏猛虎,深潭驅長以”。新中國成立後,出任全國首屆武協副主席。1961年以全國武術總教練身份與其女王菊蓉隨周總理出訪緬甸。其女王菊蓉多次榮獲全國武術賽大獎,曆任中國青年武術隊首任女教練和多次中外、全國武術比賽總載判長,數次赴日本講學授拳,並獲“新中國體育運動開拓者獎”和“武術貢獻獎”,1989年應邀以貴賓和裁判顧問身份訪美,現與美方共辦“休斯頓武術與中醫學院”。
30年代,以青縣回族青年張鴻玉為代表的回民摔跤手名揚京津。張先後拜六合門拳師李洪彬、天津著名回族跤手王二爺為師。集武術、摔跤於一身,練就絕技。曾痛打法國水兵,力懲腳行霸頭,技壓京、津跤場,威震曹士嶽(曹鏡之子)公館,擊敗擺擂逞威的沙俄大力士費拉耶夫,摔敗日本天皇衛隊總教官、號稱“昭和十傑”中第一把交椅、風靡全日本的八段柔道名家牛島辰熊,譽稱“一代神跤”。孟村回族自治縣,係八極拳的發祥地,為“滄州武術之鄉”的“鄉中之鄉”,入更是豪俠雲集,英傑倍出。一清康熙十五年(1676),孟村鎮丁莊子武術大師丁發科,於北京揭榜登擂,與號稱“大犛牛”、“二犛牛”的兩個俄國力士比武,力斃大犛牛,嚇死(暈)二犛牛。康熙帝稱其為“鐵壯士武俠”,欽賜“龍笑匾”一幅、“龍旗”六麵,賜修丁莊子清真寺一座。康熙帝叔父達摩親王拜其為師。
清雍正十三年(1735),孟村鎮回族武術大師、八極門祖吳鍾,南遊至福建莆田少林寺,屢敗少林寺方丈,三進三出寺門而無人可阻,使鎮寺欽差驚呼“神槍”,寺主方丈敬贈錦鎮一囊,始得三破少林寺之譽。後康熙帝十四子佝勤王愛新覺羅允根聞其名,邀其比武,吳兩次將受(練武用木杆)端白粉、漿糊塗於允源眉間而不覺,使允湖敬服拜師。
八極五世掌門回族武術大師吳會清(1869~1958),綽號“鐵巴掌”,曾以臂挾二百斤重泥神,飛身置於魁星閣二層殿上之輕功、神力而著稱。光緒十九年(1893),率眾發起“大鬧巡檢署”暴動,迫使清廷撤銷了設立孟村157年的巡檢衙門。其子六世掌門吳秀峰(1908~1976),深得八極奧妙,博采眾家之長,曾於天津七處設場授徒,3000弟子,遍布全國。1941年,他隻身從日軍手中救出一車被抓華人;1956年。參加全國武術表演賽,連得七項冠軍,榮獲特別獎,受到劉少奇、周思來等中央領導接見,賀龍元帥還親去探望。吳秀峰次子七世掌門吳連枝,18歲開門授徒,多次應邀赴日本講學,其徒劉秀萍、常玉剛、劉連俊等(皆為回族),都曾在全國武術比賽中榮獲金牌。其論文《八極拳曆史及理論探討》獲河北省優秀論文獎,專著《吳氏開門八極拳》(日文版)及錄像帶《吳氏開門八極拳入門》暢銷日本。曾任武打片《康德第一保縹傳奇》武打指導,並飾趙爺。”
孟村鎮丁莊子阿訇海朝英(1902~1981),係彈腿門高手。民國20年(1931),在沈陽清真南寺就職,適值張學良舉辦東北三省武術會,遂報名參賽。賽前,張帥觀其表演,立授名譽第一名,贈綠旗一麵。後親去清真寺看望,並贈銀盾一座。
孟村回族自治縣揚石橋村,是我國著名回族武術家馬鳳圖的故鄉。馬鳳圖(1888~1873)。早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並創“中華武士會”以對抗日本武士道精神。辛亥革命後,積極參與反袁鬥爭。發起“新村運動”(東北)。後投馮玉祥部,為馮軍編定武術教程。曾先後掩護過劉格平、楊靜仁、張傑等回族地下黨員開展工作,支持謝覺哉組建“蘭州八路軍辦事處”,創建張掖縣國術館、蘭州“華斌體育學社”,創編“鳳磨棍”法。1949年,應楊德誌之邀,出任“規勸寧夏馬鴻逵部和平起義談判代表團”副團長。一生文武並重,以德為本,撰留武理手稿200餘萬字。其弟馬英圖,投學多門,以吸見長。曾率滄州武術健兒在馮玉祥部效力;參創“中央國術館”,出任少林門長,為當時武林實力派代表人物。在當今武林中,“馬慶四達”,即甘肅省武協副主席馬穎達,陝西省武協主席、中國武術學會常委馬賢達,蘭州市武協秘書長馬令達,中國武協委員、甘肅省武協副主席馬明達,皆為馬鳳圖之子。他們都曾以雄厚的技藝實力奪取過全國或全省武術比賽冠軍,且在武學研究方麵造詣頗深,著作豐厚。賢達、明達二人還分別為《中國武術大辭典》主編和第一副主編。
泊頭,是滄係六合門派發源地。繼六合拳相、回族武術大師曹振朋之後,泊頭六合門回族武傑不斷湧現。清鹹豐年間(1851~1861),第四代傳人石全省、石清振應邀去山西太原府,以精湛武功力擒飛賊“草上飛白老鼠”,令百姓拍手稱快。民國26年(1937),第六代弟子賈立和在濟南一拳擊敗不可一世的日本浪人“飛飛飛”,令其磕頭求饒,1978年,以70歲高齡摔跤勝夭津市青年摔跤冠軍張大為。1953年,賈與師兄曹玉芳參加全國摔跤比賽,二人並獲華北賽區第一。同年曹玉芳獲綏遠全國舉重比賽重量級第三名。1959年,曹獲天津民間武術單人很術第一名。六代傳人、國家二級裁判石光起,傳藝40載,授徒千人,為國家培養了很多武術人才。其子石同鼎,多次榮獲省級武術、舉石墩優秀獎,1982年其徒石光巨、白雪利獲國家武術表演賽優秀獎。
除上述人物、事跡外,清末北京某鎮局總鑲師安鳳年,以滑拳擊敗清廷禦教的尹鳳元。以飛身取他人背上單刀而不覺絕藝聞名武林的劉化龍;人稱“滄州一條龍”的王子平之師馬雲龍,兩戰兩勝嵩山少林寺狂妄和尚震明的王振鵬似八卦掌揚名內蒙古托古托城的吳英。中央國術館通國拳術家考較榮居第一、因聘為國館教務長的韓會清;民國西北軍五十一軍騎兵一師武術教官安慶合;以憤擊群惡、救助乞討母女揚名的馬瑞群;以九環大鏟揚威武林的張寶安;拒受段棋瑞寵愛、重用,。辭別軍旅的段部武術教官張寶清;在夭津大舞台劇院怒打特務軍警,滄州火車站教訓日寇群兵的胡萬通;以教武為名,為回民支隊搜集敵情,親送21名高徒入伍抗日的李樹和;力創運河碼頭船霸群頑,曾任北京公安大隊武術教練的王少已在北京武警部隊多次獲得國家、省級武術比賽金牌、銀牌的張少傑,精於武理,表演器械被錄為省級優秀資料珍存的李誌雲、劉書田;藝高徒眾,深受外國人佩服的尹宗請、尹樹青、張少甫等很多出類拔革的武術高手皆為滄州回族。他們的高超技藝和光輝業績,為促進國術發展和增強人民體質、維護中華民族尊嚴發揮了重要作用.
滄州回族尚武的史因與特點
滄州回族崇尚武術,原因繁雜,根源悠深。縱觀回回民族形成、發展的曆史過程,一不難發現回族是一個以伊斯蘭精神為依托的民族,中國回族穆斯林把練習武術尊為“遜奈”,意為高尚的“聖行”,是應該提倡的良風美俗。習武,一開始便注入了回族先民的血液和靈魂。回回民族形成後,作為一個少數民族。以大散居小聚居的形式長期生活在外民族的汪洋大海之中,一種弱小者本能的自衛意識,使其把練武看得比習文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