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內麵麵觀

有史以來,中韓兩國人民一直友好相處,來往不斷,互通有無。據《史記》、《三國誌》等中國古籍記載,兩國的往來,早在公元以前就開始了。中國在公元前3世紀製造的青銅鼎,被韓國考古人員在1991年12月從慶尚南道蔚山郡古墓內發現。唐宋時期,韓國許多名人曾在中國留學、求法、做官、遊覽,留下了大量詩文、足跡。千百年來,兩國人民的一些後裔,由於種種原因遷居到朝鮮半島或者我國境內,成為本國民族大家庭中的一部分。據報道,現在,在韓國境內,有孔子後裔5.8萬人、朱熹後裔14萬人,分別組成孔氏韓國大宗會、朱熹宗親會,都有自己精密的族譜。在中國192萬朝鮮族人中間,許多人同韓國人有著宗親、血緣關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眾所周知的因素隔斷了中韓兩國人民的友好關係。如今,障礙已被清除,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韓兩國睦鄰友好互利的合作關係,迅速得到發展,相互進行旅遊、貿易、科技合作、參觀訪問等活動越來越頻繁。

國旗

走進韓國首都漢城,首先映入人們眼簾的是一幢幢中國式的古老建築。那莊嚴、雄偉、富麗堂皇的宮殿、廟宇,古樸、典雅的亭台樓閣、民居,那間夾著寫有多種字體雄渾、瀟灑漢字的城門、碑石,無不顯示出韓國與中國之間溝通的曆史和緊密的文化聯係。與此同時,那高聳入雲的觀景大廈,縱橫交錯的高低立交橋,紅綠交替的霓虹燈廣告、招牌,又使人強烈地感覺到20世紀的生活氣息。在那郊外,挺拔樹木和萋萋芳草擁抱著群山,與川流不息的漢江江水相映生輝,形成一幅幅優美動人的風景畫。

韓國政府和人民十分重視保護曆史文化古跡,國家製定了保護名勝古跡的措施,具體規定了在全國各地必須珍惜、愛護的“國寶”、“寶物”。僅漢城市內,就保存著14世紀以後封建王朝遺留下來的王宮、禦轎、馬車、禦花園以及王室祖先的宗廟、祠堂。全國各地到處有精心保護的皇陵、城堡、廟宇、樓堂和佛寺浮雕。走進漢城的奉恩寺,看到中國人熟悉的四大金剛、大雄寶殿以及殿內外懸掛的漢字匾額、條幅,宛如身臨中國浙江杭州的靈隱寺。在韓國古城慶州,仍保存著建於8世紀的韓國最大的寺廟——佛國寺,還有瞻星台、石窟庵以及古代王陵、將軍墓等古跡。這裏的屋亭、石塔、古橋的建築風格,與中國的古建築大同小異。在韓國畫冊中經常見到的瞻星台,建於公元632至647年。這座用27層花崗岩條石砌成的曲線圓筒形塔式建築物,下寬上窄,高9.4米,底部直徑5.17米,上不封頂,有一井字形重疊的方石框,用來觀察星象,預測氣候。在它的第13至15層之間留有一個朝向正南的四方孔。據說新羅王朝時期,瞻星台塔內放著一盆清水,4個人站在塔頂向下麵觀看倒映在水麵的星象,由此判斷未來氣候的變化。1個人站在塔內的水盆旁,根據塔頂多數人的意見作出結論上報。雖然現在的氣象預報已經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但是韓國人仍為他們祖先獨創的氣象預測手段而驕傲,聲稱瞻星台是“東方最早的觀測台”。

每逢節日或盛大慶典,人們可以聽到韓國國歌,到處飄揚著韓國國旗。韓國國旗為長方形,白色旗麵,中間有紅、青兩色的“太極”圖案,四周繪有黑色的“四卦”,因此常被稱為“太極旗”。太極旗是韓國的象征,代表著韓國人的思想感情。它不是在韓國政府1948年8月成立時產生的,而是在100多年前的朝鮮李氏王朝後期出現在朝鮮半島上的,據說,首次使用太極旗是在1882年8月,即高宗19年,由作為特使派往日本的樸泳孝、金玉均在船上繪製的。1883年3月6日,高宗正式製定並公布太極旗為朝鮮王朝的國旗。現在,韓國的獨立紀念館內保存著從19世紀到20世紀上半期各個不同時期、不同色彩和圖形的太極旗。1945年8月韓國光複以後,人民又打起了這麵旗,1948年8月大韓民國政府成立時,決定太極旗為韓國國旗,文教部規定了現行統一的太極旗的製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