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歌名曲欣賞
《金色的童年》金色的歌
最甜的是蜜,最美的是花,可是有一樣東西比蜜更甜,比花更美,那就是我們金色的童年。
你聽,在校園內綠茵茵的草地上,傳來了同學們愉快的歌聲:
戴上鮮紅的領巾,穿起美麗的衣裳,
我們來到了花園,快樂地跳舞歌唱……
這首歌就叫《金色的童年》。為我們寫這首歌的作曲家嚴金萱奶奶,她的童年可不是金色的,她的童年是在舊社會度過的,童年留給她的是一片黑色的惡夢。少年朋友們一定讀過《賣火柴的小女孩》這個童話吧?在嚴奶奶生活的時代,這樣的事是屢見不鮮的。有一年冬天,西北風揚起鵝毛大雪,第二天在上海街頭就凍死了800多個窮孩子。這些可憐的孩子,從生下來就沒有穿過一件新衣裳,吃過一頓飽飯,連死後都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姓名!所以,嚴奶奶很早就參加了革命,決心為下一代創造一個金色的童年。
解放後,她的理想實現了。她親眼看到我們少年朋友像快樂的小鳥,無憂無慮,在溫暖的陽光下茁壯成長,就情不自禁地寫下了這首《金色的童年》。
這首歌的基調,明朗得像灑在少年朋友身上的金色的陽光,高低起伏的曲調時而像陽光下淙淙的小溪流水,時而又像和煦的春風在吹拂著紅領巾。副歌上的頓音,仿佛小鹿在林中歡快跳躍,又好似小朋友在互相提問:“誰給我金色的童年?”三拍子的節奏,特別輕快,就好像我們輕盈歡樂的舞步一樣,好聽極啦!
這首歌一誕生,就贏得了少年朋友的心。那時,你們的爸爸媽媽正戴著紅領巾,在明亮的教室裏,在校園的草坪上,在鮮花盛開的公園裏,在歡樂的晚會上,到處都能聽到這首歌。現在,你們的爸爸媽媽長大了,正在為祖國的建設貢獻力量。他們大概都不會忘記這首歌的。
少年朋友,讓我們一起來唱這首歌吧!它一定會給你帶來愉快、幸福和歡樂。
《讓我們蕩起雙槳》
這是一首優美抒情的童聲二部合唱。它描繪了新中國的花朵們在灑滿陽光的湖麵上,劃著小船盡情遊玩、愉快歌唱的歡樂景象。這首歌,40多年來一直流傳在少年朋友中間,不信,請問問你們的爸爸媽媽,他們少年時代也是唱著這支歌成長起來的。現在讓我們再聽聽它令人陶醉的歌聲:
讓我們蕩起雙槳,
小船兒推開波浪,
海麵倒映著美麗的白塔,
四周環繞著綠樹紅牆。
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中,
迎麵吹來了涼爽的風。
紅領巾迎著太陽,
陽光灑在海麵上,
水中魚兒望著我們,
悄悄聽我們愉快歌唱。
做完了一天的功課,
我們來盡情歡樂,
我問你親愛的夥伴,
誰給我們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這歌聲是那樣的婉轉抒情,富於動感的節奏,仿佛把我們也搖動起來了。這波浪起伏的旋律,將人們引入小船蕩漾、水波連綿的畫境之中。歌曲的第二部分開始兩個小樂句,用了寬緊相間的節奏,形象地描繪了孩子們用力劃槳,輕舟前進的情景。最後,全曲在變化再現的樂聲中結束。歌曲首尾呼應,渾然一體,層次分明,素材集中。
這首歌是由詞作家喬羽作詞,音樂家劉熾譜曲的。親愛的少年朋友們,你想知道這首歌是怎樣寫出來的嗎?請聽劉熾爺爺給你們講講吧!
“那是1955年7月初,長春電影製片廠的嚴恭、蘇裏兩位導演,帶領《祖國的花朵》攝製組成員和一群小演員來到萬壽山下,在頤和園中嬉戲,到昆明湖上劃船,讓孩子們熟悉水上劃船的技術和動作……我是電影的曲作者,也就跟著來了。我不會遊泳也不熟悉水上的生活,當導演、劇務領著孩子們上了船,我卻站在湖邊犯難了。上吧,深深的湖水,看著頭就暈;不上吧,怎麼熟悉水上的感覺和孩子們劃船的情趣呢?沒有這些感受,又怎能下筆作曲呢?在小夥伴們的催促下,我上了船,看到孩子們歡樂嬉戲,劃著,鬧著,那活潑可愛的神態,感染了我,使我著了迷,也忘記怕水了。我和孩子們打水仗、賽船、脫下鞋坐在舷邊打水泡。一會兒到石舫,一會兒又到玉帶橋,船在水上漂,人在船中笑。我這個34歲的中年人,又像回到了童年。我在風浪中尋找歌中的節奏,當快到‘犀牛望月’的銅牛附近時,我突然感覺到了具體的樂思在腦海中顯現,在我心中直蹦。我立刻請劃船的小朋友快靠岸,就這樣,我隻用了20分鍾就完成了這首歌的獨唱和合唱。當我懷著幸福、喜悅的心情唱給大家聽時,孩子們反映很強烈,他們拍著手說:‘真好,它唱出了我們剛才在船上的情緒。’就這樣,這首歌就完成了。”
這首歌作為電影《祖國的花朵》中的插曲,一直流傳到現在。
《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
這首曲調優美動聽、感情真摯、敘事性強的少兒歌曲,發表在1958年《兒童音樂》創刊號上。它是由詞作家管樺和作曲家瞿希賢為孩子們創作的。這首歌可以獨唱,也可以齊唱全曲是一個有再現部的三部曲式。由於曲調親切優美、婉轉抒情,這首歌很受少年朋友的歡迎。
月亮在白蓮花般的雲朵裏穿行,
微風吹來一陣陣歡樂的歌聲。
我們坐在高高的穀堆旁邊,
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
那時候,媽媽沒有土地,
全部生活都在兩隻手上。
汗水流在地主火熱的田野裏,
媽媽卻吃著野菜和穀糠。
冬天的風雪狼一樣嚎叫,
媽媽卻穿著破爛的單衣裳,
她去給地主縫一件狐皮衣袍,
又冷又餓跌倒在雪地上。
經過了多少苦難的歲月,
媽媽才盼到今天的好時光。
歌曲第一段生動地描繪了一幅甜美的農村夜景:明月當空,孩子們圍坐在豐收的穀堆旁,傾聽媽媽講故事。曲調優美寧靜,節奏舒展。中段敘述了舊社會的痛苦生活,曲調起伏較大,音程大跳以及切分音的運用,表現了一種悲憤控訴的情緒。兩句相同的曲調反複了4次,不僅加強了敘述性的口吻,也使得音樂素材簡練集中。這首歌在1980年全國第二次少兒歌曲評選中獲一等獎,曾被音樂家改編成小提琴曲演奏。
聶耳為報童寫的《賣報歌》
1933年,音樂家聶耳在上海聯華影片公司工作期間,與一個10歲左右的小姑娘小毛頭交上了朋友。小毛頭每天不等天明就要排隊等派報,晚上賣報到深夜,賣不完就要影響全家的生活。小毛頭的遭遇給聶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請詞作家安娥5他合作,以小毛頭為原型,寫成了這首深得兒童喜愛的歌曲。
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
不等天明去等派報,
一麵走,一麵叫,
今天的新聞真正好,
七個銅板就買兩份報。
大風大雨滿街跑,
走不好,滑一跤,
滿身的泥水惹人笑,
饑餓寒冷隻有我知道。
忍饑耐寒滿街跑,
吃不飽,睡不好,
痛苦的生活向誰告?
總有一天光明會來到。
1934年,《揚子江暴風雨》一劇在上海公演時,聶耳還特地請小毛頭扮演該劇中的報童,並在戲中演唱了這首歌。《賣報歌》從此就傳唱開了,深得孩子們的喜愛。這首歌曲節奏跳躍,音調活潑,生動地描繪出一個天真可愛的報童形象;情緒樂觀向上,對明大充滿著希望。歌雖短小,但具有很深的社會意義。在藝術創作上,《賣報歌》也達到了相當的高度,至今仍得到少年朋友們的喜愛。
聶耳與《義勇軍進行曲》
每天早晨,當你在雄壯的國歌聲中,高舉起右手,向莊嚴的五星紅旗敬禮時,你一定想知道有關這首歌的故事吧!
這首歌,是音樂家聶耳在1934年創作的,當時叫《義勇軍進行曲》。它是怎樣成為我們的國歌的呢?聶耳又是誰呢?好,下麵就給大家講講這方麵的故事。
聶耳,原名聶守信,雲南玉溪人。他自幼勤奮好學,多才多藝,在民間音樂戲曲的熏陶下,會演奏多種民族樂器。18歲時聶耳考入上海“明月歌舞團”,受進步思想影響,不久便參加了左翼文藝工作。從1933年起,他先後創作了41部作品,大多不同凡響。他的歌曲集中反映了工農群眾在階級壓迫下的苦難和鬥爭。
1934年,日本帝國主義強占了我國的東北三省。人民遭受了日寇鐵蹄的蹂躪,紛紛奔赴抗日前線,抗戰吼聲響徹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進步的文藝工作者目睹國土淪喪、人民受難的情景,個個義憤填膺,紛紛拿起筆來,創作了一批鼓舞人民進行抗戰的作品。當時著名作家田漢創作了一個電影劇本《風雲兒女》,其中的一首主題歌就是《義勇軍進行曲》。田漢寫完影片故事後,就被反動派關進了蘇州監獄。這首歌曲的詞是他在被捕前,倉促地寫在一張香煙的錫紙襯底上的,後來由夏衍交給了聶耳。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
起來,起來,起來!
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聶耳看到這首充滿愛國主義情感的歌詞,全身熱血沸騰,他無數次地朗讀歌詞,腦海中閃現出一個個畫麵,仿佛看見:日本帝國主義在屠殺中國同胞,英雄的中華兒女在炮火紛飛的戰場上,奮勇地衝向前方……激情化成了一個個鏗鏘有力的音符。全曲隻寫好前麵幾句,他就親自用小號吹給一位老太太聽……
聶耳的革命活動,引起了反動派的注意,黨為了聶耳的安全,便安排他出國學習,他帶著未完成的曲譜,登上了東去的輪船。洶湧的海浪,澎湃的心潮,陣陣海風,使他仿佛聽到祖國在哭泣。他徹夜不眠,終於完成了這首《義勇軍進行曲》,並於1935年夏,寄回祖國。這是聶耳一生中完成的最後一首歌,也是他“最後的吼聲”,它給了中華兒女極大的精神鼓舞和戰鬥力量。無數革命先烈就是高唱著這首戰歌,用自己的胸膛衝向敵人的槍口,迎接著祖國的解放。
1949年,毛主席和周總理在北京籌備新中國的開國大典,國旗、國徽都製定好了,就是國歌確定不下來。著名畫家徐悲鴻建議:《義勇軍進行曲》在中國人民爭取自由解放的革命鬥爭中,起過巨大的鼓舞作用,應為我國國歌。周總理立即表示支持,毛主席也同意。於是,在1949年9月27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正式通過,《義勇軍進行曲》就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1978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又通過正式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每當我們聽到莊嚴雄壯的國歌,就想到偉大的祖國,經過了多少驚濤駭浪、艱難險阻,有多少革命先烈為之奮鬥獻身,它的成立,是多麼不容易啊!國歌是祖國的象征,它像戰鬥的號角,永遠召喚著我們“前進!前進!前進!進!”
活潑樂觀的《遊擊隊歌》
我們都是神槍手,
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
我們都是飛行軍,
哪怕山高水又深……
這首歌,大家可能很熟悉吧,但是你知道它是怎樣產生的嗎?
那是1937年底,抗日戰爭爆發不久,著名作曲家賀綠汀參加了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劇隊第一隊,和隊員們一起來到山西臨汾八路軍總部所在地,進行抗日宣傳活動。當時,日本飛機經常來臨汾空襲,警報一響,老百姓就躲進了防空洞,遊擊隊員們也埋伏在青紗帳裏,準備阻擊敵人。看到這些情景,賀綠汀就在防空洞裏開始醞釀著為遊擊隊寫歌。他反複琢磨遊擊隊員的音樂形象。一天,有個八路軍戰士敲響了小軍鼓,短促而激烈的鼓聲回響在賀綠汀耳邊,頓時,他得到了靈感,立刻將這一富有彈性和活力的節奏貫穿在遊擊隊歌的樂曲中。幾乎同時,那富有戰鬥氣息的歌詞也產生了。後來,賀綠汀在廣泛聽取大家意見的基礎上,又作了反複修改。就這樣,一首生氣勃勃、反映遊擊隊員樂觀主義精神的歌曲,終於在臨汾西邊的劉莊八路軍辦事處誕生了。
1938年元旦過後,在洪洞縣高莊召開了八路軍高級將領會議。演劇一隊趕來這裏演出,首次演唱了《遊擊隊歌)。朱總司令聽了高興得連聲說好。就在會議期間,很多八路軍將領都學會了這首歌。從此以後,《遊擊隊歌》就像插上了翅膀,迅速飛遍了八路軍各部隊和群眾之間.鼓舞著千百萬軍民勇敢戰鬥。
這首歌曲輕快流暢、生動活潑,以富於彈性小軍鼓的節奏貫穿全曲。音樂與歌詞結合得非常協調一致,使遊擊隊員機智靈活、勇敢頑強、緊張愉快的形象躍然譜上。第一、二、四樂句相似,第三樂句在節奏、曲調上與其他樂句形成明顯的對比,使全曲在統一中又富有變化。這首歌易唱易記。
幾十年來,《遊擊隊歌》經常在各種音樂會上被演唱,贏得了國內外觀眾的喜愛。作者曾將其改編為合唱曲,有時也采用重唱形式演唱,均受到群眾的歡迎。
感人肺腑的血淚控訴——《鬆花江上》
1936年11月,被蔣介石驅趕到“剿共”前線的東北軍官兵,布滿西安街頭。他們被迫流亡關內,有家歸不得,有仇不能報,卻為反共反人民的內戰去賣命,人人心頭都鬱結著悲苦怨憤,要傾吐,要爆發……當時正在西安二中教學的張寒暉,天天見到這種流浪彷徨的慘景,耳中充滿嗟歎痛苦的呼聲,於是便譜寫了這首感人肺腑的獨唱曲,以飽含著熱淚而帶有哭泣似的音調,傾吐著悲憤交加的心聲:
我的家在東北鬆花江上,
那裏有森林煤礦,
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東北鬆花江上,
那裏有我的同胞,
還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脫離了我的家鄉,
拋棄那無盡的寶藏。
流浪!流浪!
整日價在關內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
哪年哪月,才能夠收回我那無盡的寶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麼時候才能歡聚一堂!?
歌曲的結構是帶尾聲的二部曲式。傾訴性的音調貫穿全曲,兼有敘事和抒情的特點,真切感人。旋律以環回縈繞、反複詠唱的方式展開,感情越來越激動,具有回腸欲斷的效果。當尾聲唱出呼天叫地似的旋律時,歌曲達到高潮,在聲淚俱下的悲痛中,蘊藏著要求起來抗爭的力量。張寒暉譜成這首歌曲後,親自教給學生演唱,後來又傳到東北軍的學生隊伍裏,不久就唱遍了東北軍。“西安事變”爆發後,西安城裏已到處可以聽到《鬆花江上》的歌聲,並且迅速傳遍全國。音樂家劉雪庵曾將這首歌編入《流亡三部曲》中,但不知作者是誰,隻得署以“佚名”。埋頭苦幹的革命音樂家張寒暉,就是這樣代表人民傾吐呼號,為我們留下了這首不朽的戰鬥性的悲歌。
雄壯激昂的戰鬥號角——《黃河大合唱》
《黃河大合唱》是誕生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大型聲樂作品,是一首極其激動人心的抗日戰歌。它用象征性的手法,塑造了一個民族“巨人”的典型形象——黃河,既有中華民族的氣魄和強烈的時代精神,又有濃鬱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民族風格。它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它的精湛技巧,都可稱為我國音樂作品中當之無愧的楷模,是我國音樂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引為自豪的藝術明珠。
1938年秋,24歲的詩人光未然滿懷抗日的熱情,來到黃河的壺口,親眼看到了“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壯麗景象。黃河的力量給了詩人以啟示,他決心要“寫一首謳歌黃河的詩”。後來,詩人又經曆了呂梁山的戰鬥,抗日民族革命戰爭更加激發了詩人的情緒。在永和關,詩人曾從黃河船夫與惡浪搏鬥的豪邁氣概中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詩的意境又一次升華。他再也抑製不住謳歌黃河的創作欲望了,就在1939年3月初,他帶著傷病,隻用了5天時間,就寫成了震撼人心的歌詞《黃河大合唱》。歌詞對黃河作了全麵生動的描繪,並賦予它以巨人般的堅強性格,不僅使我們看到了黃河之長、黃河之險、黃河之雄偉,也使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黃河的屈辱、黃河的覺醒、黃河的力量。
在延安窯洞裏,當時擔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係主任的冼星海,聽了光未然滿懷激情的朗誦後,一把從詩人手中拿過詩稿,動情地說:“我要把《黃河大合唱》寫成具有中國氣派的大合唱!我有把握把曲子譜寫好!”冼星海就是以這樣熾熱的情感寫好了《黃河大合唱》的總譜和合唱,總共隻用了6天的時間。
1939年4月13日,《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陝北大學禮堂首次演出,獲得了空前的成功。周恩來曾為冼星海親筆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人民譜出呼聲”,這也是全中國人民對《黃河大合唱》的高度評價。
《黃河大合唱》共有8個樂章,每章開始均有配樂朗誦。①《黃河船夫曲》(混聲合唱),描繪船夫們與黃河風浪搏鬥的動人場麵;②《黃河頌》(男聲獨唱),唱黃河的雄姿,讚五千年的文化,頌民族精神的發揚;③《黃河之水天上來》(配樂詩朗誦)痛訴民族的災難,歌頌時代英雄;④《黃水謠》(女聲二部合唱),控訴日本侵略者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深重災難;⑤《河邊對口曲》(男聲二重唱及混聲合唱),敘述流亡群眾的悲慘遭遇,顯示人民的鬥爭決心;⑥《黃河怨》(女高音獨唱),唱出了被壓迫、被汙辱婦女的痛苦哀怨;⑦《保衛黃河》(輪唱),表現了中國人民前赴後繼奮起鬥爭的英雄形象;⑧《怒吼吧,黃河》(混聲合唱),象征東方巨人為抗戰最後勝利而發出的呐喊。
《黃河大合唱》在抗日戰爭時期是鼓舞群眾奮起抗戰的戰鬥號角;今天,它仍然激勵著我們永遠向著勝利前進!
飽含愛國激情的抒情曲——《我的祖國》
《我的祖國》,是50年代詩人喬羽和作曲家劉熾為影片《上甘嶺》寫的插曲。作品采用抒情和激情相結合的筆調,表達了誌願軍戰士熱愛祖國的感情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這首優秀的抒情歌曲,深切地表達了濃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深得廣大群眾的喜愛。
一條大河波浪寬,
風吹稻花香兩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聽慣了艄公的號子,
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姑娘好像花兒一樣,
小夥兒心胸多寬廣,
為了開辟新天地,
喚醒沉睡的高山,
讓那河流改變了模樣。
好山好水好地方,
條條大路都寬敞,
朋友來了有好酒,
若是那豺狼來了,
迎接它的有獵槍。
這是美麗的祖國,
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到處都有明媚的風光。
歌曲前一部分以抒情的女高音形式,一種波湧而來的思鄉之情,洋溢在甜美的歌聲中,使人仿佛看到祖國江河帆影漂移、田野稻浪飄香的美麗景色。後一部分用混聲合唱形式,與前段形成鮮明的對比,唱出了“這是美麗的祖國”的主題,激情澎湃,氣勢磅礴。
《我的祖國》把抒情歌曲與頌歌兩種體裁結合在一起,富於創造性。著名歌唱家郭蘭英出色的領唱,增添了歌曲藝術的感染力,使它在全國廣為流傳,成為一首廣受群眾喜愛的歌曲。
無產者不朽的戰歌——《國際歌》
1871年5月28日,法國工人階級在巴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不久,凡爾賽反動軍隊攻陷了巴黎公社的最後一個堡壘——拉雪茲神甫公墓,革命失敗。全城開始了大屠殺,無數烈士橫臥在血泊之中。麵對這一片白色恐怖,英勇的公社戰士、工人政府的委員、群眾愛戴的詩人歐仁·鮑狄埃,懷著滿腔沸騰的熱血,奮筆疾書,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歌詞,這首歌詞刊登在1887年出版的鮑狄埃《革命歌集》中。
法國北部工業重鎮裏爾的工人合唱團,委托工人音樂家比爾·狄蓋特為這首詩譜曲,狄蓋特吟誦那氣勢磅礴的詩句,激情滿懷,連夜為這首詩譜曲,熾熱的激情終於化成了雄壯的旋律。1887年7月,在慶祝裏爾報界工人的節日紀念會上,狄蓋特親自指揮“工人之歌”合唱團,首次演唱了這支無產階級的戰歌——《國際歌》,受到了工人群眾的熱烈歡迎。不久,這首歌就傳遍了整個法國北部工業區。
1896年,法國共產黨在裏爾召開第十四次代表大會,有德國代表出席。裏爾反動國家主義者陰謀破壞大會,引起了衝突。他們唱著《馬賽曲》來蠱惑人心,而工人群眾則唱起《國際歌》與之鬥爭。最後唱《國際歌》的人越來越多,以汪洋大海之勢,淹沒了《馬賽曲》。這一事件轟動世界,從此,《國際歌》便揚名海外,成為無產階級的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