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何謂“心理障礙”

一、什麼是學習障礙

對於已經上五年級的朱達來說,學習一直是一件令他本人和父母都非常煩惱的事情:上課時常常走神,回家後作業記不全,總要問同學;有時背課文背了很多遍,自以為都會了,可是第二天一默寫又是錯誤百出,弄得自己也越來越沒信心。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老師就總說他跟不上。爸爸媽媽也曾帶他去醫院做過各種檢查,可醫生都說他一切正常。現在一提起上學,朱達就有一種畏懼感:一方麵想去學校,跟同學一起玩兒,學習知識;另一方麵又怕老師罰他抄作業。為此朱達很苦惱。

其實,朱達隻是成千上萬個學習失敗兒童中的一個。他們身體健康,玩耍時很機靈,甚至被人看成“超常兒童”,可是一到學習時他們就痛苦不堪。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在20世紀60年代之後,朱達這一類的孩子被稱為“學習障礙兒童”。研究表明,這類兒童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從心理學家985年發表的統計報告中可清楚地看出,開始提出這一問題是在19世紀70年代,此類兒童隻占學生總數的18.9%,但6年後急劇增加到了46.3%。被稱為學習障礙兒童的孩子,除了學習效果差之外,還可能伴隨著不成熟、注意力散漫、頑皮多動、情緒問題等特點。

心理學家通過多年研究,把學習障礙兒童的主要特征綜合為以下幾類:

1過度活動

孩子由於神經係統的問題,對於聽、說、讀、寫等學習活動產生不了應有的興奮,必須借助一些無關的活動,如小動作或多餘動作來維係大腦的必要興奮,這種現象較為常見。

2知覺——動作障礙

知覺—動作統合能力是影響兒童抄寫作業質量和速度的一個重要方麵。知覺—動作障礙甚至還會產生聽課的問題。

3情緒不穩定

學習障礙兒童經常會伴隨情緒上的困擾,他們有時非常自卑,有時又非常自負。這與他們的學習成績有很大關係,因為他們的成績忽高忽低,或者敬陪末座使他們長期備受指責,這對他們的自信心是一個極大的傷害。

4動作協調障礙

在感覺—動作發展中,學習障礙兒童也往往表現得不盡如人意,動作反應緩慢、左右不分、動作協調性差、笨手笨腳等現象在他們身上反映得比較普遍。

5注意障礙

有注意障礙的孩子通常不存在智力上的落後,在智商測驗中,他們的分數屬正常或超常。可是他們在注意力方麵卻顯得極為困難,表現為上課很難集中精神聽講、行為易衝動、不能遵守規則、不聽從指令。因此注意障礙兒童容易在學習上遭遇挫折。

6記憶或思維障礙

學習障礙兒童雖然在智力上屬於正常或超常,但是他們在智力結構上存在著顯著的不平衡發展現象,在記憶或思維形式上並不是同步發展的。

7言語障礙

學習障礙兒童在說話與聽覺能力有可能出現問題,如說話條理不清、詞彙量少、句型簡單,在聽覺能力上可能存在理解方麵的困難等。

8其他障礙

諸如一些不明確的神經學的症狀或一些特殊學習技能方麵的障礙。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學習障礙兒童的失敗實在不是他們不願做好,而是他們“心有餘而力不足”。那麼我們應如何看待這一類“學習的煩惱者”呢?

學習障礙兒童,指的是智力正常的兒童在獲得和運用聽、說、讀、寫、算和推理等能力的一個或多個方麵,未能達到其適當的年齡和能力水平,出現明顯困難,從而導致學業落後。學習障礙是個體內在的基本心理過程的缺損,一般認為它與中樞神經係統功能的某種失調有關。

二、如何觀察孩子有無學習障礙

知道了學習障礙發生的原因,家長和老師一定急於了解怎樣發現孩子有無學習障礙。其實在日常生活、學習活動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出端倪的。

心理學家發現,學習障礙在兒童發展的各個年齡階段都會發生,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所表現的特征也不一樣。

學前期兒童一般都不會被貼上“學習障礙”的標簽,因為對幼兒學習障礙的診斷是很不容易的。心理學家更傾向於把這些兒童稱為危險性兒童。對於這類兒童,隻要施以恰當的訓練,多數是很容易收到效果的。

學前期兒童的學習障礙,可以從運動、語言、認知、概念四個方麵的發展上來認識。比如4歲的孩子還不善於使用語言傳達信息,詞彙量很少,不容易理解別人的語意;5歲的孩子不會數數,不會說出顏色的名稱;6歲的孩子不會拍球、跳繩,或者動作笨手笨腳,做操作性的遊戲時缺少耐心,常常應付一下了事,等等。

進入小學以後,由於有了學習成績這一標尺,學習障礙兒童就逐漸被分辨出來。在行為方麵,應主要從注意力是否集中、運動技能強弱、抄寫情況等方麵進行觀察。其中學習成績不好是最明顯的特征。到了小學高年級,隨著學習內容越來越難,孩子的學習障礙可能不光表現在抄寫作業、計算困難上,而逐漸擴展到對數學應用題理解困難、閱讀落後、寫作不知如何下手等等。此時,孩子也容易產生情緒上的問題。

在中學階段,學習障礙學生經曆了小學階段長期的學業壓力,對自己的信心更為降低。他們除了學習成績的煩惱,更有情緒上、社交上或自我概念上的問題。這時,心理方麵的輔導就顯得比任何時候都重要。

很多人認為,學習障礙是兒童特有的問題,其實這一觀點是錯誤的,學習障礙在成人期一樣存在。比如愛因斯坦到了3歲還不會說話,7歲仍不會造句,學習成績很差,尤其表現在語言方麵;而美國第二十八任總統威爾遜,到9歲還不會寫字,有嚴重的閱讀障礙。但他們長大後都成了很有成就的著名人物,可見他們很幸運地找到了適合於自己的學習方法,從而克服了學習障礙,最終取得了成功。

因此,學習障礙並不可怕,關鍵在於我們怎樣去鑒別它,去克服它。

一般來說,學習障礙兒童有如下具體表現:

1注意力不集中,好動,坐不住;

2學習成績差,對學習不知如何下手;

3在讀、寫、算等方麵,記憶力差;

4寫字時看一眼寫一筆,做作業的時間拖得太長;

5寫字常常多一筆、少一劃,部首張冠李戴,左右顛倒;

6運動技巧差,動作協調性差;

7閱讀時常常出現增字、漏字、前後顛倒、跳行等現象,或者有速度過快、過慢、停頓次數過多等問題;

8擅長朗讀或背誦,但對內容一知半解,不求甚解;

9對數學應用題理解困難;

10計算過程中常常記錯進位和錯位,忽略小數點或不理解運算符號;

11說話、寫作文時缺乏組織能力,內容單調、重複,邏輯混亂;

12語言發展遲緩,表達能力不強;

13精力不足,不喜歡與他人做任何形式的交往;

14說話喋喋不休,內容重複;

15唱歌時音調、節奏不正確;語音偏高,速度、輕重與常人有異;

16畏縮不前,社交能力差;

17不懂遊戲規則,不受同齡夥伴的歡迎,故常常與低幼兒童一起遊戲、玩耍。

學習障礙的分類有很多,最為權威的是世界衛生組織在1990年修訂的《ICD—10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該手冊把“學習障礙”稱為“特定性學校技能發育障礙”。根據學校學習的領域把“學習障礙”分為運動功能發育障礙、書寫障礙、閱讀障礙、數學障礙等。

但是,這樣的分類不是絕對的,有的兒童可能同時存在兩種以上的障礙。比如一個有動作技能發育障礙的孩子同時也具有書寫方麵障礙,而一個閱讀方麵障礙的孩子同時存在數學方麵障礙等。因此,在對學習障礙孩子進行診斷時要進行多方麵的評估,不能簡單地加以界定,否則有可能會耽誤孩子提升的速度與質量。

三、學習障礙成因分析與家庭指導措施

在學習障礙兒童的教育和訓練中,家長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家庭是孩子第一個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他們也往往是第一個發現孩子問題的人。如果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給孩子提供足夠的感官刺激,那麼就可以促進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幫助孩子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家長還可以通過對孩子的了解,逐步地指導孩子學習,接納和協助孩子,幫助他們選擇適合於自己的學習速度、目標或學習方法。這些都能幫助學習障礙孩子減少學習上的挫折。

但是,據教育學者研究,學習障礙兒童的家長對待孩子的態度大致有以下三種:

1拒絕

家長剛聽說自己的孩子有學習障礙時,一般的反應常常是拒絕,否定診斷或者開始怪罪自己曾犯的錯誤。這樣做的後果往往會延誤孩子受幫助的時間,使孩子在被家長帶領著東奔西走的情況下內心備受打擊,並可能會出現自我調整上的問題,或者出現情緒上的不穩定。

2過度補償

有一些家長對於孩子的障礙采取了過度保護的做法,他們為了彌補這一心理狀態,就熱衷於讓孩子接受各種各樣的訓練,期望借此使孩子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雖然這樣做是必要的,但是還要注意適量,不要讓孩子厭煩,任何學習活動都隻有發揮孩子內在的動力才有作用。

3同時接納孩子和孩子的障礙

一旦確定孩子有學習障礙這樣的事實,一些家長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適後能麵對現實,既能照料孩子的日常生活,又能接受學習障礙孩子的特殊教育需求。這樣的家長能夠正確地理解孩子的切身感受,然後合理地引導孩子一步一步地尋找適合他自己的學習方法,最後取得成功。

因此在學習障礙的改善過程中,家長的壓力是很大的,對家長的心理援助也是很必要的。家長怎樣以積極的態度去麵對問題呢?專家們提出了一些輔導家長的重點策略,具體的辦法包括:

(1)不要強製孩子參加那些能力上未能勝任的活動。學習障礙孩子為了討好父母,經常會做消極的順從,很“乖”地上這個補習班,上那個興趣小組,可是由於他們在成長上不夠成熟,與同齡的孩子相比在學習能力上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有些活動對於他們來說無疑是要求過高了。而這些不適當的標準隻會對他們產生更多的傷害,使他們把原本快樂的學習活動變成痛苦不堪的經曆,這樣做的弊病是可想而知的。

(2)努力發現孩子的優點。當孩子學習困難時,家長和老師往往把他的問題看做是性格和行為上的問題,認為是他不努力、不認真造成的。動輒批評或打罵,這樣做是非常損傷孩子脆弱的自尊心的。因為每個孩子都有向上的願望,都希望自己能成為優秀的、受人重視的人。而學習障礙的孩子由於能力方麵的落後,可能在受關注這方麵獲得的很少,因此他們會更期望父母和朋友發現他的長處,爸爸媽媽讚賞的目光、稱讚的語言都會有效地點燃孩子身上自信的火苗,使他們獲得成長的動力和克服障礙的信心。所以家長不要帶著焦慮和偏見來對待自己的孩子,要細心地觀察他的優勢和才能,給予他們成功的機會。

(3)多和孩子做直接而積極的交談。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理應受到尊重。家長在幫助孩子的過程中,應該想方設法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而積極的環境,因為孩子由於學習困難而備受歧視時,他自己的內心是充滿不安和愧疚的,不願意別人詢問他的學習,不願意向別人傾吐學習上的困難。這時,假如再一味地苦口婆心地說教,勢必阻礙他與父母進行直接的交流。到了這種時候,家長再說任何話對於他們來說都不再被輕易地信任。因此,家長應該放寬自己的心胸,不要把目光都集中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而是有選擇性地注意孩子的問題,態度真誠地與他交談,通過積極的語言讓孩子體驗到一種完全和諧的親子氣氛。這樣,孩子在家庭中會得到愛的鼓勵,從而發展起健康的人格和心理,這遠比學科的學習更為重要,更有價值。

(4)協助孩子了解他自己具有獨立自主的價值。很多學習障礙的學長都強調自己的孩子沒有責任心,缺乏自主性,抱怨孩子沒有榮譽意識。的確,有研究表明,學習障礙的兒童比正常兒童在自製能力上要顯得差。但是,這隻是問題的一個方麵。家長和老師要做的是了解他為什麼要這樣?如果確實這樣的話又該怎麼辦?

我們知道,責任感不是憑空建立起來的,孩子需要在活動中逐漸意識到自我的價值,比如讓他在生活中承擔一份自己能做的事情,讓他了解自己在家裏或在某個團體裏應負的責任,並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得到進一步的認可,這樣他才會一步一步獲得責任感,把自己的工作與周圍聯係起來。因此可以這麼說,一個老受到別人指責而一事無成的人是不可能有責任感和榮譽感的。而學習障礙的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遭遇到的挫折和批評又何其多呢?在這種情形下去責怪孩子沒有責任感,顯然是不公平的。因此,家長不要一味地責備孩子沒有責任感,而應該多為他們提供承擔責任的機會,比如讓孩子自己體驗做事的後果(除了安全上的考慮之外),不寫作業該罰的不是父母,而是他自己;成績不佳,受同伴嘲笑的也是他自己,而不是家長紅著臉代他受難。事情發生的自然後果隻能是實施者自己去承受,這樣孩子才會感到壓力,才能促使他們真正感覺到需要改變現狀的動力。

美國1989年出版的一本書——《每個家長都應該知道有關學習障礙的事》中明確地寫道:“學習障礙是可以克服的,當孩子在鼓勵和協助下發展出信心,運用他的優點來彌補他的缺陷,他長大後將會成為一個成功、健康的人!”

四、學習障礙的分類

學習障礙是異質的,在學習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上出現障礙都有可能導致學習成績的低下。

按照學習障礙涉及的心理功能來劃分,我們可以把學習障礙分為如下幾種類型:

1感覺統合失調型

由於視覺、聽覺、動作功能的失調而造成的學生在書寫、繪畫、閱讀和計算等方麵的能力低下,即屬於這一類型,一般用視—動方麵的測驗來評估這方麵的問題。

2理解和記憶失調型

這一類型的學習障礙者雖然能學到學習材料,但不能對之進行理解和進行有意義的記憶,他們在整理、加工和思考學習材料方麵出現了障礙。表現為對較為抽象的學習材料難以領會。

3學習策略失調型

這一類型的學生在學習中缺乏有效的學習策略,不能選擇正確的學習方法並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合理的學習計劃和時間安排,不會自我管理和自我調控。

針對學習障礙的不同類型,可以采取不同的矯正方法。對於感覺統合的障礙,可以著重訓練兒童的感覺和視動能力,尤其是協調動覺能力、視覺分辨能力和聽說分辨能力。

針對第二種學習障礙,可以擴大其知識麵,培養其閱讀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尤其是邏輯思維能力,進行智力的開發。

對於第三種類型,我們可以從培養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監控能力入手,幫助他們建立合理的學習計劃,使他們學會合理安排學習時間,並教給他們學會從以往的錯誤中總結經驗教訓,發現自己的弱點,加強主動性,掌握正確而有效的學習方法和思考方式。

還有人將學習障礙分為心理曆程問題和語言問題兩大類。所謂心理曆程問題指的是個體在能力操作與抑製功能上出現了問題。抑製功能負責對個體行為動作的有效的控製,以便使其對外界刺激做出適當的反應。抑製功能異常的兒童,其常見的症狀包括分心、多動、挫折忍受力較低、行為固執等。而智力操作問題則包括知覺、記憶、概念化、思考等方麵的困難。至於語言問題則並不限於聽、說、讀、寫,還包括溝通人類經驗的數量與幾何等數學符號在內。語言問題即是說兒童在理解和運用這些符號方麵出現了困難,以致在聽、說、讀、寫、算中的一項或多項出現了障礙。

考爾克等人將學習障礙分為發展性的與學業性的學習障礙,這兩個類型又可分成若幹亞類型:

發展性學習障礙:

A發展性學習障礙:注意力缺陷、記憶力缺陷、思考能力異常、知覺能力缺陷。

B衍生性缺陷:語言能力異常,思考能力缺陷。

學業性學習障礙:

A閱讀缺陷。

B算術缺陷。

C拚寫缺陷。

D書寫缺陷。

考爾克的所謂發展性的缺陷類似於心理曆程缺陷,而學業性障礙則與語言性障礙相仿。

按照學習障礙所涉及的學科來劃分,我們可以把學習障礙分為數學學習障礙、閱讀學習障礙、寫作學習障礙、外語學習障礙等,每一門學科都要求某種特殊的學習能力,如這一能力受到損害,就會表現出學習成績的落後。學習障礙者一般都是在某種科目上特別落後,而不是所有科目都落後,因為一旦在所有科目上落後,很可能是智力的問題,而不是特殊學習能力的問題了。

五、學習障礙的訓練與教育輔導

兒童學習障礙的矯正與教育輔導取決於對學習障礙的理解和對學習障礙原因的認識,如果你同意學習障礙的基本原因是心理過程出了問題,你可能選擇心理能力的訓練;如果你認為應把學習障礙的重點放在課程的學習領會上,你就可能采用課業的訓練。

1基本心理過程的訓練:這種訓練所遵循的假設是,學習障礙源自內在的心理過程的缺陷,這些缺陷若不給予矯正,將會極大地妨礙學生對教材的掌握。不解決基本心理能力的落後,即使在教材和教學上花再大氣力也是白費。要著重訓練兒童的注意力、知覺—動作能力、記憶力、心理語言能力、聽覺分辨力等。例如,教師要對兒童分辨幾何圖形的能力進行訓練,以便能指望遷移到文字符號的分辨。也就是說訓練的重點是學習任務的基本心理過程和能力,不是課業學習。但這種訓練受到一些人的批評,主要的指責是這些基本心理能力的訓練如何能保證課業學習的提高、解決課業學習的問題;對圖形的分辨能力的訓練對於解決對文字的辨別能力是否會有促進作用,其效果是否比直接針對文字學習的弱點所進行的訓練更為有效;既然學習障礙的表現是課業方麵的問題,那麼為什麼要舍近求遠去解決基本心理能力問題,而不是課業學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