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絡膜:因含有豐富的血管和色素,便起到營養視網膜和遮擋彌散光線進入眼內的作用,相當於照像機的暗箱。
③內層:又稱視網膜。主要起感光作用,相當於照像機的感光底片,物體的像都結在視網膜上。而視網膜的感光度是不均勻的,在視網膜上有一直徑1~3毫米的黃斑,其中央有一個下陷的凹窩,為中心凹,是感光最敏感的地方,發育良好的眼睛,像就應該成在這裏。如果像成在中心凹以外的區域,視力就不好,如有些弱視、斜視的兒童就是這種情況。
(2)眼內容物:包括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
①房水:房水充滿在角膜和晶狀體之間的空隙中,它由睫狀突產生,經後房、瞳孔,進入前房,再經過前房角小梁網進入血液循環。房水為透明液體,也有屈光作用,但房水主要起維持眼內正常壓力的作用,當小梁網或前房角發育異常使房水的循環發生障礙時,眼內壓便會增高,形成先天性青光眼。
②晶狀體:為一富有彈性的雙凸透鏡樣透明體。它通過晶狀體懸韌帶與睫狀體相連,是屈光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晶狀體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硬化和失去彈性,到40歲以後常會出現“老花眼”。
③玻璃體:為無色透明的膠質體,充滿在晶狀體和視網膜之間的眼球腔內,起著保持眼球形態及屈光的作用。
眼球的結構從功能上又可分為兩大係統:一是保護、支持、營養係統,二是屈光感光係統。屈光係統由角膜、房水、晶狀體、玻璃體這些屈光間質組成,而視網膜隻是感光係統的一部分,物體在視網膜上成像後,形成視衝動,經視神經和視覺中樞等一係列複雜的過程才產生我們正常的視覺。
2、眼球的保護“裝置”
眼球是我們人體的一個非常精密的“光學儀器”,所以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對眼球的保護“裝置”也進化到了較為完美的地步。
(1)眼眶:是由額骨、蝶骨、篩骨、齶骨、淚骨、上頜骨和顴骨構成。呈稍向內、向上傾斜,四邊錐形的骨窩,其口向前,尖朝後並有上下內外四壁,成人眶深達4~5厘米,形成一個較堅固的骨結構。眼眶的外側壁較堅硬,其它3壁骨質菲薄。
(2)眼瞼:分上瞼和下瞼,居眼眶的前口,覆蓋眼球的前麵。瞼緣上的睫毛在阻擋異物等方麵也起一定作用。毛囊周圍的皮脂腺分泌的油脂是淚膜的組成成分,在濕潤眼球,保護角膜方麵起重要作用。
(3)結膜及淚腺:結膜分為球結膜、瞼結膜及穹窿結膜3個部分,3部分構成結膜囊。結膜上的杯狀細胞及副淚腺分別分泌淚液及粘液,與瞼緣部的皮脂腺分泌的油脂共同形成淚膜。淚腺是淚液的重要來源。
(4)眶脂肪:幾乎充滿於眶壁與眼球壁間的空隙,柔軟的脂肪是一個極好的緩衝墊,在保護眼球方麵起重要作用。
二、眼睛的功能
1、眼球的視覺功能
人們一般隻知道眼睛的作用是看清物體,視力的好壞就代表眼睛的功能如何,其實,眼睛的視覺功能包括形覺、光覺、色覺和立體視覺。
(1)形覺功能就是指視力狀況如何。視力是人們最熟悉,也是最容易受影響的一個功能。我們一般所說的視力是指中心視力,也就是黃斑中心凹的視力。檢查視力有遠視力檢查和近視力檢查,一般站在離視力表5米遠所查的視力是遠視力,離視力表約30厘米遠所查的視力為近視力。視力檢查對於發現眼部疾病,尤其是屈光不正是有效而簡單的方法。
(2)光覺是視覺器官對外界光線的感受能力,是視覺的最基本功能,是由視網膜的視細胞來完成的。視網膜上有兩種細胞,一種是視錐細胞,起著感受強光、辨別物體顏色的作用,主要分布在黃斑中心凹;另一種為視杆細胞,擔負著夜視覺作用,分布在黃斑中心凹以外的部位。有些動物如雞、鳥類的眼睛隻有視錐細胞,因此它們晚上看不見東西,夜間不能出來活動,而有些動物如貓頭鷹的眼睛中隻有視杆細胞,因此隻能夜間出來活動。人的夜視覺能力也有差別,當由明處突然進入暗處時,眼前一無所見,要經過一段時間對暗處適應才能看見物體,暗適應的時間有快有慢,當兒童維生素A缺乏時,早期就會出現暗適應延遲。
(3)色覺是指人眼分辨顏色的能力。我們感受到五顏六色、五彩繽紛的世界,是因為視網膜上有三種不同的錐體細胞,分別含有不同的感光物質,以感受紅、綠、藍三色,再由此三原色調配成各種顏色。當辨別顏色的能力發生障礙時,便會產生色盲。色盲將對孩子的生活、學習和今後的工作帶來嚴重影響。
(4)立體視覺是具有三維空間的雙眼視覺,是視覺的高級功能。當外界物體的形象同時落在雙眼黃斑中心凹及視網膜對應點上時,產生的視神經衝動沿視神經傳導係統傳入大腦的皮質視中樞,視中樞將來自雙眼的視覺信號分析、綜合成一個完整的、具有立體感的單一物象,此過程稱為雙眼單視。立體視覺是建立在雙眼同時知覺和融合基礎上的一種較為獨立的雙眼視功能。弱視、斜視的兒童常常影響正常立體視覺功能的形成。
2、眼球附屬器的功能有哪些
眼球的附屬器包括眼瞼、結膜、淚器、眼外肌和眼眶。
眼瞼分上、下兩部分,上瞼以眉為界;下瞼常指眶下緣處。在黃種人中,部分人的上瞼緣處有一明顯的橫溝,睜眼時更明顯,而一部分人則不明顯,甚至無此溝。通常我們稱有此溝的人為“雙眼皮”;無此溝者為“單眼皮”。
眼瞼的功能,粗略地可以概括為覆蓋眼球。組成眼瞼的各部分組織又有其自身的功能。
睫毛為黑色短毛,於瞼緣的前緣長出,正常人排列約2~3行,上瞼一般有100~150根,睫毛的功能不僅可防止異物進入眼內,還能減弱強光照射。
肌層,包括眼輪匝肌、提上瞼肌及Müller肌。其中眼輪匝肌分為瞼部和眶部兩部分,瞼部的眼輪匝肌是不隨意肌,僅能引起輕度的閉眼動作;眶部的眼輪匝肌是隨意肌,肌纖維收縮可使眼瞼緊閉。提上瞼肌起自眶尖,以分散的纖維形式止於上瞼皮下,它的功能就是抬舉上眼瞼。有些不兒此肌肉發育障礙時,眼睛睜不開,即先天性上瞼下垂。
纖維層,包括瞼板和眶隔。瞼板是由致密的結締組織構成,是眼瞼的支架組織,長29毫米,厚1毫米,瞼板內有變態的皮脂腺,分泌物滑膩,附於瞼緣,防止淚液外溢,還可使眼瞼緊緊閉合,保護眼球。眶隔是一層富有彈性的結締組織,它是眼瞼與眼眶間的屏障。眶隔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炎性滲出或出血在兩者之間互相滲透蔓延。
結膜,在臨床上分為瞼結膜、球結膜和穹窿結膜3部分。瞼結膜是覆蓋在眼瞼內麵的部分。3部分結膜構成的一個光滑的結膜囊,為眼球任意轉動提供了保障。同時,如前所述,結膜上的懷狀細胞和副淚腺所分泌的粘液和淚液對潤滑眼球、保護角膜的透明性有重要作用。
淚器,分淚腺和淚道兩部分。淚腺位於眼眶的外上方,額骨的淚腺窩內,其大小如一個小杏。淚腺分泌的淚液,為堿性透明液體,含有溶菌酶、免疫球蛋白A、補體係統、β溶素和乳鐵蛋白。因此,淚液不僅濕潤清潔角膜,還有殺菌的作用。淚腺在睡眠以外的16小時內分泌0、5~0、6毫升液體。但遇到情緒波動,如哭泣時可成為正常分泌量的幾十倍。
淚道分成骨性部和膜狀部兩部分。骨性部包括位於眼眶前內下方的淚囊窩及通於下鼻甲的骨性鼻淚管。膜狀部由上、下瞼內眥部的淚小點經淚小管、淚總管、淚囊及鼻淚管組成,最終將眼淚引流到鼻腔。
眼外肌,包括4條直肌和2條斜肌。4條直肌分別是上直肌、內直肌、下直肌和外直肌。這4條直肌起自總腱環,向前走行,止於眼球前部不同位置的鞏膜上。2條斜肌分別是上斜肌和下斜肌。上直肌的功能是使眼球上轉,內轉和內旋。內直肌的功能是使眼球內轉。下直肌的功能是使眼球下轉、內轉和外旋。外直肌的作用是使眼球外轉。上斜肌的作用是使眼球下轉和外轉並內旋。下斜肌作用是使眼球上轉、外轉和外旋。6條眼肌與對側眼的6條眼肌形成協同肌和對抗肌,能使雙眼在眶內任意協同轉動。這種眼球運動的精巧程度與其結構的簡單性是現代仿生學難以作到的。
眼眶如前所述,由7塊顱骨構成,形成一個堅實的“堡壘”,起到對眼球的保護作用。眶內的脂肪體對保護眼球起到軟墊作用。
3、正常人的“第三隻眼”
我們每個人都長有兩隻眼情,這裏所說的“第三隻眼”不同於童話故事《西遊記》中二郎神所長有的3隻眼睛,而是指雙眼視覺功能如同“第三隻眼”。
人們都聽說過守株待兔的成語,說的是兔子在奔跑時撞到了樹樁上,被一個偷懶的獵人看見了,以後這個獵人就坐在樹樁旁等著兔子送死。你說兔子會自己往樹樁上撞嗎?其實這與兔子的眼睛特點有關,兔子的兩隻眼長在頭部兩側,雖然每隻眼睛視物範圍(視野)相當大,但兩隻眼睛能共同看到的部分,也就是兩隻眼視野的重疊部分卻相當小,因此,兔子實際上是兩隻眼睛各看各的,不具備兩隻眼睛同時注視一個物體的功能。而人類的兩隻眼睛長在頭麵部前方,兩眼間相隔一定距離,由於兩眼視野大部分重疊,因此兩隻眼睛能同時注視一個物體,所看到的物體分別在兩隻眼睛視網膜的黃斑部成像。由於兩眼間有一定距離,兩眼觀察的物體形狀、位置等不完全一樣,左眼看到物體左部分多一點,右眼看到物體右部分多一點,正是由於兩眼物像存在微小差異,這種微小差異的兩個物像傳遞到大腦,大腦經融像後就產生上下、左右、前後三維圖像的立體視。人類的這種雙眼視覺功能就相當於“第三隻眼”,它與兩隻眼分別看的結果不同。
雙眼視覺是動物在由低級到高級進化過程中,一直到高級哺乳類動物才逐漸發展起來的,到人類達到完善,它是對認識環境的一種高級的、最完善的適應表現。人類有了“第三隻眼”,便能進行學習、工作,能正確獲得有關位置、方向、距離和物體大小的概念,並能正確判斷自身與客觀環境之間的位置關係。兔子因為沒有“第三隻眼”的功能才會撞樹樁。
人類的雙眼視覺功能不是與生俱有的,它是在嬰兒出生後逐步發育起來的,其生理機製十分精細複雜,在內、外環境因素的影響下容易遭到破壞而產生紊亂,因此,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第三隻眼”的功能,如弱視、斜視的兒童常無雙眼視覺功能,沒有雙眼視覺功能的人,將不能從事司機、醫生、精細工作以及高尖端科研工作,對他們的生活也帶來許多不便。因此可以說,是否具有“第三隻眼”的功能對人的一生至關重要。
4、雙眼視覺形成的條件及影響因素
雙眼視覺功能是視覺發育的高級階段,是建立在雙眼同時知覺和融合基礎上較為獨立的一種雙眼視功能,是人類視覺的高級功能。有的人雖然視力檢查正常,但雙眼單視功能可能不完善,有調查表明,人群中有2%的人是立體盲,缺乏立體視功能,這給他們的生活、工作及判斷空間深度、遠近距離、定位等活動帶來很大困難。
(1)雙眼視覺形成的條件:雙眼視覺功能是在出生後開始發育的,1~2歲大體形成,直到6~8歲才基本完善。要建立良好的雙眼視覺,兩眼必須配合默契,協調一致。它的形成需要以下條件:
①雙眼視覺的敏銳度(即視力)和物像間的形狀、大小、顏色和明暗方麵均需一致或近似。如果兩眼視力相差較大,兩眼物像形狀懸殊明顯,要將其融合成一個像是不可能的。
②單眼黃斑部能恒定注視目標,無論眼往何處看,或目標向何方移動,均能使目標不脫離黃斑注視的範圍。
③兩眼必須有同時注視同一目標的能力,這種能力稱為同時視。兩眼沒有同時視是不可能發展為雙眼單視的。
④兩眼視野的重疊部分必須足夠大,使注視目標落在雙眼注視的範圍以內,以保證同時視的形成。
⑤兩眼同時接受到的物像分別落在兩側視網膜的對應點上,大腦將其綜合成一個單一影像。倘若因某種原因造成物像不能落在兩側視網膜的對應點上,則會出現複視。
⑥兩眼的融合力必須正常。大腦能重疊來自兩眼視網膜的物像,使之融合形成一個完整的影像,這就是大腦的融合功能。
⑦兩眼位置在各個方向運動要協調一致。當注視遠方時兩眼視軸平行;在注視近物時兩眼能協調地進行集合與分開的調節;在向一側方向作追隨運動時,兩眼要始終以相同速度和幅度同時運動。如眼外肌出現任何障礙,都會影響雙眼運動的協調一致,使雙眼單視的形成發生障礙。
⑧大腦中樞必須發育正常。因為兩眼接受的信號都要傳至大腦,經過大腦的分析處理,綜合成單一物像,因此可以說,人是在用“腦”看世界。
(2)影響雙眼視覺形成的因素:雙眼視覺功能的形成十分精密、複雜,在雙眼視覺功能發育完善之前,任何影響雙眼視覺功能形成的因素均會影響雙眼視覺功能的形成,或使已形成的雙眼視覺功能遭到破壞,常見的因素有:
①屈光參差:即兩眼的屈光度相差較大,這就是導致兩眼物像大小及清晰度懸殊太大,一般來說,兩眼物像大小相差5%以上即影響融合力,以至於不能形成單一物像,就會一隻眼一會兒看見這個物像,另一隻眼一會兒看見另一個物像,最終將隻接受一眼物像而抑製另一眼物像。
②斜視:由於某一條或幾條眼外肌異常,致使眼球不能協調運動而形成斜視。這樣,物像就不能落在兩眼視網膜的對應點上,大腦就不能融合為單一影像,而出現複視。
③屈光不正:中高度的遠視、近視及散光,由於調節和輻輳的比例失調,可引起斜視,影響雙眼單視的形成。
④眼部疾病:先天性白內障、角膜渾濁等疾病使視網膜黃斑部沒有足夠的光線刺激,出生時有視網膜或視路出血、先天性眼球震顫等,均影響黃斑部的發育,從而影響雙眼視覺功能的形成。
5、眼的調節和輻輳
我們可以一會兒將視線放遠看遠處的東西,一會兒又將視線收回進行看書寫字,人們之所以能如此快捷自如地看清不同遠近的物體,都依賴於眼睛的調節功能。
眼球是個屈光係統,當外界光線經過屈光係統時光線會發生折射,再在視網膜上成像。在屈光係統中,隻有晶狀體的屈光度可以變化。當眼睛看5米以外的遠處物體時,平行光線經過正常眼睛,在無需晶狀體調節的狀態下,物像恰好落在視網膜上。當眼睛看5米以內的近處物體時,晶體懸肌收縮,睫狀韌帶鬆弛,晶狀體依靠其自身的彈性作用,厚度增加,使屈光力增加,使物體發來的分散光線在視網膜上成像,眼的這種功能稱為眼的調節。
當眼睛由遠處物體轉向近處物體時,不僅要增加屈光度進行調節,同時兩眼視線向內集合,雙眼內直肌收縮使眼軸向內偏轉,我們將眼軸內轉的功能稱為眼的輻輳,又稱眼的集合。
眼的調節與輻輳在正常情況下是同時等量和協調進行的,即用多大量的調節也要用相等量的輻輳。而遠視和近視的兒童,眼的調節與輻輳運動發生不協調,在近距離用眼時,遠視需要更多的調節,而近視則需要較少的調節或不需要調節,這就與輻輳產生不協調,從而造成眼疲勞症狀。長期下來,遠視眼由於過度的調節,會產生過度的輻輳,引起內斜視;而近視眼由於較少的調節,輻輳減少,引起外斜視。由此可見,調節和輻輳運動不協調將導致眼位的異常。
6、眼的協調運動
人的眼睛分左右兩隻,當一隻眼向左、向右、或向上、向下運動時,另一隻眼不自主地作同向運動,也就是兩隻眼在正常情況下是協調地進行工作,使眼球靈活轉動。
眼球之所以能自由轉動,是因為在每隻眼球的外麵都有6條眼外肌,這6條眼外肌是內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上斜肌、下斜肌。它們附著在眼球鞏膜的表麵,大腦的神經中樞通過對這6條肌肉的操縱,控製眼球向上、下、左、右各個方向的運動。
6條眼外肌在眼球運動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內直肌和外直肌的作用就是使眼球內轉和外轉;上直肌和下直肌的主要作用是使眼球上轉和下轉,另外,它們起到協助眼球內轉及眼球旋轉的次要作用;上斜肌和下斜肌的主要作用是使眼球下轉和上轉,另外,它們還起到協助眼球外轉及眼球旋轉的次要作用。由此可見,當眼球向一個方向運動時,不止一條眼外肌在發揮作用,而是一條眼外肌起主導作用,另外的眼外肌起協同作用及拮抗作用。當眼球處於第一眼位(即注視正前方)時,各條肌肉的力量處於平衡狀態。我們通常都是左右兩隻眼同時看一個物體,使物體的像都結在視網膜黃斑部,再將信號傳至大腦構成一個完整的有立體視的物像,即雙眼單視,因此,兩眼運動的方向必須一致,兩眼有相同作用而且互相合作的眼外肌為配偶肌,如看左邊的物體,兩隻眼就要同時向左轉,這個轉動要依靠兩隻眼球的眼外肌協調運動來實現,而兩隻眼球向同一方向轉動都是由兩組肌肉協調運動共同完成的,如兩眼左轉時,左眼外直肌和右眼內直肌是一組配偶肌,它們同時、等量收縮使眼球左轉,而左眼的內直肌和右眼的外直肌又是一組拮抗肌,它們同時等量地放鬆使得眼球左轉。正常情況下,當眼球向任何一方向轉動時,一組肌肉收縮,另一組肌肉鬆弛,在大腦的支配下,這兩組肌肉協調運動,才使得眼球轉動靈活自如。
如果眼外肌發生了病變,無論是肌肉本身的病變,還是支配肌肉運動的神經,或者是大腦神經中樞的病變,使眼外肌不能協調運動,如當右眼外直肌麻痹時,左眼注視正前方物體時,右眼由於外直肌麻痹,肌肉力量減弱,使右眼向內偏斜,當兩眼向左轉時,右眼由於外直肌的肌力不足致使右眼的內直肌力量亢進,使右眼內斜;而當兩眼右轉時,由於右眼外直肌麻痹,右眼外轉受限,造成兩眼運動不協調而引起斜視。
7、眼的色覺功能
色覺是指人眼分辨顏色的能力,人眼分辨顏色的能力是驚人的,普通人的眼睛能分辨1萬3千多種不同色調和濃淡的顏色。
色覺是眼睛在長期的動物進化過程中獲得的,無脊椎動物,如昆蟲的色覺較發達,但它們大部分是複眼。在脊椎動物中,盡管它們已進化成折射眼,但許多動物的色覺還很不完善或是色盲。與動物相比,人眼無論在結構上還是功能上,都是最高級、最完善的。
人眼視網膜上起感光作用的視細胞有視錐細胞和視杆細胞。視杆細胞主要分布在視網膜的周邊部分,它們隻對暗光敏感。在漆黑的夜晚,沒有光,人眼隻能分清物體的形態,但不能辨認顏色,僅產生黑白視覺。而視錐細胞主要分布在黃斑中心凹,它們不僅能在白天明視覺中起重要作用,而且還能感受物體的色彩。現在的研究認為,視網膜能分別感受紅、綠、藍三種原色的物質,它們彼此影響,由於三者所受到的興奮刺激的比例不同,而形成了千百種不同顏色的感覺。如在紅色光線刺激下,感受紅色的感光物質發生強興奮,所以主要產生紅色的感覺;如在黃色光線刺激下,引起感受紅色和感受綠色的感光物質產生同等程度的興奮,產生看到黃色的效應。如果視網膜的錐狀細胞缺乏三原色中某一種感光物質,則不僅不能感受該感光物質的顏色,而且還對其他顏色的感受產生和正常人不同的顏色感受。這就是色盲檢查時,看不到圖形本來的顏色,而看成其他圖形顏色的原因。
通過三原色原理來感受顏色是顏色視覺過程的第一階段,再經過視神經傳導到大腦,大腦對信息進行加工並作出判斷。從一束紅色燈光射入瞳孔到大腦作出“這是紅燈”的判斷,全過程隻需0、01秒,由此可見,人眼的視覺功能極為精密複雜。
孩子的色覺是在出生後逐漸發育完善的。新生兒出生後對明亮的白光照射,會閉上眼睛。到生後每四天,當一個紅色明亮的球放在孩子眼前時,孩子會停止吃奶,用目光看球,說明此時孩子對紅色有反應。出生半個月,就可以對不同顏色的燈光產生不同的反應,孩子最感興趣的顏色是紅色、黃色、淡綠。到四五個月以後,可辨別多種顏色。因此,應根據孩子色覺發育的過程和特點,選擇玩具刺激孩子的視覺發育和早期智力的開發。孩子到1歲半左右,能認識1~2種主要顏色的名稱,到三四歲時,已能初步辨認赤橙黃綠青藍紫7種主要顏色。
8、色盲及其防治
我們正常人眼能辨別各種顏色,如人眼辨別顏色的能力發生障礙時,稱為色覺異常。辨別顏色的能力異常不都是色盲,還有一種是色弱,兩者有程度上的不同,色弱是指辨別顏色的能力降低,而色盲則是完全不能辨別某些顏色(稱部分色盲)或全部顏色(稱全色盲)。
色覺異常原因有先天性的和後天性的,兒童的色盲絕大多數是先天性色覺異常。
先天性色盲是先天性遺傳性疾病,且遺傳表現與性別有很大關係,也就是說通常是男性表現為色盲,而女性卻色覺正常,因為色盲的遺傳基因存在於性染色體中的X染色體上,為隱性遺傳,因此,母親常常是色盲基因攜帶者,所生的男孩有1/2可能患色盲。而女性色盲必須是父母親同時有色盲才會表現出色盲的症狀。因此,色盲絕大多數是男性。
先天性色盲以部分色盲為多,全色盲極為罕見。部分色盲中多數為紅色盲、綠色盲。
我們正常人是以三原色來配比出各種顏色的,而紅色盲、綠色盲分別喪失了對紅、綠色的辨別能力,成為二色視者,在他們的眼中,彩色世界與正常人不同。
紅色盲的兒童對紅色波長的光不能分辨,隻能分辨明暗,因而看成灰色。紅色盲對淡紅與深綠諸色、青藍與絳紫色均不能分辨。而綠色盲對淡綠與深紅諸色、青色與紫色、絳色與灰色不能分辨。
全色盲由於視錐細胞發育不全,無感色功能,所有的彩色都不能辨別,僅能辨別物體的形狀及明暗程度,因此隻有灰色和黑色感覺。
而色弱是辨色功能不足,比色盲的表現程度要輕,以紅色弱、綠色弱多見。色弱雖然能看到正常人所看到的顏色,但辨認顏色的能力較差,在色覺檢查時,常顯得猶豫不決,或檢查時間稍長或顏色混雜時,表現出色覺異常。
色盲的孩子,家長一般容易發現。如果孩子到了三四歲,仍分不清紅綠色的玩具;或讓孩子從幾種顏色的積木中,將顏色相同的挑出來,而孩子做不到;或讓孩子挑選與大人手中一樣顏色的玩具,而孩子選出其他的顏色來,就說明孩子很可能有色覺異常,應到醫院進一步檢查。
先天性色盲沒有辦法治療,而且可遺傳給後代,惟一可行的預防方法就是避免近親結婚,有色盲家族遺傳史的,婚後要采取措施,減低色盲後代的出生率。
9、影響眼球發育的因素
(1)遺傳因素
眼部先天發育異常的病因很多,也很複雜,但遺傳因素占有一定的比例。如近視眼,有遺傳因素者約占60%。
在遺傳因素中,又包括與基因突變有關的遺傳性眼病和與染色體畸變有關的遺傳性眼病。形成個體表現型的基因,一般是相對穩定的,如果一對染色體上一個位點內的遺傳物質發生變化,即DNA分子上,一個基因內的核苷酸的增加、缺失或替代,即所謂突變,便會造成遺傳性改變。遺傳的方式有單基因遺傳和多基因遺傳兩種基本方式。染色體的數目和結構發生了異常,稱為染色體畸變。因染色體帶有很多基因,如果發生數目的缺失,常致胎兒早期流產或胚胎不能存活。如果染色體畸變的程度並不致死,那麼,就可以有身體多處異常和畸形出現,表現為各種綜合症。
(2)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物理機械因素、化學因素和營養代謝因素等四大因素。
生物因素表現為母體感染某些病原體,可導致胎兒畸形。如風疹病毒可導致先天性白內障和其它先天畸形。有人曾對2247例孕婦進行調查研究,有34例在懷孕期患過流感、腮腺炎、猩紅熱及風疹,其中的20例是在懷孕期的頭3個月,結果出生的嬰兒全部發生先天畸形;而14例是在妊娠3個月後感染上述疾病者,出生的嬰兒全都正常。這說明病原微生物是一個重要的致畸因素。
物理機械因素中,有很多臨床實踐和動物實驗都表明,離子輻射、超聲能量、低溫和大氣變化都能成為致畸因素。X線及許多放射性同位素能導致胚胎畸形。動物實驗中,超聲能量也可使胚胎發生畸變。大氣中氧含量過多、孕期過量吸氧,或是空氣成分變化,如一氧化碳中毒也有引起先天畸形的可能。
化學因素中,某些金屬元素有致畸能力,如鉀、鎂、硫、鈣等,缺少或過量都對胎兒不利。有些人體不需要的元素,如鋰就可致眼部畸形。另外,很多種抗生素也可以導致全身多處畸形。
營養和代謝因素在先天畸形的形成中也扮演著較重要的角色,如在孕期母體饑餓和蛋白質缺乏可引起小眼球、無眼球及水眼等先天畸形。妊娠時嚴重缺乏維生素A,胎兒可出現幹眼症、小角膜等畸形。母體內分泌失調或紊亂,也可引起胎兒的眼部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