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眼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下)
第一章 青光眼
正常眼內壓(簡稱眼壓)約為10~22毫米汞柱之間(Schitz氏眼壓計)。眼壓升高可引起眼內組織的損傷,導致視功能(視力與視野)減退,臨床上稱為青光眼。晚期可出現視神經乳頭的凹陷性萎縮而導致失明,即為黑蒙期(絕對期)青光眼。
正常的房水循環是維持正常眼壓的決定因素。由睫狀體突產生的房水,首先進入後房,通過虹膜晶狀體間的潛在間隙,由瞳孔流入前房,然後通過房角的濾簾組織至鞏膜靜脈竇(Schlemm氏管),而流入鞏膜靜脈叢。房水產量過多或其循環途徑發生障礙都會引起青光眼。
根據發病原因,青光眼可分為先天性、原發性和繼發性三類。
一、先天性青光眼
【病因】
先天性青光眼係胚胎時房角發育異常(如房角膜組織殘留,小梁結構發育不良,鞏膜靜脈竇位置異常及其發育不全等),致使房水排出受阻,引起眼壓升高。由於幼兒球壁具有高度的可張性,高眼壓對球壁所施加的壓力,除損害視神經外,還可使眼球普遍擴大,形成所謂"水眼"或"牛眼"。
【診斷】
(1)多見於嬰幼兒。
(2)患眼常伴有畏光流淚,眼瞼痙攣,視力減退或眼球震顫等現象。
(3)大眼球、大角膜(直徑多>12毫米)。
(4)角膜有不等程度的水腫,或(和)後彈力膜裂紋。
(5)鞏膜較薄、呈藍灰色,可形成鞏膜葡萄腫。
(6)前房深,虹膜平坦。
(7)早期眼底無改變,晚期出現視神經乳頭的凹陷性萎縮。
(8)眼壓升高(最好在全麻下測量眼壓)。由於眼球壁擴張的代償作用及角膜彎度的改變,由壓陷式眼壓計測得的眼壓數值一般不高,但如用二個不等重量的砝碼進行測定,則可根據球壁硬度得出較高眼壓數值。
(9)房角檢查,可發現房角的異常結構。
【鑒別診斷】
【治療】
(1)藥物治療:效果差。滴用1%匹魯卡品,每日3~4次,必要時口服醋氮酰胺(250毫克/片),或雙氯磺酰胺(25毫克/片),1/3~1/4片/次(小兒量),每日2次。
(2)手術治療:采用眼外引流手術,例如角鞏膜灼瘺或咬切術,鞏膜靜脈竇切開術及濾簾切除術等。
術中注意點:1、由於眼球擴大,角膜緣位置不易精確估計,為避免損傷睫狀體,角鞏膜切口不宜太後;2、由於球壁薄,切灼時深度不應按成人青光眼的標準來判斷。
二原發性青光眼
具有雙眼發病的高度趨向,及一定的遺傳因素。根據眼壓升高時房角的開閉情況,可分為開角型與閉角型二種:
1、閉角型青光眼:
【病因】
(1)局部解剖學因素:閉角型青光眼的眼球具有前房淺,房角窄,眼球或角膜較小等解剖學特點。由於眼軸較短,晶狀體相對較大,這種情況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加劇,擴大了虹膜與晶狀體間的接觸麵,增大了房水流經瞳孔的阻力,使後房壓力高於前房,虹膜根部被向前推移,從而加重了房角的變窄程度,形成"生理性瞳孔閉鎖"狀態。
(2)誘發因素:在情緒波動、緊張、過度勞累或在藥物性散瞳(滴用阿托品等)、暗室試驗等情況下,由於睫狀體局部腫脹充血,將虹膜根部擠向房角,引起房角關閉,阻止房水排出,而導致眼壓上升。
【診斷】
閉角型青光眼多見於中年以上女性患者,發作時房角關閉是其特點。臨床上可分為大發作期(急性充血型青光眼),小發作期,間歇期,慢性進展期。根據雙眼發病的規律性,對側"健眼"則稱為臨床前期。各期的臨床演變過程可歸納為:
【早期診斷】
(1)有明確的青光眼家族史者。
(2)有發作性眼痛(或眶部及鼻梁部酸痛,虹視等症狀,尤其在夜間、看電影或情緒波動時易發作者。
(3)前房淺,房角窄,或6點鍾周邊前房深度<1/2角膜厚度者,皆應引起對青光眼的懷疑。
對上述可疑者先停用一切藥物治療3天以上,然後在症狀明顯時測量眼壓,並應進一步隨訪,或作青光眼激發試驗(一般采用暗室或閱讀試驗,慎用散瞳試驗)。激發試驗陽性者始可確診為閉角型青光眼。
【鑒別診斷】
需與急性虹膜睫狀體炎鑒別。
【預防】
(1)對前房淺和有青光眼家族史者(尤其是中年以上婦女),必須作重點隨訪,或列為青光眼可疑者進行檢查。平時避免情緒波動,過度疲勞或促使瞳孔散大的各種誘因。
(2)早期檢查,早期診斷,常可得到滿意治療效果。
【治療】
以手術治療為主,術前盡量把眼壓控製在較低水平,並根據不同時期分別對待。
(1)臨床前期:適宜作虹膜周邊切除術,使房水經由虹膜切除孔道直接進入前房,以解除"生理性瞳孔"閉鎖狀態,從而防止青光眼的發作。對有條件作定期隨訪者,也可長期滴1%匹魯卡品(毛果芸香堿),每日1~2次。
(2)小發作期:經休息後常能自行緩解,滴1%匹魯卡品,每日3~4次,或同時服醋氮酰按(Diamax)125毫克,每日2次,雙氯磺酰胺25毫克,每日2次。瞳孔易縮小,眼壓迅速下降,而進入間歇期。
(3)間歇期:此期的特點是經過大小反複發作後,房角與虹膜根部發生不同程度的前粘而造成閉塞。一般認為粘連<1/3周者,可作虹膜周邊切除術;>1/2周者則需作眼外引流術。對接近1/2周粘連的病例,亦可爭取作虹膜周邊切除術,但應定期隨訪視功能(包括視野、視力)和眼底情況,防止因生理性瞳孔閉鎖被解除後,由於急性發作典型症狀被掩蓋,逐步進展到慢性期而不為病員所覺察,致失去早期治療的機會。
(1)大發作期(急性充血型青光眼):應及時進行有效搶救,盡早在24~28小時內控製眼壓,使視功能盡可能得到恢複。具體的搶救步驟包括:
①急性期的降壓措施:
a頻滴縮瞳劑,常用1%匹魯卡品,每10~15分鍾一次,至瞳孔縮小,眼壓明顯下降後,改為每日3~4次,夜間塗0、25%伊色林(毒扁豆堿)眼膏。
b立即口服純甘油和醋氮酰胺(或雙氯磺酰胺),用量為:甘油1~1、5克(約0、8~1、2毫升)/公斤用等量鹽水稀釋後一次服下,必要時可於4小時後重複一次。糖尿病者禁用甘油。
醋氮酰胺首次量為500毫克,以後每6小時250毫克,雙氯磺酰胺首次量為50克毫克,以後每6小時25毫克。
c靜脈滴注高滲脫水劑:如眼壓仍未下降,則應根據病情選用下列藥物靜脈滴入:20%甘露醇250毫升,尿素1克/公斤(用10%轉化糖或25%葡萄糖配成250毫升溶液),25%山梨醇250毫升。靜脈滴注速度要快一些(總量在30~45分鍾內滴完),一般在1/2~2小時內眼壓常有明顯下降,必要時可間隔8小時後重複用藥。靜脈滴注時或滴注後1~2小時內應讓病員平臥,避免直立引起的體位性低血壓,甚至腦貧血而昏厥。有嚴重高血壓及心腎疾患或糖尿病者禁用,年老體弱者慎用之。
d其他藥物:對眼痛劇烈,煩躁不安,或頻繁惡心嘔吐者,可口服或肌注魯米那、冬眠靈等鎮靜劑,靜脈注入50%葡萄糖等。
凡伴有嚴重的前房滲出現象,而與急性虹膜睫狀體炎難以鑒別者,以暫時不用縮瞳或擴瞳藥為原則,可在全身使用降壓藥物的基礎上局部滴用或結膜下注射腎上腺皮質激素。待明確診斷後,再對瞳孔作相應處理。
②鞏固療效,預防複發:經上述搶救眼壓下降後,繼續采用下列措施:
a藥物維持:1%匹魯卡品眼藥水,每日3次,醋氮酰胺250毫克或雙氯磺酰胺25~50毫克,每日2~3次,以後根據眼壓情況逐漸減量或停服(為了防止低血鉀,可同時服氯化鉀0、1~0、3三次/日)。
b手術治療:經上述藥物治療,眼壓基本控製,結膜充血明顯消退,前房反應消失後,應爭取及早施行手術。
(2)慢性進展期(慢性充血性青光眼):此期可服用醋氮酰胺,以降低眼壓,但隻能減少房水產量,而無法使房角開放,病情仍可繼續發展,因此用藥後即使眼壓不高,仍應積極爭取作眼外引流手術。
(3)黑蒙期:由於此期視功能已完全喪失,治療目的僅在於減輕劇烈眼痛。
①藥物治療:滴1%匹魯卡品,每日3~4次;口服醋氮酰胺250毫克或雙氯磺酰胺25毫克,每日2次,必要時加服甘油1~1、5克/公斤。
②手術治療:可作眼外引流術及睫狀體電烙術,但手術常不易成功。若眼球已有廣泛變性,角膜出現大泡,藥物不能緩解症狀者,經患者同意可摘除眼球。
(4)中藥治療:青光眼屬黑睛和瞳神疾病,急性大發作者稱為"綠風內障"。
①肝經風火型:劇烈頭痛珠脹,伴惡心嘔吐,頭暈耳鳴,虹(或霧)視,瞳孔散大,脈弦數有力,舌紅苔黃。
方用熄風丸加減:赤芍四錢,菊花五錢,玄參五錢,紫草三錢,僵蠶三錢,川芎二錢,桔梗二錢,細辛六分,牛黃五分(衝),麝香一厘(吞),羚羊角粉二分(吞)(麝香、羚羊角可用石決明一兩、水牛角一錢代)。
便秘加生大黃三錢,元明粉三錢(衝),頭眩劇加天麻三錢,勾藤二錢,珍珠母八錢。
②陰虛陽亢型:虹視時作,眼脹視昏,頭痛眩暈,心煩易怒,耳鳴耳聾,口燥咽幹,腰酸肢倦,舌紅少津,脈細弦。
方用滋陰潛陽湯:生地四錢,牡蠣四錢,鱉甲四錢,龜版四錢(後三味先煎),麥冬三錢,玉竹三錢,牛膝三錢,赤芍三錢,白芍三錢,菊花三錢,五味子一錢,勾藤一錢(後下)。
③心腎不交型:虹視眼脹,惡心納減,心悸失眠,遺精盜汗,頭暈健忘,小便短赤,舌紅脈數。
方用酸棗仁湯:酸棗仁三錢,知母三錢,茯苓三錢,川芎一錢,生甘草一錢。
④心脾二虛型:眼脹目昏,虹視時作,失眠心悸,膽怯易驚,肢倦神疲,食少便溏,舌淡苔薄,脈虛細。
方用歸脾湯加減:黨參二錢,黃芪二錢,白術二錢,茯神二錢,酸棗仁二錢,當歸二錢,龍齒二錢,菖蒲二錢,遠誌一錢。
2、開角型青光眼(慢性單純型青光眼)
【病因】
前房角引流係統,包括濾簾,鞏膜靜脈竇,鞏膜靜脈叢等組織本身的異常,造成房水排出障礙而引起眼壓升高。
【診斷】
無明顯眼壓高的症狀,前房深度正常,房角開放,晚期常出現視神經乳頭凹陷性萎縮,以及視野縮小等,皆為開角型青光眼的特點;根據周邊視野,尤其是鼻側視野的縮小程度而分為早、中、晚三期,最後發展為黑蒙期。
【早期診斷】
(1)有青光眼家族史者。
(2)經常有眼脹、偏頭痛、視疲勞等症狀(應先排除屈光不正及輻輳不足等因素)。
(3)常規測得的眼壓常為正常高值,或有較大波動幅度者。
(4)眼球鞏膜硬度較低(例如高度近視眼),眼壓在正常高值,眼底視乳頭有生理凹陷擴大或加深者。
上述皆屬可疑患者,而需進行下列檢查:
①反複測量眼壓:根據開角型青光眼日夜眼壓波動幅度較大的特點,應對雙眼進行24小時眼壓測定。
②視野檢查:(1)周邊視野(主要是鼻側視野)可有不等程度縮小;(2)在低度照明下,用小示標(3毫米)作中心視野檢查時,可發現生理盲點擴大或與其相連接的燭焰狀暗點、弧形暗點等。
③房水流暢係數(C值)常<0、15。
④激發試驗:飲水試驗或妥拉蘇林試驗結果常為陽性者。
診斷標準:
①上述各項檢查有二項以上為陽性者,初步可作出診斷,必要時可於滴用縮瞳劑後,重複上述檢查,如結果轉為陰性,則可加強診斷的依據。
②若眼壓測量數值經常較高,或能查見眼底視網膜動脈有搏動者,亦可作為診斷開角型青光眼的依據。
【鑒別診斷】
需與睫狀體炎青光眼鑒別。
睫狀體炎青光眼的特點是角膜後有灰白色沉澱物(K、P、),高眼壓常能自行緩解。
【預防】
開角型青光眼由於症狀與體征不明顯,對視力影響較晚,早期易被疏忽而貽誤治療,預防的關鍵在於早期診斷與及時治療。
【治療】
根據不同情況分別予以處理:
(1)早期單用縮瞳劑能控製眼壓者,可長期滴1%匹魯卡品,每日1~2次。
(2)單用縮瞳劑無效者,可加服醋氮酰胺125~250毫克,(或雙氯磺酰胺25~50毫克)每日2次。若仍不能控製眼壓或必須長期依賴口服藥物才能使眼壓維持正常者,皆宜作眼外引流手術。
(3)管狀視野(尤其是<5°)者,一般不宜輕易施行手術。而應在密切隨訪下先用藥物治療,若眼壓不能控製,則應采取下列措施,作為眼外引流手術的術前準備:
①盡量用藥物降低眼壓,並使維持5~7天。
②口服或肌肉注射維生素B1,B12或A、T、P、等。
③手術麻醉時不宜使用含有腎上腺素的普魯卡因,以免引起眼部血管收縮,組織缺氧,而使視功能遭受進一步損害。
應該注意:對一切采用藥物治療的病例,必須定期隨訪眼壓,眼底及視野(視野每隔數月檢查一次),若發現視神經乳頭凹陷加深和視野進一步縮小時,即使眼壓不高,亦應作眼外引流手術。
(3)中藥治療:開角型青光眼稱"頭風貫目",參閱閉角型青光眼的中藥治療。
三、繼發性青光眼
【病因】
凡能增加房水產量,或影響房水排出的各種眼病,均能導致眼壓升高。情況大致可歸納成三類:
(1)房水分泌量增多:如虹膜睫狀體炎,晶狀體脫位刺激睫狀體等。
(2)房水排出障礙:(1)瞳孔阻滯:如瞳孔閉鎖或膜閉,球形晶狀體,玻璃體疝,膨脹期白內障等;(2)房角阻塞:例如脫入前房的晶狀體或散入前房的晶狀體核或皮質,前房積血,房角有新生血管膜形成等;(3)房角挫傷;(4)鞏膜靜脈叢遭受破壞,例如在眼部化學傷引起廣泛的結膜壞死結疤。
(3)眼內容增加:例如眼內大量出血或腫瘤生長。
【診斷】
(1)患眼有原發眼病的相應表現。
(2)有青光眼表現,如眼痛伴偏頭痛,惡心嘔吐及角膜上皮水腫,眼壓升高等。
【預防】
主要在於對原發眼病進行積極的治療。
【治療】
(1)病因治療:對原發眼病進行有效治療(包括藥物和手術治療),多數病例在解除病因後眼壓即能下降。凡眼內情況無法查明,病因不能確定者,應警惕眼內腫瘤可能,必要時應作眼球摘除及病理檢查。
(2)降低眼壓:
①藥物治療:以全身用藥(口服或靜脈滴注)為主,常用醋氮酰胺(或雙氯磺酰胺)或甘油。
②手術治療:經積極的病因治療和藥物降壓仍無效者,可采用眼外引流術或睫狀體電烙(或冰凍)術。無晶狀體者宜采用睫狀體剝離或睫狀體電烙術。凡因瞳孔閉鎖或膜閉導致虹膜膨隆,眼壓升高者,可作虹膜激光打孔術。
四、特殊類型青光眼
此類青光眼大多數屬繼發性青光眼,或介於原發與繼發類型之間,臨床表現較為特殊。
1、睫狀體炎青光眼綜合症
【病因】
目前未明,可能與某些過敏因素有關。全身或眼力過度勞累可誘發。
【診斷】
(1)多見於青壯年患者,多數為單眼發病。
(2)起病突然,有眼痛、虹視、視力減退、眼壓升高等青光眼表現,但程度不重,結膜充血及角膜水腫、瞳孔散大等均不明顯。多數能自行緩解。發作時前房深度正常,房角開放。
(3)有角膜後沉澱物(K、P、),呈灰白色,大小不一,數量較少,是本病的特征。
(4)可反複發作,但多固定於一眼,且無瞳孔後粘連及明顯的視功能損害,視神經乳頭凹陷性萎縮亦屬少見(經過長期的反複的持續高眼壓後,視功能損害及視神經乳頭的凹陷性萎縮亦可出現)。
【治療】
有自行緩解的顧問。藥物治療能很快控製症狀,一般不需施行手術。
(1)降低眼壓:口服醋氮酰胺125~250毫克(或雙氯磺酰胺25~50毫克),每日2次,眼壓下降後應立即停藥。
(2)控製炎症:局部滴考的鬆,每日3~4次,必要時加服強的鬆5~10毫克,每日3~4次或地塞米鬆0、75毫克。每日2~3次。
2、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病因】
常見於視網膜中央靜脈血栓形成或視網膜靜脈周圍炎之後,在視網膜血循環障礙的基礎上引起眼內出血,並造成組織的缺氧狀態,促使含有大量新生血管的結締組織膜在虹膜表麵形成。進而累及房角組織,影響房水排出和吸收,導致眼壓升高。
【診斷】
(1)眼壓升高,前房不淺,伴有輕重不一的青光眼表現(如眼痛、混合性充血、角膜水腫及瞳孔散大等)。
(2)瞳孔對光反應消失,瞳孔領色素外翻。
(3)虹膜表麵可見新生血管膜,或發生前房出血。
(4)眼底檢查,可在視網膜上見到血管性病變引起的出血、水腫、滲出物以及新生血管等。在反複出血的病例中,尚可見視網膜的增殖性改變。
(5)房角檢查,可發現虹膜根部廣泛前粘,房角完全閉鎖,形成"假角"。有時還能見到新生血管。
【治療】
(1)藥物治療:
①病因治療:見有關章節。
②降低眼壓:口服醋氮酰胺(或雙氯磺酰胺),甘油,必要時靜脈滴注高滲脫水劑。
(2)手術治療:藥物治療無效,或需大劑量藥物才能勉強控製眼壓,或有藥物副作用者,應爭取早作手術減壓,術前注意降壓及應用止血藥物。晚期病例,則以采用睫狀體或睫狀血管電烙(或冰凍)術為安全。
3、惡性青光眼
凡緊接閉角型青光眼各種手術之後,出現前房消失,眼壓持續升高,充血疼痛症狀加劇者,稱惡性青光眼。
【病因】
主要因晶狀體懸韌帶鬆弛或斷裂,晶狀體前移,前房長期不恢複,使房角關閉,導致眼壓持續升高;而房水積集於晶狀體後部及玻璃體腔內,更加劇了上述的病理變化,使眼壓更高。常見於下列情況:
(1)術前眼壓高,前房淺,充血嚴重,而術時高眼壓又未能控製,當切開前房後,房水衝出,眼壓驟降,玻璃體急劇向前衝擊晶狀體,使懸韌帶斷裂。
(2)晶狀體懸韌帶過分脆弱,故有雙眼發病的因素。
(3)術時刀刃不鋒利,反複切割角鞏膜切口而使懸韌帶斷裂。
【預防】
對前房極淺,虹膜晶狀體位置顯著前移的閉角型青光眼,特別是有惡性青光眼發作史者,應提高警惕:
(1)術前務必盡量降低眼壓,用足量的高滲脫水劑,使玻璃體濃縮後退。
(2)切開前房後,可用結膜瓣或鹽水棉球輕壓切口,以免房水流出過快。
(3)術畢充分散瞳,使睫狀肌鬆弛,則懸韌帶緊張,從而減輕晶狀體前移程度。
(4)術後前房不形成者,要持續散瞳,若眼壓不低,則有惡性青光眼可能,應積極使用足量高滲脫水劑,直至前房形成。
【治療】
(1)持續散瞳及麻痹睫狀肌,可滴用阿托品或後馬托品眼藥。
(2)積極使用足量的高滲脫水劑,如靜脈滴注尿素或甘露醇,口服甘油等,直至前房形成;繼後若單獨滴用阿托品眼藥水前房不再消失,眼壓能基本控製,則阿托品宜連續滴用2~3個月以上(每日1~3次),並定期隨訪。
(3)若經上述積極治療二周左右,前房僅暫時恢複,停用高滲脫水劑後前房又消失,或無條件作定期隨訪者,宜先采用晶狀體囊內摘除術,並配合使用高滲脫水劑,若仍無效,可考慮作玻璃體前界膜劃開及前房充氣術,也可試在睫狀體扁平部作鞏膜切口,放出部分玻璃體。
五、眼內壓與青光眼的診斷性檢查
1、眼內壓測量方法
(1)指測法:通過醫生手指的感覺來測知眼壓。
【方法】
病員放鬆眼瞼,雙目輕閉,眼球自然向下,醫生將兩手的食指並列地放在病員一眼上瞼的皮膚上,隔著眼瞼對眼球交替輕壓,就像捫測膿腫的波動性一樣。憑著食指尖感覺到的鞏膜彈性程度,大致估計眼壓為很高、偏高、正常、偏低或很低,分別記錄為T+2、T+1、Tn、T-1、T-2。檢查時可同時與健眼作比較。初學者最好每當用眼壓計測量眼壓之後,即進行一次指測法,根據指尖的不同感覺,結合各種眼壓數值,反複體會,積累經驗。
(2)Schitz氏眼壓計測量法:為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一種壓陷式眼壓計。根據壓陷角膜的重量及角膜被壓陷的程度(由眼壓計指針所指出的讀數表示),反映眼內壓的高低。一般說來,眼內壓越高,要使角膜壓陷到一定深度,則所需砝碼的重量也越大,眼壓越低則反之。
【方法】
①先對病員作好解釋工作,使能密切配合檢查。然後讓病員低枕平臥,滴1%地卡因2次。待刺激症狀完全消退,雙眼能自然睜開時,方開始測量。
②檢查眼壓計指針擺動是否靈活,將眼壓計垂直向下,底盤放在標準角膜儀上,將聯在活塞頂端的螺帽狀砝碼向上或向下作適當調節使眼壓計指針正確指向"0"位。然後用75%酒精擦洗眼壓計底盤,再用棉球揩幹。
③囑病員睜開雙眼,並向正上方注視一指定目標(通常為病員自己的手指,若係獨眼,可注視眼壓計底盤),使兩眼角膜保持水平正中位置。醫生用左手的拇、食指輕輕撥開病員的上、下瞼,並將眼瞼固定在上、下眶緣,避免對眼球施加任何壓力。
④醫生右手持眼壓計垂直向下,使底盤輕輕地放在角膜中央,避免對眼壓計施加任何力量,使放在眼球上的僅限於眼壓計本身的重量。
⑤迅速讀出指針的刻度指數,立即撤去眼壓計。如指數小於"3"時,應換取較重的砝碼重新測量。
⑥用分數式表示砝碼重量和測得的讀數(即砝碼重量/刻度指數),再查換算表或眼壓曲線,記錄眼壓的實際毫米汞柱數。例如用5、5克砝碼測量,刻度數指為5,查換算表為17毫米汞柱,則記錄為:5、5/5=17毫米汞柱。
⑦測畢,滴抗菌眼藥水於結膜囊內,並囑病員勿用手揉眼。若測量時發生角膜上皮損傷,則除滴用抗菌眼藥水外,尚須塗擦油膏,並將眼包紮,以防感染。
【正常值】
正常眼壓約10~16毫米汞柱,波動範圍為10~22毫米汞柱。
【注意事項】
①急性結膜炎及角膜潰瘍患者,不宜用本法測量,可改用指測法檢查。
②一般情況下,特別是測量初次眼壓,應測雙眼,以資比較。
③不可對同一眼連續多次測量,否則眼壓可逐步下降。
④本法受鞏膜硬度因素的影響較大,對於鞏膜硬度低的眼球,所測得的眼壓值,常比實際眼內壓為低。
2、青光眼的診斷性檢查
各項檢查均采用Schitz氏眼壓計測量法。
(1)24小時眼壓測量:
【方法】
在24小時內,每隔4小時左右測一次眼壓,共5~6次。淩晨、午後或傍晚的眼壓變化較大,應著重測量這些時間內的眼壓。
【正常值】
晝夜眼壓差值3~5毫米汞柱,若>8毫米汞柱則為異常。
(2)青光眼激發試驗:
2、試驗結束,須用縮瞳劑將瞳孔縮小後,才讓病員回去
3、若30或60分鍾後眼壓有上升趨勢,應每10分鍾測一次眼壓,若眼壓接近45毫米汞柱,應立即開始使用縮瞳劑
(3)房水流暢係數(C值)的測定:
用壓陷式眼壓計(電子眼壓計或Schitz氏眼壓計),以一定重量的砝碼,放在眼球上一定時間後,隨著房水逐漸排出,眼壓下降,角膜被壓陷的程度也逐漸加深,眼壓計指針的刻度讀數由小到大,根據測量過程中所用砝碼的重量、眼球容積與眼壓的變化,和測定的時間,推算出C值。
臨床上為簡便起見,可以根據砝碼重量及眼壓讀數的遞差,直接查表得出C值。
鑒於Schitz氏眼壓計所測眼壓值受鞏膜硬度影響較大,故推薦"各種鞏膜硬度之眼壓描記簡化表",用此表得到的結果為校正後的眼壓值及C值,同時亦可得出鞏膜硬度。
【方法】
①按Schitz氏眼壓計測量法,先用10克砝碼測量眼壓,記錄其讀數("簡化表"中橫坐標所示)。
②迅速改用5、5克砝碼測量眼壓,並將眼壓計持續平放於角膜上達4分鍾,分別記錄其初、末兩次眼壓讀數,求出兩次讀數之差"簡化表"中縱坐標小寫所示為眼壓讀數之差值,大寫所示為初次眼壓讀數)。
③由上述數字查"簡化表"即可得出C值。
【臨床意義】
房水流暢係數測定,有助於判斷房角引流功能的好壞。
①正常平均值>0、30。>0、20時,房角功能基本正常;0、15~0、20時,說明引流功能有所降低;<0、15時,提示功能已有明顯損害。
②閉角型青光眼發作期,C值常<0、10,若緩解後,房角開放,C值恢複正常,則采用虹膜周邊切除術;若房角有粘連,C值仍低於正常,即使藥物能控製眼壓,亦應考慮作眼外引流術。
③開角型青光眼早期,C值即較低,隨著病變的發展,C值也愈下降。若經藥物或手術治療後,眼壓控製,C值上升時,說明效果可靠;如C值仍不上升,則療效仍不能認為滿意。
(4)鞏膜硬度測定:用Schitz氏眼壓計測量時,由於眼球的鞏膜壁具有一度程度的伸展性(即鞏膜硬度),使球殼稍向外膨脹,從而抵消一部分壓力。鞏膜硬度愈低,球壁伸展性愈大,所測得的眼壓就愈低於實際的眼內壓。因此用Schitz氏眼壓計測量時,要把鞏膜硬度的因素考慮在內,對測得的眼壓加以適當矯正。一般說來,高度近視眼、眼內手術或鞏膜透熱(冰凍)手術後不久的眼球,其鞏膜硬度較低,所測得的眼壓比實際眼內壓要低;小眼球則反之。
【方法】
用Schitz氏眼壓計測定。先後以5、5克和10克兩種砝碼測量同一眼的眼壓,間隔時間<30秒。記錄二次眼壓讀數,查"簡化表"即可得出鞏膜硬度(E)。
【正常值】約0、0215。
(5)裂隙燈前房角鏡檢查:前房角鏡常用Goldmann氏單麵或三麵反光鏡(其半圓形鏡可查房角)。
【方法】
①前房角鏡先用肥皂水擦洗後再用清水衝洗幹淨,或浸泡於抗菌眼藥水內消毒,用前揩幹。不可用酒精或乙醚洗擦。
②病員結膜囊內滴1%地卡因二次,並端坐於裂隙燈前,頭部固定在托架上。
③眼球表麵充分麻醉後,醫生右手持前房角鏡,碟狀凹陷麵向上,並在其中盛滿生理鹽水或甲基纖維素,左手的拇、食指輕輕分開病員的上、下眼瞼,讓患者略向下注視,然後把前房角鏡迅速而平穩地放入結膜囊內,並將鏡緊貼角膜,勿使鹽水流失而產生氣泡(若有較大氣泡應重新安裝)。
④裂隙燈光帶不宜過寬,光線投射角度約為10~20°,因為光束是通過鏡麵反射到對側房角去的,故鏡麵所反映的房角形態與實際位置相反。房角鏡旋轉一周,整個房角的情況即可順次完全看清。
⑤觀察的內容包括房角的結構、寬與窄,開與閉,及有無粘連、新生血管、異物或腫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