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舞弊的原因及對策

彙總考試舞弊的手段和方式,不外乎兩大類:一是場內自行單獨作弊式,二是場內外呼應聯手作弊式。歸納起來常見的主要作弊方式有:夾帶、偷看、傳遞、替考。

1、舞弊原因的表層討論

(1)家長過於看重考試分數和教師對考試成績排隊公布二者的目標指向是一致的,即片麵的智育、單純的分數。兩麵夾攻、內外結合而帶來的學習負擔和精神重壓構成了學生考試作弊的最直接原因。質言之,一些學生寧願冒險作弊以得到理想分數和前名次。

(2)不難理解,社會上說假話、營私舞弊行為的傳染和同學中考試作弊獲得成功且撈到好處的現實影響是誘發學生作弊的催化劑。

(3)考試組織管理中部分監考人員不負責任和學校對考場違紀行為處理不力等,也是學生作弊不可忽視的客觀誘因。

(4)在學生集體中沒有形成正確輿論,致使作弊現象屢禁屢發。道德認識水準低下無疑是考試作弊的重要心理原因。

2、舞弊行為的心理剖析

透過表象從心理上對作弊行為作深層剖析,不難發現作弊的主要心理因素有:

(1)虛榮心理。現代教學評價強化考試分數已到了至極的地步,為擺脫低分數和落後名次的困擾和壓抑,使自己的人格免受侵犯與侮辱,求得表麵上的光彩和自尊的暫時慰藉,而不惜投機取巧謀求高分以滿足虛榮。

虛榮心理是作弊學生的普遍的基本心理。造成這種強烈心理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二:一是老師、家長過於看重分數的價值,忽視了對學生的全麵綜合評價;二是老師、家長完全把學生放在被動地位用公布名次的簡單方法刺激學生,忽視了學生的情感和人格尊嚴。

(2)習慣心理。部分學生平時不願動腦筋,抄作業、對答案,考試時就變成了欺騙性的舞弊。形成舞弊習慣心理的原因不外兩個方麵:一是學生個體內部即覺悟水平太低,沒有良好的學習動機:二是外部原因,主要表現為老師、家長,特別是學校老師缺乏對學生進行良好學習習慣的教育訓練,治教不嚴。

(3)實惠心理。把考試舞弊巧取“不義之財”作為“本小利大”的買賣。一般說來平時學業成績中等水平的學生容易萌生這種心理,特別是當看到那些在自己之下的同學考試靠小聰明撈到好處從而居於自己之上時。形成這種心理的基本因素大致有兩條:一是社會上“不吃白不吃,不拿白不拿”等一類不良社會風氣的誘使;二是與某些作弊撈到好處的同學相比後委實覺得自己虧了,於是毅然作出了“與其勤奮誠實學習,不如臨場略施小技”的錯誤選擇。

(4)好奇心理。好奇心可激起和提供滿足,越是“禁果”越要吃,越是“不宜”越要看。實踐證明,中學生對那些具有神秘性、冒險性和刺激性都很強的事物往往表現出一種躍躍欲試的衝動。調查和訪談中我們發現,中學低年級學生好奇性舞弊多於高年級同類學生,有低齡化的特點。這種好奇心理的產生,一是由於學生本人對好奇、探求的對象缺乏基本的是非觀念,二是學校、家庭對青少年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缺乏卓有成效地引導和指導。

(5)補償心理。作弊補償心理通常表現為兩種情況:一是忌妒同學超越自己,於是寧可蒙受人格損失而舞弊;其二是某些暫時的主客觀原因致使學習任務完成不理想、考試準備不充分的學生,隻好以舞弊“扭虧為盈”——“堤內損失堤外補”。形成補償心理的原因一般也來自兩個方麵:首先是部分學生考試作弊嚐到甜頭且又未受到應有處罰,客觀上助長了作弊補償心理行為的泛化;其次是少量學生自己從作弊中獲得了補償的心理體驗後使其作弊行為得到強化,乃至寄希望於再次舞弊求得更大更多的補償。

3、考試舞弊的防治策

(1)緩解“片追”壓力是整頓考場秩序的前提條件。調查和實踐表明,考試分數與名次的追求盡管是構成學生舞弊的主要原因,但實質所在是片麵追求升學率的時風。可見,學校、家庭、社會要一致努力遏止片麵追求升學率的發展勢頭。

(2)增強主體意識是防治考試舞弊的內部根據。一要引導學生正確處理知識與分數的關係;二要加強對學生刻苦學習的教育,培養勤奮學習、自主學習的精神,克服學習上的惰性,使他們懂得隻有辛勤耕耘才會有可喜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