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幾部優秀的音樂劇(1 / 3)

第九章 幾部優秀的音樂劇

我國的戲劇大師黃佐臨先生在幾年前曾說過:“音樂劇是美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一大貢獻”,在今天,當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感歎歌劇藝術的蕭索之際,發源於紐約百老彙的通俗音樂戲劇品種卻以方興未艾之勢、咄咄逼人之態,在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地區大行其道,一部優秀的音樂劇作品常常在首演成功之後在連續幾年中上演數百、上千以至更多的場次,劇票要預售到幾個月、一年以後!其中大多數於劇場演出取得成功之後,又被好萊塢拍攝成音樂劇影片,有的甚至要拍攝兩次、三次之多。其中的歌曲通過舞台演出、電影、廣播電視等各種媒介向世界傳播。是什麼原因使得廣大人民對這個藝術品種如此厚愛?它到底以什麼魅力迷住了廣大的觀眾?通過對這個藝術品種發展沿革的簡單敘述以及對幾部代表性作品的簡單介紹,或許可以使讀者略略窺見其成功的奧妙。

眾所周知,今天的音樂劇是一方麵繼承借鑒了從歐洲傳入的歌謠劇、輕歌劇和喜歌劇,另一方麵又綜合發展了民間的娛樂性歌舞雜劇、畫黑臉兒的歌舞劇(Minstrel Show)等等而成的。在音樂劇初興的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維也納學派的輕歌劇如約·施特勞斯的《蝙蝠》、弗·雷哈爾的《快樂的寡婦》等都已達到了其藝術的峰巔,而奧芬巴赫的法國喜歌劇如《美麗的海倫》等,和英國吉伯特—蘇利凡的喜歌劇如《日本天皇》等也都已舉世公認。這幾種不同風格的輕、喜歌劇都以其豐富多彩的題材內容、嚴謹洗煉的音樂、戲劇結構以及優美動聽、雅俗鹹宜的旋律,尤其是它們對當時社會上種種陳腐、落後、反動事物的尖銳諷刺手法都為後來的音樂劇創作提供了範例和經驗。而歌舞雜劇等又為它提供了更貼近人民生活的歌、舞基礎。有的音樂劇甚至還吸收了大歌劇的結構方法如總體性的音樂結構、有機貫串的音樂主題等等。正是這種不拘一格勇於從姊妹藝術“拿來為己所用”的氣度,才使音樂劇逐步成為在藝術風格、手段和內容上左右逢源,運用自如,受到社會各層次觀眾廣泛歡迎的表演藝術品種。

音樂劇的最大優點便是深入淺出、寓教於樂。當然,從上世紀末早期音樂劇的單純歌、舞、笑、鬧發展到後麵的高度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了幾十年內的眾多藝術家的努力,而以1927年上演的《演藝船》(Show Boat,又譯“水上舞台”)作為音樂劇從平庸的娛樂品種走向藝術形式完善、思想內容深刻的音樂戲劇品種的裏程碑。此後,音樂劇的題材範圍日益廣泛,凡是成功者均能寓深刻社會意義於輕歌曼舞之中。例如,為反對對黑人、猶太人和其他有色人種的歧視,產生過《演藝船》、《迷失在星空裏》、《屋頂上的提琴手》和《西區的故事》,為反對資產階級政客窮兵黷武而出現了《肮髒的交易》、《約翰尼·約翰遜》,揭露資產階級政客腐朽本質的如《為你歌唱》和《艾維塔》、《讓我來辦》等等。也有體現生活哲理、批評社會不公的音樂劇,從小巧玲瓏的《異想天開》到史詩般宏偉的《悲慘世界》,還有趣味雋永的《窈窕淑女》和《拉曼察來的人》。至於清新活潑、富於現代生活情趣的則有《俄克拉荷馬》、《樂器推銷員》、《在黑暗中的女人》,還有體現異國情調的《南太平洋》、《國王與我》等等。最初,音樂劇主要以現代生活的內容入戲,但是逐漸地為了擴充題材範圍和提高其藝術格調而改編了不少古典的和近、現代的文學、戲劇名著,除了前麵提到的《悲慘世界》(雨果)、《窈窕淑女》(肖伯納)和《拉曼察來的人》(塞萬提斯:《唐·吉訶德》)之外,比較突出的還有《天真漢》(伏爾泰)《大河》(馬克·吐溫:《哈克貝利芬曆險記》),還有如古典戲劇的故事與現代生活巧妙穿插的《吻我吧,凱蒂》,便是從莎士比亞的《馴悍記》改編的。至於《西區的故事》成功地套用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結構卻使之現代化,更是編劇和作曲者巧思的結晶了。近年來還有一部轟動西方的音樂劇《西貢姑娘》卻是套用了《蝴蝶夫人》的歌劇結構賦予它以新意,關於它,後麵將進一步具體介紹,就不在此重複了。

音樂劇,顧名思義當然要以音樂取勝,許多成功的音樂劇大都有一首或幾首在群眾中廣泛傳唱的不朽歌曲,例如《演藝船》中的“老人河”,但是在音樂劇中音樂的作用遠不止於此,不能誤認為是流行歌曲的糖葫蘆串。換言之,音樂劇中的優秀歌曲可能廣泛流行,但是一般的流行歌曲卻成不了音樂劇中的音樂,因為它們還不是戲劇音樂。美國作曲家、《為我歌唱》、《波吉與貝絲》以及《藍色狂想曲》的作者喬治·葛許溫便是從一般的流行歌曲創作轉向音樂劇創作的,他在十八歲時就說過:“我終於認識到流行音樂的質量都是較次的,而音樂劇中的歌曲卻都是由較好材料製作成功的,因此我的思想愈來愈轉向音樂劇了。”另一位音樂劇作家謝爾頓·哈奈克說得更明確:“一支音樂劇中的歌曲必得是劇本的一個組成部分,一支有時間、地點和人物的歌曲可以為它增添分量和意義。”另外,除了歌曲以外,全劇的音樂大多采取了如正歌劇那樣的主題貫串的結構,使觀眾在欣賞時能在心理感情上前後呼應連貫一致,從而對全劇的思想感情和人物性格、心理有完整的感受。音樂劇音樂的另一大特點便是:運用群眾中當前流行的音樂風格、體裁而又不受其束縛,完全從戲劇的內容、時代、社會環境出發而選擇使用,像產生於20年代的《演藝船》便使用了當時流行的布魯斯,產生於50年代的《窈窕淑女》則使用了流行的搖擺(Swing)韻律,但同時從劇情和人物出發采用了抒情歌曲、古典圓舞典和伽沃特舞曲甚至有伴奏的吟誦體裁,形成了豐富多變而又融洽一致的音樂風格。又如產生於70年代的《大河》,由於它描寫的是上世紀中葉以前的生活,便沒有采用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搖滾風格,而是清一色的鄉村音樂韻調,間或穿插以淳古的黑人靈歌,劇中的時代、地域感立刻凸現了出來。至於《悲慘世界》中為了表現1848年巴黎革命的情景,作曲家創作的主題歌《聽啊人民高聲唱》,氣勢雄偉、壯烈,令人聽了熱血沸騰,簡直是一首《馬賽曲》或《國際歌》式的革命歌曲了。

音樂劇的另一大優點便是載歌載舞,而且從早期的純觀賞性的舞蹈——發展到極端時便是一大排美女跳踢躂舞——而逐步地與劇情、人物緊密地結合。例如,1924年喬治·葛許溫和伊拉·葛許溫兄弟二人為擅長踢躂舞的弗雷德·亞斯坦和艾黛麗·亞斯坦兄妹寫的音樂劇《姑娘,好自為之》裏麵大段的精采踢躂舞和查爾斯登舞便逐漸地結合了劇情與人物。在《演藝船》中瑪諾莉亞和裘麗、奎妮一起唱畢布魯斯風格的“我沒法兒不愛他”之後,又跳起了曳步舞(Shuffle),將初戀少女渴望宣泄情感卻又不能不有所顧忌的心情表達得非常貼切。在《俄克拉荷馬》中,除了一般地表現牧民生活的民間舞運用得相當精彩之外,作者還刻意運用了一段雙人芭蕾以表現男、女主角感情的升華,充分顯示了音樂劇在藝術表現手法上的廣闊天地。由於舞蹈與戲劇的緊密結合,音樂劇的演員們也都必須唱、做、舞俱佳方能勝任,除了剛才提到的《俄克拉荷馬》中的芭蕾場麵是由專業舞蹈演員作為男、女主角的替身來表演之外,一般都是由扮演角色的演員自己擔任,當然在技藝上也有所側重。例如前麵提到的弗雷德·亞斯坦就曾在多部音樂劇和音樂劇影片中擔任主角,以舞擅長,但是唱和表演也不錯。和他情況相似的金·凱利,以在音樂劇影片《雨中曲》中的精彩表演為我國觀眾所熟悉,也是舞、歌及表演都好而舞藝更是擅長的表演藝術家,他們在音樂劇舞台上及銀幕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另外,如我國觀眾從音樂劇影片《音樂之聲》中看到了裘麗·安德魯斯的歌、舞、戲三絕的表演,殊不知她在音樂劇《窈窕淑女》中創造的賣花女艾莉薩更令人難忘,她通過《這難道不愜意?》、《等著瞧》和《我能整夜舞蹈》三段歌舞將人物的成長發展的過程、心理描繪得淋漓盡致。在《西區的故事》裏,舞蹈的作用更上了一層樓,美國的舞蹈大師傑羅姆·羅賓斯為其編、導了十分精彩、傳神的舞劇場麵,堪與任何優秀的舞劇中的場麵媲美,尤其是當遊蕩青年團夥中有一個被對方傷害,他們渴望報複但卻又迫於環境不能如願時跳的“冷靜,小夥子們冷靜”那場舞蹈,將一群被社會遺棄的青少年們強抑內心的憤怒、激動,極力使自己冷靜下來的情景表現得十分感人。即使沒有成型的舞蹈場麵的音樂劇如《悲慘世界》、《大河》等等,導演也要求演員們在形體上坐、立、行走有板兒有眼兒,要求比一般歌劇、話劇的表演靈活自如,這樣,對音樂劇演員的要求就很高、很全麵,同時,音樂劇也就贏得了更多的觀眾。

現在,讓我們先來介紹一下被稱為現代音樂劇之裏程碑的《演藝船》。

《演藝船》是由小奧司卡·哈默斯坦(1895—1960)根據艾婷納·費伯爾的暢銷小說改編的劇本,他是美國重要的音樂劇編劇家,在他的祖父、著名的歌劇演出家老奧司卡·哈默斯坦(1846—1919)的影響下很早就步入劇壇,與許多位作曲家合作寫出了一係列膾炙人口的音樂劇,除了早期的《演藝船》之外,還有《新月》(羅姆伯格作曲)等,四十年代以後與作曲家理查德·羅吉斯(1902—1979)一起又開創了音樂劇的新紀元,二人合作寫出了《俄克拉荷馬》、《南太平洋》、《國王與我》、《旋轉木馬》、《音樂之聲》等備受讚賞的音樂劇。

《演藝船》的作曲家傑羅姆·克恩(1885—1945)自幼學習鋼琴,然後赴德國學習作曲。1904年回到美國在紐約的著名音樂出版商德萊孚斯兄弟處擔任歌曲推銷員——在音樂商店彈奏新出版的歌曲向讀者甚至演出經理人介紹推薦,然後又在百老彙的音樂劇場內擔任排練的鋼琴師。這些早年的辛苦使克恩熟悉了音樂劇舞台與作品,他逐步地參與了音樂劇的創作和編配工作。早期的音樂劇大多缺乏完整的戲劇、音樂結構,常常由演出經理人兼編導者組織多位作曲家共同創作裏麵的歌曲及音樂,擇優選用。克恩早年也參加過多次這類的創作,逐漸發展到自己獨立創作音樂劇。他一生中共寫了上百部音樂劇,其中的歌曲上千,除了不朽的《演藝船》之外,較著名的還有《好極了,艾迪》、《薩莉》、《桑尼》、《羅伯塔》等。克恩的作品以旋律優美、深情見長,同時他也是將歌劇式的整體音樂結構運用於音樂劇的第一人。1945年克恩突然因腦溢血去世。

《演藝船》的第一幕第一景是在密西西比河畔的納切茲城碼頭上,時間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間。幕啟時一隊黑人搬運夫正將一大包一大包的棉花扛上貨船,盡管他們走上跳板時的剪影是這樣地健美,然而黑人的勞動和生活卻充滿了艱苦和辛酸!安迪·霍克斯的演藝船“棉花號”要攏岸了,城中的男女老少居民都來看熱鬧,沉寂的城立刻活躍了起來。這是一艘有舞台、有觀眾廳的水上流動劇場,安迪和他的劇團成員們將要來演出浪漫情調的話劇《牧師的新娘》和滑稽歌舞等等。安迪是位多才多藝的江湖藝人,他既能導、又能演、還會吹小號和拉提琴,否則也當不了演藝船的領班和老板。船攏岸以後,安迪先領著奏了一通開場音樂,再將船上的主要演員裘麗、斯蒂夫、艾麗、弗蘭克,向群眾一一介紹,還讓演員們將自己的拿手好戲或歌舞向群眾稍稍露一手作為當晚演出的“廣告”。最後安迪歡迎今晚大家來船上看演出,當然要買票!安迪的妻子帕爾策精於管理也比較守舊,她不僅牢牢地看住了丈夫,不讓他和女演員們過往密切,也極力反對自己豆蔻年華的女兒瑪諾莉亞沾染演藝事業,表麵上看來演藝船好似一個和睦的大家庭,實際上暗地裏有不斷的矛盾和爭吵。更嚴重的是,船上的輪機長派特傾心於女主演裘麗,盡管裘麗已經是斯蒂夫的妻子他仍不死心,送給她一枚帶項鏈的心形相盒,裘麗卻將這相盒送給了黑人廚娘奎妮。派特看見十分生氣,他粗暴地從奎妮頸子上揪下了項鏈和相盒而且口出不遜,斯蒂夫便為此和他扭打了起來。安迪出來製止了鬥毆,斥退了派特,派特卻從船頭的宣傳欄中撕下了裘麗的照片進城去告密了。

年輕漂亮的賭徒拉文納正在河邊閑蕩,盡管他已經習慣了到處飄流,有時也希望找一個能休憩的港口。忽然他的目光瞥見了站在甲板上的瑪諾莉亞,從她的容貌和風度判斷,他以為她是一位演員。瑪諾莉亞說自己雖然十分向往演藝事業,可惜一直未能如願。拉文納便建議和她一起來演一段愛情的“戲”,他唱道:“就裝作我愛你,也裝作你愛我,別人偽裝都心安理得,我們為何不這樣作?就讓我們的雙唇,在幻影中吻得緊緊的,好證明我愛你的真心!……”二人遙遙對唱互抒心情,實際上他倆已經互相愛上了!拉文納離開後,瑪諾莉亞仍然浮想聯翩,可是黑人水手喬目睹了這一切卻不以為然。喬知道拉文納雖然外表漂亮卻沒有什麼能安身立命的本領,隻不過是個遊手好閑的賭徒,但處於他的地位也不好多說,隻能默默地吟起了舉世聞名的“老人河”這首歌。歌中唱著:盡管黑人在艱苦地勞動,白人卻放恣地享樂,種植糧食、棉花的人早已被遺忘,苦難裏的黑人求生難求死也不得,可是大河雖然知道一切,卻一句話也不說,隻是日夜不停地默默流過!

第二景在船上的廚房間裏,瑪諾莉亞向裘麗訴說自己初戀的心事,裘麗表示很理解她,唱了“我沒法不愛他”,歌中唱道:無私,不計較利害的愛情就像“魚兒要遊水鳥兒要高飛”一樣,奎妮一聽裘麗唱的是黑人的布魯斯曲調便也趁興唱了起來,她也愛上了“又饞又懶”的水手喬了,三人載歌載舞,喬還在一旁助興伴唱,可見不管是對於成熟的女演員、情竇初開的少女還是勞動的婦女,也不管是白人黑人,愛情是一視同仁的。

下一場戲是在船上的演出廳裏,安迪正在指導著裘麗和斯蒂夫排戲,瑪諾莉亞在一旁羨慕地看著,不時還拿起劇本來當一下臨時的提詞兒人。忽然,艾麗神色不安地進來向斯蒂夫嘀咕了些什麼,場上氣氛頓時緊張起來。原來,派特追求裘麗不能到手便到城中警察局去告發了裘麗有黑人的血統,按這個州的法律,混血兒和白人結合是非法的。斯蒂夫激動地用小刀將自己和裘麗的手指各割破一個小口,讓倆人的血溶在了一起說:“我身上也有黑人的血液了!”表示無論遇到什麼迫害倆人都要在一起。盡管船上的人們都同情裘麗和斯蒂夫,但是為了避免使他們受到進一步的迫害,便讓他們盡快離開。瑪諾莉亞與裘麗戀戀不舍,裘麗鼓勵她好好學習表演,今後定能成為像自己那樣的好演員。安迪看著他們漸漸遠去的馬車發愁明晚的演出怎麼辦?瑪諾莉亞不顧母親的阻擋勇敢地提出願意代替裘麗的角色,可是男主角呢?恰好弗蘭克在酒吧裏發現拉文納一表人才好像是個演員的料,便將他帶回船來。拉文納為了能有機會接近瑪諾莉亞,同時自己也能有個棲身的地方,便也十分情願地留在了船上。

經過突擊排練,第一晚的演出開始倒還順利,可是當演到持槍的歹徒出現在瑪諾莉亞和拉文納扮演的一對情人麵前時,拉文納竟信以為真嚇得爬到台下去要逃跑,一時場中秩序大亂,幸而多才多藝的安迪上台代替拉文納將戲演完。演出之後的深夜,拉文納和瑪諾莉亞避開了帕爾策的監視,在甲板上海誓山盟準備結婚。他們知道帕爾策第二天要有事進城去,便打算趁他不在船上的時候抓個空兒結婚,不料第二天正在舉行婚禮的時候帕爾策帶著警察趕來指控拉文納是個賭徒,但這也動搖不了瑪諾莉亞非嫁給拉文納的決心。婚禮後他們要離開演藝船了,大夥兒唱著:“我沒法兒不愛他”為他們送行。

第二幕是十年以後在芝加哥的簡陋公寓內,在這十年當中盡管瑪諾莉亞和拉文納十分相愛並且生了一個女兒,但是生活卻很不穩定,當拉文納手氣順贏了錢的時候他們可以在豪華飯店中過闊綽的生活,但是當拉文納倒黴的時候他們卻連最起碼的帶家具的公寓租金都付不出。這一次拉文納和瑪諾莉亞又陷於困境,房東太太正在趕他們搬家,碰巧來續租的竟是艾麗和弗蘭克,他們是應邀來這裏的一所俱樂部演出的。瑪諾莉亞起初對他們還裝作若無其事,但是拉文納讓人送來的一封信卻道出了真相:拉文納在信中說由於自己不成器而連累了瑪諾莉亞,如今不願意再連累她了,隨信送來一些錢讓她度日和繳付女兒在教會寄宿學校的費用。瑪諾莉亞非常傷心,但是又不願意再回演藝船上去受母親的譏笑和白眼,艾麗便建議她何不試試到那個俱樂部去重操演藝生涯?

第二景是在俱樂部的後台,裘麗現在是這裏的首席女主演,但是由於年長色衰加之嗜酒,她的表演才能已逐漸退步了。這時,她忽然聽見舞台上有一個熟悉的聲音在唱“我沒法不愛她”,一看原來是瑪諾莉亞來應試,她十分感慨地給俱樂部老板留下一封信,舉薦瑪諾莉亞來代替自己,然後便悄然隱退了。

正當瑪諾莉亞獲得了新的工作之際,拉文納來到寄宿學校和女兒道別,將“就裝作我愛你”這首歌作為最後的禮物贈給她。

瑪諾莉亞將於除夕夜的盛大晚會上在俱樂部首次登台,恰巧安迪路過這裏便也進來看看,他自瑪諾莉亞和拉文納出走後一直沒有得到女兒的消息。晚會開始,艾麗和弗蘭克先表演了歌舞“親愛的夫人再會”,安迪見到他們非常高興,他們告訴安迪:瑪諾莉亞也在這裏,今晚就要上場演出,安迪在座位上十分激動地等待著失散多年的女兒出現。今晚瑪諾莉亞將表演獨唱“在舞會以後”,由於過分緊張,她在演出開始時幾乎把握不住自己了,觀眾也開始騷動起來,這時,安迪站起來大聲鼓勵她,使她增強了信心愈唱愈好,終於贏得了觀眾的信任與愛戴。從此瑪諾莉亞走出了困境開始了新的事業並成長為一代明星,她還將女兒金姆也培養成優秀的青年演員,繼承了自己的舞台事業。

從第一幕開始轉瞬間已經四十年過去,安迪在自己的演藝船上要舉行慶祝活動,他看到瑪諾莉亞至今仍然獨身一人,便主動去將已經變得老成的拉文納找了回來。在這些年中瑪諾莉亞在舞台上取得很大成功的時候,拉文納一直心中有愧不敢去見她,隻是在觀眾席裏多次遠遠地欣賞自己過去的愛人。如今,二人晚年相聚有說不出的感慨。也已經年邁的喬又在碼頭上唱起了“老人河”,這滔滔的河水目睹了幾十年的離合悲歡,卻仍然默默地流過!

《演藝船》於1927年12月27日在紐約的齊格菲劇院上演一炮打響之後,這部音樂劇就像春風吹野火似地在美國各地、在英國、法國、德國各地傳播上演。在以後的許多年中,它還在美國和世界各地其他國家一再複演。在《演藝船》的首次上演中扮演瑪諾莉亞的諾曼·泰莉斯當時年僅十八歲,是一位才貌俱佳的新秀,通過在這部音樂劇的演出使她恰如扮演的劇中人一樣成長為音樂劇界的紅星。當她晚年退休後,在她的家鄉康涅狄格州還建立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音樂劇劇場。在參加過《演藝船》演出的演員中另一位世界聞名的人物便是黑人男低音歌唱家保羅·羅伯遜,他扮演劇中的水手喬,一曲“老人河”傾倒了千萬觀眾。“老人河”這支歌能成為不朽傑作固然是作品本身好,但是羅伯遜傳唱的功勞也不可沒。當他於1928年參加該劇在倫敦的演出時,許多觀眾為了單單聽他的演唱而徹夜排隊購買戲票。迄今為止《演藝船》已經三度拍攝成音樂劇影片,羅伯遜參加了1936年的那一版本的拍攝工作,而最近的版本是六十年代拍攝的彩色影片,不同的版本都各有特色,著名的影星愛琳·鄧、阿侖·鍾斯在1936年版本中扮演了瑪諾莉亞和拉文納。

《演藝船》之所以被稱為音樂劇曆史上的裏程碑,首先是它以一則曲折感人的故事揭露了美國社會中敏感的種族問題,同時也以同情的態度描寫了下層藝人的生活和他們的疾苦。在南北戰爭①以後,美國雖然從法律上廢除了奴隸製,但種族歧視問題遠未解決,尤其是由於各州可以有各自獨立的法律,因此在南方原來蓄奴的各州常常保留了種族歧視的條文,如劇中所表現的黑、白混血兒的“非法”地位便都是有根據的。另外,作者通過在密西西比河上的一艘演藝船上成員們的悲歡離合,反映出從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色彩斑斕的南部生活,也有很高的民俗價值和社會意義。那時的藝人們表麵上穿紅著綠、歌舞歡笑,實際上過著的卻是被侮辱、受玩弄的生活。船上的輪機長派特為什麼敢於向有夫之婦裘麗進攻?不僅僅因為她是黑、白混血,更因為她是個演員!在劇中,艾麗還向羨豔她的演員生活的女孩們歎了一片苦經:她告訴女孩兒們舞台生活並不是如人們想象的充滿掌聲和鮮花,許多人都抱著覬覦之心來看待一名女演員,自己冒著名譽受辱的危險闖蕩江湖,在舞台上扮演妓女和情婦,可是幕落之後仍要保持自己的清白,從而得到了女孩子們的尊敬與同情。艾麗在劇中隻是個次要的角色,然而就這一段短短的歌唱就概括了當年下層女藝人們的血淚,可見作品有多麼豐富的生活內涵!至於裘麗的沒落雖然表麵上與她自己不振作有關,但是什麼原因使她的藝術生涯屢受挫折?還不是社會對於一位有黑人血統女演員的不公正,而裘麗犧牲自己成全瑪諾莉亞的胸懷又是何等寬宏!

《演藝船》在音樂方麵的成就也是空前的,除了如前麵提到過的從序曲開始的總體音樂結構以外,在這整體當中的每一首歌曲又各有其獨立的特色。“老人河”可說是全劇的靈魂音樂,它幾次在劇中的關鍵時刻出現,或作點題、或作總結,成為劇中人物沉浮及社會變遷的活見證。它已經是一條人格化了的河流,它有靈魂,有性格,它就是美國人民,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誌而轉變態度的曆史老人。在這首歌開頭的四句歌詞便是:“這兒有位老人名叫密西西比,能像他那樣我倒十分樂意。他幹嗎要擔心世界受苦難?他為何要管還有不自由的土地?”這在國內流行的該曲的中文歌詞中刪去了,也許是認為它們太消極、太客觀了?可是我倒覺得這幾句歌詞恰恰說明了曆史的嚴肅性和公正,正如毛澤東詩詞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那樣富於哲理。又如劇中另一首重要的歌,布魯斯風格的“我沒法兒不愛他”也在劇中多次出現,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裘麗在劇中的形象一直是個白人大明星,然而當瑪諾莉亞向她講了少女初戀的心情時,她也由衷地向瑪諾莉亞講起了作為一位成熟婦女的貼心話,而且由於這些話是出自衷心,於是她心靈深處的黑人心態就變為典型的布魯斯了。作者的匠心不僅僅在創作方麵,就是嵌入的歌曲也都饒有深意:如瑪諾莉亞在俱樂部首次登台演唱的“在舞會以後”,原來是克·哈裏斯創作的一首圓舞曲節奏的流行歌曲,內容敘述一位老人由於年輕時被愛人於舞會之後拋棄,此後就孤獨終生的故事。由於歌曲的內容既符合了瑪諾莉亞演唱當時的心情,又預示了她以後的命運,因此顯得格外動人。近年,《演藝船》不僅在音樂劇劇院內多次複演,還登上了如紐約市歌劇院、英國格蘭德伯恩節日歌劇院那樣大歌劇院的舞台,說明一部優秀作品是永葆青春的。

在《演藝船》之後,從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經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音樂劇舞台上出現過不少好作品,像在本章開始處提到的《為你歌唱》、《俄克拉荷馬》、《南太平洋》、《國王與我》等等都是在此期間產生的。在此期間還有一位歐洲的優秀作曲家因逃避法西斯政權的迫害於三十年代中期也來到了美國,他便是以《三分錢的歌劇》聞名於世的德籍猶太人庫特·韋爾(1900—1950),在德國時他便立誌以通俗的表現手段來體現有深刻社會意義的主題,和戲劇大師布萊希特合作產生了《三分錢的歌劇》和《網城興衰史》。到了美國以後又逐漸適應了百老彙音樂劇的風格,創作了《約翰尼·約翰遜》、《維納斯的一觸》、《在黑暗中的女人》和《迷失在星空裏》等優秀的音樂劇,《在黑暗中的女人》也曾被拍攝成音樂劇影片,這些音樂劇的思想格調和藝術水平都高於當時一般的音樂劇作品。在韋爾之後最有影響的音樂劇要數《窈窕淑女》、《西區的故事》和《屋頂上的提琴手》等幾部,在這裏將《窈窕淑女》向讀者作一些介紹。

1956年3月15日,一部新的音樂劇又在紐約上演引起了轟動,這就是弗萊德裏克·羅維和阿蘭·傑·拉納根據肖伯納②的話劇《匹格馬裏翁》(又譯《賣花女》)改編的《窈窕淑女》。“教人正確地講話”難道能寫成戲劇?這樣題材的話劇難道能改編成音樂劇?然而肖伯納居然將這個題材寫成了戲並且賦予它深刻的社會意義。拉納和羅維又啃了這塊“硬骨頭”將它改為一部優美、風趣而又超群脫俗的音樂劇,在美國和英國都連續上演六年,上座率始終不衰,被譯成十二種以上的語言在世界各國廣泛上演,1988年上海戲劇學院的畢業班還將此劇譯成中文上演。在紐約上演後它被授予了托尼獎、劇評獎和普利策獎③,拍攝成音樂劇影片之後又獲奧斯卡獎,可謂享盡殊榮。為何肖伯納給這部話劇取名《匹格馬裏翁》?它的典故出自古希臘神話:匹格馬裏翁是古代塞浦路斯島的國王,也是一位雕刻家,他精心雕琢了一尊美麗的女子石像,給她取名叫伽拉蒂亞,不料在雕琢的過程中竟愛上了她,於是便請求愛神將生命賦予了石像,並且和她結成了夫妻。但是肖伯納在這裏卻敘述了一則現代的語言學家在培養一名賣花姑娘使之成為淑女的過程中對她產生了感情的故事,但是對於二人能否最後結合卻提出了疑問。肖伯納選取二十世紀初的倫敦作為這故事的背景,英國雖然是歐洲最早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國家,但是它的社會上一直保留著森嚴的等級觀念,在不同等級的人們之間除了政治、經濟地位上的差距之外,在語言、文化上也存著鴻溝;不同等級的英國人說的“英語”都是不一樣的,而這種文化、語言的差別又助長了社會等級的差異。肖伯納慧眼獨具,將這盡人皆知卻又習以為常的事實拿來,構成了一部寓意深刻而又風趣盎然的戲劇。並且進一步指出:勞動階級即使接受了高雅的文化教養,如果不改變他們社會中的經濟地位,仍然不能取得自身的獨立。當年,這部話劇上演後反應十分熱烈,並經肖翁本人同意改編為故事影片上映。但是它的音樂劇版本卻是在肖翁去世之後,經過了拉納和羅維的艱苦努力才得以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