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占豪 陳鋼
?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
?何占豪,浙江省諸暨縣人,生於1933年8月29日;陳鋼,1935年3月10日生於上海。他們兩人在上海音樂學院上學時,合作寫成這首協奏曲,時在1959年,作為國慶10周年獻禮。樂曲首演於1959年5月的“上海音樂舞蹈會演”,俞麗拿演奏小提琴,上海音樂學院管弦樂隊協奏。內容采用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形式為單樂章,音樂素材主要取自越劇曲調。全曲分成三部份。1.草橋結拜,同窗共讀,相愛,惜別;2.抗婚;3.哭墳,化蝶。
第一部分。開始時長笛奏出隨想風格的樂句,顯示出春光明媚,風和日麗。接著在雙簧管柔婉的曲調下,引出梁山伯與祝英台兩人愛情的主題,由主奏小提琴奏出。
這個主題反複一次,然後是兩人的對話。
在主奏小提琴與樂隊再一次奏出愛情的主題後,主奏小提琴有一個短小的華彩樂段。之後進入活潑的小快板,這是描寫梁、祝二人同窗共讀的愉快生活,由G大調轉入E大調。
還有另一個在A大調上的快潑跳動的旋律。
這個旋律的後半部分頗有古箏的風格。
之後,進入“柔板,惋惜地”。這是兩人依依惜別,重又轉入E大調。
第二部份,抗婚。開始時有一個陰沉而不安的序奏由樂隊奏出,這個序奏的動機來自第一部份開始時雙簧管的柔婉的引子。
這時它的性格改變,是一種不祥的預兆,越來越緊張,終於引出銅管奏出的代表封建勢力的主題,在降D大調上。
祝英台堅決不從,下麵用“激昂的散板”和“堅決的快板”表達她悲憤的心情。快板部份用和弦和切分,模仿琵琶,轉回G大調。
拉著是樓台會,互訴衷腸。旋律先出現在主奏小提琴上,然後轉入由大提琴演奏,主奏小提琴在上麵和應,兩情依依,難舍難分。
下麵的散板和快板部分是英台哭墳,悲痛萬分,這裏用了很多宣敘性的樂句,好像是戲曲中的“哭腔”似的,淒婉欲絕。最後在一個短小的華彩中,投墳相隨。樂隊進入,悲憤地結束這一部分。
第三部分,化蝶。仍然由長笛奏出樂曲開始時的引子,然後樂隊再現第一部分的愛情主題,主奏小提琴接奏時加上弱音器,在後麵去掉弱音器後旋律更加高昂,表示他們化成蝴蝶,翩翩起舞。永遠相伴,後來主奏小提琴和樂隊一起奏這個愛情主題,這是在歌頌這種堅貞不渝的愛情。最後,主奏小提琴奏出一個美麗的尾聲,逐漸弱下來,用一個泛音的長音結束這首樂曲,似乎在告訴人們,故事講完了,但又似乎意猶未盡。令人起無窮遐思。
124 學生應知音樂戲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