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聽交響曲

人們對交響音樂常有一個先入為主的印象:篇幅太長,結構又複雜,除了音樂專家,誰都很難聽懂。其實,交響音樂(交響曲、交響詩、管弦樂序曲等)和其他體裁形式的音樂一樣,是作曲家用以表達對周圍世界內心感覺的一種方式。拿交響曲來說,作為大型的、多樂章的套曲形式,它是由幾個不同的單個樂章(也就是比較小的音樂結構)連接而成的;樂章之間,既有區別,又連成一個整體。我們如何來欣賞這種大型的音樂作品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先想想,你是怎麼聽音樂的?

任何一位音樂愛好者在聆聽音樂的時候,首先會被悅耳或奇妙的音響所吸引;接著,他也許不能滿足,還想在音響的後麵再聽出點兒東西來。一般來說,人們常常希望音樂象小說、戲劇一樣,能敘述出一個故事情節來;或者象繪畫、攝影那樣,能表現出具體的形象和畫麵。如果懷著這種向往去聽音樂,恐怕會感到失望。誠然,音樂並不排斥想象,有些作曲家在進行創作時,就有用音響直接來描繪自然界的願望,如果他的“描繪”成功了,聽眾就有可能產生共鳴,進而想象出同樣的景象。有時,作曲家對自己的音樂創作所做的解釋,尤其是某些音樂作品的文學性標題,更會促使你有目的、有指向地去聯想,但即使是這樣,事與願違的時候也還會很多。常有這種情況:你事先已知道樂曲的標題,看過作曲家的表白或評論家的介說,然而,聽著音樂,你的頭腦裏根本浮現不出這些文字資料提供或暗示的情景來;更不用說其他大量非指向性的音樂,比如無標題的交響曲了。如果你硬要想象出個所以然來,就難免鬧出笑話。

因此,音樂家們經常建議人們去學會聆聽音樂的本身。這首先要了解音樂語言的各種基本要素,諸如旋律、節奏、和聲、音色、織體、結構等,知道這些音樂專門術語的具體含義是什麼。比如,要想搞明白交響曲這種最複雜的體裁,就要先碰碰由兩部分、三部分構成的個別樂章或簡單樂曲,初步了解長大的音樂,是如何由各個部分結合而成的。因為,要想探尋交響曲的內容,必須明白作曲家為這部具體作品,選擇了什麼樣的形式結構,知道體現作曲家思想的主要的音樂旋律——主題是什麼,並掌握住各個主題旋律在音樂發展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在音樂作品中,主題的呈示、變奏與再現是有不同規律和原則的。在形式結構範圍內,這些規律被歸結為三部曲式、變奏曲式、回旋曲式、奏鳴曲式等等。隻有對它們的各自特征基本了解後,我們才能真正地去聽音樂。音樂確實是能激起各種情感的,並由此而表達不同的情感內涵,這一切都要通過一係列具體的音樂手段來實現。認識這些手段,是我們理解音樂的必由之路。

天下什麼事情都是一回生、二回熟。開始聽交響曲時,常會聽著聽著就走神了;多聽、邊聽邊學,慢慢就會聽得入門,聽得“全神貫注”,緊隨著音樂的進行而感情激蕩。我們希望讀者能借助這本小冊子,做一次進入交響音樂天地的嚐試。這本書是按曆史的先後順序介紹交響音樂中的名作,但在敘述的過程中,采取了遇到什麼問題就講解什麼問題的方式,以求大家通過樂曲的實例去逐步認識音樂的常識和規律。無標題的交響曲比較難,我們可先從標題性的管弦樂曲開始;一部交響曲太長,我們就一個一個樂章來聽,而且可以先從第二、第三樂章開始學著聽,因為這兩個樂章的形式在古典交響曲中一般來說比較簡單。整個樂章聽起來,印象混雜,一下子記不住,就先學會找出它的主要旋律,並用心記住它;再學著聽出這個旋律在樂章中的變化或再現。然後,再逐漸領會節拍和節奏的不同韻律,學會辨別不同樂器及樂器組合的音色差別;接著,再去接觸交響曲中比較複雜的問題:和聲與結構。我們在敘述中涉及到標題性的交響音樂時,會提到曆史上作曲家、評論家已做過的一些解釋或暗示,這時你盡可以展開某種聯想,但同時一定不要忘記我們是在聽音樂本身!縱然這麼個聽法會讓我們遇上不少的障礙,但這正是交響音樂具有豐富的內涵,因而吸引眾多愛好者去欣賞的原因。如果我們不避開它們,就可以隨著這些課題的解決而走進音樂的大門,去享受那種特有的美感和愉悅。當然,要是你想深刻理解交響曲的含意和韻味,你不會就此止步,眾多交響曲不同的音樂風格,會進一步吸引你去了解作曲家的生平、個性以及他生活的時代,當時的思想信仰、藝術氛圍、審美趣味等等。

下麵,就讓我們具體來認識曆史上一係列著名的交響音樂作品。為了使讀者容易了解這種複雜的音樂形式,在作品的選例中,也包括了一些和交響曲內部結構相通的歌劇序曲、交響詩等管弦樂曲。我們想通過對這些音樂曆史上著名作品的分析,使讀者逐漸熟悉並理解交響曲,進而引起濃厚的興趣,自己主動地擴大視野,聆聽、積累更多的交響音樂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