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性的社會作用(1 / 3)

第四章 性的社會作用

第一節 人口與自然環境

人類在長期生存和發展過程中一直依賴於自然界,而在與自然界的鬥爭過程中又逐漸形成了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但這種適應範圍是有限的,超過適應限度,人類就難以生存和發展。人類既受控於環境,同時又給環境以巨大影響,人類極力按照自己的意願改造地球環境,使地球麵貌日新月異。但在人口爆炸的今天,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和環境的破壞也達到了驚人的程度,現在全世界在每分鍾內就有20公頃森林消失、11公頃旱地沙化、向大氣中排放CO2約38×104噸。由此可見,環境對人類的作用和人類對環境的影響都是不可低估的。

一、人口的概念

人口是指某一地區的全體居民。世界人口就是世界各國和地區全體居民的總和。中國人口就是中國各地區全體居民的總和。1995年世界人口已達56億6500萬,中國人口達12億。人口問題已經成為全世界普遍關注的焦點。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占有資源相對不足,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人口基數大、增長快,文化素質和健康水平均偏低,已成為我國經濟建設的重要製約因素。為使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相適應,我國把計劃生育定為一項基本國策。控製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是我國人口政策的基本內容。

二、人是自然環境的產物

地球環境創造了人類,人類改變了環境,人類和環境構成了統一整體。

生物有機體是隨著地球環境的演化而發生、發展的。作為生物進化最高階段的人類,也是地球環境演化的產物。45億~50億年前,地球形成之初,當時沒有任何生命存在的條件。約距今35億年,地球上的水、大氣、岩石等無機物在太陽輻射能的作用下,發生高溫驟變,逐漸產生了有機化合物,進而發展成為最簡單的無氧呼吸的生物。這種最原始的生物把水分子中的氧原子分解出來,從此地球環境中開始出現了氧。大約在20億~25億年前,出現了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單細胞綠色藻類,因而大氣中的氧逐漸增加。當氧含量達到10%以上時,大地開始披上綠裝。隨著森林的繁茂,氧含量增多,哺乳動物逐漸增多。大約在3000萬~4000萬年前,地球上出現了靈長類。到第四紀冰川時期,適於地麵生活的古猿逐漸演化為真人。距今1萬年前後,估計地球上的人口已超過500萬人。由此可見,人類的起源、演化和發展都是與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演變密切相關的,是與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分不開的。

三、人體是由物質構成的

人類和自然環境間有著某種內在的聯係物質,這種物質就是化學元素以及化學元素構成的物質中攜帶的能量。人體本身也是由化學元素組成的。組成人體的化學元素存在於廣泛的自然界裏。人體重的96%是由碳、氫、氧、氮4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其中氧占65%,碳18%,氫10%,氮3%。大部分氧和氫組成水。這4種元素分布在每個細胞和每種組織中,是構成糖類、脂類和蛋白質的主要成分。

其餘的元素還有鈣、磷、鉀、硫、鈉、氯、鎂等。其中鈣、磷主要以磷酸鈣的形式存在於骨和牙齒中,磷也是組成核酸和磷脂的成分;鉀主要以K+形式分布於細胞內液中;鈉和氯主要以Na+和Cl-的形式存在於細胞外液中;硫主要分布於蛋白質內;鎂主要以磷酸鎂的形式分布於骨和牙齒中,也以Mg++的形式存在於細胞內。

還有一些元素在人體內含量很少,稱微量元素。一般認為,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有9種:鐵、氟、鋅、銅、鉻、錳、碘、鉬和鈷。它們含量雖小,卻是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需的,如鐵,它是構成紅細胞血紅蛋白的重要元素,是運送氧的重要物質。

據研究,構成人體各種化學元素的含量與地殼和海水中這些元素的分布有明顯的相關關係。自然界中某些元素含量的多少,必然會影響到人體的生理功能,甚至影響人體的健康。如果環境中某些元素過多或過少,超過人體生理調節範圍時,便會導致機體健康水平下降,甚至形成某些地方病或流行病。例如,環境中缺碘,導致地方性甲狀腺腫的發生和流行;氟含量過多,可引起氟骨病;若長期生活在CO2、CO和煙霧濃度高的地方,易患氣管炎、支氣管炎、咽炎、鼻炎等呼吸道疾病。可見人體的元素組成和健康與環境有密切關係,因此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消除環境汙染,對人口的健康十分重要。

四、人體與環境是統一的整體

人類有機體在生命過程中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時刻與周圍環境處於異常複雜的關係之中。有生命的機體與無生命的物體之間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有機體能夠而且必須不斷地從外界攝取物質,同時也不斷地把代謝所產生的廢物向外界排出,作為其它生物的營養物質再被攝取。在人的一生中(以75歲計算),大約從外界環境中攝取75噸水、175噸糖類、25噸蛋白質和13噸脂肪,合計為963噸(折合市製192600斤)。如果把新生兒與成人的體重差別略去不計,人的一生中排出物質的總量應與上述總和(963噸)相等,約為人體重(以120斤計算)的1600倍左右。

有人估計,人體內的組織蛋白質平均每80天就有一半要更新;人體細胞平均每天要更換10~10個,即每天約有1%~2%要死亡;紅細胞平均壽命120天左右,每天約有2000億個以上死亡,在人的一生中,紅細胞竟更換了200次以上。因此,人的生命過程不是靜止的、固定的,而是以不斷進行著的新陳代謝為基礎的發展變化的過程。

人類和其他生物一樣,在整個生命過程中與周圍環境不斷地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許多化學元素反複進行著環境→生物→環境這樣的循環,使人體與環境構成了不可分割的整體。

五、環境對人口分布的影響

人類在改造自然、發展生產和繁衍後代的過程中,逐漸地滿足其需要。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的進步,文明程度的提高,人們又不斷產生新的需要。而這些新的需要又無時不受到自然、社會、技術、經濟、文化、福利等多種因素的製約。這些因素通過影響人口的自然繁殖和人口遷移,控製和約束著人的需要,導致人口分布的不合理,即呈現集群型分布格局。

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重要的環境要素,社會的自然經濟、交通運輸以及人類的多種需要等均與自然地理條件密切相關。因此,自然地理條件的地帶性分布,導致人類對空間的利用也具有一定的規律。以我國為例,東南沿海的大部分地區屬於濕潤、半濕潤氣候,地勢較低,土地肥沃,經濟發達;西北部則屬內陸幹旱、半幹旱氣候或高寒氣候,山地和高原較多,耕地較少,大部分地區經濟落後。因此,形成我國東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少的特點。

1水平地帶分布

從我國人口水平地帶性分布看,自東南向西北可以劃分為四個帶:距海岸200千米以內的國土麵積占全國的1/10,而人口卻占全國總人口的1/3以上;距海岸200千米~500千米間的地區占總麵積的13.9%,人口占1/4;距海岸500千米~1000千米間的地區,約占總麵積1/4,人口占1/3;距海岸1000千米以外的廣大地區,占全國總麵積的一半以上,人口卻不到全國的1/10。從人口密度看,人口分布隨著離海岸距離的增加,逐漸減少。

2垂直地帶分布

從我國垂直地帶性分布看,我國人口同世界人口分布趨勢一樣,大多數居住在較低的地區。隨著海拔的升高,人口密度越來越小。80%的人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丘陵地區;隻有20%的人生活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或高寒地區。這些分布特點,是由於各地區自然條件的重大差異以及各種社會因素的作用,經長期的曆史演變而逐漸形成的。

六、中國人口的增長對環境的破壞

從中國人口增長的曆史看,它經過了三次大的倍增浪潮,都對自然生態環境產生了嚴重破壞,後患無窮。

1第一次人口倍增和早期自然環境的破壞

先秦時期,黃河中遊氣候溫和,植被良好,整個黃土高原的森林覆蓋率超過50%。南方的森林、植被很少被破壞,是中國生態環境的黃金時期。其原因是當時人口少(估計隻有2000萬人);生產力低下,資源開發強度小;重視山林川澤的保護,有世界上最早的環境管理機構和較完善的製度。

第一次人口倍增時期由先秦時的1000萬~2000萬人陡增到西漢平帝(公元2年)時的6000萬人。由於人口激增,對黃河中遊的大規模開墾,破壞了森林、草原等自然植被,水土流失趨於嚴重,黃河變濁變黃,下遊河床淤積抬高,致使頻繁泛濫。這是我國曆史上環境第一次惡化時期。

東漢至隋的三百多年間,由於戰亂不斷,人口大為減少,生態環境相對恢複。隋唐統一後,農業中心區由北方轉移到南方。唐至元的七百多年間,水土流失加重,宋代黃河的泥沙含量已超過50%。這是中國生態環境的第二次惡化時期。

2第二次人口倍增和大規模的生態破壞

第二次人口倍增是在明末清初。由不足1億人,經“康乾”時期,驟增到了3億人,1840年突破4億大關。由於人口猛增,墾殖規模擴大並向邊疆推移,水土流失加劇。黃河泥沙含量,由明代的60%,增至清代的70%。這一時期是生態急劇惡化時期。

到了1949年,我國的生態環境已降到了曆史上的最低點。據估計,森林覆蓋率隻有13%左右。舊中國不僅給我們留下了一個社會經濟的爛攤子,同時還留下了最惡劣的自然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