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性別角色是如何獲得的(1 / 3)

第一章 性別角色是如何獲得的

與生俱來的兩性心理與行為差異是微不足道的。但隨著兒童的成長,兩性差異越來越明顯。比如女孩喜歡玩洋娃娃,而男孩則喜歡玩手槍。男性可以表現出很明顯的攻擊行為,而女性則更多表現出溫柔的氣質來。這說明社會在兩性生物差異的基礎上,塑造著男女兩性的心理行為模式。因此性別的角色是在後天的社會生活中逐漸獲得的。

第一節 社會化與性別角色的形成

一、社會化內容及對性別角色形成的影響

所謂社會化,是指個人在社會之中學習知識、技能和規範,取得社會生活資格的過程。或者說是社會將一個自然人轉化成一個能適應一定的社會文化、獨立地參與社會生活的社會人的過程。人出生時隻是一個生物學意義上的人、自然人,還不是一個社會人。個體社會化使個體的原始需要與生物本能依照一定的規範形成固定的條件反射。這種條件反射的形成,一定要在幼年時代,用社會環境和社會製度的控製加以相當的改變,以免產生越軌行為和妨礙他人與社會的行為習慣。因此,個體社會化的過程就是社會使其成員的行為遵從社會現行的行為規範和道德準則,倡導其成員遵從本民族的文化規範的過程。

在一個社會中生活的人,無論男女都會受到該社會的有關規範、準則的製約。這一過程是每日每時都在進行著的,對個體而言,其社會化過程是持續終生的過程,但隻有在其生命的早期,這一過程的體現最為明顯。這是因為在兒童時期,個體由對社會及規範一無所知到照其行事有一個學習的過程。這一學習過程受到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麵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而當個體進入成年時期之後,由於已掌握了社會的規範,許多規範已經為個體所同化,成為自身行為及道德準則的一部分時,社會化過程雖仍在繼續,但已不很明顯。這一點,讀者從社會化的內容上也可以得到進一步的理解。

社會化的內容極為廣泛,凡是社會生活所必須的知識、技能、行為方式、生活習慣及社會的各種思想觀念等均在社會化的範疇之內。具體而言,社會化的內容包括:(1)傳授知識和勞動技能:兒童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既要係統地學習科學知識,又要學習生活技能和謀生的職業手段及技術。(2)選定生活目標,培養價值觀念: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個體逐步樹立起通過其自身努力可以達到的具體的生活目標,這些生活目標的核心就是一個人的價值觀。(3)培養各種社會角色:既包括性別角色,也包括其他社會角色,如兒童學會認識到自己的角色——在家裏是父母的兒子或女兒,在學校是學生。(4)學習行為的規範,每一種社會角色都有一係列的行為規範,掌握這些規範是在社會生活實踐中逐步實現的,這些規範如國家的法律、法規、社會的道德、風俗習慣等。

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兩性對於性別角色的學習,就滲透在上述內容的方方麵麵之中。在傳授知識與技能方麵,家庭、學校、社會輿論都可能帶有某種性別的偏向;而生活目標的選定更可能如此,男性可能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以成就事業為中心的生活目標,而女性則可能以建立美好家庭為生活中最重要的選擇;培養社會角色的情形也不例外,一個人無論在其家庭之中,或在社會的某個集體之中都會受到其性別的製約,在其他社會角色上附加性別色彩;最後,社會的種種行為規範,特別是社會對性別角色約定俗成的規範,對兩性人格的形成所具有的影響更為深遠。社會化的其他3個方麵內容實際上都會遵循這些規範的軌道行事。

二、社會化與性別角色刻板印象

1性別角色刻板印象

所謂性別角色,就是社會所賦予某一性別應具備的一套心理行為模式。刻板印象又譯定型觀念,是人們對不同事物進行概括後形成的相對固定的看法。隨著認知能力的成熟,人們常依據社會上多數人的看法及自身的認識將人、事、物和觀念等,按照它們共有的特征加以分門別類,以收執簡馭繁之功效。當人們以性別為基礎,賦予男女以不同的特征框架時,性別刻板印象就產生了。

刻板印象的形成,有助於幫助人們在認識某一新事物時提供背景信息框架,但由於這種先入為主的信息框架的存在,也常常會使人們對新事物的認識固著於老的框架,例如在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中,人們認為男性是勇敢的、理智的,而女性則是柔弱的、情緒性的,當麵對一個女性時,這種刻板印象的存在往往易使人們認為她不具備上述男性特征而應具備上述女性特征,因此而形成的固定看法。在出現新的信息時,當這種信息與原有刻板印象一致時,易於被吸收進個體的認知係統;而當新的信息與原有看法不一致時,比如某女性在某一危機情境下表現冷靜而理智,性別刻板印象又會阻礙個體的認知係統對新信息的吸收。個體在刻板印象的影響下,可能會傾向於認為這個女性冷靜而理智的表現並不能說明什麼,或隻是一時的現象,不代表她的真正特性。因此,性別刻板印象既有助於人們認識兩性的特征,為這種認識提供背景信息;又會阻礙人們正確地認識兩性,使得人們常常會出現以偏概全的現象而忽視事實真相。盡管如此,性別刻板印象卻非常普遍地存在於社會之中,存在於人們的認知係統之中。

2對男女兩性角色的性別刻板印象

社會上公認的男性特點包括攻擊性強,具有自立精神,對情感的隱蔽和具有很強的邏輯性。有研究指出,關於男性特質的傳統觀念主要包括下述4個方麵:(1)鄙棄女人氣,男性特質包括沒有任何女人氣的東西;(2)掌舵頂梁者,男性應富有成就,受人尊敬,能賺很多錢,是家庭的支柱;(3)堅穩沉實,男性應充滿自信、力量和自主精神;(4)勇猛剛烈,男人應具有攻擊性並敢做敢為。在傳統的男性角色中,體力和攻擊性是最為重要的,可允許發怒,但不能表露溫柔。而女性通常是被限製在操持家務的角色之中,女性是從屬於男性的,她的影響力不如男性,很少會成為領導者和專家,但女性必須是溫柔的,富於同情心的。

從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西方的研究者們開始對性別刻板印象進行了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們要求被試考慮大多數人對女性和男性的看法,在一張列有數個形容詞的表格上,對每一個形容詞,判斷人們認為是與男性特征相聯係的還是與女性相聯係的。在這些詞彙當中,包括有許多對人的特點進行描述的形容詞,如:冒險的、有攻擊性的、敏感的、獨立的、順從的、情緒性的、自信的、有雄心的等等。在這類研究中得到的結果認為更多地與男性而不是與女性相聯係的特點有:強有力的、有冒險精神的、富有攻擊性的、自信的、粗魯的、獨立的、有雄心的、主動的、有探索精神的等;與女性相關的特征有:充滿柔情的、情緒性的、溫柔的、順從的、柔弱的、有鑒賞力的、敏感的、感情易變化的、愛嘮叨的、多愁善感的等等。

許多人認為人們對不同性別的刻板印象在多年之後特別是在婦女運動開展之後已有了很大的改變,事實是有研究者在1983年采用與其他研究者在1974年完全相同的研究工具、研究方法和手段,所得到的研究結果幾乎沒有什麼兩樣。在1974年的研究中共得到54項人們認為典型的男性與典型的女性不相同的特點,而1983年的再次研究所得到的男女不同的特點共53項。從70—80年代,人們對兩性看法的惟一一點改變是“智力”,即不再認為兩性在智力方麵有區別了,而在其他方麵人們對兩性的固定看法依舊與70年代完全相同。上述研究表明性別刻板印象是多麼深刻地影響著人們對兩性的看法,而這種看法又是多麼根深蒂固地植根於人們的頭腦之中,而很少為社會的發展變化而改變。

不過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當不再要求被試考慮社會上大多數人怎麼想、怎麼看男性與女性,而要求被試按照他們自己對同性及異性的看法來描述兩性時,兩性對自身及異性的描述就與刻板印象不那麼一致了,而且男性對女性和女性對女性的描述存在著很大的出入。吉爾伯特等人1978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女性和男性被試對男性的評價幾乎完全一致,都是認為男性處於男性化及女性化度量上的男性化程度較高的一邊,而女性被試與男性被試對女性的看法則出現了非常不一致的評價。女性被試的評價將理想的女性看作是女性化程度和男性化程度相等的人,而男性則認為理想的女性應是女性化程度非常高的人。這項研究表明,兩性對男性的刻板印象是一致的,而兩性對女性的看法存在著不一致的現象,女性已在某種程度上打破了社會對女性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認為女性既應是富於感情色彩和溫柔的,又應具有獨立性等男性化的特質。

我國對男女兩性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方麵的研究尚少,但從已有的研究結果看,無論是在性別刻板印象方麵或是在兩性對自身與異性的看法方麵,與西方的研究結果都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台灣的李美枝曾要求台灣大學生對186個中文人格特質的形容詞加以評定,分別找出適合男性和女性的人格特質形容詞。研究最後得到30個男性項目,30個女性項目及30個中性項目(男女都可能具有的人格特質)。在男性項目中有剛強的、冒險的、有主見的、競爭的、有雄心的、主動的、好支配的等人格特質;在女性的30個項目中,內容則與男性的項目完全不同,有敏感的、害羞的、富同情心的、膽小的、溫柔的、被動的、依賴的、善感的等人格特質。男女性的項目在進行因素分析後發現各屬於不同的因素。結果顯示,男性項目主要由工具性特質組成,女性項目主要包含體恤特質。工具性特質有助於個人事業成就的發展,體恤特質與事業發展的關係較少而與親密人際情感的發展關係較大。上述結果與西方的研究結果非常相似。作者認為上述結果表明在台灣男女大學生中仍然存在著男女有別的觀念;由古時男女社會功能不同而產生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至今仍保留在人們腦中,而且其影響依舊。我國的陳芳芳在要求北京的大學生挑選符合男性特質的形容詞和符合女性特質的形容詞時,也得到了與台灣的研究者相似的結果。陳芳芳的研究曾將其得到的男女兩性特質的結果分為正性的和負性的兩類,在分析負性結果時,她發現對男性而言,負性特質僅有“吹噓的、魯莽的、粗暴的”3項,而對女性卻得到多項負性結果,如嘮叨的、嫉妒的、依賴的、軟弱的、嬌氣的等8項。在這方麵,男性傾向於判定女性有更多的負性特質。與此同時,男大學生隻認為男性應具有“獨立的”、“有主見的”、“進取的”等工具性特質,而女大學生則認為男女都應具備這些特質,隻是程度有異而已。此外,男大學生要求女性應具有“賢淑的”、文靜的”和“溫順的”傳統女性特質,而女大學生對女性無此要求。作者認為,男大學生對女性存有一定的性別偏見,其性別角色觀念仍然比較傳統,而女大學生已開始衝破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束縛了。

在我國幾千年的曆史中,以農業社會為主的時期曾以男耕女織為家庭藍圖,以後多少年來都推崇“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家庭觀念。女性多少年來被“三從四德”的封建禮教所束縛。直至今日,人們仍普遍希望女性成為賢妻良母式的人物。盡管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並未在社會的發展中有多少改變,但中國的女性已不再是過去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僅僅滿足做賢妻良母的人們了。方俐洛等人曾在北京、佳木斯、哈爾濱、大連、成都、武漢、無錫等14個城市對男女大學生、教師、幹部、工人等853人進行過一項中國城市女性人格特質的研究。研究發現由上述被試所判定的我國城市女性人格特質共有4個因素,即不良品質、優良品質、社交性、敬業精神。不良品質包括斤斤計較、愛虛榮、愛說別人閑話、愛嘮叨、心胸狹窄、依賴性強等,表明中國人尤其注重女性的品行,若女性在此方麵表現不好,會引起格外注意。優良品質包括體貼人、善良、溫柔、賢惠、勤勞、能吃苦、有同情心、孝敬父母公婆等等,這些品德是東方女性的標誌,受到世界的讚譽。社交性,這一因素與社會熟練性有關,表明中國女性已不再隻是忙於家務,而是興趣廣泛,既愛社交又善於交際的新型女性。敬業精神是與事業有關的心理特質,包括關心國家大事、工作認真、有進取精神、對工作能勝任、責任心強等,這表明中國女性是事業型的。不過在上述4個因素的評定中,兩性被試對城市女性的評價並不完全一致。女性被試對城市女性在優良品質和敬業精神兩個因素上的評分高於男性,而男性在不良品質和社交性因素方麵評分高於女性。這個結果與國外得到的男女兩性對女性的評價不一致的發現是相似的。這表明男性對女性的看法更為挑剔和嚴格,更多地受到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影響。

3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在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對社會上的每個人的影響可能超過了人們的想象,這種刻板印象是那麼深地植根於我們的頭腦之中,以至於如果我們要求讀者中的任何一個人說出對男性和女性人格特質的看法時,都會得到與我們前麵所述的研究相差無幾的結果。

在任何一個個體成長的過程中,性別角色刻板印象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個體的發展,一點一滴地塑造著個體按照不同的性別角色模板成長。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影響深深地滲透在個體社會化的全部過程之中,使個體通過學習,對自己的性別所應有的角色形成條件反射,同化著社會所讚許的不同性別所應遵循的行為準則與規範。

社會中的每個人都在一定條件下受到社會及互相交往的個人製約。如果個體認識不到這種客觀規律,缺乏自覺性,為了滿足私欲而不顧一切,為所欲為,必然會受到社會的懲罰。事實上,個體在滿足個人需要的同時,也滿足了社會需要。性別角色社會化的過程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實現的。個體在成長的過程中,其父母、學校、社會會以不同的方式使其了解某個性別的個體所應具有的品質和應遵循的規範。當個體照此行事時,就會得到社會的一致讚許,否則就會受到不同形式的懲罰。按照我們前麵論述的社會學習理論的觀點,受到讚許即得到積極強化的行為就會保留下來,個體為了得到更多的正性強化,又會更多地重複某種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個體逐步形成了其與社會的要求相符合的人格特性,形成了該社會所讚許的性別特征。

由於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存在,使不同性別個體的社會化過程方向十分明確。但卻可能由此而帶來個體社會化的消極影響。李美枝曾指出,性別刻板印象的普遍性與牢固性可能影響女性的成就動機與自我潛能的發揮,亦可能造成男性的生活壓力,進一步,這種性別刻板印象會影響到重男輕女態度的形成,並妨礙人口政策的推行。從個體成長的社會化過程的角度看,在傳統觀念影響下形成的人格特質,必然具有不利於個體在社會中的生存與競爭和事業成功的一麵。因為對傳統女性而言,美德更為重要,是否要有獨立性,是否要外出工作,能否取得成就並不重要。而對於男性,性別刻板印象規定了其強者的身份,為了維護其男性的尊嚴,男性必須學會隱藏自己內心的感受,努力獲取成功。

從上述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由於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對兩性的種種要求,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已逐步被兩性內化為自身的信條與需求。因此,按照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而對兩性進行塑造的社會化過程,對兩性人格的形成帶有關鍵性的影響。

第二節 性別角色的社會化

性別角色社會化貫穿人的一生,在童年及青少年時期,這種社會化過程對個體的人格特質形成的影響最大。我們主要從家庭、學校、同伴及大眾傳播媒介等幾個方麵討論性別角色社會化的情形。

一、父母對兒童性別角色形成的影響

兒童早期活動時間最多的場所是家庭,家庭是其社會化最重要的源泉之一。家庭的影響來自兒童的祖父母、父母、親戚、兄弟姐妹等方麵,其中影響最大的、也是目前研究最多的是父母對其子女性別角色形成的影響。

1父母對兩性子女的不同期望

有作者認為由於受到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父母對其子女按社會要求去塑造其子女的行為,從兒童剛一出生並被確定了性別的那一時刻起就開始了。

70年代曾有研究者在醫院對30對第一次做父母的夫婦進行過一項調查,這30對夫婦的新出生的孩子有15個是男孩,15個是女孩。在嬰兒出生的24小時之內,研究者要求這些夫婦描述一下自己的嬰兒的特性。盡管對於其中一些父母來說,尚無機會抱一下自己的孩子,而僅僅是隔著嬰兒室的玻璃窗看到了自己的孩子,他們也依然對自己的嬰兒進行了描述。在調查中研究者發現,這些父母傾向於按照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來描述其嬰兒。在父母眼裏,女孩子是柔弱的、漂亮的、溫柔而嬌小;而男孩子則是結實、機警和強壯的。而事實上,從醫院所得到的資料上看,這些男嬰與女嬰在身體和健康狀況方麵並沒有什麼區別可言。在這些夫婦中,做父親的比孩子的母親顯示了更強的按照性別刻板印象描述自己孩子的傾向,這一點在許多相關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證實。事實上,新生兒父母對其嬰兒特性的描述,也是他們對自己孩子性情的期望的反映。他們對自己不同性別的子女的看法,在其後教育和培養子女的過程中的反映更為明顯。

2父母對待兩性子女的不同方式

父母除了對其不同性別的子女持有不同的期望之外,在對待其子女的方式上也是男女有別的。這種不同的態度和行為方式,同樣是與他們對兩性的看法相聯係的。研究發現在一般情況下,父親與兒子比較粗魯,而對女兒則比較和善,父母雙方在與女兒講話時語氣都比較溫和。

從兒童蹣跚學步開始,父母進一步采用性別分化的方式對待其子女。許多研究表明,對於男孩子,父母對其的教育著重於獲取成功和控製自身的情緒這兩個方麵;而對於女孩子,父母則給予了更多的愛撫和更多的身體接觸。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當孩子因摔倒而大哭時,父母往往對男孩子說:“男子漢不怕疼,不哭,不哭”,而對大聲哭喊的女孩子卻予以安撫。此外,父母還鼓勵男孩與女孩玩不同種類的符合其性別的遊戲,不願意其子女玩異性式的遊戲。一般來說,男孩在參與女孩子的遊戲活動時,受到來自父母的壓力更大;而女孩子則在玩異性遊戲方麵比男孩子有更大一些的自由度。與女孩相比,父母對男孩子給予了更多的關注,男孩子受到父母的懲罰更多,但他們得到父母的鼓勵和表揚也更多。對女孩而言,從其青春期發育開始,她們受到來自父母的壓力增多,但這常常集中於其性的發育和認同方麵以及結交男友方麵。

父母對其子女的性別角色形成的影響,還表現在為其子女選擇的服裝和玩具上麵。在著裝上,父母幾乎從嬰兒的性別被確認的那一時刻起就開始為其購買帶有不同性別色彩的服裝。他們在孩子著裝的顏色和式樣以及服裝類型上都以性別作為考慮的最重要因素。對於女孩,父母在她們很小時就給她們穿上了各種花裙子;而對男孩則永遠是各種褲子——長褲和短褲。男孩的這種著裝類型,有助於其進行各項身體活動;而女孩的著裝則往往對其參加大運動量的活動產生某種妨礙。此外,父母對其子女保持服裝的清潔方麵常常持有不同的態度。他們大多要求女兒注意保持服裝幹淨整潔,不要將漂亮的衣服弄髒了;而他們對兒子每每在戶外的摸爬滾打雖也持批評的態度,但往往報以無可奈何的歎息,認為男孩子都是如此。

在兒童玩具的選擇上,嬰兒期區別較少。從孩子大約2歲時開始,父母為其子女選購的玩具已帶有明顯的性別色彩。他們給女兒選擇的玩具多數是各種娃娃、小餐具、小動物等,而給兒子選擇的則是各種組裝機械、各種汽車、卡車、飛機、輪船等。在兒童年齡稍大一些之後,父母仍舊給兒女買玩具,但情況又與兒女年幼時有所不同。兩位社會學家曾對42名男孩和42名女孩所得到的家長贈送的禮物進行了調查,發現73%男孩所得到的禮物是玩具,而隻有57%女孩得到玩具禮品,其餘的女孩得到的禮物是服裝或珠寶飾品等。父母對兒女玩具的不同選擇,也影響到了其子女的遊戲類型。男孩子愛玩動手操作的遊戲、野外追逐的遊戲以及充滿想象中的驚險場麵及競爭性強的遊戲;而女孩子則愛玩安靜的、看護照料孩子的遊戲以及運動量不太大、競爭性不太強的遊戲。

在兒童逐漸長大以後,父母又開始按照性別教授其子女以不同的生活技能。例如父親可能會教兒子鋸木頭,做木工活,而母親則可能教女兒縫紉或者烹調技術。此時男孩子開始分擔家中的某些體力勞動,而女孩則開始幫助照料弟妹,從事簡單的家務。在父母的教導下,其子女在家務勞動方麵的分工是明確的,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兒童獲得對其自身性別的認同之後,以其父母為同性模型及榜樣而進行模仿的結果。

3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子女的影響

在性別角色社會化過程中,兒童從其雙親身上學習的有關兩性角色的知識更多,也更為深刻。曾有研究者對母親是否在外工作及出於何種原因在外工作,對其女兒、對工作及事業態度的影響作了研究。研究分為母親一直呆在家中,母親由於經濟原因而外出工作以及母親為了其事業的抱負而外出工作等幾種情況。結果發現,在對工作與事業的看法上女兒與母親的觀點明顯相關。在前兩種情況下,女兒與母親一樣對工作與事業持傳統女性傾向的看法;而在後一種情況下,即母親由於其事業心而外出工作,女兒與母親對事業的看法一致。錢銘怡、姚萍等對我國高中學生與其父母信念的關係的一項研究中也發現,父母對事物所持的信念對其子女對同類事物的看法影響極大,其中母親對女兒的影響更大。

關於父親對子女的影響,研究集中在父親的缺失(如父親亡故或失去父親的單親家庭)對子女的影響。已有研究表明,父親的缺失對女兒的性別角色形成的社會化過程影響不大,但對兒子的性別角色形成具有很大的影響。一般來講,父親的缺失增加了男孩表現出女性行為模式的可能性。父親缺失的男孩在智力測驗的得分模式上更像女孩子,他們更多地運用直覺解決問題,他們的攻擊性、競爭性也較低。但也有相反的情況,父親缺失的男孩也可能會表現過分的頑強和攻擊性,這實際上可能是其內心壓抑的情緒的釋放以及由於缺少適當的男性模仿對象而造成的行為失當。當然,大部分沒有父親的男孩都能正常發展,但那些在性別認同上有問題的男孩,要麼表現出女性化的行為,要麼是極端的男性化。西方有關人士認為,對這類男孩而言,尋求父親的替身,如尋求男性兄長或夥伴等支持性組織的幫助,能夠減輕父親缺失帶來的影響。

綜上所述,父母對其子女的性別角色社會化過程,在兒童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往往按照性別刻板印象去塑造其兩性子女的行為。父母對待其兩性子女的不同方式日積月累,潛移默化,使其子女在家庭中打下了性別角色社會化的最初基礎。

二、學校教育對兩性性別角色社會化的影響

進入學齡期後,兒童開始步入學校。學校教育為兒童開拓了視野,並為其今後的人生道路打下知識的基礎。由於在學校接受教育占據了兒童期、青春期以及青年期的許多時光,在學校的生活所發生的一切對個體以後的人生具有深刻的影響。因此,學校的社會化作用不容忽視。下麵我們主要從教師與學生的交互作用,教材中的性別角色兩個方麵討論學校教育對性別角色形成的影響。

1教師對學生性別角色形成的影響

勿庸置疑,教師對學生性別角色形成具有非常大的影響作用。這種影響從不同方麵促進兩性學生角色的分化。

在兒童最初走進學校的時期,他們所接觸的班級教師可以說是其家庭之外的第一個成年人。在美國,70年代末的一項統計數據表明,89%小學教師是由女性擔任的,這種現象仍延續至今。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情形,我國的情況也不例外,在小學中女教師占了絕大多數。有人認為,小學教師特別是一年級的教師在很多方麵起著父母替身的作用。社會普遍認為,作為母親替身的女教師更懂得體貼學生,不像男教師那樣容易引起恐慌,認為她們更可能幫助兒童順利適應學校生活。這種情況固然有其好的一方麵,但也有其消極的影響。由於女教師傾向於獎勵整潔和順從,抑製攻擊性,這很適合女孩在家中的經曆,而不同於男孩的經曆,易造成男孩逃避學習的傾向。但女孩到了高中和大學時,就可能出現適應性問題,因為那裏男教師比較多,而男教師對學生的要求與女教師有著很大的差別。

在教師對待兩性學生的不同行為方麵,80年代中期國外有研究者曾利用3年的時間對四年級、六年級和八年級(相當於我國初中二年級)的一百多個班級進行過研究與觀察。研究者發現這些班級的授課教師傾向於給男生以更多的鼓勵,他們在課堂上也更多地叫男生回答問題。例如,當女生對課堂上的問題回答錯了的時候,教師們常常會叫另外的學生來回答同一問題;而當男生的答案是錯誤的時候,教師卻傾向於啟發他找到正確的答案並給予鼓勵。在男女生同樣答對了的時候,教師的態度也不盡相同,對女生往往以接受的方式說聲“對了”,而對男生則更可能給予表揚說“很好”。此外,在教師與學生的交互作用中,研究者還發現教師的不同行為方式表明,他們認為女生應該保持安靜,應該是被動的學習者;而對男生則認為他們應該具有積極主動的精神。許多研究者的同類研究得到了與上述研究相似的結果。研究表明,男孩在學校得到了比女孩更多的注意、表揚和批評。而對於這一點,許多教師自己並未意識到,他們常常以為自己對兩性學生的態度是相同的,而事實並非如此。

在學業成績方麵,教師的期望對其不同性別的學生更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教師對學校中的男女學生在人格特質方麵有著與社會一致的看法。他們的看法也受到社會上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影響,認為女生比較文靜、順從、易於控製,而男生更有主見、更有競爭性等。教師對學生的不同看法,會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影響學生的自我評價,影響學生的行為模式。

一個在學校進行的、著名的期望效應實驗是由羅森塔爾和雅科布森做的。他們在新學期開始時,要求學生填寫了心理測驗問卷,但並未對問卷的結果進行統計分析,而是隨意指出一些學生,告訴其教師說這些學生是很有潛力的。一段時間之後,他們發現這些被隨意挑選出來的學生的學業成績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進步和提高。研究者認為教師的期望對上述結果起到了關鍵的影響作用。

羅森塔爾等人的研究曾經受到過批評,認為教師的期望與學生的成績之間並非存在著一種因果關係,還有許多其他因素在其間起著影響作用。但無論如何,教師一旦對某一學生產生了較高期望,其言語和行為就都會有所表現,他會以不同的方式鼓勵這個學生,強化其行為中的積極方麵,這無疑會有助於學生自信心的提高,有助於其更多地出現積極的行為。

有研究者對小學生閱讀課文的情況進行了比較研究。研究發現如果教師認為小學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學會讀課文,閱讀也更為流暢的話,6個月之後,這個教師所教的班級的確會顯示出與其看法相似的模式,即女生閱讀成績比男生好。但如果教師認為男女學生閱讀能力相同的話,其所教的學生在閱讀成績方麵就沒有性別差異的情況出現。另一項對教師期望的研究發現,教師中的確存在著對學生性別特質的不同期望。教師們往往對於具有典型男性特質的學生在智力、獨立性和思維的邏輯性方麵期望較高,而對於具有典型女性特質的學生則不同,認為他們在以後的學習中可能遇到較大的困難,並且不適於學習物理學課程。

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學生與教師的互動作用十分明顯。教師對男女學生的不同看法和態度,影響著兩性學生的性別角色的形成與發展。因此,指導教師意識到其行為對學生的影響,意識到其言行所受到的社會刻板印象的影響,對促進在校學生性別角色社會化過程的健康發展將會十分有益。

2教材中的性別角色

許多研究表明,學校使用的教材中的性別角色非常明顯地反映出社會文化對兩性作用的定型看法。從已掌握的材料看,許多國家的教材中都有“重男輕女”的性別偏向。

在美國小學低年級的課本中,社會對男女性別角色的僵化看法的反映顯而易見。課本中的男孩的表現是活躍而且敢做敢為的,他們或搞些惡作劇或勤奮地幹一些成年人才幹的事情;而女孩則較安靜,對學校活動表現出更多的興趣,她們多被描繪成善良、膽小、胸無大誌和缺乏創造性的孩子。在美國中學和大學的課本中,女性出現的次數不但比男性要少,而且女性更少作為曆史上的著名人物,如政府首腦和大科學家,出現在教材之中。這種性別角色定型現象在與自然科學有關的課本中更為突出。這類課本中僅有6%插圖包括了成年女性。即使是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著名科學家居裏夫人,課本中也傾向於低調宣傳她的成就,有的甚至把她描述成她丈夫居裏先生的助手。

丹瑪克曾對法國、西班牙、前蘇聯、羅馬尼亞、瑞典五國的小學課本中的故事進行過分析。她發現除瑞典的教材之外,其他國家的教材都是男性多於女性,法國、西班牙、前蘇聯、羅馬尼亞的男性在教材中具有傳統作用的比例是100%,瑞典男性為82%;而傳統女性作用的比例,前蘇聯教材中為80%,羅馬尼亞教材中為90%,瑞典則為75%。作者指出,這項對五個國家的五套初級課本的研究表明,盡管在社會中男女的表現與性別刻板印象有所不同,但所有國家的課本都遵循著傳統的兩性定型的觀點。

這種情況在我國也有同樣的表現。由於我國從封建社會開始就受到“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思想影響,這種性別定型作用在教材中的反映也更為明顯。汪名、崔建民對我國小學語文教材所做的統計分析表明,無論是哪個年級,也無論是圖畫還是故事,男性主角都多於女性主角,越到高年級,這種情況越明顯。而且男性從事的職業要比女性所從事的職業多得多,分別為26種比15種。男性最多的5種職業依次為軍人、領袖、農民、工人、科技人員;女性最多的5種職業依次為小學教師、農民、護士、服務人員、工人。張德對我國全日製小學語文教材所作的分析也得到了相似的結果。不僅僅是語文教材,對其他教材的分析也不例外。趙文華對我國學校應用的初中、高中英語教材中的性別角色進行了研究,發現在英語教材中性別角色在數量、職業種類及人物形象上都存在差異。其中高一和初三的英語教材,男女角色的數量無論在插圖中或是在故事中都顯示出極為顯著的差異,男性主角多於女性主角。在職業種類上,教材中所描述的男性涉及的職業有24種,女性隻有9種。在角色形象上,男性往往被描繪成有膽有識、有進取心者;而女性則往往是愚昧無知、愛虛榮和膽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