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廚藝比的是什麼?
色、香、味、意、形、養。
前三項自然不必多說。“意”的意思是菜式的寓意;“形”的意思是擺盤和造型,多用於評價冷拚;“養”則是新興的標準,指的是營養。
隻不過這麼比起來就太雜了,短時間也不可以分出勝負。
那麼便采用另一套評判標準。食材、刀工、火候、調料。
食材都是易文淵從市場裏買來的,也有從前儲藏的好貨。雖然算不上頂尖,但是至少新鮮。二人共用同一批食材,分不出高下。
刀工。尋常耍刀的練家子,廚房裏的刀工未必好到哪裏去。然而藤原青鳥身為世界頂尖刀客,臂力、腕力、指力都強悍無比,對力量的掌控更能精確到毫米。運刀快、準、狠、穩,拎著菜刀愣是片出一種人刀合一的氣勢。牛腰子被片成大小厚度始終的薄片,恰好落下碼成一摞。
易文淵也不是等閑之輩。他的手同樣如同數控機床般高效精準。全神貫注,兩三分鍾就做好了一道開胃小菜。若是問藤原青鳥廚藝如何他著實不清楚,但賈詡知道,易文淵刀工驚人,火候卻落下了一截,大概隻是普通酒店掌勺大廚的水準。易文淵的調味,更是時常隨著他自己的心情而變化,也不知道今天是不是認真。但是易文淵有一個天然優勢:他可是周遊世界,吃過的美食數不勝數。
周滄瀾、周泰父子都是吃貨,易文淵則是曾經餓怕了,後來也被他們感化成吃貨。在他們環遊世界的旅途中,每到一處新地方,有兩件事必須要做:一是拜訪當地武術流派,二就是品嚐特色食物。無論是好吃的、難吃的、合口味的、不合口味的,三人都一定要吃上一份。
而易文淵後來又發覺了自己的廚藝天賦,返回去學會了幾乎所有吃過的美食。他的菜譜之寬,幾乎在全世界的廚師中都能名列前茅。
思量間,忽然一陣油爆的聲音響起,藤原青鳥的食材已然下鍋。
……
那麼……這就已經潛入後廚了吧?
這樣一來,就萬無一失了。
……
有話則長,無話則短。
到頭來這場“廚王爭霸”也沒有爭出結果。
一來,在廚房裏正好能抓來當評委的隻有賈詡一個人,二人也不可能因此去打攪周滄瀾。賈詡可不敢以自己的口味亂下評語,但是二人做出的美食本來就可口,所以他也隻管將溢美之詞不斷送給二人。馬屁拍得震山響,這當然評不出高下。
二來,做好菜後不久,周泰周滄瀾就帶著十幾位“貴客”走進了滄瀾閣。賈詡立刻積極端菜上桌,成功轉移了他們的注意力。
說到底,吃才是重頭戲啊。
“吃”可是九州文化的根基之一。“吃”吧,有人喜歡勸別人夾菜顯得熱情,有人喜歡自己顧自己的才算自由;有人遵循“食不言寢不語”的君子戒律,有的人愛好“飯桌談判”這樣的勝利信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