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種能力:學習能力
人類正逐步走向知識經濟時代。全球化和知識化將是這一時代的兩個主要特點。21世紀的科學和技術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量向前發展,時代的挑戰一再告誡我們,學習不再僅僅是為了學得一技之長,獲取謀生之術,它將成為成大事者的重要能力。
*成大事需從學習開始
成大事者,往往有淵博的學識,對人的見解,優雅的談吐……而這些莫不是從學習而來的,因此我們說,成大事,需要從學習開始。
曾國藩出生在一個耕讀之家,他的父親竹亭老人曾經長期苦學,但卻為科舉考試所困,四十三歲時才補為縣學生員。曾國藩的祖父星岡公沒有讀過多少書,但壯年悔過,因此對竹亭公督責最嚴,往往在大庭廣眾之下,就大聲地嗬斥兒子。至於竹亭老人,他的才能既然得不到施展,就發奮教育兒子們。曾國藩曾經在信中提到過這樣的事:“先父……平生苦學,他教授學生,有二十多年。國藩愚笨,從八歲起跟父親在家中私塾學習,早晚講授,十分精心,不懂就再講一遍,還不行再講一遍。有時帶我在路上,有時把我從床上喚起,反複問我平常不懂之處,一定要我搞通為止。他對待其他的學童也是這樣,後來他教我的弟弟們也是這樣。他曾經說:‘我本來就很愚鈍,教育你們當中愚笨的,也不覺得麻煩、艱難。’”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曾國藩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曾國藩九歲時已經讀完了五經,十五歲時,受教讀《周禮》、《禮儀》,直到能夠背誦。還讀了《史記》和《文選》,這些恐怕就是曾國藩一生的學問基礎。曾國藩在十四歲時因一首詩而得了一門親事。他之所以少年能早早顯達,推究其根源,實在是靠家學的傳授。
不過從根本上來說,他一生的成就還是源於他自己的苦讀,正是他一生的學習不倦,才成就了他多方麵的輝煌。
對曾國藩來說,美服可以沒有,佳肴可以沒有,華宅乃至女人也可以沒有,但是不能沒有書,不能不讀書,讀書成了他生命中的最重要部分。
曾國藩從小就特別喜愛讀書,1836年的那次會試落第後,他自知功力欠深,便立即收拾行裝,悵然賦歸,搭乘運河的糧船南歸。雖然會試落榜,但卻使這個生長在深山的“寒門”士子大開眼界,他決定利用這次回家的機會,作一次江南遊,實現“行萬裏路,讀萬卷書”的宏願。這時曾國藩身邊所剩的盤纏已經無幾。路過睢寧時,遇到了睢寧知縣易作梅。易作梅也是湖南人與曾國藩家是世交,也認得曾國藩。他鄉遇故人,易知縣自然要留這位老鄉在他所任的縣上玩上幾天。在交談中得知這位湘鄉舉人會試未中,但從其家教以及曾國藩的言談舉止中,便知這位老鄉是個非凡之人,前程自然無量。他見曾國藩留京一年多,所帶銀兩肯定所剩無幾,有心幫助曾國藩。於是當曾國藩開口向易作梅知縣借錢作路費時,易作梅立刻借給了他一百兩銀子,在臨別時還給了他幾兩散銀。經過金陵時,他見金陵書肆十分發達,留連忘返,十分喜愛這塊地方。在書肆中曾國藩看見一部精刻的《二十三史》,更是愛不忍釋,自己太需要這麼一部史書了。一問價格,使曾國藩大吃一驚,恰好與他身邊所有的錢相當。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把這部史書買下來,而那書商似乎猜透了這位年輕人的心理,一點價都不肯讓,開價一百兩銀子一錢也不能少。曾國藩心中暗自盤算:好在金陵到湘鄉全是水路,船票既已交錢定好,沿途就不再遊玩了,省吃少用,所費也很有限。自己隨身所帶的冬季衣物在這初夏季節也用不著,不如迭去當了換點盤纏。
於是曾國藩把一時不穿的衣物,全部送進了當鋪,毅然把那部心愛的《二十三史》買了回來,此時,他如獲至寶,心理上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他平生第一次花這麼多錢購置財物,這就是書籍。此一舉動,足見曾國藩青年時代誌趣的高雅。在曾國藩的一生中,他不愛錢,不聚財,但卻愛書,愛聚書。
家中的老父得知他用上百兩銀子換回一大堆書的消息後,不怒反喜:“爾借錢買書,吾不惜為汝彌縫(還債),但能悉心讀之,斯不負耳。”父親的話對曾國藩起了很大作用,從此他閉門不出,發憤讀書,並立下誓言:“嗣後每日點十頁,間斷就是不孝。”
曾國藩發憤攻讀一年,這部《二十三史》全部閱讀完畢,此後便形成了每天點史書十頁的習慣,一生從未間斷,一部《二十三史》爛熟於胸。
曾國藩不僅書讀得多,而且讀得極深,他是這樣看待“專”字的:“凡事皆貴專。求師不專,則受益不久;求友不專,則博愛而不親;心有所專宗,而博覽他途,以擴其識,亦無不可。無所專宗,則見異思遷,此眩彼寺,則大不可。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
治學貴專,不專則廣覽而不精,博閱而不深,隻能得其皮毛而失其本質,知其形而忽其實,懂其表而不識其內涵。專一是治學的標尺,越專則標度越深。比如數學,僅僅知道公式,而不加以運用。隻要題目稍加變化,便會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束手無策。
他還善作劄記。曾國藩說:“大抵有一種學問,即有一種分類之法;有一人嗜之者,即有一人摘抄之法。”做好劄記的筆、紙要準備好,讀書不動筆,等於白讀;讀書不作記,讀也白讀。
曾國藩讀書還講究一個“恒”字,讀書是他堅持了一輩子的事情,日日讀書,日日寫作,真正是活到老學到老,勤奮不息。
在翰林院,曾國藩已經是一個做了高官的人,許多人到了他這樣的地位,早已覺得功成名就,可以放下書本了。可是他卻把自己的書房命名為“求闕齋”,而且還非常認真地定下了一份詳細的讀書計劃。
“讀書讀熟十頁,看應看書十頁,習字一百,數息百入,記過隙影(即日記),記茶餘介談一則,右每日課,逢三日寫回信,逢八日作詩古文一藝,右月課;熟讀書:《易經》、《詩經》、《史記》、《明史》、《屈子》、《莊子》、《杜詩》、《韓文》。應看書不具載。”(以上見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曾國藩《家書》卷二)
另外,他還為自己製定了十二條讀書規矩:1.主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裏;應事時,專一不雜,如日之升;2.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半時,體念來複之仁心,正位凝命,如卵之鎮;3.早起:黎明即起,醒後不沾戀;4.讀書不二:一本書沒看完時,絕不看其他的書。5.讀史:丙申講二十三史,每日點十頁,間斷不孝;6.謹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7.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8.保身:節勞節欲節飲食,時時當作養病;9.日知所亡:每日記茶餘偶談二則;10.月無忘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之多寡,養氣之盛否,不可一味眈著,最易溺心喪誌;11.作字:早飯後作字半小時,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功課,不留待明日,愈積愈難清;12.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1871年,曾國藩的身體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但就是在這一時刻,他仍不忘寫箴言以警示和鞭策自己。這幾句話語是:“禽裏還人,靜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極樂生。”他認為“暮年疾病、事變,人人不免”,而讀書則貴在堅持,並在讀書中體味出樂趣。因此,在2月17日,他自己感到病甚不支,多睡則略愈,夜間偶探得右腎浮腫,大如雞卵,這確是一個危險的信號,但他卻不為所動,依然如往日一般照讀不誤。疾病纏身,這已是難以擺脫的困擾,“前以目疾,用心則愈蒙;近以疝氣,用心則愈疼,遂全不敢用心,竟成一廢人矣。”但藥療不如讀書,他離開了書就是一個廢人了。
1872年3月2日,曾國藩的老病之軀已如風中殘燭了。這一天,他“病肝風,右足麻木,良久乃愈”。3月5日,前河道總督蘇廷魁過金陵,曾國藩出城迎候,出發之前閱《二程全書》,迎接途中,“輿中背誦《四書》,忽手指戈什哈,欲有所言,口噤不能出聲。”身體已經虛弱至此,但他卻還在每日苦讀《二程全書》。但他接連在日記中發出感歎:“近年或作詩文,亦覺心中恍惚,不能自主。故眩暈、目疾、肝風等症皆心肝血虛之所致也。不能溘先朝露,速歸於盡;又不能振作精神,稍治應盡之職。苟活人間,慚悚何極!”他自知油盡燈枯,將不久於人世,便抓住生命最後時光做自己最喜愛的事——讀書。這是這樣,他至生命最後一刻依然學習不止,在理學的探究與修養的提高上,可以說他為自己畫上的是一個完滿的句號。
*天下才子必讀書
“天下才子必讀書”這似乎已是一條規律,不知你是否注意過下麵這些情況,它們或許會讓你對這一規律理解得更深刻。
當我們研究成功人士的事業時,常常發現:他們的成功一直可以追溯到他們拿起書籍的那一天。
在我們接觸過的事業成功人士之中,大多數都酷愛讀書——自小學開始,經由中學、大學,以至於成年之後。
區別成功人士和普通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前者喜歡讀書——他們對電視缺乏興趣。
成功人士的閱讀興趣始於小學(不限於學校指定的功課),直到中學、大學,以至今後。
大約有3/4的成功人士在小學和中學時讀過的書,是其他人無論如何也趕不上的。
60%左右的成功人士在大學時的閱讀量遠遠超過他們的同班的人。
時至今日,這些成功人士的年平均閱讀量也在20本書上下。小說與文學傳記各占一半,高出普通人很多。
也許你對教育工作者在過去的12個月平均閱讀25本書不會感到任何驚訝,還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可是,如果是在同一時期,成功人士也閱讀了15本至20本書,你又有何感想呢?
對於那些成功人士,一年要閱讀的書平均起來每人大概要有20本左右,或每三周至少看一本書,他們閱讀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學等各個方麵。這就說明有半數以上的成功人士都有很大的閱讀量。
事實上,有19%的成功人士說他們一年至少要閱讀26本書,這些書中小說類與傳記文學類各占一半。
雖然有很多成功人士都列出了不同的愛好及家庭的活動作為他們最喜愛的休閑娛樂,但是至今為止,閱讀仍是最流行的一種消遣方式。這並沒有什麼可讓人驚訝的,因為成功與閱讀之間具有互補的作用,但是成功人士是怎樣從閱讀中提高他們自己獲得成功素的呢?
J.C.PENNEY百貨公司的前任董事長賽伯特的《道德的經理人》一書中曾說:
“我無法告訴你,若想事業成功,須要閱讀些什麼書的準則,但我可提供一些指南,或許有助於你對成功的想象。首先,讓我們考慮你每天須花多少時間閱讀周邊的事物,如非商業書信或工作所須的閱讀,報紙、雜誌、書等。”
“我每天花上數小時在‘課外’讀物上。假如我搭乘火車或飛機旅行的話,通常會閱讀並細察時刻表及各個站名之類的資料;當我出門度假時,每天也會花二至三小時在一般性的閱讀上……看書的重點是看閱讀的東西是否有意義,如果是,千萬不要舍不得在這上麵花時間。
我們絕不能低估書籍的價值。
書雖然是一種沒有聲音的東西,但是它對人類的影響卻是非常深遠的,如果你經常閱讀各行業成功人士的傳記或者是自傳並通過靜心的思索,你就有可能從中找出適合自己的成功之路來。
俄國著名的學者赫爾岑說過:“書是和人類一起成長起來的,一切震撼智慧的學說,一切打動心靈的熱情都在書裏結晶形成;書本中記述了人類生活的宏大規模的自由,記述了叫做世界史的宏偉自傳。”
書籍蘊含著千百年來人類的智慧與理性,正因為其中的人性之處,才使得一些書所以偉大,所以燦然有光。
書籍是一種工具,它能在黑暗的日子鼓勵你,使你大膽地走入一個別開生麵的境界,使你適應這種境界的需要。
金聖歎說過,天下才子必讀書。
讀書,是你事業的必由之路,是你走向成功的鑰匙。
曾國藩這位文學家,軍事家,思想家,就是一位酷愛讀書的典範。
曾國藩在兄弟5人中排行老大。曾國藩的祖父從他們幼年時就開始教育他們,“人以懦弱無剛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君子在下則排一方之難,在上則息萬物之器”。
曾國藩小時候非常發憤讀書,他在6歲時入塾,8歲時學五經,14歲時應童子試,22歲時考秀才,28歲時中進士,翰林院檢討,1846年時任文淵閣大學士,1847年任內閣學士兼任禮部侍郎。
曾國藩就是在10年內官至二品,仕途上可謂少年得誌,一帆風順。而他能取得這麼大的成就,可以說讀書是其關鍵所在。
曾國藩由於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所以對自己的品德修養從不放棄,直至其年老體衰,思想成熟之時,也從未放棄對自身的行為的反省和檢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他一生的最佳寫照。
曾國藩對求學要求嚴格,誌向抱負也很高。他曾經這樣教導他的弟弟們:“不能不趁30以前立場猛進也”,讀書講究“誌、識、恒,有誌則斷不甘為下遊,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觀海,如井蛙窺天,皆無識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
曾國藩在其遠大誌向的激勵之下,勤儉謹慎,學修不斷。清政府稱他為“學本有源,器成遠大,忠誠體國,節勁淩霜”,並稱讚他是“中興第一名臣”。
在非常重視“立德、立功、立言”的湖湘學派之中,曾國藩既是一名佼佼者,又是一名推波助瀾者,因而毛澤東青年時就曾在致黎錦熙的一封長信中這樣寫道:“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
由此可見,毛澤東對於曾國藩也是十分佩服的。
蔣介石也把曾國藩視為終生學習的楷模,並在其任黃埔軍校校長時,把《曾胡兵書》列為黃埔軍校的必修課目之一。
蔣介石經常向其子蔣經國講述自己在學習曾國藩時所獲得的心得和體會,並再三叮囑蔣經國要終生對《曾國藩家書》進行學習和研究。
曾國藩成功的頂峰是擊敗太平軍,但他在處理“天津教案”時卻對洋人卑顏屈膝。章太炎曾對他作了一個比較客觀而又逼真的評價,“譽之則為聖相,讞之則為元凶。”不過從治學修身方麵來看我們可以不顧及其政治取向。
由於曾國藩在早年時曾致力於讀書,其學術研究的內容包括了從曆史、理學到書法、古文和各種典章製度。他渴望通過多做一些學問,而與當朝的大學問家梅曾亮、何紹基等相媲美,但是,他最終也沒能成為一名有所著述的大學者,因為他還沒有開始著書立說,就已官至二品,並從此開始忙於官場內的事,再到後來,他又投身於戎馬征戰之中,使他更不可能有時間和精力著書立說,研究學問。
南懷瑾曾在《論語別裁》中說過:“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有十三套學問,流傳下來的隻有一套:《曾國藩家書》。”
現在人們研究曾國藩,大多也隻能從《曾國藩家書》入手。該書記載了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他在政治、治軍、治學上的主要思想,其內容之豐富包括了用人、理財、修身、持家、教子、交友、處世等許多方麵,曾國藩家書真實細密,平常而又深入,是一部真實生動的生活寶鑒。
但還可以發現,有很大一部分成功人士並不一定能受到十分良好的教育,因為許多人是窮苦人家的孩子。他們之所以能成功,除了有一個遠大的誌向、堅強的性格和家庭的影響外,往往得益於某種啟迪。這種啟迪除了書之外,還能是什麼呢?
比如說愛迪生。愛迪生僅在學校進行了三個月的學習便退學了,愛迪生沒能受過良好的教育,他的母親是他的真正啟蒙老師。
母親教會他算術、曆史、地理、英文、文學等多門課程,並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不斷地擴大愛迪生的知識麵,開發愛迪生的智力,同時母親還經常鼓勵他,希望他能好好讀書以便日後成就一番事業。
母親還經常為愛迪生購買一些科普讀物,在這些讀物中有一本題名為《派克科學讀本》的書把愛迪生深深地吸引住了,並為愛迪生豐富的想象力插上了一對科學的翅膀。
如果你認為愛迪生的成功除了受到母親的教育啟蒙和堅韌不拔的品質外,還與偶得《派克科學讀本》而獲得了開啟人生成功的這把鑰匙有關,那麼我們可以看看富蘭克林,要知道,他的成功絕不僅僅源於某一本書。
恐怕沒有人會在富蘭克林這個名字的麵前無動於衷,因為即使你不是一個美國人,沒有享受過富蘭克林對於美國民主所作出的一切貢獻,但你總會感受到避雷針的好處吧,富蘭克林就是它的發明人。
讀過《富蘭克林自傳》的人可能都能感受到這一點:書對於富蘭克林來說有多麼重要。
富蘭克林在家裏排行最小,他有著一個結實的身子,圓圓的臉,靈活而又機智的眼睛。他與別的孩子一樣,調皮淘氣。可是他喜愛讀書。
在聖誕節快要來臨之時,父親撫摸著他的頭發,關愛地問:“貝恩,你聖誕節最希望得到什麼樣的禮物?”
富蘭克林回答說:“書包,父親我要書包!我有了書包後,就能像吉美那樣去上學了!”
這個回答大大出乎了父親的意料。
早在富蘭克林七歲時,他就開始自己讀書了,而且經過一段不長的時間後,他幾乎已將父親書架上的書全都讀過了一遍。
他還能寫出一些短小的詩歌,而且曾經把他寫的詩附在父親寫的信裏,寄給了家住倫敦的伯父,並且受到了伯父的稱讚。
由於家境困難,富蘭克林隻好中途輟學到詹姆士的印刷所當了一名學徒,當時他年僅12歲。
在此期間,富蘭克林結識了一名書店的學徒,他利用與書店學徒的關係,將他所喜愛的書在晚上借書,第二天早上歸還。從此以後,他就開始夜夜苦讀。
小富蘭克林愛讀書的習慣遠近聞名。由於晚上讀書時需要大量的蠟燭,他就悄悄地請求夥伴們為他收集一點剩蠟燭好方便他能利用晚上的時間讀書。後來夥伴們的家長知道了這件事,就主動為他積攢一些,有時還送給他一支。
因為富蘭克林刻苦讀書的精神使大人和孩子們都非常地敬佩,所以,大家都想方設法地幫助他。
他回家時,他的朋友與家長們就把平時積攢下來的一些蠟燭頭作為禮物送給他。
所以每次富蘭林從印刷廠回家時總能收到一份特別的禮物——家長們為他準備的蠟燭頭。
俗話說的好,學然後知不足。對於富蘭克林的求知欲來說,就像一塊永遠不會吸飽的海綿。
他讀的書越多,越覺得自己知識上的貧乏,就越想到群書之中博覽一番。
富蘭克林為了滿足讀到更多書的願望,他召集了幾個愛好讀書的朋友共同組織了一個讀書俱樂部,取名為“共同社”。其成員都把自己的書拿出來,建立了一個小型圖書館,使每個成員都能讀到更多的書。
在“共同社”的支持下,三年之後,富蘭克林又創辦了一個規模更大的費城公共圖書館。這個圖書館的創辦還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資助,並且越辦越火,就是這個當年小而且簡陋的圖書館,日後竟發展成為北美公共圖書館之母。
在此以後,富蘭克林開始得到事業上的成功,他又計劃建立了美國第一家圖書館。這時共有100人捐款,羅克登大律師還把捐贈的一些事宜表述為法律的形式,並使之成為北美洲募捐圖書館之母。
康德對富蘭克林的評價實在是太恰當不過了:“富蘭克林是從天上偷竊火種的第二個普羅米修斯。”
同樣,列寧從小也愛讀書,五歲的時候就開始識字,很快列寧就能誦讀出許多詩歌和故事了。但是列寧因為在青年時期從事了革命活動而被學校開除了。
在薩馬拉他苦苦自學了一年半之久,以校外生的身份參加了彼得堡大學法律係的畢業考試,最後他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該大學的甲等畢業證。
讀書是列寧堅持了終生的習慣,哪怕是在沙皇的監獄中他也不忘讀書。列寧曾在彼得堡被關押了14個月,在這14個月之中,他利用監獄圖書館讀了14個月的書。他一邊讀書,一邊收集各種資料進行研究。
一天,列寧的姐姐在探望他時說:“聽說你的案子快要結案了,你很可能快要出來了。”
列寧卻風趣地說:“還早咧,我的資料還沒有收齊呢!”
列寧在一生之中都極重視讀書與學習。在其逝世的前幾個月,他還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我們一定要給自己提出這樣的任務,第一是學習,第二是學習,第三還是學習,然後要檢查,使學問真正深入到我們的血肉裏麵去。”
同樣,科學界的巨人愛因斯坦對讀書也是一往情深。他在中學時代就喜歡讀那些自然科學的故事,對於隕星、地震、風暴等等方麵的書,都要如饑似渴地閱讀,在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時,他曾為自己製訂了一份學年、學期和每月的讀書計劃,依次閱讀哲學家柏拉圖、拉謨、笛卡兒、培根、亞裏士多德、康德和物理學家牛頓、麥克斯韋、赫茲、拉普拉斯等人的著作。
就是在不斷地讀書與學習中,他才積累了如此淵博的知識,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他那超越時代的狹義相對論。
大文學家魯迅也幾十年如一日地保持著勤奮讀書的好習慣。他平時除了寫作外,就是讀書,當他感到累了或困了就靠在藤椅上翻翻報紙看看雜誌,把讀書當作了一種休息與娛樂。
即使在魯迅逝世的那一天,在他呼吸十分微弱,血壓反常的情況下,他還向許廣平要了一份當天的報紙,對上麵的消息和文章作了詳細的閱讀。
不用再繁瑣的舉例了,書即是一切,擁有了書你才可能擁有整個世界。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有詩雲:“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書學習獲取知識誠然重要,但實踐獲真知也是必不可少的。
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鼓舞著千千萬萬的人在知識的海洋中不斷地拚搏。
知識已從某種意義上成為了財富、地位與能力的象征。
中國的古人曾說過:“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由此可見,讀書與獲取知識在人們心目中是何等重要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打破了往日對知識的理解。
人們已認識到:知識與能力並不完全是相等的,知識並不等於能力。21世紀對能力界限的新要求,迫使人們重新審視自己所學的知識。
但不管時代怎樣發展,你都應使頭腦保持清醒,你必須清晰明了地理解知識與能力的關係。
培根在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以後,又明確地指出:“各種學問並不把他們本身的用途教給我們,如何應用這些學問乃是學問以外的、學問以上的一種智慧。”
這也就是說,有了知識,並不等於有了與之相應的能力,運用與知識之間還有一個轉化過程,即學以致用的過程。
如果你有很多的知識但卻不知如何應用,那麼你擁有的知識就隻是死的知識。死的知識不但對人無益,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還可能出現害處。就像前麵提到的趙括一樣,不但害人害己,也害了國家。
因此,你在學習知識時,不但要讓自己成為知識的倉庫,還要讓自己成為知識的熔爐,把所學知識在熔爐中消化、吸收。
你應結合所學的知識,參與學以致用活動,提高自己運用知識和活化知識的能力,使你的學習過程轉變為提高能力、增長見識、創造價值的過程。
你還應加強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並把兩者的關係調整到黃金位置,使知識與能力能夠相得益彰,相互促進,發揮出前所未有的潛力和作用。
毛澤東在青年時代,曾對舊式學校的教育與社會實際相脫離,他認為學生隻會閉門讀一些死書無異於閉門造車,是完全錯誤的。
他主張學子們不但要讀“有字之書”,還要讀“無字之書”,“從天下萬物而學之”。
毛澤東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習期間,除讀“有字之書”外,還經常到農村、工廠進行社會調查。毛澤東利用一切機會對工農勞動群眾進行了解和接觸,對社會實際問題進行仔細的觀察和研究。
所以,每個人不僅應該苦讀與愛好、興趣、職業有關的“有字之書”,用時還應該領悟生活中的“無字之書”。
通過閱讀“有字之書”,你可以學習前人積累的知識、前人的學以致用經驗,並從中取得借鑒,避免走叉道、走彎路;通過讀“無字之書”,你可以了解現實,認識世界,並從“創造曆史”的人那裏學到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如果你想能盡快,盡好地讀通讀透“有字之書”,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死書”讀成活書,就要善於讀“無字之書”。
“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倘隻看書,便變成書櫥,即使自己覺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實是已在逐漸硬化,逐漸死去了”。
重視“讀世間這一部活書”——讀“無字之書”,是大文豪魯迅的主張。
魯迅少年時代有很常一段時間在農村度過,而且也樂於與農村少年為友,喜歡到農村看社戲,所以他從農村少年、農村社戲中了解了很多農村生活,他也因此增長了不少見識,他後來創作的《故鄉》、《社戲》等短篇小說的生活素材都是在那時積累的。
魯迅一生針對當時的社會弊病,寫了許多雜文。如果魯迅不注意讀社會現實這部“無字之書”,隻知閉門做學問,他又怎麼會從中看出“世人的真麵目”,怎麼會成為“一個偉大的畫家”,“用他手中那支強而有力,潑辣而又幽默的筆,畫出黑暗勢力的醜陋麵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