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的基本技巧
四千年前,一位埃及法老對即將繼承王位的兒子語重心長地說:“當一個雄辯的演說家,你才能成為一個堅強的人……舌頭就是一把利劍,……演說比打仗更有威力。”我國古語雲“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一場智鬥,能免卻刀兵之禍;同外商洽談、索賠,一段利辭,可贏得億萬資財;作施政演說,一段妙語,可使群情激奮,民心大振;做思想工作,一席懇談,可使庸人立誌,浪子回頭。
重要的開頭
演講的開頭是演講者奉獻給聽眾的第一束鮮花,往往給人留下久久難忘的印象;它也是架設在演講者與聽眾之間的第一座橋梁,是溝通友誼的紐帶,對於打開局麵、融洽氣氛、交流情感十分重要。一個好的開場白,能迅速激起聽眾的濃厚興趣和求知欲望,使人產生雷打不動的專注和耳目一新的快感,形成對演講內容的強烈需求;一個好的開場白,可以畫龍點睛地道明演講的主旨,自然順暢地引領下文,從而達到引人入勝的最佳效果;一個好的開場白,能為全篇演講定下基調,使聽眾很快領悟出演講者的風格而不至突兀。正如高爾基所說:“最難的是開頭,就是第一句話,如同在音樂上一樣,全曲的音調都是它給予的,平常得好久地去尋找它。”為此,古往今來,大凡有經驗的演講者莫不十分重視,就像雕琢鳳凰之冠那樣精心設計,反複琢磨,仔細推敲,隻有這樣,才不至於使演講出現那種入題太緩,或離題太遠,或陳詞濫調,或千篇苟同等諸多弊端。
演講的開頭是多種多樣的,就其表現形式而言,可以千變萬化,千姿百態,而無固定不變的格式。但從表現技巧和表現手法上說卻有許多內在相通的乃至有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值得探討。在這裏,我們僅僅是從古今著名演講中選擇一些演講開頭的精彩範例供大家品賞與借鑒。
這些範例,在表現手法上無論有著怎樣的不同,但均有如下幾個特點值得尋味:一是從形式上看,新穎、別致、風趣,一下就能緊緊抓住人心,吸引聽眾;二是從內容上說,具有新意,出奇製勝,使人耳目一新;三是飽含容量,意境深遠,內涵豐富,即所謂“極蒼蒼莽莽之致”;四是格調高昂,聲勢奪人,正如清朝學人沈德潛所說:“歌行起步宜高唱而入,有‘黃河落天走東海之勢’。”
1.直接點題,簡潔明快
這是許多演說家通常愛用的一種方式,它不僅直截了當地交代演講題目及演講的原因,吸引聽眾的注意,而且又可以引出下文,使人覺得自然、順暢。
例1魯迅先生的演講《少讀中國書,做好事之徒》的開頭:
今天我的講題是:《少讀中國書,做好事之徒》。我來本校是搞國學研究工作的,是擔任中國文學史課的,論理應當勸大家埋首古籍,多讀中國書。但我在北京,就看到有人在主張讀經,提倡複古。來這裏後,又看見有些人老抱著《古文觀止》不放,這使我想到:與其多讀中國書,不如少讀中國書好。
在這段簡短的開場白裏,魯迅先生清楚明白地交代了自己的講題和為什麼要這樣講的原因,不轉彎抹角,自然引起了聽眾的注意,並且令人費思不解。魯迅的這個講題,正是他此次演講的中心論點,從這裏演說開去,順理成章,過渡自然,使得整個演講節奏緊湊有力。教授中國文學的導師竟然主張少讀中國書,這與常理明顯相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怪事?聽眾懷著這種疑問,就感到非聽下去不可了。
例2英國19世紀著名科學家赫胥黎1883年在英國皇家年會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科學》的演講的開頭:首先我要感謝你們以仁慈及欣賞的態度來接受我的演講題——科學,我用它來祝賀你們身體健康,而且當我聽到這個講題是一個類似這種會議所提議的時候,我更感謝不盡,因為近幾年來我發現一個日趨強大的傾向,有些被戲稱生於未有科學時代的人,都視科學為一股入侵的勢力,並認為如果科學大行其道的話,將會把所有的其他行業逐出宇宙。我想一定有很多人把我們這個時代的新興的科學視為是由現代化思想之海中冒起的海怪,其目的是為了要毀掉藝術。所以呢,這位希臘神話中殺死海怪的英雄,會借著作家的筆或編輯的文章,來發泄其不滿,並隨時要殺掉這隻科學的海龍。諸位先生啊!我倒希望這位英雄能把海龍想得好一點。(聽眾大笑)第一點,為了他自身的安全起見,因為海龍的頭很硬,顎很利,而過去它都能顯示出征服擋在其路的東西的能力;第二點,為了公正起見,就我所知,我可以向你們保證,這種動物如果你不去理它,它非常的溫和。(笑聲四起)至於它對藝術這位小姐又怎樣呢?它會表示出它最溫柔的尊敬,對她一無所求,除了看她快樂地成家,然後每年生下一大群我們四處都可看到的可愛的孩子。(歡呼聲四起)
演講者赫胥黎以熱誠和謙遜的言辭亮出了講題,並圍繞對科學的認識,委婉含蓄地批判了錯誤可笑的傾向,接著又使用生動的比喻,寓說理於形象之中,使人耳目一新。他在幽默詼諧的談笑的同時,又恰當使用邏輯方法,論證了科學與藝術的辯證關係,闡述了獨到的見解,使得聽眾在輕鬆愉悅之中受到啟發和鼓舞。
例3演講家餘德馨的《受騙的“上帝”》的演講開頭:
我演講的題目是:受騙的“上帝”。這可是個離經叛道的題目。說它“離經”,是因為在信教的人看來,聖經明明白白地寫著,一切是上帝創造的,上帝又怎能受騙呢?說它“叛道”,是因為唯物主義的觀點是: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又哪來上帝?更哪來受騙的上帝呢?不!“上帝”是有的,“上帝”就是你、我、他。有一句名言:“顧客是上帝”。我們每個人,一生下來都必然是消費者,也就是直接或間接的顧客,因此,我們大家都是上帝——當然,這個“上帝”是打引號的,不然我在這兒就成了牧師布道了。
好,現在我來談談咱們消費者作為“上帝”的受騙情景吧!
演講者首先直接點明講題,接著從“離經叛道”生發開去,進而把至高無上的上帝和顧客是“上帝”聯係起來,再自然過渡到正文揭示消費者上當受騙的情景。這種直接點題、破題的方法,簡潔明快,饒有趣味,過渡也十分自然。明明是倍受尊重的上帝卻偏偏上當受騙,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怪事?這個問題對聽眾是有很大吸引力的,人們不能不急切地等待下文。這不但調動了聽眾的情緒,也活躍了人們的思維。
例4青年演講者鄭智勇的《“球運”和“國運”》的演講開頭:我演講的題目是:“球運”和“國運”。在座的年輕人還記得第9屆世界女子籃球錦標賽上中國隊和美國隊的一場比賽嗎?離終場還有70秒時間的時候,中國隊領先3個球,但是由於中國隊比賽經驗不足,致使美國隊反敗為勝。當時外國報紙惋惜地評論:“中國隊球運不佳。”國內的球迷們也麵麵相覷,長籲短歎:“唉,中國女籃姑娘球運不好!”這樣看來,打球似乎有“球運”。
究竟有沒有“球運”這個東西?客觀地說,應該是有的,但它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額骨頭高”,靠碰運氣碰來的。它來自運動員流血流汗、奮力拚搏的刻苦訓練;它來自教練員運籌帷幄、叱吒風雲的英明指揮;它來自技術和體力的巧妙結合;它來自天時、地利、人和;……
這個開頭入題簡便輕巧,毫無拖拉繁雜之感。他從中國女籃球賽本不該輸、結果卻痛敗的這個事例,引出報紙和球迷對“球運”的感歎,然後客觀、辯證地闡明自己的見解,自然而然地引入演講正文,顯得流暢順達,使人愉悅,好像身臨悠悠流淌的清溪,興致倍增,為之吸引。應該說這個演講開頭是很成功的。
2.開宗明義,直撲主旨
開宗明義,直接揭示主旨,這是演講中比較常見的又一種開頭的方法。其特點是,不落老套路,不拖泥帶水,不轉彎抹角,使聽眾一下就能領悟出演講的宗旨,引起關注。
在當代一些青年演講者中,許多人都喜歡在開場白中運用開門見山、開宗明義的方式,以此打開演講的局麵。
例1有位“白衣戰士”泮月娥,在她《完成一個美的命題》的演講中,就有過這樣一次成功的嚐試:您生過病、住過院嗎?或到醫院探視過生病的親人和朋友嗎?我想一定有過這種時候。那麼您一定會注意到那裏的環境是那樣的整潔、安靜,一切又是那樣的井井有條。身穿白衣的護士們從一張病床走到另一張病床,按照醫生的指示護理著病人。她們盡可能使病人生活得舒服,盡可能解除病人的痛苦。我就是做這種工作的一名護士。
也許哪位朋友要問:當今是改革的時代,你怎麼選擇了從事護士工作的小人物做你演講的主題呢?護士的工作太枯燥了呀?是啊,護士,平凡的崗位,平凡的職業,平凡的工作。可是,我今天就要站在這個講台上要一鳴驚人地讓大家重新認識我們!我要講的是,我們護士的職業是在完成人的生命中一個美的命題。
這是一篇熱情讚美護士職業偉大、神聖,謳歌護士心靈美好、情操高尚的演講詞。在開場白中,她先用兩個設問,將本人和自身的工作情境在聽眾麵前“亮相”,使人獲得親切的快感;然後再來一次設問,理直氣壯地闡明主旨,使人為之一震,對她要表述的“美的命題”刮目相看,並且油然起敬。這樣簡潔明快的開頭方式,自然獲得了預期的效果。
例2我們再來看看一位科技工作者的演講,題目是《改革麵臨著傳統意識的深層突破》。其開頭也是用開宗明義的方法。每一個冷靜的同誌都會發現,我們的改革盡管是勢在必行,但總是步履艱難。比如我,現在有五大攤子——教學、科研、行政、技術開發和社會活動。看上去相輔相成,似乎運轉得很好。也沒有人公開站出來,說不能改革。但是,每幹一件事情總是有來自四麵八方的無形阻力。各種調查接二連三,流言蜚語此起彼伏。我感受到了阻力和壓力,但又找不到對手,仿佛像唐·吉訶德大戰風車。後來,我漸漸發現了,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積澱了一層厚厚的汙垢,形成了穩固的“潛結構”,這就是傳統意識,要改變這種“潛結構”是非常艱難的,因為它已有悠久的曆史,可以說是根深蒂固了。但不改變的話,改革是無法深入持久地發展的。
演講沒有那些司空見慣的套語,直接亮出了改革的“步履艱難”的見解,接著用簡明流暢的語言,回顧了本人在改革中的經曆,終於發現了“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積澱了一層厚厚的汙垢,形成了穩固的‘潛結構’,這就是傳統意識”。進而深刻指出:要推動改革持久深入的發展,必須清除根深蒂固的傳統意識,這就把中心論點揭示出來,順利推進了全篇的演講。這種開頭的表現方法,簡潔明晰、真切自然,毫不拖泥帶水,很適合聽眾的心理需求。
3.名言警句,畫龍點睛
在演說中引用名言是利用了人們崇拜名人的心理,而且,名言一般是精粹洗煉而寓意深刻,它蘊含豐富的哲理和激情,有畫龍點睛的作用。陸機在《文賦》中說:“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科學家、思想家的哲理名言,是實踐經驗的總結,曆史經驗的概括,豐富生活的凝煉,人生奮進的指南。在演講開頭中,如能準確、恰當地直接引用哲理名言,不僅可以增加演說的理論分量,而且可以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
例1山東表年演講者王理,在《人貴有誌》的演講中的開頭一個人要有誌氣。法國生物學家巴斯德在18歲的時候寫過一段名言:工作隨著誌向走,成功隨著工作來,這是一定的規律。立誌、工作、成功是人類活動的三大要素。立誌是事業的大門,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在這旅程的盡頭,就有個成功在等待著你,來慶祝你的努力結果。
演講者首先就鮮明地把中心論點擺了出來,接著就是一段精彩名言的引述。這簡潔的開頭概括了立誌、工作、成功三者之間的辯證關係,說明立誌是前提,如果進不了立誌“大門”,就不可能持之以恒、堅韌不拔地工作,成功也就沒有希望。這個深刻的哲理,不僅為證實中心論點找到了強有力的依托,而且像一條看不見、摸不著的線,統攝著全篇演講內容。像這樣出色的開頭,很值得品味和借鑒。
例2吉林青年演講者劉勁鬆的《讓生命永遠有價值地燃燒》的演說開頭朋友們:
我記得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講過這樣的話:“生命賦予我們一種巨大的和無限高貴的禮品,充滿著求知和鬥爭的誌向,充滿著希望和信心的青春。”是呀,青春,多麼美妙、親切的字眼,它曾激勵著多少青年人為使她更加閃光而努力地拚搏。
今天,當我準備參加這樣一個主題演講會時,我感到自己的心猛然間受到了一種強烈的震動,似乎還從未有像今天這樣如此清晰地感覺到:我已經走到了生命之中最可寶貴的輝煌燦爛的裏程。
這是一個充滿青春氣息和青春活力的開頭。演講者把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作為起點,並從這個特殊的“禮品”上生發開去,點明了“要為青春更加閃光而努力拚搏”的主旨,引用中述理,述理中抒懷,仿佛在聽眾的心中點燃了一把火,在聽眾眼前亮起了一盞燈,使人感到格外清新和振奮。有這樣出色的開場白,整個演講也就成功了一半。
例3青年演講者謝寧在《未來的中國》演講中的開頭
“中國!一個巨人在那裏沉睡。讓他睡吧,因為他一醒來,就會撼動世界。”這是一百多年前,那位曾經橫掃歐洲大陸,企圖稱霸全球的拿破侖說過的一句話。在我們的民族還處在沉睡狀態中的時候,就已經有一些西方的有識之士在密切地關注著我們這個東方巨人的動向了。到了19世紀末,又有一位英國的預言家預言,說未來世界將出現三個世界性的大國,這將是美國、俄國和中國。能夠在19世紀有這樣的看法,應該說是很有些曆史眼光的。到了當代,特別是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持這類觀點的人更多了,看法也更明確了。有不少人認為,19世紀是英國人的世紀,20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那麼21世紀將是中國人的世紀。當代持這種看法的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個人是美國前總統尼克鬆。幾年前,尼克鬆出版了一本名叫《真正的戰爭》的書,其中有一章題為《覺醒中的巨人》,是專門講中國問題的,尼克鬆寫道:“中國現在正在覺醒中,它可能不久就要撼動世界。”他又寫道:“在20世紀的最後幾十年能夠決定世界力量的對比,而在21世紀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強大國家的那個國家,將是中國。”
這是一篇縱情謳歌中國必將實現四個現代化的議論演講,中心點在於呼喚青年一代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努力奮鬥。為了說明未來中國必將崛起的論點,他沒有直接用自己的話說明,而是在開場白中,借用法國統帥拿破侖的名言,英國政治家的科學預言,美國前總統尼克鬆的著述,極好地證實了中心論點,這無疑是典型而有說服力的,這一組名家名言給人一種無容置辯的氣勢,不僅為證實論題提供了可靠的根據,而且大大加重了議論的理論分量。這樣的開頭,實在是精妙之至。
例4《解放軍畫報》記者李前光的《在血與火的征途》的演講的開場白80年代被一些人稱為迪斯科的時代。有人說,這一代人受著金錢的汙染,是貪吃貪玩的一代,是頹廢的一代。是這樣嗎?這些年來我一直在思索、探討,但是始終沒能找到一個滿意的答案。就在前不久,我在雲南老山前線的貓耳洞裏,在那硝煙彌漫的炮火聲中,在那倒在血泊裏的烈士屍體旁,我找到了答案。
這個開場白的構思還是很新奇精巧的,演講者首先拿出日常人們指責青年中一些消極現象的流行語言,再談到自己不能苟同的矛盾、思考,然後用雲南老山前線親眼所見到的英雄們的光輝壯舉,對流行話語給以否定,顯得十分有力。加之演講者情真意切,激發了情感的波瀾,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例5有位演講者在《“人到中年萬事休”嗎?》的演講中,是這樣開頭的:“人到中年萬事休”。這句話過去有人愛說,現在也有人愛說。尤其是像我這樣在“文化大革命”中蹉跎了大好光陰,而今已步入中年的人,那就更愛說。
“人到中年萬事休”。這句話細想起來,也有點道理。人一旦步入中年,走的是下坡路啊,肩上的擔子逐漸在加重,上有父母,下有獨生子女,單位上的工作,孩子的功課,父母的病痛等等。當把這些瑣碎的、又像件件都少不了的事情忙下來,人也早已睡意朦朧了。這時候,癱坐在藤椅上,真是不由人不長歎一聲:“唉,人到中年萬事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