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培養孩子的自信心(1 / 3)

尊重孩子,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涉世之初,生活對孩子而言就是一片未曾開墾的處女地。他們所需要的是一份拓荒者的勇氣與自信,而不是畏縮者的恐懼與膽怯。充滿自信的孩子,處世樂觀進取,做事主動、積極,勇於嚐試,敢於麵對挑戰;相反,孩子如果缺乏自信心,那麼他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態度往往是退縮、畏怯、悲觀、被動,不善與人交際,不敢嚐試新鮮事物,凡事依賴他人。然而,許多家長卻常常忽視孩子自信心的培養。他們過多地幹涉孩子的決定,從穿衣戴帽,到擇朋交友,家長都要親自“指導”:“這樣不行!”,“那樣不好!”,“應該這樣,而不該那樣!”凡此種種,向孩子灌輸的信息就是:“你不行,不懂,必須聽我的。”其實,更多的時候,孩子需要父母充當參謀者而非決策人;需要一定的空間去成長,去自由發揮。如果父母過多地加以束縛,加以限製,就會剝奪掉孩子們自我學習、自我發展的機會,同時也剝奪了他們的自立、信心以及日後的成功。身為父母,應該對孩子多一份鼓勵,少一點嗬斥;多一份自由,少一點束縛;多一份信賴,少一點猜疑。隻要孩子擁有了自信,他便會擁有成功的人生。

1.謙虛不一定使人成功用鼓勵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接受鼓勵而產生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成長內容,是我們父母應時刻關注的步驟。生活中我們經常碰到這樣的情景:小潘妮4歲,一天她的媽媽買回了日用品,正在廚房打開冰箱,把雞蛋放在冰箱裏。小潘妮本來跪在廚房桌子上看著媽媽把買來的食品拿走,當媽媽把放雞蛋的盒子從冰箱裏拿出來放在桌子上,然後把雞蛋從買來的食品袋中拿出來,潘妮便伸出手去抓盒子,也想幫著把雞蛋放到雞蛋盒裏,“別動!潘妮,”媽媽大聲叫道,“你會打碎它們的,最好讓我來做這個。親愛的,等到你長大一點兒再來幫忙好嗎?”媽媽無意中打擊了潘妮的自信心。她所得到的印象是她太小了,根本不可能做這樣的事情。由此及它,潘妮會放棄許多努力,乖乖地等待“大一點兒”這個時刻到來。其實一個4歲的小孩兒,隻要她小心,是可以把雞蛋放好的。如果我們看到孩子完成這項工作以後,臉上是多麼興奮地發著光,我們就會懂得這一點一滴對增長孩子的自信心是多麼重要!

在孩子的出生階段,在嬰兒的幼年時期,麵對著大千世界,他們常常感到束手無策。但是,隨著成長,他們仍然有勇氣進行各種嚐試,學習各種方法,以使自己適應,使自己能夠融入這個世界中。但是在這個時候,我們成年人往往無意之中給他們設置了許多障礙,而不是幫助他們。我們這樣做的根本原因是不相信他們的能力。在我們的意識中已形成一定的偏見,如認為隻有在某一個年齡階段,才能做某一種事情。比如一個2歲的孩子,如果幫助我們收拾桌子,當他手中拿到一個盤子的時候,媽媽會很快地說:“不要動它,你會打碎它的。”這樣你可以保存好那個盤子,但是你的舉動在他的信心上投下了陰影,而且推遲了他的某種能力的發展,或許你阻止了一個小天才的產生。大人們常常不經心地向孩子們展示自己多麼有能力、有魄力、有氣力。我們的每一句話,像“你怎麼把房間搞得這麼亂”,“你怎麼把衣服穿反了”這類話,都會向孩子們顯示他們是多麼的無能,是多麼的缺乏經驗。我們這麼做就會使他們慢慢地失去了信心,失去了自己努力去探索、去追求、去鍛煉自己的自覺性,忘記隻有通過各種鍛煉和闖蕩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作為家長我們常常有一種先入為主的概念,認為孩子到了某種年齡,才能做某種事情,否則的話,他就是太小,太缺乏能力,不能做這類事情。但是往往孩子在那個時刻是可以做得很好的,但是我們卻人為地推遲了他學會本領的時間。而且最關鍵的是我們的這種做法,會使孩子失去自信,懷疑自己的能力,減弱他們的進取心。這種消極因素將會對孩子的一生都有影響。

孩子在試著做事情時,難免要犯錯誤,這時做家長的要避免用言語或行為向孩子表明他是個失敗者。不能在孩子頭腦中留下他是“笨蛋”的印象。在我們的腦子裏,我們必須清楚,做一件事情失敗了隻是說明這個孩子缺乏技巧,這種技巧有時是因為父母沒有很認真地傳授,而絲毫不該影響孩子本身的價值。我們應該培養孩子敢於犯錯誤,敢於失敗,同時並不降低他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力。孩子和成人一樣要有勇氣去犯錯誤、去糾正和改正錯誤。敢於犯錯誤和改正錯誤是同樣珍貴的。對於家長來講,我們自己就不能泄氣或失去信心。要想鼓勵孩子最重要的兩條是:第一,不要諷刺他們,使他們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第二,不要過分地讚揚他們,以免產生驕傲情緒。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要顧及到一點:不要使孩子失去對自己的信心。同時我們還要知道,如何去鼓勵孩子的自信心。

學會適時鼓勵孩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一個做家長的都要仔細地研究與思考,如何去鼓勵孩子,養成經常反思的習慣。孩子的自信程度是表現在他的行為中的,如果孩子缺乏對自己能力的自信,對自己價值的信任,那麼他所表現出來的就是缺乏效率、缺乏積極主動性,他不會通過積極參與和貢獻,來尋找自己的歸屬感。沒有自信的孩子會很輕易地放棄任何努力,表現出自己是無用的,而且有時還故意做出逆其道而行之的事情,這樣做的原因是他認為自己是無能的,不能做出任何有意義的貢獻,是沒有價值的,那麼還不如做些惱人的具體事情起碼能得到別人的注意。家長主觀而不問青紅皂白隨意訓斥或打罵孩子,是最容易挫傷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鼓勵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一過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能讓孩子得到一種自我滿足,即自尊感和成功感。

要發現鼓勵孩子的最有效的方法,最重要的一點是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透徹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特點,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方法也是不同的,這就需要我們的家長花時間去找到這種不同處。鼓勵孩子,樹立他們的自信心,使孩子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而不是終日懷疑自己,懷疑自己的能力與價值。有自信的孩子,不需要別人來評價自己的好壞。我們應當鼓勵孩子將幸福掌握在自己之手,相信成功是自己努力的結果。給孩子們機會讓他們自行選擇、決定,使之看到正確結果,這才是最好的培養自信心的正確辦法。

從根本上鼓勵孩子的自信心,應幫助他們發現自己對周圍的環境以及整個大局勢能夠做出多少貢獻,由此找出自己的位置和重要性。我們講述這些道理就是想讓所有關心下一代的人們有意幫助孩子使他們懂得他們是整個社會集體的一分子,他們所做的一切都與整個社會息息相關。他們可以做出貢獻,可以與別人合作,可以參與,可以幫助他們使人變得更好。鼓勵的重點側重於使孩子認識到自己是集體的一部分,是隊伍的一部分,是家庭的一部分;而讚揚更側重於個人,個體本身。用鼓勵的方法,我們可以教育孩子人生的真正樂趣在於使我們的周圍感覺到我們的存在,由於我們的存在而變得更好;鼓勵使孩子認識到,他們無須變成一個完美無缺的孩子,隻要他們肯於嚐試,他們就會感覺到無窮的樂趣,這樣才能塑造成完整無缺的自我意識。

美國公眾教育中,有一個日益壯大的趨勢就是要建立各種各樣的課程與活動,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大多數教師都同意幫助學生建立自信、自尊,這是最重要的教育人的一個方麵。無論大人還是小孩在失敗的時候,常常會對自己說:“你看,這下可徹底摔了一個大跟頭。”或者說:“你看,你做不了這件事吧!”或者是“你真是笨蛋,怪不得沒有人喜歡你。”而我們用鼓勵法教育成長起來的孩子們,卻應該學會接受失敗和錯誤,並使其成為做人的一部分。他們應該習慣對自己說:“這次我失敗了,但我還有另外的機會。我知道我是可以成功的,下次我一定要努力。每一個人都會犯錯誤的,我的朋友懂得那些,他們仍會喜歡我的。”有這種自信心的支持,我們的孩子才能做到百折不撓、自強不息。

對孩子的進步視而不見而不去適時加以鼓勵,是培養孩子自信心的大敵,並最終可能導致孩子一事無成。

2.孩子感到“自己不如別人”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家長應及時幫助孩子樹立信心,克服自卑

9歲的倩倩自尊心特別強,以至於到了一種自卑的地步。相貌不夠出眾,她覺得自卑,認為不會有人喜歡她;成績不算突出,她也自卑,認為老師會討厭她;她為體育課成績自卑;為自己某天穿的衣服不夠好看自卑。總之倩倩為一切有理由自卑的事情而自卑。所以,她不喜歡說話,不喜歡笑,逃避媽媽的關心,常常一個人默默地關在房間裏,最終,在一個陰暗的黃昏,她獨自爬上高樓的十三層,縱身跳了下去……自卑是一種性格上的缺陷,來源於心理學上的一種消極自我暗示,表現為對個人能力和品質偏低的評價。產生自卑感的人常常膽小、怯懦、孤獨、沉默,不喜歡交際,缺少知己,活動能力差,進取心不強,更多地考慮自我,對人不夠熱情,經常回避群體活動,缺乏自信心。自卑感強的人,很難做出成績。人小的時期,正是學習功課、掌握知識的重要時期,此時如果產生自卑感,對於孩子的成長是十分不利的。因此,作為媽媽對孩子從小就要培養自信心,克服其自卑感。

孩子自卑感的產生,一般有以下幾個原因:目標定的過高,如考試失誤等接連遭到失敗或挫折的打擊;與他人相比在某些方麵存在劣勢,包括某些生理、心理缺陷等,以致造成不良的自我暗示、群體的消極暗示,等等。克服自卑感,要根據這些不同的原因,對症下藥,以便解決問題。

要孩子克服自卑感,首先媽媽自己要有自信心,媽媽要告訴孩子,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不管是身體方麵還是其他方麵,要讓孩子揚長避短。媽媽要多鼓勵孩子。美國參議員艾摩·湯瑪斯,在小時候因身體原因,就有著較強的自卑感。他的媽媽這樣說過:“……兒子,你的身體不太好,你可以用你的頭腦為生,用自己的良好語言表達能力、宣傳鼓動的力量……”因此,艾摩在媽媽的教育下,避開了身體上的劣勢,克服了自卑感,終於獲得了成功。

媽媽可以用事實幫助孩子克服自卑感,增強自信心,從而使孩子健康成長。許多人都有著自己的缺陷,都會產生自卑感,關鍵要能夠克服自卑感。俄國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曾為自己其貌不揚而自卑。據說,從孩子時起,他就對自己的容貌十分敏感。他感到苦惱,像自己這麼醜的人,可能一輩子也不會取得成功。他的眼睛不但小而且還是凹進去的,前額窄,嘴唇厚,鼻子像大蒜頭一樣,耳朵大得令人吃驚,打個比方來說,好像是一個大猩猩。他上學時,老師對他的評價不高,說他哪方麵都不行。但他沒有自卑,不被不良評價所影響,揚長避短,最後終於寫出了《安娜·卡列尼娜》等文學名著,成為世界級的文學大師。

亞裏士多德、達爾文、伊索、拿破侖都有口吃病,亞曆山大、莫紮特、貝多芬、拜倫都因身體佝僂、口吃、身材矮小、耳聾等而產生過自卑感,但他們不因此而灰心,不喪失生活的勇氣。他們堅定了成就大業的信心,結果都取得了成功。如果他們克服不了自卑感,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愛因斯坦在校時被稱為不愛學習的孩子;愛迪生的綽號叫笨蛋,是學習劣等生;拿破侖的學習成績曾排在第42位;丘吉爾則兩次大考落榜。但他們並沒有因此而自卑,恰恰相反,他們最終都取得了成功。

有自卑感的孩子是很難健康成長的,媽媽要給孩子應有的愛,令孩子感到安全和溫暖,幫助孩子克服自卑,倘若問題很嚴重,應及早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防患於未然。

3.同美國孩子相比,為什麼中國孩子玩冒險遊戲的很少

在美國,很多孩子喜歡玩滑板遊戲,在街道兩旁,廣場的水泥路麵上,常常有美國孩子衝來撞去,在幾尺高的台階上躍上躍下,令人不禁為他們的安全捏一把汗。有趣的是,在這些玩滑板的孩子中,中國血統的孩子很少,原因是什麼呢?玩滑板需要技巧,需要膽量,因為它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同樣在美國長大,為什麼中國血統的孩子玩這些冒險遊戲的很少呢?追本溯源,原因在中國家庭的傳統意識上。許多中國家長認為這種遊戲太危險,很容易摔斷四肢,因而不鼓勵孩子玩。雖然這種遊戲對孩子的膽量是一種挑戰與訓練,但中國家長還是認為冒這種風險去讓孩子獲取膽量不值得,保險係數低。家長們的這種看法對孩子有很大影響,使孩子對這種運動的畏縮情緒增強。這種對身體的過度保護而帶來的性格上的膽怯的缺陷,其實比一些不嚴重的外傷更具有危害性,而且這種性格上的傷害將是終身的。外傷會很快痊愈,性格軟弱卻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我們當然不鼓勵孩子隨意冒險,這裏有一個界限問題。但鼓勵孩子有一定冒險精神,培養一種克服膽怯的勇氣和與別人一比高低的信心,卻是十分重要的。許多體育運動都具有培養孩子勇氣、信心及冒險精神的特性,鼓勵孩子積極參加有挑戰性的運動,無疑會對孩子將來的人生發展帶來很大的益處。

長期以來,在知識的培育上我們的家長普遍對孩子灌輸太多。灌輸作為一種教育方式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不僅在對知識傳輸的有效性上,更主要的是對孩子的自信心有很大束縛作用。對孩子求知的疑問,很多家長常常持有這樣一種態度:“你還小,懂什麼?讓我來教你,你照我說的去做。”這種態度的根據在於我們對孩子的知識、智力水平的錯誤評價。我們常常低估孩子自我觀察與學習的能力,因而經常為孩子的出人意料的聰明舉動感到驚訝。但在我們的家長讚歎自己的孩子聰明的同時,仍不能打破成見,以客觀的眼光去發現孩子的智慧,而是沉醉於自己的導師地位,凡是在自己以為有一些知識的領域,對孩子的觀點大加鞭撻,橫加修改,一定要納入自己的思維模式才解釋為正確,哪裏知道我們的孩子聰明得很,尤其由於沒有被既定的理論與觀點“點撥”過,他們思路開闊,常對事物有驚人的理解與洞察力,有時顯示出比我們成年人高明得多的見解。隻可惜我們的家長並無心去思考孩子的意見,不準備接受孩子的認識有比我們高超之處這一事實,在迫使孩子們接受我們的觀點的同時,大大地打擊了他們主動探索世界奧秘的積極性和自信心。總的來講,我們不喜歡孩子有太多的問題,因為我們也不知道答案。我們喜歡做的是買一本大全,照書上讀,照書上做,一書定音,懶得費腦子去和孩子一步步地探索並找出問題的答案。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最簡單的用一句話可以駁回的便是“你怎麼有這麼多問題?有什麼用?”一語蔽之,既掩蓋了自己不知答案的窘境,又省去了沒完沒了的麻煩。而對孩子來講,大多數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寧可費許多周折送孩子上這個班那個學,以便開發智力,但在日常生活中卻毫不在意地駁回他們的觸角,而不是坦然地承認自己不知答案,或表示要共同探討或提供其他尋找答案的途徑。

在美國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許多的課題選擇機會,要求學生自擇題目,自組程序,到圖書館、試驗室和博物館做調研,完成課題研究,而在家庭中,父母也盡量提供機會,幫助孩子自己解答問題。這兩種教育的效果區別是很明顯的。中國有些留學生在美國學習幾乎都遇到一個問題,當指導老師要求研究生自選題目時,會束手無策。這裏顯示了不同教育理論所導致的差別。我們希望自己的後代是有頭腦,會獨立思考的人才,但沒有自信心的支持,很難培養出真正獨立、有開拓精神的人才。

鼓勵孩子有一定冒險精神,有克服膽怯的勇氣,有與別人一比高低的信心,對孩子將來的人生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4.孩子的確需要保護,然而過度的保護會使孩子喪失自信

5歲的莎莎,在離家兩條街的小公園裏玩,她媽媽坐在一旁看著她。莎莎瘦瘦的,高高的,非常的安靜。她慢慢地把沙子從一隻手上倒在另一隻手上,忽然莎莎說:“我可以不可以坐秋千呢?”“如果你喜歡”,媽媽回答,“讓我拉著你的手,這樣你不會被傷著。”莎莎站起來,拉著媽媽的手,媽媽又說:“我們要非常地小心,從後麵繞過去,這樣我們不會被別的秋千碰傷。”媽媽一邊說一邊拉著她,走向秋千。莎莎坐在秋千上,媽媽說:“要不要我來推你?”莎莎說:“能不能讓我自己來?”“不行,那樣你會掉下來的。還是我來推你的好,你現在坐好了,抓緊。”莎莎非常安靜地坐著,牢牢地抓著秋千,媽媽推著她,很快莎莎覺得厭倦了,就從椅子上滑了下來,“小心!親愛的。”媽媽一邊說一邊很快地拉住了她的手,“我真耽心你被蕩來蕩去的秋千打倒。”莎莎站在那裏,看著其他的小孩在上麵蕩來蕩去。媽媽領著她走過了單杠,她轉過身又看見有些小孩在單杠上翻騰,翻轉過來,然後又倒掛在單杠上,“讓我試試,媽媽。”“不,莎莎,那樣太危險了,還是去坐滑梯吧。慢慢走上去,小心不要摔著,我要在底下接著你。”莎莎慢慢地、小心翼翼地爬上了滑梯。她坐下,慢慢地往前蹭一蹭,坐到了滑梯邊上,兩隻手緊緊抓住滑梯的扶手,“等一等!等其他的孩子滑完了,要不他們會撞到你的。好了,你現在可以滑下來了。”滑了幾次滑梯,莎莎說:“我想回家了,我累了。”她拉著媽媽的手慢慢地回家去。整個過程中,莎莎從來沒有大聲叫過,沒有放開嗓子笑過,沒有跑,也沒有跳過,因為她玩得並不開心。莎莎的媽媽對她過分的保護,以致莎莎失去了對自己的信心。媽媽害怕莎莎會傷著,所以讓她這個要小心,那個也要小心,不要做這個,也不能做那個,失去自信心的莎莎感到這樣玩起來真沒勁,總是在媽媽的監控之下,每一次都要得到媽媽的許可。什麼時候能夠單獨和小朋友們玩,不讓媽媽跟著呢?在媽媽的眼中,帶孩子出去玩,已滿足了她的要求,而且玩了幾種花樣,又對孩子進行了保護,孩子一點也沒被磕碰著,這樣似乎自己舒了一口氣,也好像對她的父親有了一個交代,並且覺得在陪莎莎玩的過程中,教了她不少東西,因為自己在不停地關照、嗬護,以至於說得太多,自己都覺得有些嘮叨了。總之,媽媽認為自己盡到了責任。然而,正是媽媽這樣的無微不至的“關心”和保護,使得許多像莎莎一樣的孩子逐漸失去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