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應怎樣看待孩子的學習(1 / 3)

家長應怎樣看待孩子的學習

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業有成,事業有成,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因此許多家長傾其所有,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錢財,對孩子的教育進行投資,對孩子的學習嚴格要求,特別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本應無可非議,然而,有些父母卻走上了極端,他們太過份地看重了孩子的學習成績,以至於產生了許多負麵的消極的影響,甚至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產生了危害。由於父母對孩子的學習成績過分苛求,有些孩子離家出走;由於父母片麵地看重孩子成績單上的分數,有些孩子高分低能;由於父母忽視對孩子學習興趣的培養,有些孩子厭學逃課。

……古人雲:“子不教,父之過。”身為父母,我們需要進行反思。讓我們擺正對待孩子學習的態度,根據素質教育的原則,激勵他們,而不是驅使他們;培養他們,而不是扼殺他們;給他們自由呼吸的空間,而不是束縛他們。惟有此,才能培育出健康而成功的新一代!

1.孩子出走悲劇的發生,源於家長對她學習成績的苛求

20世紀70年代末出生的我國這一代獨生子女,其家長不少是那“被耽誤了的一代”,當年的“上山下鄉”風潮使他們失去了輝煌的機會。於是,不少人便將人生價值的籌碼不可更改地壓在了自己的子女身上。“你要為我爭氣啊,孩子!”“你沒考上大學真丟我的臉!”相當多的中國父母都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產,像口袋裏的東西一樣,可以任由自己的意識來支配。有人說,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理論在中國是不適用的,因為在這個理論的五個層麵中,並不包括子女是否“成功”這一層麵。而在中國,成功的父母,會因不出色的孩子感到恥辱;而不成功的父母,反倒更缺乏寬容,他們把子女成功,當作自己成功的最後賭注。在這種思想支配下慘烈的故事便在我們生活中不可避免地發生了:“你要是考不進市重點,我就抹脖子!”這是一位母親大人在對女兒恐嚇。性格開朗、活潑大方的女兒終於如願以償考進了重點中學,母親以百般的寵愛善待她,因為女兒替娘爭了光。“你必須在全班考第一。”顯然,母親的籌碼在升值。看來家長對子女的期望不會擱淺在一個水準。父母有勝人一籌的心理,兒女們就得拚命,漸漸,這位女兒臉上笑容在消失,焦躁與不安爬上了眉宇學習上她沒有成為全班第一,“期末考試成績要是達不到90分,我給你抹脖子!”母親威脅的口吻還是那樣堅決。終於有一天,女兒離家出走了。三天後,人們在近郊的一座橋下找到了她,這時的她,蓬頭垢麵、饑困交加……對於美國人來講,重要的是他們為孩子做了些什麼;對於中國人來講,重要的是孩子們為父母爭光了沒有。為了替父母爭光,孩子在寒暑假放棄休息,參加各種補習班;為了替父母爭光,聽覺欠佳,辨音能力低,也得勉強在家庭教師麵前學琴;為了替父母爭光,色弱的孩子在艱難地學習作畫。孩子考學校填報誌願必須是父母喜愛的專業,如果專業與父母心意不一,家長與子女關係頃刻反目。在一些父母看來,孩子是我生的,吃的、穿的、用的一切都是我供給的,你就得聽從我的安排,在父母“周密”的安排下,孩子的自我意識喪失了,自由不存在了,怨不得有的學生苦惱地說:“我們這些獨生子女看似家庭中的‘小太陽’,父母成天圍著我們轉,其實我們得無條件地服從父母的意誌,圍著父母轉。”

在我國,封建思想意識並沒隨著封建時代的消逝而遠去,家長本位的思想雖不如舊時代那樣盛行,但這個曆史的陰影卻一直在國人的心靈中徘徊並時時泛起。生活在現代的獨生子女也不得幸免,他們因是家中的“惟一”而獨受摧殘。

父母與子女是相互獨立的人,若父母一味地苛求子女,不切實際地要求子女按自己的意誌辦事,把子女變成實現自己理想的工具,隻會導致子女身心的畸形發展。學習成績對孩子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卻是孩子獨立完善的人格。

2.考分並非學生命根,家長應該冷靜看待孩子的成績單

在孩童時期,分發成績單的日子永遠顯得莊嚴肅穆,我總是緊張地屏住呼吸,從老師手中接過那份深具決定性的紙張,直到確定所有科目均優秀才鬆一口氣,仿佛自己的價值再度獲得專家或權威人士的肯定。我想,如果當時自己因意外喪失一條小命,那麼我親愛的父母至少可以驕傲地在我的墓碑上題字留念:此處長眠著一位學科全部優秀的學生體育科目除外。

坐在滿布灰塵的儲藏室裏,對於自己曾經擁有的優秀成績竟絲毫不覺得意,相反地隻感到一絲愧疚,這種感覺和我投身教育工作之後,對成績單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有關。我漸漸地認識了成績單的真麵貌,如今我並不認為阿拉伯數字的多寡或甲乙丙丁這些文字的偉大魔力足以顯示一個人的未來成就和失敗,說穿了,成績單原是一份極其簡略的學生在校生活報告而已。家長們對孩子的成績單常常反應過度,成績單上的評語隻不過是教師借以提醒家長的簡單附注,希望家長留意孩子並給予適當的輔導。至於分數不理想,則可能是孩子暫時的不適應,這是進入一所新學校、麵對新生活及新教學最可能遭受到的問題。光靠分數和評語並不能提供給家長足夠的訊息,如果家長能常和教師會談或保持聯係,或許能夠澄清家長對成績單抱著的某些錯誤看法。然而,家長多半對約談不甚積極,眼中看到的又隻是分數的表麵意義,並將分數高低視為成功的最佳評判標準,一旦達不到理想的水準便責怪起孩子或自己。

孩子漸漸長大後,成績單的重要性有增無減。一位媽媽談道:“就本地學校的評分製度而言,小學老師多以甲、乙、丙、丁記分,進入中學後則代之以阿拉伯數字,這對父母而言是相當重要的轉變。女兒初一的第一份成績單上曾經出現好幾科不及格,這無疑是晴天霹靂,孩子為此一路哭著回家,我自然無法接受這一事實,而孩子的父親則大發雷霆。”

多數教師認為,表現愈優良的孩子,其心中的壓力及憂慮也愈大。有位老師曾經要求學生自行評分,她說:“愈用功的學生給自己的評分愈低,他們表現得很賣力,且多半是完美主義者,對自身的期望也相當高。他們之所以給自己較低的分數,或許是因為如此才不致於在接到真的成績時覺得失望。相反地,有待努力的學生卻常給自己較高的評分,仿佛借此就能使心中的期望美夢成真。”

表現愈佳的孩子競爭性愈強,並且明白自己在班上的地位。他們不需分數作為激勵,卻明顯需要大人不斷的肯定與讚美。有些孩子因此要求老師在每一科試卷上記下評分,以確定老師對學生的印象。但是,過度依賴外界的肯定將阻礙孩子對自身價值的認識,為了博得“權威人士”的喜愛,孩子可能以諂媚或欺騙為手段,借以引起大人們的注意。

孩子進入高中階段後成績仿佛愈顯重要,父母此時對孩子的分數好壞顯得異常吹毛求疵,而高考成績尤其關係著孩子能否順利進入大學。國外的某些教育體製並無高考一關,高中生畢業後申請學校或工作時,大學的入學審核委員或求職處的雇主皆希望這些十七八歲的孩子除了學業之外,在領導、運動或課外活動上也有所表現。此外,誌願性的社區服務工作,或暑期及課外打工的經驗,也都在錄取與否的考慮範圍內。由此可見,學業成績並非至上,成績分數之外,確實還有許多寶貴的事物值得孩子們努力去追求和學習。

有位年輕的媽媽向談了她自己的感受,這對於其他的媽媽是會有一點啟發作用的。

她說:“我希望兒子將分數看淡些,他太在意別人對他的期望了,分數帶給他的壓力阻礙了他個人的成長。孩子的成績不錯,但成績好壞並不能顯示個人的創造力和想像力,而實際上,這後二者才彌足珍貴。”

“我試著和孩子討論課外的遊戲及活動,這些活動不具任何分數競爭的色彩。如果我和孩子有更多相處的時間,我願意帶孩子多做一些戶外的散步,收集一些花草,詢問一些科學性的問題,並讓他以不同於學校的創造性思考方式學習各種事物。”

“我是名職業婦女,能做的自然有限,但我將盡力拓展孩子對他自己的認識,他必須了解他不僅是名學生,更重要的是他還是個人。”

誠然,成績單是一種功能有限的教育工具,它僅僅負責喚起父母的警覺,提醒父母們尋求進一步有關孩子的詳盡訊息,鼓勵父母們和老師保持聯係並注意孩子的日常作息。成績單絕非萬能,它代表老師們的一些意見,這些意見僅僅反映孩子的部分生活實況,包括某些學業或在校的行為表現。成績單或許能反映孩子適應學校生活的能力,卻無法預測孩子未來的成就。有些孩子得天獨厚,可以駕輕就熟地適應學校生活並獲得優秀的成績,有些孩子則需經過一番奮鬥和掙紮。但是,好的成績未必能造就出優秀的孩子。就長遠來看,具有獨立性格、幽默特質及藝術或其他特異天分的孩子,有時反而可以過著豐盛美滿的人生。

成績單充其量隻是一份不完全的學習報告,如果盲目崇拜成績,可能因此而犧牲孩子的潛在天賦。勿因孩子的成績過低而否定孩子的一切;而在表揚孩子取得優秀成績的同時,別忘了嘉許那些成績單上看不到的良好特質。

3.興趣是求知之源,父母應該努力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小平是一位初中二年級的學生。

小學低年級時,他的學習成績一直不錯。但是五年級以後,他的學習成績就開始下降了,好不容易熬到升初中。

由於成績差,小平沒有考上重點初中。望子成龍的父母到處托人出高價將他送入市裏一所重點初中。

可是,小平卻不理會父母的一番苦心,學習勁頭提不起來,書讀得很吃力。

爸爸發現,小平學習不好並不是因為腦子笨,而是對學習不感興趣。

對於將來,小平也沒有很具體的打算。就目前的情形來看,他是那種“好吃懶做”的孩子。

小平經常是懶洋洋的,不像一位朝氣蓬勃的少年。惟一能令他興奮的是打遊戲機。

無論爸爸多麼苦口婆心、威逼利誘,小平都激不起學習的熱望。毛病出在哪兒呢?

通過初步分析,我們認為小平的毛病出在缺乏積極的興趣上。

所謂興趣,是力求認識、探究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由獲得這方麵的知識在情緒體驗上得到滿足而產生。

興趣的發展往往取決於才能。孩子能較快掌握的那種學習技能,往往會引起他極大的興趣。如果孩子能容易地解答數學題,那麼,他就比較樂意做題,因為解題的過程以及他在解題中取得的成果能給他帶來樂趣。

但是,在才能和愛好之間並不存在著必然的、直接的依存性。有的孩子也許正是對他收效最少的知識領域發生興趣。這樣的孩子往往具備探究的興趣。

興趣對孩子的個性形成起著重要作用。

興趣的性質影響著孩子對學校學習的態度,影響著孩子對今後學習方向和職業的選擇。

孩子的興趣越廣泛,他對學校課程的學習就會越好,他的眼界就越開闊,對某些學科就越能理解得全麵和透徹。

孩子的各種課外、校外的興趣活動也會促進孩子課內的活動。比如:喜歡閱讀文學作品,就可能對語文感興趣;喜歡植物,就可能對生物課感興趣;喜歡機器就可能對物理課感興趣等等。

孩子能否形成積極的、穩定的興趣是與父母的影響分不開的。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應該為孩子創造能夠培養興趣的良好環境和條件,並給予正確的引導。

為了激起孩子對閱讀的興趣,就必須首先給孩子朗讀作品,並且給孩子介紹適合他們的讀物。

為了激發孩子對物理的興趣,就要向孩子介紹各種有趣的現象,比如:摩擦生電;鞋底為什麼不是光的?蘋果為什麼往地下落?引發孩子思考的興趣。

小平的父母在這方麵做得不夠好。

首先,忽視對孩子各方麵的觀察和關注,忽視了孩子個性發展方麵的缺陷。

從例子中我們知道,小平在小學低年級時學習很好。正因為如此,家長被成績蒙蔽了,沒有及時培養孩子的學科興趣和課外興趣。

小平在低年級的好成績可以認為是來自外在刺激(家長的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和外在動機。但小學中高年級以後,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增強和自我評價能力的提高,這種外在刺激和外在學習動機漸漸失去它本身的魅力。這時如果沒有及時培養起對學習本身的興趣,孩子就會喪失學習的動力。

興趣是孩子執著於學習的內在動機。

興趣的培養不是一個自發的過程,家長和孩子都需努力。

因此,父母要記得以下幾點:

總原則:孩子的興趣越廣泛,他的精神世界就越豐富。

家長應成為孩子積極興趣的引路人。

具體做法如下:

(1)幫助孩子發展和形成能豐富其個性的有益愛好,如音樂、體育、閱讀、繪畫、探究等。

(2)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避免興趣的局限性。孩子興趣的單一會使他的知識貧乏並削弱其總體發展。但這並不排除孩子應該有主導的、中心興趣。

(3)強化那些偶然產生的有益興趣,並引導它得到健康發展。

(4)減弱、消除那些有礙孩子完成現階段學校功課的興趣和愛好。如:打遊戲機不僅浪費大量的時間,而且對孩子的身心發展不利,應該製止這種興趣的發展。

家庭教育的目的在於確定和發展孩子的能力和誌趣不僅在知識方麵,而且在性格方麵。

4.孩子學習知識的途徑有許多,家長應該清楚什麼途徑最重要

小鬆的爸爸工作很忙,經常出門在外。可他還是惦記著自己的兒子,於是經常給他帶回些兒童書籍。可是小鬆對這些書毫無興趣。爸爸就很納悶:為什麼鄰居家的孩子很喜歡讀書,而小鬆則對書沒有任何興趣呢?當然,孩子不願讀書的原因有許多,但許多原因是由於父母有意無意的錯誤引導而產生的。

在電視進入千家萬戶的今天,許多家長發現孩子很愛看卡通片,沉溺於電視節目中的孩子不吵也不鬧,於是有些父母竊以為喜,少了束縛,多了自由,也省了給孩子講童話、讀故事書的時間。孩子養成了愛看電視的習慣,到了上學年齡自然放不下,做父母的這時換了一副麵孔,常對孩子吼叫“你給我把電視關掉,看書去”,孩子的潛意識裏會以為“閱讀書籍隻是為了父母,”或者“不考試,幹嘛老看書”,父母可能未必意識到,自己在孩子年幼時不著力培養孩子愛學習的興趣,放縱孩子於電視機前,早已替孩子埋下不愛學習的種子。到這時,父母再怪他不自覺學習,用強迫、施加壓力的手段迫使孩子致力於學業,往往事倍功半。特別是有些孩子由於學習成績跟不上,自己花了功夫進步不大,父母卻在後麵一個勁地催促、加壓,要不就是種種關於成績不好將來會如何難辦的預言,再或者由於在非重點學校、非重點班學習,自卑感重,因害怕升不上好學校而成天發愁,校方為追求升學率,課程、作業一增再增,測驗、考試一個連著一個,學生覺得學習負擔重,學校生活沒有活力,一走進校門苦惱上心頭。家長、教師對他們“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名言教育變成巨大的包袱,似乎成績不好就是因為自己不好好努力。其實在大人的世界裏,並不是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得到相應的回報、成功,孩子們於內心深處早就感覺到了,但卻不得不按老師、家長們說的硬著頭皮去做。諸般因素之下,有些學生產生厭學心理,有的更直接,幹脆逃學在外。到這種程度,要疏導孩子的厭學心理,難度很大,家長、教師自然可以對孩子進行人生觀、成才觀教育,讓孩子明白一個人活著就要有理想,有毅力,擁有知識,掌握技藝,要有為社會做貢獻的理想,而理想是要花心血,付出代價才能實現的,人必須有刻苦發奮精神才能成才。同時讓孩子懂得社會是一個大係統,凡是有一定知識、具備一定技能的人都是不可或缺的、有價值的,引導孩子無論如何打好基礎,日後再按自己的興趣發展。還可注意讓孩子放下沉重的思想負擔,給他一定的自由,創造一個使孩子心情舒暢的環境,讓他按自己的願望恢複學習興趣等等,但所有這些畢竟是亡羊補牢的行為。

要想你的孩子自覺熱愛學習,對讀書抱有濃厚興趣,避免許多家庭因孩子的學習問題而產生種種衝突,導致家庭矛盾,耽誤孩子前程,父母完全可以采取未雨綢繆、先行一步的策略,這就是從孩子的幼年開始,就以科學的方法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從小開始給孩子念書。

你給孩子念書不必擔心太早,嬰兒從6個月開始熟悉聲音,開始對紙上的東西感興趣,盡管他們還不懂得內容,但隻要你給他們朗讀,就能使他們熟悉、喜歡你的聲音,為日後的教育打下良好基礎。

讓童話的魅力吸引兒童。

國外某大學曾以《90年代的童話故事》為題開展了一番調查,發現兒童很喜歡聽童話故事,也喜歡自己閱讀,主要是聽母親講,其次是聽爸爸、祖父母和其他親屬講。他們不僅喜歡聽新童話、新故事,即使那些父母講過幾十遍的故事他們也一樣愛聽。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們喜歡童話表明他們不願意當旁觀者,通過聽大人講故事和自己閱讀,孩子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按自己的方式參與、安排故事,並從中反映、分享他們的願望、擔憂。

童話對孩子而言魅力無窮,他們不僅會纏著大人講,也會嚐試自己閱讀,初步體驗閱讀學習的樂趣。

父母須養成大聲朗讀的習慣,注意抑揚頓挫,念來生動有趣。

高聲朗讀是對嬰兒表達感情的方式之一,隨著嬰兒的成長,嬰兒把高聲朗讀看成是一種安寧和安全的聲音,並把聲音同受到愛護和美好形象聯係起來。

朗讀的書籍範圍,開始時應是一些帶有幻想性的故事和有韻律的歌謠,這種讀物能吸引孩子,並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所選擇的書籍應具有文學性和長期閱讀價值,如《白雪公主》、《小紅帽》、《賣火柴的小女孩》、《睡美人》、《艾麗絲夢遊仙境》等,如果書的內容很長,像《西遊記》之類,則可分章節每天朗讀一段,但務必堅持到最後。

朗讀時應注意根據故事情節的輕重緩急,掌握朗讀節奏,在令人激動的時候,可讀得慢一些,以便創造一種引起兒童對故事情節發生興趣的氣氛。

美國前總統布什夫人芭芭拉在談到她的教學經驗時說:我給孩子念故事時,盡量不讓他們光坐在那裏聽。有時我會故意停頓下來,對孩子說:“現在你們猜又會發生什麼事呢?”遇到他們不熟悉的字眼,我會一一作出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