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記》

關於玄類到印度去的富有傳奇色彩的探險旅行,中國的讀者多是從《西遊記》這部著名的神魔小說中了解到的,特別是富有想象力的作家吳承恩塑造了唐僧的法力無邊的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的形象,把玄奘到西天取經的旅程賦予神秘的色彩。隻是現實中的玄奘和小說中的唐僧相去甚遠,旅行中的經曆更是大相徑庭,但是從《西遊記》的問世以及其曆久不衰的影響也可看出,玄奘當年赴印度旅行在社會上產生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絕不亞於20世紀阿波羅的登月旅行,或者探險號飛船的宇宙探險。

玄奘是隋末唐初人,602年生於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縣緱氏鎮)一個官吏家庭。他本名叫陳禕,12歲隨兄長陳素在洛陽淨土寺出家,法名為玄奘,因他是唐代有名的和尚,後來稱他唐僧,又尊稱三藏法師。

唐初,佛教內部派別甚多,對佛教教義的理解和解釋分歧甚大,長期爭論不休。玄奘為了鑽研佛經,和他的兄長捷和尚(陳素法名)曾到河南、四川、陝西、湖北、河北等地,向德高望重、學識淵博的高僧請教,成為國內有名的佛學家。但他仍深感要改變佛教界眾說紛紜的局麵,必須到佛家發祥地——印度去取得佛教經典。

由於唐初國內政局並不穩定,邊境也不安寧。尤其是西北邊境時常受到突厥族的騷擾,朝廷嚴厲限製百姓出境。玄奘曾向朝廷申請出國,到印度研究佛學,在這種情形下未能獲得批準。

玄奘並未放棄自己的打算。他一麵向外籍和尚學習西域和印度的語言文字,做好出國的準備,一麵耐心等待時機——唐貞觀元年(627年),他終於等到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這年,河南、甘肅一帶發生嚴重的饑荒,許多地方因自然災害顆粒無收。災民紛紛湧進首都長安和不少城鎮。為了緩和災情,更主要是為了減輕朝廷壓力,唐太宗發布命令允許災民易地就食,逃荒到年成好的地區,於是大批災民背井離鄉,外出逃荒。

玄奘獲悉這一情況,立即混入逃荒的饑民之中,偷偷離開長安,向甘肅方向前進。但是也許是他的知名度較高,朝廷很快獲悉玄奘企圖偷越國境的消息。

玄奘剛剛到達京州(今甘肅武威),一道緊急公文由長安追到涼州,命令涼州都督李大亮立即將玄奘扣留,並將他遣送回長安。但是消息被人泄露,玄奘在當地一個熱心的僧人協助下,日夜不停地逃出涼州關口,到達甘肅安西縣東南,即古代的瓜州。

瓜州刺史獨孤達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對遠道而來的玄奘熱情款待不說,還主動幫他打聽去印度的路線。玄奘在瓜州呆了一個多月,進行長途旅行的準備,當時遇到的最大困難是找不到一個向導。就在這裏,追捕玄奘的公文到達瓜州,獨孤達雖然並未為難玄奘,但也不敢挽留。玄奘焦慮萬分,這時有個名叫石槃陀的西域人,拜他為師,並自願護送他到邊界。玄奘轉憂為喜,買了馬匹,連夜出發了。

從瓜州向西,要渡過疏勒河和玉門關,沿途有5座烽火台,均有唐朝的邊防軍防守,對出入邊境的人檢查嚴格,如若未經允許越境則格殺勿論。

玄奘過疏勒河不久,石槃陀見路途遙遠,危險叢生,便中途變卦離開了玄奘,但是玄奘毅然一人策馬西行。他憑借著沙漠中的一堆堆人畜的白骨和駱駝馬匹的糞便為標誌,向大漠奔去。

在到達邊關的第一座烽火台時,玄奘被發現了,頓時一陣飛箭朝他襲來。玄奘無奈隻得從隱藏之處走出,向守衛邊關的士兵說明來曆和意圖。也巧,守衛烽火台的武官也是佛教徒,不但沒有扣留他,反而留他住宿,次日送他上路,並關照各烽火台為他放行。西行路上人為的障礙,到此總算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