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心理谘詢與人的心理素質的提高(1 / 3)

第五節 心理谘詢與人的心理素質的提高

我國正處於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建設的新階段,如何提高全民素質增強人們對現代社會的適應能力,是發展生產力,實現我國發展戰略目標的關鍵。人的素質涵蓋多個方麵:政治思想,道德品質,文化教養,業務水平,身體素質,更包括心理素質。身、心素質是其它各方麵素質提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身、心素質的提高是全麵提高人的素質的必需和重要環節。提高人的心理素質應著眼於對人身、心潛能的開發,發展個性心理優異特質,培養和發展開拓、創新、務實精神,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培養健康的情緒和優良意誌品質、良好的人際關係具有統一協調的行為等等。

心理谘詢是一項社會服務工作,它旨在通過語言、文字等媒介,傳遞心理衛生知識或心理調節的具體技術,給谘詢對象以啟發和幫助,從而提高他們的心理自主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提高或改善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心理健康提高人的心理素質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有關部門很少專門考慮和專門注意這一工作。無視或有悖心理健康的做法亦不鮮見。例如,有些學校和教師隻注重傳授知識,隻關心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升學率,而對學生的認識活動、情感、意誌和性格等心理品質的培養,以及他們心理上的需要,卻很少去考慮。人們在學習、工作、生活中遇有挫折不知道調節和控製情緒,往往是壓抑、驚恐、焦慮。凡此種種,舉不勝舉,說明人們要有心理衛生知識和心理調節的具體技術指導,心理谘詢十分必要。

心理谘詢的內容十分廣泛。幫助人們選擇職業,給青少年作升學指導;幫助人們調控情緒,增強意誌力,提高競技信心或應試信心;幫助青少年克服注意力渙散、記憶力下降、思維遲緩、想象力貧乏等。疏導改善人際關係,克服害羞、自卑、孤獨等;診斷和治療心理疾病;指導人們增進心理健康等等;給從事教育和管理工作人員傳授教學方法與管理經驗的信息,幫助改進教學與管理方法。

心理谘詢應由經過專門培訓的谘詢人員主持與組織,其形式十分多樣靈活。從谘詢對象的人數可分為個別谘詢和團體谘詢;從谘詢的途徑來看主要有門診谘詢、書信谘詢、電話谘詢、宣傳谘詢和現場谘詢等等。

可見,心理谘詢工作是提高人們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和切實手段。

心理谘詢作為一項社會服務工作,它的產生和發展是圍繞著提高和改善人心理素質的軌跡運行的。

心理谘詢真正達到係統化,成為一門學問,是與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緊密聯係的。生產的社會化、專門化推進了社會的發展。人們逐漸關注自身價值,要求尊重人的自身需要,發揮人的潛能。二十世紀的初隨著無產階級革命崛起,形成了對青年職業指導的潮流。作為職業指導者的先驅者之一的帕惠斯在1909年出版了《選擇職業》,對當時青年職業指導進行了較係統的理論闡述,指出職業的選擇必須與青年的興趣、能力、個性特點和客觀可能相結合。1905年心理測驗的興起和發展,又為心理谘詢提供了科學手段,推動了心理谘詢的發展。二十世紀三十年人末四十年代初,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很大,人們心理普遍難以適應,特別是如何在發展競爭中處好人際關係,在緊張的超強勞動中如何調適情緒,如何防治失業恐懼心理等等。人們對心理防治需要的急迫出現了“心理治療的年代。”代表人物美國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CRogeze)提出了患者中心的治療模式。此模式強調求詢者在谘詢和治療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和責任,十分重視求詢者自我意識的提高和自我決定能力的發揮。由於治療模式的影響,心理谘詢的重點由青年職業指導轉到對學習、生活適應特別是情緒障礙的診治,時到五、六十年代,隨著當代科學的發展,主要是信息革命、計算計出現與不斷更新。美國僅西歐經濟發達國家心理谘詢運用測量工具,實現了測量、診斷和指導的計算機化,大大提高了心理谘詢的效率。谘詢手段的現代化也為團體谘詢和大規模教育、教學提供了便利條件。

與世界上心理谘詢發生、發展至熱門的同時,心理谘詢在我國相當長時間處於空白狀態。這段時間從建國之初延續到七十年代。由於受前蘇聯的影響,排斥西方科技文化包括心理谘詢,至“四人幫”時期,左的思想路線崇尚空頭政治,對心理科學進行扼殺直到取消,心理谘詢也失去了生存的餘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圍繞著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對人才素質要求終於提到了議程。心理谘詢在社會和學校初露端睨,受到社會、特別是青少年的歡迎。目前,一些大中城市悄然興起的心理谘詢熱表明了心理谘詢作為提高人們心理素質的一項社會服務工作人們需要它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