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看心理醫生不是醜事(1 / 1)

中國人:看心理醫生不是醜事

說到保健,一般人都會想到保健藥品、保健食品、體育鍛煉等身體保健的內容,很少有人會想到精神保健。然而,精神保健已經是一個無處不在又迫在眉睫的問題。根據1999年11月世界衛生組織在中國召開的精神衛生研討會公布的數據,中國有1600多萬精神疾病患者,有更多的無以計數的心理問題者;精神障礙所造成的問題已經高居所有疾病的榜首。

健康從來就包括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麵,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一直是互相影響的。有個故事說,有兩個人同去醫院檢查身體,一個查出患胃癌,一個查出患胃潰瘍。被查出患胃癌者覺得死期將至,因此心如死灰,病情迅速加重,很快一命嗚呼。而被查出患胃潰瘍者因為覺得身體無大礙,心情頓覺輕鬆,病情也得到了緩解。一次他去複查,醫生驚呼他創造了“癌症治療的醫學奇跡”,他這才知道自己原來得的也是胃癌,上次醫生將他的檢查結果弄錯了。驚愕之後他恍然大悟,依然保持樂觀態度,積極治療和生活,繼續創造新的“醫學奇跡”。

這個故事很有啟發性。臨床上常見一些患者,總覺得身體到處都是病痛,做了無數次檢查卻查不出問題,最後轉到精神科,診斷為“軀體化障礙”。“軀體化障礙”通俗地講,就是心理毛病轉化為軀體不適。高血壓、冠心病、牛皮癬等許多軀體疾病,其起病和發展都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醫學上稱為“心身疾病”,即心理因素引起的軀體疾病。

精神保健的首要問題是觀念轉變。中國的傳統文化本來十分重視心理健康,卻不知從何時開始(大概始於秦始皇尋求長生不老藥),人們意識裏對身體健康的片麵追求占了主導地位。許多人對身體的不適十分敏感,一有風吹草動就花錢打針吃藥買補品,對心理的問題卻不認為是“病”,甚至認為是個人的“醜事”而百般掩飾,諱疾忌醫。看看我們的周圍,有多少人因為各種壓力而心情憂鬱苦悶?長期的精神痛苦對工作和生活的影響難道不比感冒發燒大?然而又有多少人主動求助於心理醫生?

有幅漫畫說明了我們的保健觀念:中國父親腰係“神功元氣袋”,嘴嚼人參鹿茸,一手拿“三株口服液”,一手牽小孩;而小孩手拿“巨人腦黃金”,嘴含“巨能鈣”,父子倆坐在板凳上看老外。老外身著短褲背心精神抖擻地在跑步,身後跟著同樣著短褲背心精神抖擻的小孩。漫畫入木三分,對中國人的身體保健觀念進行了深入的反思。我們不但在身體保健方麵走了偏,而且在精神保健方麵也進入了一個誤區。可以說我們的精神保健觀念甚至還沒有建立,我們向世界承諾的“到2010年基本實現人人享有精神保健”的目標,真是任重而道遠。

怎麼辦?“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現在就開始審查自己的保健觀念,建立精神保健的意識。我們關注小孩的身體發育,同樣應關注他的心理發育;我們關心和體察自己的身體,同樣應關心和體察我們的情緒和思想;我們用積極主動的預防性方法(如體育鍛煉)進行身體保健,同樣應用積極主動的方法(如性格鍛煉和心理谘詢)進行精神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