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常謀略:小公司出奇製勝的法寶(1 / 3)

超常謀略:小公司出奇製勝的法寶

所謂超常謀略,就是打破常規、獨辟蹊徑的精彩方案。它作為科學決策的傑作,顯示了決策主體在處理自身與外部世界關係中的高度主動性、創造性和優越性。

我們先看幾個具體事例。

當前我國的彩電市場競爭十分激烈,大屏幕彩電的流行,是大中城市彩電消費的一個主要特點。在當年國內各電視機廠把競爭的焦點放在18英寸彩電並競相開發大屏幕彩電時,長虹電器公司反而決定壓縮18英寸彩電的產量,大力開發、生產14英寸彩電,一舉占領了許多地區的農村市場。

正當進口彩電大舉進軍中國市場,特別是在大屏幕彩電市場上占有絕對優勢的時候,長虹電器公司於1996年3月26日起,在全國範圍內降低17英寸至29英寸長虹彩電的售價,降幅為8%~18%,單機降價額為100元至850元。這一舉措在彩電市場上激起不小的波瀾。同行們譴責它搞“不正當競爭”,也有人擔心假如擠垮了民族工業,“長虹”又不能獨擋一麵,會不會讓進口彩電坐收漁翁之利。電子工業部負責人則表示,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調整自己的價格屬正當的市場行為,是企業自己的事,無可厚非。不少經濟學家認為,長虹的這個決策為市場經濟帶來了一些新的思維方式。通過降價,“長虹”有效地抑製了進口彩電對國內市場的衝擊,為國有名牌的振興嚐試了一條新路。降價後,“長虹”25~29英寸彩電市場占有率增長了14.96個百分點,導致進口大屏幕彩電的市場占有率從49.40%下降到46%。特別是“長虹”25英寸彩電的市場占有率,從20.76%猛升到了45.25%。這樣,“長虹”在確保小屏幕彩電市場的同時,又不斷蠶食進口彩電的市場,大大延緩了進口彩電對我國大中城市市場的侵占,為國產名牌的振興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長虹”將進口彩電市場限製在大中城市,從而保護了廣大的農村市場。

霍英東先生從一個打工仔成為聞名的億萬富翁,他的經營領域從百貨到建築、航運、房地產、旅館、酒樓、石油,幾乎包羅萬象。他的成功得益於他巧妙的經營策略和敏銳的眼光。20世紀50年代初,朝鮮戰爭爆發,香港航運業的國際地位更加突出。當時沒有多少人看出這意味著什麼。而霍英東卻看準這一機會,設法籌措資金,全力經營航運業務。他的業務發展非常迅速,很快成為當時香港航運業之雄。

當時在香港,淘沙業是企業家絕少問津的行業。因為這個行業用工多,獲利少,賺錢難。但霍英東卻以獨到的眼光,看到淘沙是香港這一特殊環境的需要。隨著建築業的發展,需要量會越來越大。鑒於這種極大的潛在需求量,又沒有大企業來投資經營,隻要引進先進的設備,提高勞動效率,淘沙生意就會大有前途。於是他派人到歐洲用黃金定購現代化的淘沙機船。這種船每20分鍾可以從海底挖泥沙2000噸,並自動卸入船艙中。後來霍英東擁有設備先進的挖泥船20多艘,生意相當興隆。

1929年,西方世界爆發了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生產過剩,物價暴跌,海運業也日趨蕭條。世界船王奧納西斯決定要把他的資金全部押在收購貨船上。當時誰都認為他這樣做是喪失理智,他卻毫不動搖。這時他得知加拿大國營鐵路公司有6艘貨船願廉價出售,他匆匆趕到加拿大買下了這6艘船。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戰場、亞洲戰場大量需要美國的物資,這給那些擁有能溝通大西洋、太平洋運輸通道的船主們帶來了發財的機會。奧納西斯的6艘大貨船也變成了浮動的“金礦山”。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現代商戰也表現出花樣百出、手段翻新的趨勢。以一些西方國家市場競爭為例,在那裏,有追求浪漫色彩的海底旅社,有別具一格的海底酒家,有多姿多態的海底遊樂場,還有獨一無二的矮人餐館(服務員身高最高1.3米,最矮0.67米)。這些旅社、酒家、餐館和遊樂場的競爭能力,就連一些大商號、名酒家也望塵莫及,甚至甘拜下風。

從這些及其他許許多多超常謀略的事例可以看出,超常謀略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自主性、獨特性

這是創造性思維的特征,也是超常謀略的首要特征。超常謀略是決策主體獨立思考、求異、求新、不盲從輕信的結果,隻有從新的角度、用新的方法,才能突破老框框,找到新的設想和方案。

長虹集團在洋彩電步步緊逼、國內彩電生產總量超過市場需求量近兩倍、國外品牌的價格接近國產彩電價格的情況下,決定大幅度降價,在彩電市場上引起一場波瀾。其他的企業怎麼辦?除少數幾家企業也大幅度降價外,多數國內彩電企業沒有盲目模仿,而是及時推出了包括增加技術含量、實施新的質量保證和售後服務措施等一整套的品牌戰略。

我國社會上過去常常出現“一哄而上”的現象。從今年上半年彩電市場的激烈競爭來看,則是大不相同了。

一般的廣告都把自己的產品說得十全十美,甚至言過其實,因而引起消費者不屑一顧。有的廣告恰如其分地說出自己產品的不足,以誠取信,反而能贏得消費者。

(2)反常規性、跳躍性

這是超常謀略的基本特征,否則就不成其為超常謀略了。超常謀略不是按舊的思想體係進行邏輯推理獲得的,因此它不是思想連續性的產物,而是思維的間斷、飛躍和質變。

一家1958年大躍進時期建起的鋼鐵企業——邯鄲鋼鐵總廠,在1990年遇到全國類似的困難。由於宏觀調控壓縮基本建設,鋼材市場疲軟,售價一跌再跌,而原材料則大幅度漲價,產品成本猛升。這樣,邯鋼的經濟效益大麵積滑坡,28種產品有26個虧損。怎麼辦?是消極地“等”、“靠”、“要”,還是積極地想辦法?邯鋼選擇了後者。他們想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辦法,改革的辦法,即別出心裁地將過去的“正算法”改為“倒推法”,使企業內部換算的價格與市場的實際價格接軌,使廠長和每一個職工都直接感受到市場壓力,共擔市場風險。這一招果然見效,1991年推行這套經營機製和管理辦法,當年實現利潤5000多萬,1992年為1.49億元,1993年為4.5億元,1994年為7.8億元,1995年為7億元,5年共實現利潤21.5億元。資產負債率從62.5%下降到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