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司·大前途
辯證法則:小公司能做成大生意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正處於空前的變幻之中,一切都在流動,一切都在消長和變化。對此,人們常常感歎一年後的未來都無法預測。而整個經濟世界又千絲萬縷地交織在一起,新的前提,新的環境,迫使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重新檢驗以往熟知和相信的一切。於是,在異彩紛呈的經濟世界裏,當大企業與小公司進行激烈地碰撞、衝突時,人們明顯地認識到這樣一個道理:不要盲目迷信“大”,小公司照樣能做成大生意。這就是商場的辯證法。
1小而活,小公司備受青睞
事物的發展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是一條規律。而在經濟世界裏,這條規律正受到挑戰。當一個公司大到一定程度,或者產品數量做得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廠長經理們常常需要在繼續增大、保持基本不變和化大為小中進行選擇。這種情況在西方國家中尤為突出。
美國一向以貪大而聞名,托馬斯·彼得斯說:“當我們開始製造東西的時候,我們襲用了農業的最初習慣——大量生產而不求質量。大型鐵路使工業獲得接受便宜貨的大規模的市場,從而刺激我們沿著這一方向前進。鐵路大亨們有赤裸裸的強權,創建並控製著巨型聯合企業,不願跟著走的單幹戶麵臨無情的鐵路運價而常常被迫停業”。從那時起,“大”意味著規模經濟從而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大企業才具有壟斷優勢,而這是企業發展的根本保證。因此,大批量生產,大規模營銷成了美國企業的習慣做法。許多經理人員的首要目標是使公司的規模成為第一。通用電氣公司的董事長傑克·韋爾奇告訴股市分析家說,他要使公司在“市場價值”上占第一位——在股票市場上價格最高。公司經理人員相互交談的經常性話題是“你們占第幾位”,而很少談及利潤和資金利潤率。
在美國曆史上,大公司對美國經濟發展的推進作用是巨大的,然而由於社會經濟特別是技術和市場條件的變化,使得規模大不再是惟一的在市場競爭中取勝的靈丹妙藥,許多大公司患上了所謂的“大企業病”,這些公司在適應顧客和市場、在生產效率、在創新效果等方麵正受到越來越多的衝擊。
華爾特·亞當斯和詹姆斯·布魯克在其合著的《大型綜合症》中認為:大並沒有提供產品,這一事實已不再是秘密,大肆宣傳的規模經濟從來沒有達到當初認為可以達到的效果。表麵上巨型公司有種種理由被認為是較好的發明者和創新者……然而現實的和能獲得的證據表明,盡管大公司有理論上的優越性,小公司比起工業巨人來是更為有效的創新者;小公司也是比大型公司更富有成效的發明者;小公司比大公司付出的研究和發展努力大許多;小公司設計和開發產品的成本較大公司低許多;巨型組織看來在發明和創新方麵存在一些缺陷,使得它們軟弱無力。亞當斯和布魯克列舉了美國科學委員會的報告中的數據:重大技術創新中僅有34%出自巨型企業(雇員人數在1萬人以上);最小公司的用於研究與開發的每一美元經費促成的創新為中型公司的4倍,為最大型公司的24倍。
早在20世紀30年代通用汽車公司董事長艾爾弗雷德·斯隆曾作了自我批評:“在差不多我們的全部活動中,正受規模過大造成的惰性之苦,把某項新方案付諸實施涉及的人如此眾多,需付出極大的努力才行,……有時候,我幾乎被迫作出結論:通用公司這麼大,惰性也這麼大,我們要當好領導是不可能的。”
為此,一些人們熟知的國際經濟研究學者認為,麵臨危境的大公司正沿著一條人們熟悉的道路前進——利潤和資金利潤率的增長趨於平平。利潤增長的減速掩蓋了公司潛在虧損的積累,會計常規和法律程序允許,至少是一段時間內允許將其保留在帳麵之外。……一個主要方麵緩慢而平常的下降常常被誤認為是一種周期性現象,靠時間就能治好它。這種錯誤理解使高層管理人員在采取糾正行動時遲緩拖延。
大企業實現內部協調的代價很高,不能有效地利用人力資源,這是他們的沉重負擔,因此它們在市場上變得越來越脆弱,難以對付中、小型企業的入侵和進攻。大企業易受傷害的薄弱環節通常是在市場的局部,小公司在這些地方對特定的顧客層次更為關注,能更好地作出反應。這些新來的競爭者,沒有大量先期投資之累,也無內部協調的沉重負擔,往往能提供優良的產品並以此占領市場的最低檔部分。於是規模大的競爭者就必須日益集中力量於高檔市場,這種市場上的交易額和毛利率仍很大,足以覆蓋其成本開支。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許多大公司又必須把先前的高利潤市場的很大一部分讓給新的對手。到了這個階段,大公司就瀕於受重創的邊緣了。它麵臨大量的呆帳,處境不妙,易被人接管,甚至不得不申請破產。
針對大企業的種種弊端,許多企業著手向分權製發展,控製相對規模,化大為小,大中含小,通過小型化來提高效率和增強適應性、靈活性的運動幾乎在美國每一類行業中都在加速進行。
美國的情況大致可以反映西方國家的情況。然而,我國情況則有所不同,我國工業中行業集中度低,企業規模與西方大企業規模相比要小得多,很多行業的專業化程度不高,求“大”應該在一定時間內是主流。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的廠長經理們同樣會經常遇到大與小的選擇問題。走向國際市場與國際大企業競爭沒有一定的規模實力不行,而麵對全球幾乎變化一致的經營環境——不穩定性、微型化技術、產品、服務和競爭者的大量增加以及變化迅速的市場等,沒有“小”企業的靈活性、適應性、創新性同樣也不行。
因此,當許多“大企業病”現象普遍存在的時候,而那些小公司卻幹得很出色。於是人們自然會更多地關注“小”與“靈活性”。
2小而美,小公司的獨特優勢
(1)小,就是美的
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把“大”與笨拙、粗糙等聯係在一起,而把“小”與靈活、精細、輕巧聯係在一起,把這種觀念延伸至企業經營管理中同樣具有意義。
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奇跡令世人注目,其發展的原因有多種解釋,然而一種從文化傳統的背景出發作出的解釋頗有新意。這就是日本人長期以來形成了傳統的對“小”的偏愛,而當今時代中“小”的優點日益突出。韓國的李和永在《越小越好:日本人擅長小型化》一書中認為,“由於具有小些更好的傳統,對信息非常敏感,在未來日趨簡化的時代中日本恰好處於領先地位。”
日本人對“小”的偏愛表現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麵,例如在語言上,日語的“工藝”一詞直譯為“細工”,女性美人的詞義為“小奇麗”,而“大”的字麵意義是“做工不精美的”,“沒有價值”的。在生活中,折扇、小型庭院、茶道以及其他禮儀內容都源於日本對簡化的酷愛。日本人的這種根深蒂固的特性在電子化(微型化)時代的初期有著重大的影響。例如,索尼公司在小型化方麵一馬當先,1950年首創手提式磁帶錄音機,隨後是便攜式收音機、晶體管電視機、微型電視機、盒式錄相機等等。豐田汽車公司也在多品種、小批量、柔性生產方式方麵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