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1 / 3)

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

科學技術是現代社會最重要的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不僅決定著一個國家社會生產力的大小,而且決定著它的經濟結構和生活方式。在人類邁向21世紀的時候,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世界必將跨入“科學技術的世紀”。科學技術在人類社會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今後還會進一步擴大。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推動人類社會進入知識經濟時代。

(一)科學技術已成為第一生產力

在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漫長過程中,人們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是逐步形成和提高的。人類曾經曆過的蒙昧和野蠻時代要比文明時代漫長得多。隻有當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之後,人類才開始進入了文明社會。這僅僅隻有幾百年的曆史。由此可見認識客觀世界之難。

人類為了能夠生存和獲得社會的發展,僅僅依靠自然界提供的食物和其他物質資料是不夠的。人們必須依靠自己的能力為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創造必要的物質條件。但人類的創造必須符合客觀世界自身發展的規律,不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就無法生產出穀物來。開始時,人們隻能憑借自己的親身經曆,並用自己的體力來進行勞動和生產,可憐的知識,有限的體力,隻能獲得非常低下的勞動成果。但人類之所以區別於其他動物,也恰恰就在於能夠去創造和改變自己的生存條件。開始時,知識是貧乏的,但人類卻學會了積累知識。隨著知識的積累,前人的經驗傳了下來,不必後人再重新去親自探索。經驗和知識積累得越多,不僅直接提高了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能力,而且在達到一定的程度之後還會產生質的飛躍,使人們能認識許多未知的事和物。因此,人類存在和發展的過程也就是科學技術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人類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提高,正是人類認知客觀世界並利用這些知識為自己服務的結果。火的利用,從石器到鐵器的發明,乃至農業的產生,都是人類認識自己並利用自然所經曆的重要階段和艱辛過程。但是,直到近代,當“發明創造的方法本身被發現了”之後,人類才開始為自己創造了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技術體係,使人類認識和利用自然界的能力發生了質的飛躍。從此,科學技術逐步成為社會最重要的生產力。現在,在發達的先進國家裏,已有70%~80%的經濟增長是依靠科學技術獲得的,今後這一比重還會進一步提高。20世紀,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經濟和社會之所以能獲得非常巨大的進步,科學技術應該說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科學技術在世界麵貌的改觀中確實功不可沒。

在現代社會裏,人類的生產活動與過去的主要不同之處就在於:整個生產過程不是屈從於勞動者的直接技巧,而是屈從於科學在技術上的應用。(馬克思語)科學技術之所以能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是因為它具有著如下的重要功能。

1認識功能

所謂認識功能,是指科學技術能使人們認識客觀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從而能利用這些規律來為自己服務。認識功能的作用是巨大的。沒有正確認識地球和太陽係關係的“日心說”,就不可能有哥倫布的“地理大發現”;沒有瓦特對於蒸汽動力的認識,也就不會有蒸汽機的發明和此後的產業革命;沒有對物質原子結構的了解,也就不可能有原子能的發現與運用;如此等等,現代的一切工業體係和生產能力,離開了人類對客觀世界存在和發展規律的認識是不可能存在和發揮其作用的。人們要利用和改造世界,首先就要認識世界。科學技術的進步為人類認識世界提供了越來越完整的知識體係,正是科學技術的進步,使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達到了今天這樣的高度。現在,我們對宇宙和生命的起源,對物質的性能與結構,對能量的產生和轉換等等,都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認識,以致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知識來進行生產,用機器來代替人的體力勞動甚至一部分腦力勞動,並豐富自己的生活。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的能力也在隨著知識的積累不斷地增強。客觀世界是無窮無盡的,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也是無限的,然而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總是在前進和發展著,人類社會發展不同的階段正是由人們認識世界的能力不同來加以劃分的。

2拓展功能

所謂拓展功能,是指科學技術的進步,不僅可以擴展人的勞動能力,延長人手和其他體能,甚至可以代替一部分腦力勞動,而且還能擴大勞動的對象和內容,創造出新的物質資料來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服務。可見,科學技術進步乃是人類社會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正是科學技術進步具有的拓展功能,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經濟增長,並使之不斷地擴大和加速。

科學技術的拓展功能有兩個不同的方麵,一是科學發明二是技術進步。

科學發明,是指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能力的擴大和深化。這是人類利用自己的知識來改造客觀世界的前提。由於有了科學發明,人類才能在認識客觀世界的基礎上去拓展生產的能力和範圍,開發出新的部門和領域。一個新的科學發明,往往可以促使新的產品出現,甚至可以形成一個嶄新的產業部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噴氣式飛機的出現和在民航事業中的運用,原子能電站的大量興建,石油化工等成了最重要的產業部門,眾多家用電器產品的不斷更新換代,這些都無一不是在科學發明的基礎上才得以發生和實現的,科學發明乃是一切經濟發展和進步的先聲。

技術進步是指人們對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所作的改進。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不斷地積累經驗並提高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水平,從而能夠對已有的生產過程和生產方法進行革新和改造,以進一步提高生產能力。如果說,科學發明主要是在為人們發現新的生產範圍和領域,是在擴大生產的外延,技術進步則主要側重於生產內涵式的提高。通過技術進步,人們可以改善已有資源的配置,提高對各種資源進行利用的效率,從而能以較少的投入,得到較大的產出,使勞動生產率得到較大的提高。

從人類發展的曆史過程來看,科學發明和技術進步這兩個方麵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所起的作用都是巨大的、相輔相成的。科學發明往往為人類的發展劃分出不同的發展階段,而技術進步則在各個發展階段中起著經常的推動社會經濟進步的作用。我們相信,在人類邁向21世紀的時候,科學技術在推動世界經濟這兩個方麵的作用上都會進一步地加強而不是削弱。

3動力功能

動力功能是指科學技術在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方麵所起的作用,它在為整個人類社會提供向前發展的推動力。正是科學技術進步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並改變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

火的使用、石器的發明使人類脫離了動物界並逐漸擺脫了漫長的野蠻和蒙昧時期,進入了原始社會。青銅器的發明使人類逐漸增加了剩餘產品,有了利用戰俘進行生產的可能,這促使了私有製的產生和國家的出現。從而使人類進入了奴隸社會。鐵器的使用和普及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的生產力,以農業為主的封建社會遂應運而生。蒸汽機的發明使人類開始擺脫僅僅依靠自己有限的體力來從事勞動的局麵,並導致了工業社會產生,資本主義就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的。人類要以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也隻有在科學技術不斷進步,並在其基礎上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社會生產力時才能最終地實現,這一點馬克思早已論證過了。簡單地作此回顧,科學技術推動人類社會發展所走過的軌跡就已非常清楚地呈現在我們麵前。

僅從近代世界大國的興衰也可看出科學技術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在17~18世紀,世界的科學技術中心在英國。英國人最早認識了科學技術的重要性。當時的思想家培根就曾提出了“知識就是力量”的著名論斷。接著,一大批以牛頓為代表的成績卓著的科學家,進行了近代自然科學理論的創建與革命。正是在此基礎上,工業生產技術不斷地被發明與創新,從而導致了英國大工業生產的建立與發展,並在世界上第一個興起並完成了產業革命。作為科學技術中心的英國,也就同時成了世界的工業中心,成了“世界工廠”。到19世紀初,英國不僅占有了世界工業生產總值的一半,而且壟斷了國際貿易總額的1/5,當時,英國按其人口、國土和自然資源的規模,僅應占有世界財富的4%以下,而它卻掌握了世界財富的25%。英國在科學技術和工業生產上的領先地位和它對世界財富的占有,使它在所有國家中脫穎而出,一個按人口和國土並不算大的國家,居然一躍而成了世界霸主,並在這一位置上頤指氣使了一個多世紀。

但是,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在新大陸崛起了。這是因為英國在科學技術上的領先地位,先是受到了歐洲大陸國家,特別是德國的挑戰,後來又被美國搶了頭籌。大量優秀的科學家被吸引到美國,從富蘭克林到愛迪生,從引起科學理論革命的愛因斯坦到工業能手福特,美國在科學技術上取得的卓越成就使它很自然地成了新的世界科學技術中心。美國在科學技術上的輝煌成就,使它在世界上第一個建立起了以鋼鐵、電氣、汽車、化工和石油等等產業為支柱的工業體係,並取代英國成了世界第一工業大國。到20世紀初,美國的工業生產已占世界工業總產量的1/3以上。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自然而然地取代了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從而把20世紀變成了“美國的世紀”。從現在的情況看,美國在科學技術上的領先地位仍然在繼續保持著,一時還沒有一個國家能在科學技術上全麵地威脅並超過獨占鼇頭的美國。美國作為唯一的超級強國的地位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也許還會繼續維持下去,至少在20世紀之內,乃至21世紀初,都不大可能出現能取代美國地位的國家。

自從工業社會產生以來,科學技術已經經曆了三次革命,現在正在經曆著第四次革命。

第一次科學技術革命發生於18世紀下半葉。這次科學技術革命的發祥地是英國。英國當時是世界上最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也最高。在科學理論發展的指導下,在生產技術有了很大進步與提高的基礎上,產生了一係列劃時代的技術創新與發明。這次科學技術革命的主要功績就在於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工具,蒸汽機的發明和廣泛運用在其中起了關鍵的作用。由於這次科學技術革命,人類從此進入了大機器工業的新時代。機器大工業的產生與發展引起了產業結構的巨大變化,使工業取代農業成了國民經濟中最重要的部門。這次科學技術革命也因之以產業革命之名而載入史冊。這次科學技術革命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它帶來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後果是資本主義製度在世界範圍內的擴展與確立,從此開始了資本主義統治的時代。

第二次科學技術革命發生於19世紀下半葉,與上一次科學技術革命相距大約100年的時間。這次科學技術革命以電力的發現與廣泛運用為其主要標誌。內燃機的發明也是這一次科學技術革命的重要成就。由於這一次科學技術革命,人類開始步入了電氣化的時代。電力的廣泛運用不僅為人類提供了廉價而大量的動力,而且也為生產的自動化開辟了道路。此後的電子技術也是在電力廣泛運用的基礎上才得以產生的。這一次科學技術革命使資本主義國家生產社會化的程度進一步提高,國際經濟聯係迅速擴大,從而推動資本主義製度從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了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並促進了統一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係的形成。

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此時距上一次科學技術革命僅約半個世紀。這一次科學技術革命的主要標誌是原子和電子技術的廣泛發展與運用,人類步入了原子和電子時代。核技術、航天技術、激光技術、石油化工技術在這一次科學技術革命中得到了廣泛的發展。這一次科學技術革命始發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而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對軍事科學技術的需要而得到了極大的推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軍事科學技術被運用於民用工業,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這些科學技術又得到了新的刺激與推動,並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整個國民經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戰後,世界經濟的增長是有史以來最快的一個時期,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這一次的科學技術革命也促使社會經濟關係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從此進入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新階段。

現在,我們正在經曆著第四次科學技術革命。這一次科學技術革命是近十幾年才剛剛興起,並正在發展的過程之中,目前,我們還隻能初窺端倪。這一次科學技術革命是以信息革命的態勢出現在人們麵前的。既然是信息革命,其核心當然是信息技術的應用與普及。電子計算機和先進的通信技術相結合,極大地提高了信息處理的速度與能力,從而為各種高新技術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開發研究能力。信息的傳遞和處理已形成了越來越大的產業,使知識和信息具有了與自然資源一樣在國民經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這次科學技術革命的前景和可能帶來的社會、政治與經濟方麵的影響現在還很難作出準確的估計,但其對人類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必將超過前幾次科學技術革命。

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在經曆了幾次科學技術革命並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之後,現在已使科學技術真正成了第一生產力。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至少包含了兩層含意。第一,科學技術本身就是生產力,是社會生產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第二,科學技術是推動整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對於這兩層含意,馬克思就曾明確地指出過:“生產力裏麵也包括科學在內”,“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

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麵:

1科技發展提高了勞動者的素質

生產力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作為勞動力的勞動者。作為生產力中的勞動者,需要具備必要的生產知識、勞動技能,而且能使用生產工具有效地作用於勞動對象,生產出所需的物質資料。因此,勞動者的知識水平、生產技藝具有著決定的意義。生產的效率高低需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也就是勞動者認識和征服客觀世界的能力,而這又取決於整個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勞動者認識客觀世界的能力不斷提高,生產的技能也不斷擴大和增加,生產的經驗則越來越豐富,他們從事生產的能力和效果必然會隨之提高。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決定著勞動者的素質,而勞動者的素質則決定著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在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情況下,決定社會生產力高低和大小的,將越來越是勞動者的素質,而不是勞動者的數量。

2科技發展改變了們的生產工具

人類用來進行生產的工具,是科學技術進步的直接產物,而衡量一個社會發展和進步程度的,不是其生產什麼產品,而是用什麼來進行生產。在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人們同樣要生產小麥和稻米,但在農業社會,人們是用人力、畜力和簡單的農具來進行耕作,而在工業社會,人們則用拖拉機、收割機,甚至用飛機來進行生產,並使農業也工業化了。科學技術的進步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工具,從而也就改變了整個社會的麵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