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建立初期和農業合作化時期的農村副業、手工業(1 / 3)

新中國建立初期和農業合作化時期的農村副業、手工業

(一九四九——一九五七年)

新中國建立初期的農村副業、手工業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始了中國曆史發展的新紀元。新中國成立後,國家為了醫治長期戰爭的創傷,恢複舊中國遺留的千瘡百孔的國民經濟,繼續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尚未完成的各項政治經濟任務,開始了從一九五○年至一九五二年的國民經濟恢複時期。到一九五二年,農村副業、手工業,在國家的扶持下,迅速得到恢複,並有了新的發展。

一、農業生產與副業、手工業生產的恢複

新中國建立初期農村副業、手工業的恢複是與農業的恢複結合在一起進行的。當時,農村百業凋敝,農業經濟困難重重。與抗日戰爭前相比,全國耕畜減少了16%,主要農具減少了30%。水利長期失修,旱澇災害頻襲。一九四九年,全國南北各省有1.2億畝農田遭災,災民約4000萬人。糧食產量同曆史最高年份一九三六年相比減少25%。加上國民黨殘留軍隊和特務裝扮的土匪,與各地反動地主武裝相勾結,在一些農村擾亂破壞,社會秩序很不安定。當時的農村副業、手工業嚴重衰落,手藝人有的為生計所迫,流落他鄉或者已經改行,過去為躲避國民黨軍隊抓丁拉夫而逃亡在外者不計其數。恢複農村副業、手工業的任務很繁重。

舊中國農村副業、手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一定地位。農村副業、手工業範圍廣,凡從事種植業以外所兼營或專營的其他生產和勞務,都統稱為副業和手工業。其中兼營“四坊”、“五匠”的,約有1000多萬人。當時的農村副業、手工業承擔著大部分農副業生產資料、生產工具和城鄉人民某些必需的日用消費品以及傳統工藝美術品的生產,承擔著城鄉人民不可缺少的傳統修理、服務業務。它是農民積累生產資金和維持或補貼生活開支的重要經濟來源。因此,恢複、發展農村副業、手工業既是恢複國民經濟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內容,也是恢複農業生產的一條重要措施。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對農村副業、手工業的恢複、發展給予了高度重視。一九四九年九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中明確規定:“在一切已徹底實現土地改革的地區,人民政府應組織人民及一切可以從事農業的勞動力以發展農業生產及其副業為中心任務。”在國民經濟恢複時期,各級人民政府獎勵農業生產,發放貸款,支援農業的發展。與此同時,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在農村工作中,對恢複農村副業、手工業生產采取了兩個重要步驟。

第一步結合減租退押、剿匪反霸,開展生產救災,為農業和副業、手工業的恢複、發展創造條件。

建國初,全國農村在開展減租退押、進行剿匪反霸的同時進行了生產救災工作。恢複和發展副業、手工業生產是當時農村生產救災的重要門路之一。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政務院發布的《關於生產救災的指示》中,把“因地製宜,恢複與發展副業和手工業”、“開展運銷事業”作為生產救災的一項重要措施,要求各地農村工作部門對副業、手工業生產加強指導。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救災委員會,各級地方政府也成立了相應的組織。一九五○年二月二十七日政務院副總理董必武在中央救災委員會成立會上所作報告中說:“我們的救災工作的方針是:生產自救、節約渡荒、群眾互助、以工代賑,並輔之以必要的救濟。”並提出“首先是大力發展副業生產”。在各級政府積極動員與組織下,各地農村以恢複和發展副業、手工業為重點的生產救災活動迅速展開。當時重災區的河北省,提出了“發動與組織群眾,開展多種多樣的生產,貫徹生產自救”的基本方針。據該省不完全統計,參加副業、手工業生產的有134萬人,大宗的副業、手工業生產有數十種,零星副業、手工業生產有30餘種。山東省到一九五○年上半年止,已恢複生產的副業、手工業,計有榨油、製粉、運輸、淋硝、淘金、開礦(鐵礦、五花石、石綿、石料)、軋花、造紙、編席、編草帽辮、結發綱、織花邊、紡線、織布、織綢、織麻袋、做鞋等100餘種,據五個專區不完全統計,參加副業、手工業生產的人數占總人口20%左右。在非災區,農民家底久空,一九五○年青黃不接時,普遍發生春荒、夏荒,同樣也以恢複、發展副業、手工業作為渡荒的重要措施。全國農村在生產救災中,副業、手工業普遍得到了恢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