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明中的文化發展(1 / 3)

現代文明中的文化發展

當今的世界是一個開放性的世界,當今的文明是一種開放性的文明。伴隨著20世紀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在冷戰結束以後,人類麵前呈現出了一個交通便捷、信息暢達,地區與地區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洲與洲之間少有障礙可言的全球一體化文明形態。在這樣的文明形態中,既不可能再有笛福筆下的魯賓遜荒島,也不可能再有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飛速提升的社會經濟,先進的高科技技術和覆蓋全球的傳媒網絡,已衝破一切文明的壁壘,滲透到地球的每一個角落,撥動著每一個族類靈魂深處的文化心弦。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昌盛發達的科學對社會結構的提升遠遠超出了人類千百年來慢慢積澱而成的文化底蘊。在這樣一個時代大背景下,如果不理清人類文化發展的脈胳,使文化的血脈與時代的脈膊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無疑會使人類社會陷入一個“無助”、“無根”的文化沙漠或文化沼澤的可怕境地,而這樣的社會境況更有可能演化成為吞噬社會成員的良知、良心、良能,把社會變成為“冷血動物”的競技場。故而,把握住經濟全球化中的文化背景、高科技時代的文化發展以及網絡時代的文化發展,讓文化緊跟時代的節奏,就成為了21世紀人類在提升自身文化素質時所必須關注的課題之一。

一、經濟全球化中的文化發展

當今世界有兩大相悖的演進趨勢:全球化與區域化。由於在世界範圍內的經濟全球化、一體化和政治的國家化、民族化、多極化這兩支潮流是齊頭並進的,所以就出現了這樣兩種大相徑庭的情況:一方麵,全球化潮流來勢洶猛,它以氣吞山河的豪邁氣概,使人類社會成為“地球村”的速度越來越快;另一方麵,區域化的潮流很是強勁,大有把人類社會撕成“碎片”之勢。在這種宏觀的演進態勢下,人類的文化發展也演繹出了一幅十分壯觀的“世紀嬗變”圖畫。

1.經濟全球化及其影響

全球化是最近一些年來國際輿論界越來越常引用的一個概念。有人說,全球化的概念首先是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前首席經濟學家奧斯特雷(Sylvia Ostry)在1990年使用的,但也有人認為,這一概念在1985年時就已經有人在使用。無論如何,所謂全球化首先是從經濟方麵提出來的,主要講的是各國經濟都在走向開放,走向市場化,世界經濟正趨向某種程度的一體化,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程度正大大提高等等。

然而,雖然輿論經常在談論,世界經濟變得越來越全球化了,但人們對“經濟全球化”這一概念的具體理解仍是有差別的。例如,有的人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一種社會發展趨勢,主要指由於高科技及信息技術的發展,世界正在成為網絡世界或“地球村”;人們之間、國家之間的聯係加強了,距離縮短了,相互依存加深了。有的則認為,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一場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世界產業結構的大調整。西方國家特別是在投資和貿易方麵比較開放的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由於實現了產業結構的調整,所以,他們正在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

以上的觀點都對“經濟全球化”的某一個方麵上作了闡釋,我們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曆史過程,在這個曆史過程中,一方麵,在世界範圍內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融合成統一的整體,形成全球統一市場;另一方麵,在世界範圍內建立了規範的經濟行為規則和運行規則,市場經濟統一了世界,生產要素要求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在世界範圍內逐步實現了自由活動和合理配置。因此,所謂經濟全球化,就是指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生產要素在全世界範圍內的自由活動和合理配置,逐漸以至最終完全消除國家間的各種壁壘,使其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依存並不斷加深,從而把世界變成一個整體的過程。

深入分析經濟全球化,我們可以發現,它具有四個明顯特征:

(1)以全球市場化為前提

當代世界通行的規則就是市場經濟規則。隻有市場化才能使世界經濟取得共同的規範與共同語言。如果拋開市場化就根本談不上全球化。冷戰後占世界人口一大半的原有和現有社會主義國家以及多個發展中國家,開展了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為市場經濟體製在全球範圍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而全球市場經濟體製的形成則為經濟全球化發展奠定了基礎。1995年12月7日的法國《世界報》就說,“5年前市場經濟還隻涉及到世界6億人口,再過5年,市場經濟將涉及60億人口”。美國前財政部副部長薩默斯甚至說,“將來,當曆史學家回顧我們這個時代的時候,他們視為最突出的事件也許不是兩個集團之間鬥爭的結束。這麼多的國家轉向以市場為基礎的經濟這樣一種前所未有的局麵,也許是震動更大的變化。這是一場把亞洲、東歐、拉美和非洲幾十億人送往繁榮的快速電梯的運動”。這種說法,實際上就表明了:實行市場經濟,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實現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已成為各國的共識。因此,這次經濟全球化是在各國積極推行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前提下形成的,具有很強的內驅力。

(2)以全球信息化為條件

信息技術主要是指信息的獲取、傳遞、處理和儲存等技術,它是高科技的前導。以前,輪船、火車、汽車、飛機、電話、電報等交通通訊工具的發明和使用,曾使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大大加快,而以信息技術為標誌的全新的“網絡社會”的形成則更具有了使碩大的地球變成一個“地球村”的可能。隨著互聯網絡的廣泛應用,1996年,世界上最大的500家公司中已有80%在網上開設網址,樹立了網絡形象,已有186個國家和地區的1200萬台電腦連接入網,互聯網用戶達到了6000萬人,在2001年,全球信息產業的產值估計將達到3.5萬~5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

1993年9月,英國提出了建設“全球信息基礎設施”計劃,在它的推動下,世界上很多國家提出和實施了建設信息高速公路計劃。據不完全統計,在今後10年內,全世界將投資8000多億美元用於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由此而導致的科學技術內部的交流和聯係以及科學技術與社會相互作用的進一步增強,將使世界經濟更加國際化和一體化。

(3)以國際資本快速頻繁流動為特征

近年來,從國際清算銀行依據國際收支計算的證券跨境交易情況來看,國際資本的流動性進一步得到了提高。1997年12月世貿組織84個成員國又達成了《金融服務協議》,承諾銀行業和證券業將進一步開放。這一協議涉及到全球金融服務市場的95%。至今已有100個WTO成員國作出了承諾。這些承諾涉及18萬億美元的全球證券資產、38萬億美元的銀行貸款和2萬億美元的世界保險金。金融資源的國際化和金融服務市場需求的國際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金融市場全球化的發展及快速流動的特點,有助於資金在世界範圍內優化資源配置,促進世界經濟和貿易發展。但是,金融市場規模擴大、流速加快,與之伴生的風險也越來越大。1997年開始的亞洲金融危機就是證明。

(4)以生產的全球化為表現形式

據《聯合國1999年投資報告》統計,全世界已有4.4萬家跨國公司和28萬個在國外的子公司控製了全世界1/3的生產,掌握了全世界70%的對外直接投資、2/3的貿易、70%以上的專利和其他技術轉讓。跨國公司因此可以很方便地依靠其優勢進行跨國界、地區界限的生產,比如,美國波音公司生產的747客機,所需零部件來自國外的1500家大公司和1.5萬家中小企業。所以說,對於波音747客機來說,你既可以說它是美國的產品,更可以說它是全球合作的產品。這種由跨國公司而形成的生產的全球化結合,已經成為當今經濟全球化形成的一個新趨勢。

由經濟全球化所表露出的特征我們可以看出,經濟全球化既不是國際組織設計出來的,也不是某些國家領導人倡導出來的,它主要是由世界經濟形勢客觀發展演進而成的。這種演進過程對各國經濟也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其中,樂觀主義者認為,經濟全球化會促進世界各國的增長,為大家都帶來好處。但悲觀主義者卻對此憂心忡忡,他們預言說,經濟全球化會進一步造成全球財富的兩極分化、生產過剩,最後把世界各國都卷進經濟危機中去。由此可見,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極易牽動人們感情的題目。對此,我們認為,對經濟全球化給世界各國造成的影響正確而全麵的認識應當是既要看到它的客觀必然性和進步意義,又要看到其負麵效應。

在積極的方麵,由於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逐步推進,國際間出現了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態勢。目前,不僅發達國家之間在資金、技術和市場上高度融合,而且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及發展中國家相互之間也是經濟利益錯綜交織、相互滲透,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局麵。這樣一來就使得信息、知識、科技、人才,以不可阻擋之勢,不斷地走向世界,從而開啟了一個緊密聯係的世界大市場。正是由於世界經濟相互依賴,資本超越出了國界,在全球範圍內自由流動;資源突破了地域,在世界生產領域內實現最佳配置;人類的知識、信息、科技、人才才得以越出了所屬關係,在世界市場上尋求最能實現其價值的領域和場所。從這個意義上講,經濟全球化是人類經濟形態發展變化的一種曆史進步。在整體上,在大趨勢上,它對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都有其積極意義。

在消極的方麵,由於世界各國經濟原來的發展不平衡,物質財富和現代高科技手段大都集中在發達國家和地區手中,所以經濟全球化必然會導致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依賴性增強。因此,占有優勢地位的發達國家必然會在一定時間內主宰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並進而加劇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侵略與資源掠奪。

或許正是由於這些消極影響,使得發展中國家對經濟全球化產生了疑慮和戒備之心,故而使得經濟地區化、國家化、區域化趨勢方興未艾。與此同時,這種經濟形勢使得政治的國家化、民族化、多極化傾向亦逐漸顯現出來充當國家經濟發展“保護神”的角色。

不過,掀開層層地方特色的厚重麵具,我們可以窺見到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一種曆史選擇的必然。經濟全球化、經濟信息化、經濟知識化、經濟“人性”化已成為洶湧流動的暗潮,所以各種暫時的、不平等的經濟秩序,不合理的經濟行為,以及經濟帝國主義、經濟霸權主義都將在這強勁的暗潮中灰飛煙滅,盡數退出曆史舞台。我們相信,這種經濟上的全球化走向也必然會給人類的精神支柱——文化,提供全新的滋長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