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術運動的場地、器材

(1)賽馬場跑道圓周通常為2000米,但也可根據運動會的範圍與地形條件擴大或縮小麵積。跑道寬度為15至25米。跑道外沿設有高1.20米的木欄杆,在跑道裏沿每100米設置高達4米的木杆一根,用作距離標誌。跑道必須平坦,土質不宜過鬆。在賽馬場周圍設有活動木欄門4—6處,供出入之用。

(2)高、寬和高寬混合障礙的場地長120米,寬為50米,四角各豎紅旗一麵。混合連續障礙場地長為250米,寬150米。器材設13個障礙物,一米高橫木籬笆,90厘米高的木欄,80厘米高的木柵,90厘米高的單橫木,2.50米寬的暗溝等等。

(3)乘馬斬劈場地長250米,設13個不同的目標(樹枝、圓環、刺頭目標、立姿人形等)。各目標間的距離為15米。跑道寬度為1米至1.5米。助跑區為30米,衝刺區40米

(4)馬上技巧競賽場地一般利用賽馬場、馬球場、廣場、平原草地。場地麵積:長200米、寬20米,分為助跑區50米,操作區100米,緩衝區50米。跑道為10米寬,並在操作區域內用各色旗子標明。器材有手榴彈、拾物用籃、拾物用環、箭靶等。

我國開展馬術運動的概況

我國馬術運動具有二千多年的曆史。內蒙古地區草原遼闊,水草豐茂,蒙古族人民具有能騎善射的傳統。當地兒童六七歲就開始練習騎射,有些到十幾歲已成為出色的騎手了。各盟、旗每年的“那達慕”大會,都舉行馬術比賽。其它如青海、新疆等地賽馬運動也很盛行。

新中國的馬術運動起步較早,早在1952年8月於北京舉行的“八一”建軍節25周年運動大會上,就有賽馬、馬球、馬上斬劈、馬上技巧和6000米越野障礙等10多個競賽和表演項目,觀眾達70萬人。1953年在天津舉行的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及競賽大會上也有馬術項目。1959舉行第一屆全運會上,列有馬術項目,比賽是在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舉行。有11個代表隊200多名選手參賽,而且用本國馬種創下一批可喜的成績。如蒙族女騎手道瑪馭三河馬用1′12″9跑完1000米;另一位蒙族女騎手青賽瑪騎乘另一匹三河馬以6′31″1跑完5000米;上海姑娘仉莉英坐騎一匹蒙古馬,在10000米長途賽中以14′47″8奪得冠軍;新疆少年騎手司蘭坡跨上著名的伊犁馬,接連創下10000米14′31″6和15000米22′48″2的優秀紀錄。障礙方麵,場地障礙水平隻相當於國際上的C級即最低水平,單一高障礙曾跳過1.70米,寬障礙6米左右,與世界紀錄(高2.47米、寬8.40米)相差很大。

以後,各馬術隊相繼解散,到了十年浩劫期間,僅存的一個內蒙古馬術隊也幾乎解散,直到七十年代中期才逐漸恢複。

從1984年開始,每年舉行一次全國馬術錦標賽,1984年在烏魯木齊、1985年在山東煙台養馬島、1986年又在呼和浩特舉行。在民族運動會上,每次都有賽馬項目。

此外,自1983年開始,派選手參加在日本舉行的亞洲馬術錦標賽(障礙),這項比賽不用自備馬匹,而是用東道國準備的馬匹,經抽簽決定坐騎。首次參賽,蒙族騎手蘇道就獲第七名,這也是除東道國以外的外國選手獲得的最高名次。1984年達斡爾族運動員哈塔鐵獲此項比賽的第六名。1985年哈達鐵在國家集訓隊受訓半年,秋天東渡日本,一舉奪得亞洲亞軍,這是迄今為止我國騎手在國際比賽中取得的最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