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管理的挑戰(1 / 3)

迎接管理的挑戰

從古羅馬軍威到現代管理

一、管理思想溯源

古羅馬的士兵在第一次服役時,要在莊嚴的儀式中宣誓,保證永不違背紀律,服從上級指揮,為了皇帝和帝國的安全勇於犧牲自己的生命。宗教信仰和榮譽感的雙重影響使得羅馬士兵能夠遵守紀律。所有的羅馬士兵都把金光閃閃的金鷹徽視為他們最願意為之獻身的目標,在危急時刻拋棄神聖的金鷹徽被認為是一件極端可恥的事情。

同時,羅馬士兵也知道,如果他們遵守紀律、勇敢善戰,就可以在規定的服役期滿之後享有固定的軍餉,可以獲得不定期的賞賜以及一定的報酬,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軍隊生活的困苦。如果他們不遵守紀律,或者在戰場上表現怯懦,則會受到嚴厲的懲罰。軍團百人隊隊長有權用拳打士兵以示懲罰,司令官則有權判處士兵死刑。在古羅馬軍隊中,有這樣一句格言:好的士兵害怕長官的程度應該遠遠超過害怕敵人的程度。

另外,早期的埃及文獻中表明,金字塔的建設者們普認識到諸如權威性、責任和專業化等某些基本原理。漢謨拉比的巴比倫法典(Babylonian Code)歸納出了控製和責任原理,摩西(Moses)在領導以色列部落從埃及大撤退時發展出了組織原理。公元前500年中國的孟子在其著述中強調係統地運用管理原理的重要性:“任何一個在世上追求目標的人都要有一個方法,沒有一個方法而取得目標的成功的情況是沒有的。”柏拉圖在“共和國”一書中論證了專業化原理的優點,蘇格拉底(Socrates)強調了管理的普遍性:“我以為,一個人不論主持什麼事情,隻要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並且能夠提供出來,那他就是一個好的主持者,不管他是指揮合唱或是管理家庭或城市或是指揮軍隊。”

早期管理思想的許多例子都取自偉大的軍事戰略家的著述。例如,職工原理也許是在亞曆山大(Alexander 336—323BC)統治時被首次運用。在16世紀,意大利的馬基雅維裏(Machiavelli)發展出了四條原理——依靠群眾、內聚性、領導和生存意誌。雖然他是針對當時的政府情況說的,但是這些原理也適用於今天的公司管理。

現代工業管理理論產生於工廠製度的引入。財務控製、獎勵方案、計劃體製和投資審批辦法得到迅速發展和運用。在十九世紀出現了一種合乎情理的管理方案被稱之為“科學管理”。關於此類方案的先驅性典型工作成果就是諸如英國早期在瓦特(watt)公司工程工廠產生的產品預測、生產計劃和工作成果研究技術。與此同時,在美國,愛裏·威特尼(Eli Whitney)公司正在開發成本核算、質量控製和部件互換概念。在蘇格蘭,羅伯特·歐文(Robert Owen)在新拉那克(New Lanark)工廠奠定了現代人事管理的基礎,表明對雇工福利的關心和提供良好工作條件是與事業的利益和繁榮發達一致的。

美國早在1881年就建立起第一所工商學校(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瓦頓學院),比倫敦和曼徹斯特建立工商管理學院大約早了八十多年。

30年之後,F. W.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出版了一部名著《科學管理原理》。這本書迄今為止對管理實踐產生的影響最大。他主張經理應搜集所有的由工人掌握的傳統知識,然後將它們分類並歸納出定律、規則和公式。他們應該為人類工作的每項內容開發出一種“科學”並取代舊的“姆指規則”(粗估法)方法,並用新的方法科學地選擇和培訓工人。最後,經理們還應盡量把以前由工人處理的事情接過來自己做,例如工作計劃和步驟安排等。

二、現代管理原理

當我們試圖從現代各種各樣有關管理的觀點方法中概括出一些共同原理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這是一項令人氣餒的工作任務,不僅是因為現有的文獻浩如煙海,也是因為目前的主要趨勢理論的發散、課題的專業化和適應內容的瑣碎分散,而並非收斂結合和合成。

雖然如此,我們還是有可能找出一些常被議論的觀念和主題的,這些觀念和主題雖然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候提出,在不同的概念圖式中有著不同的重要程度,但它們還是被普遍認定了的。下麵就試圖敘述一下當前普遍接受的關於管理的一些原理。

在先進的工業社會中現代組織機構的主要財富源泉是知識

關鍵性的工作人員是“知識工人”;所以管理主要的是與如何謀利性地利用知識相關,而並非與勞動力的生產率或體力的運用有關。“知識”在本條件下的含義可以是產品知識、生產工藝‘訣竅’或市場知識。管理的任務就是確保組織機構對獲取新知識方麵的投資水平,使其足以保證自身具有為實現贏利性增長所要求的競爭實力。

管理的主要任務是通過適當而及時的革新確保未來生存

古典管理原理似乎是基於幻化出的神話般的工廠來立論的,這種工廠總是生產同樣的產品,總是用同樣的技術在穩定的市場上向忠實的顧客銷售,而且不存在日本人的競爭。而在現代組織機構中,在產品和生產工藝方麵的革新是求生存必不可少的事情。所以說,有效的管理便涉及到建立革新的、創造性氣候的能力,構建有效的市場情報係統未發現新產品的需求情況的能力,以及籌措為進行研究開發活動和投資於新廠房和設備所需資金的能力。

管理是讓別人把事情做好的過程

從這個假定出發,我們應該說,一個組織機構的構成將反映出受雇人員的受激勵和獻身程度。激勵問題是人類行為中極為複雜的一個方麵,對此我們還需做進一步探討。不過,我們有著一個簡單的信念,那就是,激勵是對報酬(例如金錢刺激的形式)或懲罰(怕被“炒魷魚”)的回應。其他因素,例如工作的滿意程度,領導認可等也都明顯地起著重要的作用。

管理作為一項活動普遍存在,但並非在所有情況下都采取同樣的形式

所有組織機構中的各個級別的經理都需要讓別人把事情做好,需要確保決策被接受,而且也免不了去實行領導。同時,對一個大的組織機構中的主要主管的素質和技能的要求,應不同於對在生產第一線的經理的要求,比如對建築現場經理的素質能力的要求,應不同於電子行業中研究開發群體中的經理。

組織一項業務活動時不存在最佳途徑

即使是最成功的組織係統,對於各種不同的業務來說也是很不相同的。任何一項業務都必須不斷地調整其組織機構以滿足環境變化的需求。

“小的是美麗的”

創業精神、創造性、適應能力和革新精神,在大型的、鐵板一塊的組織機構中的官僚主義式的管理和控製下都受到窒息。所以,有效的管理結構是那些從小型的總部班子那裏得到服務的,而不是接受指導的自主謀利中心。

現代管理所麵臨的種種挑戰

一、新經濟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廣泛影響

人類社會的發展經曆了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兩個階段,現在正在進入嶄新的經濟時代。在最初的農業經濟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方式基本上是一種以勞動力資源為基礎的勞力經濟,增長速度十分緩慢。隨著機器大工業時代的到來,人類社會步入工業經濟社會。機器的產生是對人手的延伸,工業經濟實際上就是以自然資源的高度消耗為特征的資源經濟。經過工業經濟200多年的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經濟得到不斷發展與提高,但也造成資源的枯竭和環境的惡化,最終使物質財富的生產接近極限。這樣,一直貫穿和滲透於農業經濟與工業經濟中的知識的作用就日益凸顯出來。

新經濟社會替代工業社會上比工業社會替代農業社會,對社會、文化、生活、思維等方麵的影響要深遠得多,因為作為該社會經濟形態中的主要生產要素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在農業社會中,農業經濟或勞力經濟的主要生產要素是土地和勞動力,這裏的勞動力主要是從人的體力上來說的。在工業社會中,它的主要生產要素是資源和資本,誰能更多地擁有資本和占有資源,誰就能夠創造更多的財富。而在新經濟社會中,知識經濟的發展對勞動力和資本資源的依賴程度日益趨弱,知識的作用日益突出。在這個特定的經濟社會中,知識將代替資本、資源成為生產中起主導作用的要素,從而物質資源得以節約,知識效率得到提高。

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當初率領一班精英才子經營微軟公司,從事計算機軟件開發,並沒有大規模的生產設備和原材料消耗,也沒有大規模的產品堆積;它擁有的資源便是人的智慧。“開發部”是微軟公司的核心,每個人擁有的一個辦公室大概隻有5平方米,除了一把椅子和一台電腦外幾乎見不到任何東西;它所進行的國際貿易基本上是無形的,但價值與作用卻難以描述。他經營的微軟股票資本高達900多億美元,其市場價值約合2000億美元,是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市場價值的4倍。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專家提出,體現在人力資本和科學技術中的知識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據估計,聯合國經合組織主要成員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的50%以上是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由於知識成為社會生產中起主導作用的要素,因此,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成為知識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經合組織成員尤其注重科技的研究,而且他們的研究是以應用於生產為目的。1993年,全部經合組織國家有關工商業的科學研究開發經費有2/3投入在科技產業上,連一貫對高技術和風險投資極為謹慎的國家也加大了對科技研究開發的投入比例,約占服務研究經費的1/4或更多的一些。所有這一切表明,在新經濟社會,主要的生產要素已由原來的資本和資源轉變為智力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