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擺正心態
下崗職工往往意誌消沉,而這恰恰是下崗者的大敵。如前所述,下崗既是下崗職工的一種生存危機,同時也是人生的一個機遇。既然失業下崗無可回避,其積極的做法是,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起而行之,進入市場,反身自救,去尋找人生的轉機,尋找適合自己的飯碗。請相信一個真理,世界上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解決失業的最好方式,就是自己救自己。失業不失意,下崗不失誌。在當今社會,失業下崗壓力如此沉重的現實麵前,除了自救,已別無選擇。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失業不失意,下崗不失誌”,順利地實現自尋新的職業或創業自救呢?
一、轉變觀念,失業不失意
下崗人員麵臨的第一大難題,就是如何轉換觀念問題,這是人生的一個急轉彎,過去,由於計劃經濟的影響,中國人在這條巷子裏已走得很深很深,一下子要轉過這個彎子,是非常艱難和痛苦的,需要不同尋常的勇氣和膽識去完成。中國正處於經濟轉軌時期,不適應的企業、產業要停止,要破產,要消亡,取而代之的是適合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型企業和產業。在這個轉換過程中,就產生了失業下崗和再就業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市場經濟運行中所出現的一種經濟和社會現象。它的出現,是不以人們意誌為轉移的。市場經濟愈是發達,這種現象愈是顯得正常和合乎情理。隻因為中國處於轉軌階段,計劃經濟的陰影還非常厚重,社會保障體係還未來得及建立,所以它的出現,才會引起如此大的恐慌和沉重的社會壓力。因此,失業下崗人員在理性認識的基礎上,如何轉換擇業觀念,重新走上就業道路是擺脫自身困境的關鍵一步。
下崗人員,幾乎在一夜之間,鐵飯碗說砸就砸了。這無異於五雷轟頂。收入銳減,上有老,下有小,每個人肩上都扛著幾張嘴,忽然間要麵臨著生存和觀念上的嚴重危機,於是,痛苦、恐慌、抱怨、困惑、牢騷、鬧事、坐等救濟,應有盡有,甚至有人認為“共產黨不會餓死人”,便消極等待,等天下雨,但事實上,這一切都於事無補。結果,有許多人相信了:現實是殘酷的。於是,這些麵對現實的人,丟掉幻想,不坐等救濟,自尋出路,先人一步地進入市場找到了自己的新飯碗,並發現這個飯碗沒有花邊而且深不見底。人生的窮富,生存的順逆,似乎飄浮不定,但有一點是鐵打不移的;命運永遠不相信眼淚。隻有那些敢於抗爭的人,才能走出自己的困境,一步一步地向“陽光地帶”遷移。
吉林省有位名叫範貴成的人,原是吉化北方公司聯合化工廠的職工,由於企業轉產而失業下崗。一開始,他也和其他的下崗職工一樣,對讓他下崗想不開,也曾理直氣壯地找工廠領導講理:“我們穿上吉化服裝,就是吉化人,社會主義製度不能沒飯吃。”
但是,道理是這個道理,可現實卻是殘酷的,廠領導也不願意讓這些曾與吉化同過生、共過死的職工們下崗。在經曆了一段痛苦的“想不通”之後,他的腦子在嚴峻的現實麵前開始活躍起來,加上廠裏舉辦的就業大討論,他開始認識到這種坐等靠,不僅沒有出息,而且沒有出路。在越來越嚴重的生存危機的刺激下,他決定靠自己的雙手,自謀出路。在經過多方觀察、調查、籌劃之後,籌資開了一個當時很有市場的打字複印社,由於經營有方,生意紅火,成為一個吉林地區有名的下崗職工再就業典範。這可真是應了“生死成敗,隻在一念之間”這句發人深省的話。
下崗人員,在生存出現危機同時,還麵臨著心理上的嚴重失衡問題。“堂堂的國有企業職工怎麼能去幹個體”、“寧肯餓死也不去擺地攤”、“省吃儉用也不去做保姆伺候人”等等,總覺得自己過去是個“上等人”,怎麼能去做“下等事”!因此,在再就業的過程中,總是放不下架子,硬撐著麵子,高不成,低不就,左顧左盼,在猶豫中錯過了許多機會。縱觀曆史,中國人吃了很多虧,其中最大的虧,就是要麵子虧,吃了幾千年,一直吃到現在,才開始有些醒悟,因為它受到了市場經濟的衝擊和洗禮。在市場經濟麵前,麵子問題不僅變得軟弱無力,而且顯得毫無意義。因為,這時候生存高於一切。因此,失業下崗人員在擺脫困境時,要解決好三個問題:一是不要自卑自棄。失業下崗是市場經濟的一種正常經濟現象,是產業結構調整所致,是一種市場行為,不是個人素質優劣問題,大可不必在人前低人一等,要抬頭挺胸向前找位置。二是不眼高手低,橫豎不是。要側身做人直麵人生。高攀不成時,不如暫且就低。可先做些苦髒累險及毫不起眼的事情,等找到了切入點,再做你願意做的事情,做有發展的事情。三是為自己高興。因為你進入市場、意味著你是個納稅人。納稅人是社會的功臣。這樣,你就成了對社會有貢獻、有用、受人尊重的人。
對於下崗職工來說,麵子是再就業的大敵。正如日本著名的思想家兼兵法家佐久間象山在談到成為富翁的秘訣時所說:“別人認為有失麵子,感到害羞而不願做、不敢做的工作,你如果能高興地去做,你就會發財。”
為了重新就業,你應該大膽地去試試看。
包玉剛爵士初到香港時,曾經幹過入口的買賣,後又轉做船業的生意,船業不景氣的時候,又轉行做地產,地產不景氣的時候又轉來做銀行生意。
李嘉誠先生,也曾擔任過推銷員,做過膠花的生意,做了地產之後,又做了股票和銀行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