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戲曲主要劇種介紹(1 / 3)

少數民族戲曲主要劇種介紹

我國少數民族的戲劇豐富多采。許多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戲劇,如壯劇、傣劇、藏劇、苗劇、布依戲、侗戲、彝劇、白戲、滿戲、蒙古劇、維吾爾歌劇、撒拉戲、青戲、毛南戲、南戲、外戲等。其中壯劇又分廣西的師公戲、隆林壯戲、田林壯戲、德保壯戲、雲南沙戲等。此外白族還有大本曲劇,傣族有喊紮劇,土家族有堂戲、恩施燈戲、柳子戲。

戲劇藝術是由劇本作者、導演、演員、音樂、舞蹈、布景、燈光、服裝設計者集體創作的藝術形式,也是由文學、音樂、繪畫、聲樂、舞蹈所構成的綜合藝術。

戲劇的產生與勞動有密切的關係。各民族的祖先在勞動過程中為了協調和有節奏的勞動,為了總結勞動經驗而重複勞動動作,這就是原始的舞蹈。原始民族的許多舞蹈是一定生產行為的有意識的模仿。隨著生產的發展,認識能力的提高,模仿事物的才能不斷增強,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要求逐漸迫切,因而在詩、歌、舞的基礎上,人們把自己的行動(包括播種、收獲、禮儀、狩獵等)加以戲劇化。各民族戲劇都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

當然,我國少數民族的戲劇隻是到了近現代才有了長足的發展。這些戲劇富有濃厚的民族生活色彩,深得各民族人民的喜愛。在民族戲劇裏,有不少反映社會生活的民間小戲,如《竇儀下科》、《杜朝選》、《十二馬》、《冒少對唱》、《換酒牛》……這些戲劇反映了壯族、白族和傣族人民豐富多彩的生活,涉及了這些民族人民生活中的各個方麵,揭示了生活中的矛盾,批評了生活中的不合理現象,是這些民族人民生活的藝術概括和形象化的反映。《換酒牛》是根據壯族民間故事改編的一出壯族諷刺小喜劇。財主黃楚良詐騙青年農民阿壽,把一條跛腳牛賣給他,騙得阿壽夫妻倆辛勤勞動換來的血汗銀子。阿壽為此憤憤不平。一次,財主上門催租,按慣例要辦酒席招待。阿壽夫妻巧計安排,端出上好美酒,假說是跛腳牛屙的。財主信以為真,後悔不該將牛賣給阿壽,便逼著以大牯牛頂換跛腳牛,還主動寫下文書為憑,表示決不後悔。財主牽回跛腳牛很得意,想要開懷暢飲一番,用碗去接“酒”,結果喝的是牛尿。它無情揭露、嘲諷了財主的狡詐、貪婪和愚蠢,歌頌了農民的誠實、機智和反抗精神,刻畫了兩個鮮明的人物形象。這些民間生活小戲,內容植根於各族人民的生活、鬥爭,表達了各族人民的理想和願望,因而有鮮明的民族生活色彩和濃鬱的民族生活氣息。

少數民族戲劇中有不少是歌頌本民族的英雄人物、理想人物的。少數民族的長詩、神話故事,往往被改編為戲劇,長詩、神話故事裏塑造的英雄人物、理想人物在舞台上再現,成為歌頌的對象。壯族的儂誌高,白族的杜朝選,彝族的阿詩瑪,傣族的阿暖、娥並與桑洛,侗族的珠郎娘美、吳勉,苗族的友蓉等都上了舞台,給戲劇藝術開辟了廣闊的天地。壯劇《儂誌高》是反映宋代壯族農民起義領袖儂誌高率領農民暴動,反抗封建統治者的事跡。儂誌高殺死惡霸、官吏,領導農民抗田賦,除暴吏,誅豪紳,開倉濟民,被群眾擁戴為首領,打下不少城池,直攻打到廣州。後來,宋皇朝派狄青去“征討”,起義軍因寡不敵眾而失敗。該劇歌頌了農民起義領袖儂誌高,而狄青這個人物在壯劇裏不象漢族戲曲那樣以正麵人物出現,而是成了鎮壓少數民族起義的劊子手。傣劇《千瓣蓮花》是根據傣族同名敘事長詩改編的。劇情是:有一天,八臘拉西國王要將自己的夢境變為現實,他騎著巨象,率領著宰相,出外尋找“千瓣蓮花”。路上,貧苦農民岩昆盼不小心砸傷了國王所騎大象的腳,國王大怒,欲處以極刑,求情後,罰他去找“千瓣蓮花”以贖罪。他走遍了整個八臘拉西,拜訪了不少人,最後才知隻有七仙女才有此花。岩昆盼曆盡了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七仙女。他的善良、誠樸、勇敢、英俊,博得七仙女的愛慕,願與岩昆盼結為夫妻。當他倆去送“千瓣蓮花”給國王時,貪婪的暴君還想霸占七仙女,岩昆盼作了反抗。國王想殺他,七仙女便設法殺死了暴君。眾臣、鄉民們一致擁護岩昆盼做國王。該劇揭露了反動統治者壓榨、勒索、迫害無辜百姓的罪行,表現了傣族人民勇敢、不屈的鬥爭精神,反映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意願。岩昆盼和七仙女的結合,以及對暴君的懲治,說明傣族人民把希望寄托在了理想化的人物身上。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由於長期的文化交往,漢族戲劇對少數民族戲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少數民族戲劇善於將漢族傳統曆史劇民族化。少數民族戲劇劇目中有許多漢族戲劇目,如傣劇中有《三國演義》、《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楊家將》、《穆桂英掛帥》等,是根據漢族的滇劇、川劇改編的。多數劇目改編時對原故事情節、人物形象、主題思想基本未動。但有的劇目改動較大,從主人公到情節,都根據各民族風俗習慣、思想感情、理想願望以及藝術欣賞與愛好,加以創造、發展、豐富。在傣劇裏,梁山伯與祝英台坐在芭蕉樹下自由地談情說愛;在壯劇裏,梁山伯別母尋師,路遇美麗聰明的姑娘祝英台,二人相遇,便對起山歌來。在對歌中祝英台知道梁山伯要去求學,便謊說她家有個哥哥叫祝九郎也要去求學,請梁山伯稍等,一齊同行。後來他們訪到一位女教師,學了一段時期,祝英台因父親來信催促回家,臨行給梁山伯留下一封信,信上畫了一對蝴蝶,暗喻二人相愛,願許以終身。梁山伯見書信,驚喜若狂,追趕祝英台。一路上遇著鳥、魚、龜等,它們有的給梁山伯滿意的答複,有的給以失望的回答。在劇的結尾,梁山伯死,祝英台鑽入梁山伯的墳墓,馬家大怒,挖開墳,祝、梁二人都變成石磨。馬家將石磨分開拋下懸岩,兩扇磨又滾到一起合攏了。馬家氣急敗壞,將石磨砸碎。碎石磨又變成了一對蝴蝶雙雙飛去。壯劇裏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在故事情節、結尾作了較大的改編,主人公祝英台也看不出是閨閣小姐,而是壯族勞動婦女的形象了。

少數民族戲劇不僅演出傳統的和改編的劇目,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也創作和演出了反映本民族新生活的現代劇。這些現代劇,從各個側麵熱情洋溢地歌頌了本民族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的巨大發展和變化,謳歌本族人民的新思想新風尚,以嶄新的麵目出現在戲劇舞台上。其內容豐富多彩,有反映改變家鄉麵貌、引水上山的《劈開雲弄峰》(白戲),有反映新一代成長及新風尚的《未婚妻送夫參軍》(壯戲)、《英雄占堆》(藏戲),有熱情歌頌勞動生產的《積肥增產》(壯戲),還有歌頌親人解放軍的藏戲《解放軍的恩情》及蒙古戲《慰問袋》等。在這些劇裏,主人公的形象很鮮明,思想品質高尚,反映了各族新一代的成長,熱情洋溢地歌頌了他們的新思想新風尚。在這些人物身上集中了這個民族人民的好思想,概括了這個民族人民的優秀品質。舞台上出現的這些人物,以他們的思想、行為潛移默化地對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教育,促進各族人民在鬥爭中不斷前進。傣劇《金湖》歌頌了一對青年男女在勞動中相愛、敢於與封建婚姻殘餘思想作鬥爭的精神,讚美了傣族青年男女為爭取幸福生活而與封建舊禮教的殘餘思想作鬥爭的品德,塑造了一對敢於鬥爭、大膽追求自由婚姻的男女青年的形象。在他們身上,體現了傣族青年的成長,從一個側麵反映出傣族人民思想麵貌、道德風格的深刻變化。

我國少數民族戲劇雖然劇種繁多,各具特色,但也有著共同的藝術特征。

首先,少數民族戲劇有別於話劇,它大多數都具有顯明的本民族民間歌舞的特征。少數民族的戲劇大多數是在本民族民間歌舞的基礎上加以改造和發展起來的。因此,它的道白不多,而傳統的唱腔多;它的舞台動作也大多是傳統的舞蹈姿態。

例如傣劇的唱腔,就是以傣族民歌做為基礎的。傣劇中的舞蹈,也是將傳統的孔雀舞揉合進來的。打擊樂器也有傳統的鑼和象腳鼓。

白戲的唱腔、音樂,也是繼承並改革了白族的民歌、小調、舞蹈、民間吹奏樂。從白戲的打擊樂的基本鑼鼓點可以辨認出它繼承並改革了“繞三靈”之類的白族歌舞音樂。

解放後產生的彝劇的音樂,也是本民族的民間音樂、曲調,並接受了傳統的過山調、迎親調、牧羊調等。彝劇的舞蹈身段、台步,也是從本民族藝術生活中提煉而來的。

各少數民族戲劇的伴奏,如笛子、葫蘆笙、嗩呐、響篾、B032等,都是本民族的樂器,具有明顯的民族特色。同時,還適當的接受了漢族的某些樂器,使少數民族戲劇的音樂既有繼承,又有革新。

其次,少數民族戲劇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明顯地受到了漢族戲劇的影響。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千百年來各族人民在經濟上互通有無,在文化上相互交流。漢族是我國主體民族,人口多,社會發展較快。它的戲劇也產生得較早,發展較迅速,也較定型。因此,一些少數民族戲劇,也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漢族戲劇的影響。

約在100多年前,德宏地區的傣族派人到四川學了川劇,到昆明等地學了滇戲、京劇,將漢族傳統的《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中的一些戲劇帶回德宏地區演出。當時穿的戲裝,女的穿傣族服裝,男的穿漢族舞台上的古裝,整個劇情都來自漢劇,很明顯的受到滇劇、京劇的影響。傣劇過去經常演出的劇目有《空城計》、《苦肉計》、《草船借箭》、《桃園結義》、《大鬧天宮》等,都是來自漢族戲劇的。傣劇還采用一些滇劇的打擊樂器。

白戲也明顯地受到漢族一些劇種的影響。白戲主要是受滇劇、京劇及雲南花燈的影響。如白戲演員出場:引子,上場詩,自報家門,以及武生出台亮相,跳四門,坐帳,傳令,帶馬,抬槍,大擺隊伍,對陣,交兵,凱旋(或失敗)收兵,下場等,很明顯是受滇戲、京戲的影響。而鶴慶吹吹腔中“哭英雄腔”,明顯是吸收了滇戲的襄陽二流。鄧川吹吹腔的“六調”來自花燈的補缸調。吹奏樂與打擊樂的鑼鼓點都與滇戲相似,服裝、道具、化裝臉譜與滇戲差不多。

廣西的壯戲也很明顯地受到漢族粵劇的影響,壯戲學習了粵劇的演技、武打和劇目。雲南的壯戲則學習了滇劇和花燈的演技、道白、服裝、武打和劇目。

我國少數民族戲劇都學習了漢族戲劇中的虛擬動作。如以鞭代馬,持槳當舟等,以及虛擬性的上樓下樓、開門關門等等。這些虛擬性的動作,富於舞蹈美,能喚起人們的聯想,使觀眾聯想到具體、逼真的生活形象。

少數民族戲劇善於向漢族戲劇學習,善於將漢族的東西與自己的東西揉合在一起,化為自己的東西,它沒有生搬硬套。它通過學習借鑒,使自己的戲劇藝術進一步完整和豐富,它始終保持著本民族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