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劇種大觀

中國的民族戲曲曆史悠久,劇種種類繁多,尚有據可考的有275個劇種。我們選取了其中66個劇目給予詳細介紹(劇種名前帶‘’)其它以目錄形式介紹。

北京市:

京劇北昆西路評劇北京曲劇

河北省:

河北梆子評劇絲弦老調哈哈腔河北亂彈武安平調武安落子西調蔚縣秧歌隆堯秧歌定縣秧歌四股弦唐劇橫岐調、上四調

山西省:

蒲州梆子山西中路梆子山西北路梆子上黨梆子鑼鼓雜戲耍孩兒戲靈邱羅羅上黨皮黃上黨落子永濟道情戲洪洞道情戲臨縣道情戲晉北道情戲襄武秧歌壺關秧歌沁源秧歌祁太秧歌繁峙秧歌朔縣秧歌孝義碗碗腔曲活碗碗腔弦子腔鳳台小戲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大秧歌二人台漫瀚劇

遼寧省:

海城喇叭戲遼南影調戲蒙古劇彩扮蓮花落

吉林省:

二人轉吉劇新城戲黃龍戲

黑龍江省:

龍江劇

陝西省:

秦腔漢調二黃阿宮腔合陽跳戲合陽線戲陝西碗碗腔陝西老腔眉戶戲弦板腔陝西道情戲陝南花鼓戲陝南端公戲安康弦子戲

甘肅省:

隴劇高山劇影子腔甘南藏戲

青海省:

青海藏戲青海平弦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曲子戲

山東省:

山東梆子棗梆萊蕪梆子東路梆子柳子戲呂劇茂腔柳腔五音戲柳琴戲兩夾弦四平調

江蘇省:

昆曲淮劇揚劇通劇淮海戲錫劇蘇劇丹劇丁丁腔淮紅劇海門山歌劇

安徽省:

黃梅戲徽劇青陽腔嶽西高腔安徽目連戲安徽戲廬劇安徽端公戲沙河調泗洲戲墜子戲含弓戲蕪湖梨簧戲文南詞皖南花鼓戲鳳陽花鼓戲淮北花鼓戲淮劇嗨子戲

上海市:

滬劇滑稽戲奉賢山歌劇

浙江省:

越劇婺劇紹劇新昌高腔寧海平調鬆陽高腔醒感戲溫州昆曲金華昆腔戲黃岩亂彈諸暨亂彈甌劇和劇杭劇甬劇湖劇姚劇睦劇

江西省:

贛劇戈陽腔盱河戲東河戲寧河戲瑞河戲宜黃戲贛南采茶戲萍鄉采茶戲萬載花燈戲撫州采茶戲吉安采茶戲寧都采茶戲贛東采茶戲九江采茶戲景德鎮采茶戲武寧采茶戲高安采茶戲

福建省:

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閩劇平講戲庶民戲詞明戲大腔戲閩西漢劇北路戲梅林戲右詞南劍調小腔戲三角戲閩西采茶戲南詞戲閩西山歌戲薌劇打城戲竹馬戲遊春戲肩膀戲

台灣省:

歌仔戲

廣東省:

粵劇潮劇正字戲白字戲廣東漢劇西秦戲花朝戲粵北采茶戲東昌花鼓戲雷劇梅縣山歌劇粵西白戲臨劇

海南省:

瓊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

桂劇邕劇絲弦戲廣西師公戲彩調劇牛娘劇桂南采茶戲廣西壯劇廣西苗戲廣西侗戲

湖南省:

湘劇祁劇常德漢劇衡陽湘劇巴陵戲辰河戲湘昆長沙花鼓戲嶽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湘西花燈戲湘西陽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零陵花鼓戲師道戲湘西苗劇新晃侗族儺戲

湖北省:

漢劇荊河戲南劇湖北越調山二黃湖北高腔楚劇東路花鼓戲黃梅采茶戲陽新采茶戲遠安花鼓戲襄陽花鼓戲荊州花鼓戲梁山調鄖陽花鼓戲隨縣花鼓戲堂戲文曲戲鄂西柳子戲

河南省:

豫劇河南越調南陽梆子大平調懷梆懷調大弦調羅戲卷戲河南曲劇河南道情豫南花鼓戲樂腔五調腔

四川省:

川劇四川燈戲四川曲藝劇秀山花燈戲

雲南省:

滇劇雲南花燈戲昆明曲劇關索劇傣劇白劇雲南壯劇彝劇

貴州省:

黔劇貴州本地梆子貴州花燈劇貴州侗戲貴州布依戲貴州苗戲安順地戲

西藏自治區:

藏劇

京劇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曆史。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徽戲進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進京的徽戲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慶班”。隨後來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諸班,合稱“四大徽班”。

京劇的正式形成大約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後的事,這時京劇的各種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備,京劇的語言特點已經形成,在角色的行當方麵已出現了新的變化,已擁有一批具有京劇特點的劇目,京劇第一代演員也已經出現:餘勝三、張二奎、程長庚被稱為老生“三鼎甲”,此外還有老生演員兼京劇劇作家盧勝奎。程長庚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漢調、徽調並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麵,比同時期的其他京劇演員作了更多的努力,對京劇表演藝術的形成貢獻很大,對後世京劇的發展影響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劇音樂屬於板腔體,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係統,所以京劇也稱“皮黃”。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京劇的傳統劇目約在一千多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以上,其中除來自徽戲、漢戲、昆曲與秦腔者外,也有相當數量是京劇藝人和民間作家陸續編寫出來的。京劇較擅長於表現曆史題材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故事大多取自曆史演義和小說話本。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折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台本戲。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淨、末、醜、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後歸為生、旦、淨、醜四大行。

京劇形成以來,湧現出大量的優秀演員,他們對京劇的唱腔、表演,以及劇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麵的革新、發展做出了貢獻,形成了許多影響很大的流派。如老生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譚鑫培、汪桂花芬、孫菊仙、汪笑儂、劉鴻聲、王鴻壽、餘叔岩、高慶奎、言菊朋、周信芳、馬連良、楊寶森、譚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繼先、薑妙香、葉盛蘭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黃月山、李春來、楊小樓、蓋叫天、尚和玉、厲慧良等;旦角梅巧玲、餘紫雲、田桂鳳、陳德霖、王瑤卿、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歐陽予倩、馮子和、小翠花、張君秋等、老旦龔雲甫、李多奎等;淨角穆鳳山、黃潤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醜角劉趕三、楊鳴玉(原為昆醜,加入京班演出)、王長林、肖長華等。此外還有著名琴師孫佑臣、梅田、徐蘭沅、王少卿、楊寶忠等;著名鼓師杭子和、白登雲、王燮元等。

梅蘭芳是京劇藝術最卓越的表演藝術家之一。他的代表劇院目有《宇宙鋒》、《霸王別姬》、《貴妃醉酒》、《水鬥斷橋》、《奇雙會》、《遊園驚夢》、《穆柯寨穆天王》、《木蘭從軍》、《抗金兵》、《生死恨》、《西施》、《洛神》以及晚年編演的《穆桂英掛帥》等。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的主要地方劇種,是梆子聲腔的一個重要支脈,是“山陝梆子”傳入河北之後經河北人民培育而形成的。大約有一百四十年的曆史。它誕生於河北農村並流布河北全省,其興盛時,不僅盛行於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而且遍及山東、東北等地的中、小城市及農村,是流行地域廣泛,影響較大的劇種。

河北梆子劇目分傳統戲劇目與時裝戲劇目兩大類。傳統劇目約五百五十多個,有《楊家將》、《慶頂珠》、《寶蓮燈》、《鍘美案》、《教學》等。時裝戲劇目一百五十多個。流傳至今的代表性劇目有:《蝴蝶杯》、《秦香蓮》、《南北合》、《春秋配》、《斬子》等。

河北梆子劇本詞句通俗易懂,多為河北地方口語,富有濃厚的河北鄉土氣味。河北梆子唱腔,高亢激越,伴奏鏗鏘有力。河北梆子唱腔分有生、旦、淨、醜四行。此外,河北梆子在劇目唱腔伴奏等方麵曾給北路梆子、老調梆子、評劇以一定影響。

蒲州梆子

“蒲州梆子”又名“蒲劇”,亦稱“亂彈”,因興於山西晉南古蒲州(今永濟)一帶而得名。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種,約形成於明代嘉靖年間,主要流行於山西及陝西、河南、甘肅、青海、內蒙、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區。

蒲劇的傳統劇目,有據可查的有五百多出,一說更多,其題材上至遠古,下至明清,有文有武,風格多樣。1620年,萬榮的新勝班,就演出了《光武山》、《珍珠山》、《雞鳴山》、《破華山》、《雞家山》、《六台山》、《黑風山》、《少華山》等所謂開台八大本。蒲劇的名演員王秀芝、閆逢春、張慶奎等演出了《白毛女》、《王貴與李香香》、《小二黑結婚》等現代戲。六十年代,又演出了《李雙雙》、《革命自有後來人》、《江姐》、《紅燈記》等劇目。

本世紀三十年代,蒲劇舞台上的三個小旦的表演---王存才的“路數”,馮三狗的“亂彈”,孫廣勝的“走”,都各稱絕。特別是王存才在《掛畫》中扮演的少女含嫣,更是唱做俱佳,技藝超群。因而時人有“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意即不當民國總統),“寧肯誤了收秋打夏,不能誤了存才掛畫”之說,可見當時的蒲劇表演藝術確有極大的魅力。蒲劇藝術除具有各種梆子戲的共同特點外,還有其自身的特色。在表演藝術方麵,不僅動作寬大有力,且慣用特技表現人物。

蒲劇音樂長於表現激情。蒲劇唱腔由於當地人民生活習性和語言、音調關係,其旋律跳躍幅度大(通常有十一度乃至十四度猛跳),起調高(過去用“二眼調”,相當於bB調,直至“梅花調”相當C調。現在多用G或#G調),大小嗓兼用。腔高板急,起伏跌宕,長於抒發激躍淒楚的情緒。故蒲州梆子素以“慷慨激昂,粗獷豪放”著稱

評劇

評劇是我國北方地區的一種地方戲,在華北、東北及其他一些地區流行很廣,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評劇原名“平腔梆子戲”,俗稱“唐山落子”,“蹦蹦戲”。1910年左右,形成於河北唐山一帶。

評劇在現代戲的創作演出方麵,影響很大。其中如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的《九尾狐》、《小女婿》,新鳳霞演出的《劉巧兒》、《祥林嫂》、《小二黑結婚》、《藝海深仇》,東北韓少雲演出的《小女婿》,都受到普遍的歡迎。

評劇的男腔和女腔,是在蓮花落、蹦蹦戲的音樂基礎上,逐步吸收並借鑒梆子、京劇的唱法形成的。伴奏以胡胡(板胡)為主,打擊樂器與京劇大體相同。評劇女腔開初是由月明珠等人創造的,男腔是由倪俊生等人創造的。

北京曲劇

北京曲劇是發源和形成於北京的劇種。北京曲劇的音樂唱腔源於單弦曲牌,是解放後興起的劇種,沒有傳統戲曲的表演程式,也沒有嚴格的行當之分。

它以演出現代戲而崛起於戲曲舞台,在表演上以生活氣息濃鬱而見長。北京曲劇從形成到現在,已經演出了一百多個劇目。有影響的現代題材劇目有《羅漢錢》、《婦女代表張桂榮》、《喜笑顏開》等;近代曆史題材劇目有《義和團》、《珍妃淚》等;曆史生活題材劇目有《楊乃武與小白菜》、《王老虎搶親》、《閻家灘》、《屠夫狀元》等。其中《楊乃武與小白菜》、《箭杆河邊》兩劇曾在六十年代拍攝了藝術影片,1982年拍攝《珍妃淚》藝術影片。

魏喜奎是這一劇種有代表性的演員,她在演唱方麵以嗓音甜潤見稱,善於用革新的奉調大鼓唱腔來塑造人物的音樂形象。北京曲劇在五十至六十年代,已開始由北京流行到天津,七十年代以後又流傳到遼寧省營口市等地。

陝西碗碗腔

碗碗腔,亦稱時腔,曾用名華劇。是流行於陝西東部華陰、華縣、大荔(包括原朝邑)、蒲城、渭南、臨潼、澄縣、白水、富平、及陝北、陝南、晉南一帶的皮影戲。

根據現有史料查證,遠在清乾隆(1736-1795年)年間,碗碗腔已相當流行,各種唱板已相當齊備,且產生了有名的劇作家李十三(實為李氏第十四代玄孫李芳桂,係乾隆丙午科舉人),及其作品“十大本”。說明了碗腕腔的產生、形成和發展,至少經曆了三百年以上的曆史。

碗碗腔的音樂特色是細膩、幽雅、耐人聽聞。不但有獨特、悠揚、清麗的音樂,而且有抒情、優美、感人的唱腔。能表達生、旦、淨、醜各個行當和各種不同人物的複雜感情。

主要唱板有〔慢板〕、〔緊板〕、〔滾板〕、〔閃板〕、〔揚句子〕、〔墊板〕、〔二導板〕、〔觀燈〕、〔過關〕等。采腔有〔花花腔〕、〔疊腔〕等。

每種唱板又分“哭音”、“花音”兩大類;獨〔滾板〕、〔疊腔〕隻有哭音;觀燈、過關隻有花音。〔慢板〕及〔緊板〕又有“三不齊”(西廂調)的唱法。所以說碗碗腔的板路是比較齊全的,聲腔藝術是比較完整和豐富。

碗碗腔的主要伴奏樂器有月琴(定5-1弦)、硬弦(二弦子定6-3弦)、板胡(定5-2弦)。

碗碗腔的劇目相當豐富,現已抄錄在卷和出版的就有二百四十多種。其中最出名而經常上演的有《金碗釵》、《香蓮佩》、《春秋配》、《十王廟》、《玉燕釵》、《白玉真》、《紫霞宮》、《萬福蓮》、《蝴蝶媒》、《火焰駒》、《清素庵》等。除《金琬釵》外,其它十本即所謂“十大本”,簡稱“佩配廟釵真,宮蓮媒駒庵”。碗碗腔的名藝人,在二華(華陰、華縣)有史長財、段轉窩、王平安、李俊民、李五喜等;大荔有張立兒、疙頂、王四貴、王鳳堂、金奎、雷文立等,渭南有參苗子、齊喜、王曼、一杆旗(杜升初)、朱哼、謝德龍等。民間流傳說:“齊喜王曼參苗子,一杆旗歪脖子”。足見這些人在群眾中是享有盛名的。

眉戶戲

眉戶又作“眉鄂”或“迷糊”,是陝西省的主要戲曲劇種之一。盛行於關中地區,同時也流行於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肅、寧夏的部分地區。眉戶的演唱形式分為兩種:

一是仍保留地攤子演唱的曲藝形式。其唱本多係折子戲,如《女寡婦驗田》、《古城會》、《皇姑出家》等,這種節目常常是一唱到底,很少說白。

一種是舞台演出形式,其劇目既有如《反大同》、《火焰駒》等大型本戲,又有如《張良賣布》、《兩親家打架》、《杜十娘》等折子戲,有白、有唱、有表演,曲牌選用自由。

眉戶的曲調甚為豐富,人們熟知的七十二摯蟮鰏,三十六撔〉鰏,合計已一百有零,其實早已遠遠超出此數,僅解放後收集整理的,已達二、三百個,加上各地同曲異唱的,那就更多了。眉戶的伴奏樂器以三弦為主,板胡、海笛輔之。現代戲《梁秋燕》是眉戶劇的代表劇目,扮演主要角色的李瑞芳,享有很好的聲譽。

隴劇

隴劇是甘肅省一個新興的地方戲曲劇種。它的前身是流傳在甘肅環縣環江地帶的隴東道情。隴東道情產生的具體年代,現已無法考察。據老藝人的記憶,首先把道情曲調用於皮影演唱的,是環縣耿灣的皮影藝人解長春(1843-1916年)。

隴劇是在隴東道情的基礎上,經過繼承、整理、發展和創新逐步建立起來的;而隴東道情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它的音樂上,它的音樂基本上屬於板腔體。其唱腔說唱性質較強,地方音樂語言特點濃鬱;過門比較平整,沒有多大變化;曲調高亢質樸,歡快明朗。隴劇使用的樂器也有較大的發展,增加了琵琶、二胡、笙、板胡、揚琴、提琴和一些銅管、木管樂器,豐富了隴劇音樂的表現力。

隴劇還十分重視創作和積累自己的演出劇目。已經積累了一些為群眾歡迎的《楓洛池》、《旌表記》、《草原初春》、《假婿乘龍》等保留節目。

青海藏戲

藏戲是起源於西藏地區的藏族戲曲劇種。青海藏戲是藏劇的一個支脈。藏戲在全國少數民族戲劇中,是曆史最久、產生最早的一個。它的起源為原始宗教摫坎〝巫師儀式與當地土風舞相結合而成的啞劇性跳神儀式。

藏戲集中了藏族古典文學、音樂、舞蹈、表演、美術等各種藝術手段之大成。在我國戲劇史、文學史上特別在少數民族戲劇史、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藏戲形成之初,是一種廣場劇,樂器隻有一鼓一鈸和大喇叭,人物上下場用鼓鈸伴奏,演唱時多為一人獨唱,大家伴唱幫腔。在表演上,藏戲有唱、舞、韻、白、技、表等六功。不論哪能一功,都有注重穩典雅;唱腔因人物定曲,除小醜、反角的唱腔及歌舞曲外,各個劇目中每個人物的唱腔一般不隨便借用。唱腔大多采自民歌和說唱音樂,具有聯曲體特點和鮮明的地方色彩。音樂旋律古樸、粗獷、渾厚,有許多裝飾花腔、頓音、節奏比較悠沉、緩慢。

藏戲的劇目是很豐富的,最著名的有《文成公主》、《洛桑王子》、《朗莎雯波》、《卓娃桑姆》、《頓月頓珠》、《智美更登》、《蘇格尼瑪》、《白瑪文巴》等傳統劇目,稱為“八大藏戲”。這些戲,分別取材於曆史故事、民間傳說、佛教故事和世俗人情;故事性較強,民族色彩濃鬱。

青海平弦戲

青海平弦戲是建國後新誕生的地方劇種;是在坐唱曲藝平弦(原名“西寧曲子”、“西寧賦子”,是大約一百年前,由京津伎女傳入青海的民歌俗曲演變而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二十多年來,青海平弦戲,已移植、整理、改編、創作了大小劇目三十餘個。平弦戲藝術的主要特點是它的音樂唱腔委婉和念白的地方化。它以西寧官話為主,但生、旦的韻白吸收了京劇、秦腔的念法。

在表演藝術上,受京劇、秦腔的影響較大。行當分生、旦、淨、醜,但聲腔還不能截然分開,隻能從男女的音低音高來分。青海平弦因運用定調唱法且均為平調而得名,它的音樂曲調繁多,素有二十四調,十八雜腔之說。主要唱腔有《背宮》、《賦子》、《小調》。流行於青海東部農業區。

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又名“高調梆子”(簡稱“高調”或“高梆”)。其中以菏澤地區(舊屬曹州府)為中心的,群眾稱它為“曹州梆子”;以濟寧、濟上為中心的,稱作“汶上梆子”或“下路調”。山東梆子傳統劇目很多,經原山東省戲曲研究室挖掘記錄的抄本,就有437出,傳抄劇目有63出。魯西南的群眾曾經編成順口溜,用來介紹山東梆子過去經常上演的劇目。如:“《打金枝》、《罵金殿》、《曹莊殺妻》、《牧羊圈》”;“江東戰船《宇宙鋒》,哭頭跑坡《臨潼山》;“是戲不是戲,先看《羅帕記》……”,還有什麼“老十八本”“四大征”(《穆桂英征東》、《秦英征西》、《姚剛征南》、《雷振海征東》)等等。另外現代戲《前沿人家》、《萬家香》、《老王賣瓜》等,也是優秀的保留劇目。山東梆子的表演程式和柳子戲等古老劇種近似,身段工架,粗獷健壯,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山東梆子的音樂,高亢激昂,慷慨悲壯,和其他梆子同具“繁音激楚,熱耳酸心”的特點,唱腔屬於板腔體。

萊蕪梆子

萊蕪梆子,又名“萊蕪漚”,流行於泰山周圍的萊元、新汶、泰安、蒙陰等十數縣,所以也叫“靠山綁”、“泰山梆”。萊蕪梆子主要由梆子與徽調兩種聲腔組成。梆子的唱法以真聲為主,吐字清楚。女腔的尾音翻高八度,使用假聲。男腔中有“力嗓”,用假聲倒吸氣唱出。這兩種假聲唱法即稱為“漚”。成立專業劇團,整理了《兩狼山》、《借閨女》等傳統劇目。編演的現代戲有《送豬記》、《三定樁》、《紅柳綠柳》。

呂劇

呂劇是山東省主要地方戲曲劇種,過去曾叫“化妝揚琴”或“揚琴戲”,係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揚琴”(又稱“山東洋琴”)演變而來。

山東揚琴是距今二百餘年前(清代中葉)在山東西南部農村產生的一種曲調優美、生活氣息濃鬱的說唱藝術。最早是民間的小曲聯唱,始稱“小曲子”。演唱者被稱為“唱小曲子的”,因主要伴奏樂器為揚(洋)琴(亦名“蝴蝶琴”),故稱為“打揚琴”或“唱揚琴”的。1933年揚琴藝人鄧九如到天津電台播音後,才定名為“山東琴書”。

由曲藝揚琴發展為戲曲,至今還不到一百年。1900年,由廣饒縣譚家村揚琴藝人時殿元(1863棗1948)、譚秉倫、崔興樂等組成的揚琴,為了爭取觀眾,最先把《王小趕腳》的揚琴腳本改為化妝演出的腳本,並進行化妝演出的試驗。他們用、紙、布等紮成驢形,加以彩繪,由崔興樂扮演的二姑娘,身綁驢狀,由時殿元扮演的腳夫王小,執趕驢。演出時雖仍唱著揚琴的唱腔,但因載歌載舞,深受群眾歡迎。藝人們為了把這種演出形式和坐唱揚琴相區別,稱之為“化妝揚琴”。一些群眾,由於看到第一個“化妝揚琴”劇目的表演有驢形,且當時的“化妝揚琴”又常用毛驢馱著包括驢形的頭部和身子在內的道具,曾隨口把“化妝揚琴”稱作“驢戲”。

“化妝揚琴”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稱謂。在濟南稱“揚琴戲”(簡稱“琴稱”),在西南稱“上妝揚琴”,在臨邑、濟陽一帶稱“迷戲”,在膠東稱“蹦蹦戲”,在博興被稱作“閭戲”(舊時二十五戶為一閭,閭戲意味著本地戲、家鄉戲),也有稱“縷戲”的(因其主要樂器墜琴的演奏者在演奏墜琴時,經常用手指在琴弦上“縷”上“縷”下)。後來過去唱揚琴的多由“兩口子”(即夫婦倆)或一家人搭班,演唱的節目內容又多是關於公子投親、小姐贈金、夫妻團圓等兩口子的故事,兩個“口”字成“呂”字,因此稱呂劇。另一種說法是,呂字係“驢”、“閭”、“縷”的諧音字,故在用文字標明劇種時,寫作呂劇。

呂劇的傳統劇目大體可分兩種:一種是小戲和單中出戲,如《小姑賢》、《小借年》、《王定保借當》等,這是它的基本戲;另一種是連台本戲,多根據鼓詞。如《金鞭記》、《金鐲玉環記》、《五女興唐》等。呂劇現代戲《李二嫂改嫁》首拍成電影,影響遍及全國。

五音戲

五音戲,原名“肘鼓子”(或作“周姑子”),又名“秧歌腔”、“五人班”、“五人戲”。它發源於山東章丘、曆城一帶,流行地區較廣:以章丘為中心的稱西路(西到濟南、東到淄博);臨朐、沂源一帶為東路;惠發、濟陽一帶為北路(北路肘鼓子也叫“花鼓燈腔”,簡稱“燈腔”)。後來,東、西兩路合在一起,不僅專業班社有了發展,民間業餘劇團也大為增加。當時的著名演員中,李德興(藝名跟柱子)以唱腔好出眾;高桂芳以唱詞華麗出眾;王煥奎(藝名自來喜)以表演得好出眾;鄧洪山以唱做俱佳出眾;李、高、王、鄧曾被稱為肘鼓子戲的四大名旦。五音戲的傳統劇目頗為豐富,據統計有160餘出。主要有《王小二趕腳》、《王二姐思夫》、《拐磨子》、《彩樓記》、等。五音戲的劇詞,生活氣息、鄉土色彩濃厚,群眾詞彙豐富,具有民間口頭文學的特點。唱腔特點是,先吐字,後行腔,曲調口語化,咬字清楚,腔調旋律變化較多,用本嗓唱,女腔尾音長、旋律長,後尾用假嗓翻高(謂之撛普讜聰),曲調優美質樸,適於抒發多種感情。

昆曲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簡稱“昆腔”,清代以來被稱為“昆曲”,現又被稱為“昆劇”。昆曲是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

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際(14世紀中葉)即產生於江蘇昆山一帶,它與起源於浙江的海鹽腔、餘姚腔和起源於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係統。

昆山腔開始隻是民間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區域,開始隻限於蘇州一帶,到了萬曆年間,便以蘇州為中心擴展到長江以南和錢塘江以北各地,並逐漸流布到福建、江西、廣東、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萬曆未年還流入北京。這樣昆山腔便成為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

昆曲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上演劇目。其中有影響而又經常演出的劇目如:王世貞的《鳴鳳記》,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釵記》、《邯鄣記》、《南柯記》,沈璟的《義俠記》等。高濂的《玉簪記》,李漁的《風箏誤》,朱素臣的《十五貫》,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長生殿》,另外還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戲,如《遊園驚夢》、《陽關》、《三醉》、《秋江》、《思凡》、《斷橋》等。

昆曲的音樂屬於聯曲體結構,簡稱“曲牌體”。它所使用的曲牌,據不完全統計,大約有一千種以上,南北曲牌的來源,其中不僅有古代的歌舞音樂,唐宋時代的大曲、詞調,宋代的唱賺、諸宮調,還有民歌和少數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為基礎,兼用北曲套數,並以“犯調”、“借宮”、“集曲”等手法進行創作。

昆曲的伴奏樂器,以曲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呐、三弦、琵琶等(打擊樂俱備)。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獨特的體係、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諧和。

俞振飛是卓越的昆曲藝術家,他具有一定的古文學修養,又精通詩詞、書、畫,他不但精研昆曲,同時又是一位京劇表演藝術家。因此他能將京、昆表演藝術融於一體,形成儒雅、飄逸、雄厚遵勁的風格,特別是以富有“書卷氣”馳譽劇壇。他深受海內外推崇的代表節日有《太白醉寫》中的李白;《遊園·驚夢》中的柳夢梅;《驚變·埋玉》中的唐明皇;《琴挑》中的潘必正;《八陽》中的建文君;《斷橋》中的許仙等,演來無不栩栩如生。

錫劇

錫劇是江蘇省主要地方劇種之一。迄今已有一百多年曆史。它是在太平天國前後由無錫灘簧和常州灘簧合並發展而逐步形成的。解放前叫“常錫文劇”,解放後才改成“常錫劇”,簡稱為“錫劇”。

錫劇的音樂,抒情優美、悅耳動聽,具有秀麗的江南水鄉風格。錫劇音樂是屬於曲牌板腔綜合體,它並有男、女分腔的顯著特點。錫劇的樂隊原來隻有一把二胡,現在除二胡外,還有琵琶、三弦、提琴、笛、簫、中胡和小提琴、大提琴參加伴奏。打擊樂以四大件為主。

著名劇目有傳統戲《雙推磨》、《庵堂認母》、《庵堂相會》、《孟麗君》、《珍珠塔》、《雙珠鳳》和現代戲《紅花曲》《海島女民兵》等。當代錫劇有很多著名演員如姚澄、王影影、梅蘭珍、王蘭英、汪韻芝、王漢清、楊企雯、吳雅童、薛靜珍等

黃梅戲

黃梅戲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采茶戲”,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領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以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

在劇目方麵,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蕎麥記》、《告糧官》、《天仙配》等。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鬥籮》。

解放以後,先後整理改編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趙桂英》、《慈母淚》、《三搜國丈府》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目,創作了神話劇《牛郎織女》、曆史劇《失刑斬》、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蓓蕾初開》。其中《天仙配》、《女駙馬》和《牛郎織女》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嚴鳳英、王少舫、吳瓊、馬蘭是黃梅戲的著名演員

徽劇

徽劇是解放後的定名。徽劇的含義並不等於徽戲,它的聲腔包括青陽腔、徽戲、徽昆和花腔小調幾大部分,以徽戲和青陽腔為主。

1790年(乾隆55年),徽班名藝人高朗亭率三慶班入京。接著,春台、和春、四喜等徽班又相繼進京,即所謂“徽班進京”。徽班進京後,又吸取京腔、秦腔、昆曲、漢調等劇種的長處,經程長庚等名藝人的創造改革,大約經過了五十年的孕育,到道光、鹹豐年間,遂形成為後來的京劇而流行全國。

徽劇中的青陽腔劇目,除目連戲外,大多為明清的傳奇。解放後,安徽省徽劇團整理並演出了《出獵·回書》、《磨房會》、《雙下山》、《貴妃醉酒》等近十出青陽腔劇目。徽劇中的徽戲劇目還包括了部分四平腔(如《借靴》、《審烏盆》)、昆弋腔(如《昭君和番》、《蘭關渡》、《百花贈劍》等十多出)劇目,和大量吹腔、撥子、西皮、二黃的劇目(如《水淹七軍》、《齊王點馬》、《打百彈》……等)。

徽劇在清代乾隆以後,廣泛流傳於長江流域和東南各省。在川劇、湘劇、贛劇、閩劇、粵劇、滇劇、黔劇、婺劇、淮劇等兄弟劇種裏,都可以找到徽戲的影響。

徽昆以演出《七擒》、《八陣》、《八達嶺》、《英雄義》等摮∶嫦窋和武戲形成自己的特點。徽劇的表演講究群歌齊舞的雄偉氣派,高台、平台的武功技巧均注重舞台畫麵和身段、亮相的雕塑美。旦角的表演因早期沒有水袖,故有很多手腕、手指的舞蹈動作。淨角亮相雙手過頂,似舉千斤,用“滾喉”喑嗚叱吒,輔之以頓足,令人驚心動魄。

徽劇的文場曲牌也很豐富,現已記錄了210多首。徽劇青陽腔和徽戲各有一套鑼鼓經,打擊樂音色低沉、渾厚,並常以大鈸和大鼓的悶擊,造成獨特效果

安徽目連戲

目連戲是我國古老的民間劇種。它主要搬演佛門弟子目連僧入冥間救母的故事。目連故事源於《經律異相》、《佛說盂蘭盆經》等釋典。它約從東漢初至明末,略經釋典、變文、戲文的衍變,日趨完整而龐雜。它與各種藝術的崛起,及佛教的興衰都曾發生過曆史性的聯係。

安徽目連戲,主要流行於當時的徽、池、寧國、太平四府地域。明萬曆年間,徽州名士鄭之珍一邊參加演出目連戲,一邊用傳奇寫法,潤補為長達100出的《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又名《勸善記》)。民國中期出現了任甫琪(號“蟹子”,人稱“目連梅蘭芳”)等名藝人,他們還兼演徽、京二劇,改造了青陽腔的音樂。

安徽目連戲又叫“大戲”,是因為它具有較為固定、戲文典雅的劇目,正統而豐富的唱腔,神奇而誇張的臉譜,行當俱全,還有講求排場的一套演出規矩。再之,它隻與京、徽二劇同台爭豔。唱腔是聯曲體製的,但在清末後,由於與京、徽劇的接觸,藝人們邁出了突破曲牌向板腔體靠攏的步伐。臉譜以淨、醜為主(淨臉譜包括生旦)。用紅、黑、白三色為主勾抹出花臉、標臉、鬼臉、元寶臉、三塊頭等樣式。演出的規矩頗為繁多。如有稻旺戲(秋戲)、堂會戲、廟會戲(朝九華)、平安戲(平安神戲)、香火戲(還願戲)五處演出場合(時令)。最普通的是三夜完結。還規定搭神、人(戲台)、鬼三層台。南陵、繁昌有搭一種叫“獨腳蓮花台”的,每逢甲子日演唱,各路名角雲集。神台、戲台,有規定的對聯。後台必供牌位。穿插節目自北宋時便有了,彼時謂“百戲”。安徽目連戲插入雜技、燈舞節目為多,一般多為“武戲”窋。

安徽目連戲因其一開始便在藝術上受到弋陽、青陽腔的影響,主要是用高腔形式在演唱,後來又兼唱部分昆曲、亂彈、徽戲,流傳的時間和影響很長很大,故它在戲曲史上還是占有一定的地位的

鳳陽花鼓戲

鳳陽花鼓戲,也叫"衛調花鼓戲"。鳳陽花鼓戲和花鼓燈、鳳陽花鼓(當地又叫“雙條鼓”)被統稱為“鳳陽三花”。花鼓戲又稱衛調,流行於原鳳陽長淮衛一帶(今屬蚌埠)。清中葉以前,鳳陽這一帶都是先玩花鼓燈,然後坐場唱衛調(即唱花鼓戲),故有“上班鼓、下班戲”之說。花鼓戲的唱腔,說唱性強,但曲調規格不嚴。

花鼓戲傳統劇目經常演唱的有《羅鞋記》、《壓裙記》、《琵琶記》、

《東回龍》、《西回記》、《大隔簾》、《小隔簾》、《寶蓮燈》、《斬竇

娥》、《雁門關》、《小書房》等七十餘出。

滬劇

滬劇,是上海的地方戲。它起源於江南一帶農村中的“小山歌”。這些“小山歌”受到彈詞等其他藝術的影響,逐漸形成不同的灘簧(有的地方稱花鼓戲),如蘇灘(蘇州)、杭州(杭州)、甬灘(寧波)、錫灘(無錫)等。自上海開辟為商埠後,各地灘簧相繼進入上海演出;上海的本地灘簧,為了與其他灘簧有所區別,便稱為“本灘”,也叫“申灘”,即滬劇的前身。

在上海土生土長的滬劇,富有表現現代生活的能力,音樂比較柔和、優美。主要曲調有〔長腔長板〕、〔賦子板〕、〔三角板〕等,委婉動聽,帶有江南的水鄉情調,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

滬劇擁有眾多的著名老演員,如丁是娥、解洪元、邵濱孫、石筱英、王盤聲、楊飛飛、汪秀英、王雅琴等,深為廣大觀眾所歡迎。

滑稽戲

滑稽戲是在抗日戰爭中期,由上海的曲藝“獨角戲”接受了中外喜劇、鬧劇和江南各地方戲曲的影響而逐步形成的新興戲曲劇種。它流行於上海、江蘇、浙江的許多地區,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

著名滑稽演員王無能,一人成檔,專事滑稽曲藝的演出。當時人們把這樣由一人演出的滑稽曲藝稱作“獨角戲”。著名的獨腳戲演員,除王無能外還有江笑笑與劉春山。江、劉二人與王無能鼎足而立,各有所長。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一些獨角戲藝人和文明戲演員紛紛組織滑稽劇團,逐步取代漸趨沒落的文明戲,從此,滑稽戲便開始成了頗有影響的戲曲劇種。

滑稽戲的劇目大致可分五類:第一類,是根據獨腳戲的“段子”發展和改編成的。其中《三毛學生意》、《七十二家房客》,因其思想性深刻,藝術性完整,已成為滑稽戲優秀的傳統來保留劇目,並被搬上了銀幕。第二類,是從文明戲移植而來。主要有《方卿見姑娘》、《包公捉拿落帽風》、《濟公》、等。第三類,是解放初期,從話劇、戲曲、電影劇本移植、改編的。移植的地方戲劇目,有《蘇州二公差》(即《煉印》)、《好好先生》(即《三家福》);根據話劇劇本改編的,有《幸福》、《西望長安》等;根據話劇劇本改編的,有《小九妹》(即《蜻蜒姑娘》)、《萬無一失》(即《天羅地網》)等。第四類,是根據外國劇本改編的如《活菩薩》一劇,連演連滿一年零九個月,創自有滑稽戲以來演出場次最多的紀錄。第五類,是新創作的劇目。如《樣樣管》、《不夜的村莊》、《滿園春色》、《性命交關》、《一千零一天》等。1981年9月魯迅誕生一百周年紀念時,滑稽戲的《阿Q正傳》被列為上海紀念演出的重點劇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