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人類的偉大樂章——貝多芬的交響曲(1 / 3)

第八章 人類的偉大樂章——貝多芬的交響曲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出生於德國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能,八歲開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等。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六歲開始耳聾,晚年全聾,隻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 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複辟年代裏,依然堅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奮臂呐喊,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動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很大的發展。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貝多芬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聖”。

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和第三交響曲、第九交響曲一樣,同屬於英雄性藝術的最崇高作品,貝多芬開始創作第五交響曲是在第四交響曲之前,完成了第四交響曲之後。他在這部作品中所提出的主題與英雄交響曲一樣,那就是英雄鬥爭的意義和目的。所不同的是第五交響曲描寫的是英雄除自己以外聯合人民,共同去鬥爭,共同完成神聖的使命。

“從黑暗走向光明,通過鬥爭取得勝利”。這就是第五交響曲的中心思想。第五交響曲是最能代表貝多芬藝術風格的作品。它結構嚴謹,手法精練,形象準確生動,層次清晰,各樂章有內涵的聯係整部作品氣宇軒昂,富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從第三交響曲到第六交響曲的創作,貝多芬在承襲古典音樂先師的基礎上,進行了劃時代的偉大變革,使龐大的交響樂隊服務於一個獨立的思想主題,也可以說是貝多芬奠定了近代交響樂的先鋒作用。

一、C大調第一交響曲(1779-1800)

顧名思義,《第一交響曲》是貝多芬偉大一生中的第一部交響曲體裁的作品,但事實上早在1788-1789年間,也就是貝多芬20歲不到的時候,他就曾經試圖創作交響樂,但是沒能獲得成功。《第一交響曲》真正問世已經是十年以後的1800年,貝多芬當時已經三十歲了。其實在“邊聽邊入門”係列中的那篇《輝煌交響之路的第一步——解析貝多芬第一交響曲 》一文中,我們已經對這部作品作了比較詳盡的介紹,——這是一部“充滿了海頓和莫紮特一輩所特有的音調,在很多方麵繼承了海頓交響曲傳統”的作品。那麼我們就從這一點入手,來看看貝多芬與兩位交響曲創作領域的前輩——莫紮特以及海頓,有著怎樣的聯係,因為我覺得這是《第一交響曲》藝術風格背後隱藏的故事。

貝多芬1770年出生在德國波恩,生活在充滿音樂藝術的濃鬱氛圍中,而且貝多芬從小就展現出了非凡的音樂天賦。在當時莫紮特已經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音樂神童,貝多芬的父親也就立誌把自己的兒子培養成這樣的人物。11歲的時候,貝多芬從學校輟學,開始了屬於自己的音樂旅程。隨後他跟隨父親和一些頗具水準的樂師學習樂器演奏以及音樂理論,逐漸展現出了才華。當時歐洲真正的藝術中心是奧地利的維也納,所以貝多芬接受了朋友的建議和幫助,在自己17歲那年第一次來到維也納,試圖在那裏繼續提升自己的音樂功底。

當時維也納是名副其實的音樂之都,因為那裏薈萃了以莫紮特、海頓為主的一大批有才情的音樂大師。到達維也納不久,貝多芬就見到了長他14歲的音樂巨匠莫紮特,會麵的地點是在莫紮特的家中,據說那是一次有很多人出席的聚會。貝多芬顯得非常拘束,因為他對莫紮特懷著一種非常崇敬的態度。但即便如此,他也沒有忘記展示一下自己獨特的才華。貝多芬讓莫紮特指定一個音樂主題,他來進行頗有難度、也更見功底的即興創作獨奏。莫紮特應允了這個要求,結果貝多芬略加思索就按照大師給出的要求,完整而流暢的創作並演奏了一段優美的旋律,以至於莫紮特十分欣喜,對在場的眾人預言——貝多芬將是未來的傑出音樂大師!這就是這兩位曆史上最負盛名作曲家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見麵。可以說,在以後的日子裏,貝多芬一直非常崇敬莫紮特,甚至自詡為——迄今最崇拜莫紮特的人。

由於母親病危,貝多芬在到達維也納之後不久不得不重新回到波恩,並且永遠告別了母親。但他終究覺得當時的波恩過於封閉,要想達到自己的音樂理想,必須去維也納。所以,1792年他第二次來到了音樂之都,在那裏開始長達數年之久的學習和積累,並且得以拜海頓為師。海頓被稱之為“交響樂”之父,一生創作過100多部交響曲。不過根據史書記載,海頓非常看重貝多芬的才華,並覺得他是一個非常值得培養的後起之秀,但因為某些原因並沒有教授貝多芬太多的實際知識。即便如此,貝多芬日後依然把海頓尊為自己在維也納時期最重要的師長,海頓的作品和理念給了貝多芬很多靈感。

莫紮特和海頓是古典時期最重要的兩位作曲家,貝多芬作為他們的後輩乃至學生,從他們兩位的作品中汲取了非常豐富的養分,這些前輩賦予的精粹也正集中表現在《第一交響曲》當中。雖然這是貝多芬在交響樂創作領域的處女作,但是這並不說明這部作品尚不夠水準。事實上,貝多芬創作《第一交響曲》的時候已經三十而立,自己在維也納學習已經有八年,並且已經在當地立足穩固,從一名出色的演奏家逐漸轉型為作曲家,甚至已經有了比較出名的原創音樂作品。在十八世紀末期,他所創作的《“悲愴”鋼琴奏鳴曲》以及前兩部鋼琴協奏曲已經普遍受到維也納聽眾的好評與接受,在這個基礎上,創作於1798-1799年,1800年首演的《第一交響曲》,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不過可惜的是,由於樂團素質有限,這部作品的首演並沒有獲得成功。但是其旋律中表現出來的樂思,還是讓人感受到了來自貝多芬的與眾不同。

對於《第一交響曲》的評價,古往今來幾乎是眾口一詞的。其整體風格沿襲了前輩莫紮特、海頓的很多東西,有些評論家甚至感覺有些許節奏正是莫紮特在以前某部作品中使用過的。《第一交響曲》給人幽默通俗的第一感覺,而又略帶一些舞蹈性,韻味上接近莫紮特、海頓時期的交響曲。但是我們不能粗淺的把這種類似或者雷同歸結為這部作品的缺陷或者不成功,而應當理解為真正偉大的貝多芬那個時候還處於摸索、探尋的階段。而且在《第一交響曲》的某些旋律段中,貝多芬依然展現出了自己不同凡響的一麵,隻是這種獨創的態度顯得還不夠開放,而過於拘謹。所以我以前說過,欣賞這部作品是一件頗具興味的事情,這部旋律不失激昂、幽默的作品,聽來通俗易懂,但與貝多芬以後的那些名作又似乎有著較大的區別。通過這樣的對比,正可以顯現出其在創作上的風格轉變。

二、D大調第二交響曲(1801-1802)

或許大家從很多正麵或者側麵的資料中會了解到,貝多芬是一個失聰者,通俗的說就是“聾子”。其實這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的疾病引起的,而且是逐漸加重,最終導致全聾。就在貝多芬在維也納立足穩定,並且創作了一係列出色音樂作品,包括《第一交響曲》之後,他的健康狀況開始出現問題,主要是聽覺的衰弱以及嚴重的腹瀉。其實在貝多芬30歲不到的時候,他就已經感覺到了自己的聽力越來越差,經曆了數年的痛苦,他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但是在求醫問藥的過程中,醫生的治療手段並沒有改觀貝多芬耳疾的病情。他需要和人用很大的音量來進行交流,對於微弱的聲響很不敏感。尤其對於一個音樂家而言,這其中的痛苦,是常人所難以體味的。

但是在這段時間,貝多芬並沒有被病痛的折磨所製伏,他依然堅持創作,足見其內心深處具備的堅忍不拔的意誌。而且這段時間內湧現出了一大批以後流傳廣泛的名作,包括鋼琴奏鳴曲《月光》、《暴風雨》以及小提琴奏鳴曲《春天》。所以有人說,這段時期貝多芬的創作功底又提升了一個層次,力量卻是來自同病痛的對抗。但是病魔是無情的,它一直在不斷折磨著貝多芬,因此在1802年4月份,作曲家接受了醫生的勸告,離開了鬧市區,來到位於維也納郊區的海利根施塔特休養。雖然腹瀉病症得到了很好的控製,但耳疾依舊越發加重,貝多芬甚至時常有預感,自己將很快會告別這個有聲世界,而變成一個徹底的失聰者。在來到海利根施塔特半年後,貝多芬開始感到寂寞與絕望,以至於寫下了一份遺書,向自己的兄弟和朋友交待了後事,這份文獻後來被稱之為《Heiligenstadt Testament(海利根施塔特遺囑)》

但是令人欣慰的是,貝多芬並沒有為此尋短見。相反這紙遺書反而激發了他尚未爆發的潛能。有人說,這正是貝多芬被稱為偉人的最好理由。在強大的病魔以及精神壓力下,雖然一度絕望過,但是最終作曲家沒有被這些負麵的東西壓垮,他最終還是站起來了,挺過來了。可以這麼說,通過這份遺書,貝多芬實際上重新審視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成為了後來繼續大踏步行走在人生道路上的強大動力。最終這份遺書並沒有交給親屬或者朋友,而是一直由他本人保存,直到貝多芬真正去世之後才被人們發現。

從死亡陰影中走出來的貝多芬,在1802年10月左右回到了維也納,並馬上創作了《第二交響曲》。所以讀到這裏,你應該了解我為什麼在前麵花了如此多的筆墨來描寫貝多芬與病魔、死亡作鬥爭的經曆——因為《第二交響曲》是貝多芬重新對生活充滿信心、對未來充滿期待的一首讚歌,同時也可以將其看成對《海利根施塔特遺囑》精神內涵的音樂化提煉和總結。

或許貝多芬的這部《第二交響曲》是他所有九首交響作品中最不起眼的,但我們決不能就此忽略它的藝術價值,其實隻要仔細看了前麵的篇章,您就應該意識到它對貝多芬而言重大的意義。對於這部作品的看法,不同的評論家有不同的觀點。有些人認為整部作品洋溢著樂觀向上的“青春氣息”以及對生活的渴望。但也有人認為,《第二交響曲》的前兩個樂章“光明與黑暗始終在進行著搏鬥,黑暗似乎取得了暫時的勝利”,直到第三、第四樂章才是真正的屬於歡樂、勝利的旋律,他們稱這部作品走了兩個極端。但無論如何,在思想性上《第二交響曲》已經超越了《第一交響曲》,他更富有內涵和哲理。而在藝術性上,則依然稍稍帶有莫紮特、海頓時期的影子,但屬於貝多芬自己的東西已經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了。在經曆了死亡的陰影後,作曲家對人生有了更加透徹的認識,所以在獨創性方麵也顯得越加個性化和大膽。總之我覺得,《第二交響曲》雖無出名的樂章和段落,也沒有很大名氣,但其將思想和旋律的衝突性融為一體,很能體現貝多芬堅韌的個性風範!

三、降E大調第三(英雄)交響曲(1803-1804)

說道貝多芬的這部《第三“英雄”交響曲》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拿破侖。在十九世紀初,歐洲大陸最風雲的人物當屬這個法國人,從某種程度上,你甚至可以把拿破侖當作這部鴻篇巨著的主角。當然,也不能完全那麼理解,且聽我慢慢說來。

文章的前麵我就提到過,貝多芬十一歲的時候就因為熱愛音樂而輟學了,但是他並沒有放棄學習新知的機會。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很早就接觸了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20歲不到的時候,貝多芬進入波恩大學學習過一陣子倫理哲學,當時也正逢法國大革命爆發的時期,“自由、革命”的口號充斥著校園,作曲家從那時起就打心眼裏向往這種精神和宗旨,並逐漸成為貝多芬的一種人生理想。就此,他成為了一個時刻關注革命、向往自由的人。在去維也納學習、落腳並且穩固地位以後,隨著自己的名氣越來越大,他經常來去於皇室、權貴的“高雅”圈子中。即便如此,貝多芬骨子裏麵那種崇尚革命的理想,依然時刻讓他對自己生活的這個社會感到極度不滿。可見在貝多芬身上有一種不被“不公平”社會所同化的可貴精神,這也是我非常敬佩他一個理由。而這種精神也逐漸滲入了貝多芬的音樂作品中,所以後來有人稱他為“革命音樂家”。

向往自由的音樂大師,從法國大革命中看到了“自由”的曙光,同樣他又從一個法國軍人身上看到了“共和”的希望,那個人正是一代風雲人物——拿破侖.波拿巴。拿破侖向歐洲封建帝製發起了最強烈的衝擊,並且幾近獲得成功。所以貝多芬一度把拿破侖視為偶像、英雄乃至神的化生。就是在這樣一個情形下,1798年的時候有一位非常讚賞貝多芬音樂才華的法國將軍登門拜訪他,而交談間貝多芬也表達了對拿破侖的敬重,所以那位將軍便提議,是不是可以寫作一首名為“波拿巴”的交響曲,貝多芬自然欣然應允。

但是直到1803年,距離上一部《第二交響曲》一年不到,貝多芬才開始正式寫作這部策劃已久的交響曲。這年夏天,作曲家來到維也納郊外杜布林中的一個葡萄園,在一間農舍中開始了創作。寧靜的田園幾乎與世隔絕,就在這樣的封閉環境下,一部大作悄然問世。《第三交響曲》的篇幅大大超越了前兩部,最終長度是僅次於《第九交響曲》的超長作品,而在藝術成就上也是一個裏程碑式的作品,這個我們等一會兒再說。因為此時,發生了一個變故——拿破侖背叛了革命。

熟悉世界曆史的朋友都應該知道,拿破侖推翻了法國封建王朝之後,並沒有實行人們期盼已久的“共和”,而是重新恢複帝製,自己當上了皇帝。更加醜陋的是,在加冕典禮上他自己為自己戴上了皇冠。這種背叛革命的行為,使得所有向往自由的革命誌士痛心疾首。而這個消息傳到貝多芬這裏的時候,作曲家已經完成了《第三交響曲》的創作,並且特意命名為《拿破侖.波拿巴大交響曲》,還恭恭敬敬地寫了獻給拿破侖的題詞。此刻,當得知拿破侖如此卑劣的行徑之後,簡直無法表述自己當時憤怒的心情,貝多芬衝動的撕下了寫有題詞的交響曲總譜首頁,大罵拿破侖是“凡夫俗子、野性暴君”。經過了這次打擊,貝多芬對拿破侖的好感似乎一下子煙消雲散了,據說為此還病了一場,所以也就耽誤了《第三交響曲》的發表。一直到1804年4月才在維也納第一次上演,1806年總譜出版發行,而這部曾經是為拿破侖“奪身定做”的交響曲標題也被改為了“《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大人物而作”。後來有人分析說,雖然拿破侖不再是貝多芬心中的“神”,但是在某些方麵貝多芬依然尊重他。

雖然拿破侖背叛了革命,《第三“英雄”交響曲》的主角似乎一下子從“偉人”變成了“叛徒”,但是這絲毫不能掩蓋這部作品的偉大。雖然這是為拿破侖而作的交響曲,但是其中到處洋溢著貝多芬向往自由,向往革命的精神。這部長達40多分鍾的作品,可以說塑造了一群為革命理想而奮鬥的英雄雕像。曲調中時刻洋溢著戰鬥的氣息,自由的理念。我不想花過多的筆墨去逐個樂章的描繪,因為這部作品的內涵應該是廣義而非狹隘,應該是宏觀而非微觀的。包括專業樂評家都對很多細節持不同的意見和看法。但不可否認的是,《第三交響曲》中崇尚的英雄主題、自由氣息,是這部交響曲給後人留下的最寶貴的財富。

貝多芬曾經說過,《英雄交響曲》是他最鍾愛的作品之一,不難看出這部交響曲的藝術價值和曆史意義。事實上,最初公演的時候,它並沒有受到聽眾乃至當時同仁們的廣泛認可。為什麼呢?因為《英雄》的與眾不同!正是在這部大作中,貝多芬完全發揮出了屬於他獨特個性的非凡藝術氣息,無論在樂章的編排上還是在旋律的構造上,他都完全突破了以往莫紮特、海頓所開創的傳統模式,走出了一條獨特的道路。而這種藝術構思的來源,可以說恰恰來自作品主題所蘊含的“自由、革命”精神!真是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作品將法國大革命這場人類曆史上永載史冊的大眾運動,以及其中湧現出來的風雲人物用交響曲這一藝術手段進行了記載、加工乃至升華,所以不得不承認《第三“英雄”交響曲》注定將是名垂青史的!

也正因為這部作品,貝多芬的交響曲風格開始趨於成熟,也走入屬於他自己的軌道,一部又一部更加精彩的作品在作曲家的心中孕育、產生並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英雄》!一個裏程碑!

第一樂章:燦爛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

第二樂章:葬禮進行曲,甚慢板(Adagio assai)

第三樂章:詼諧曲,活潑的快板(Allegro vivace)

第四樂章:終曲,甚快板(Allegro molto)

四、降B大調第四交響曲(1806)

如果說,《第一交響曲》體現了貝多芬無與倫比的天分、對前輩傳統的良好繼承;《第二交響曲》表現出作曲家內心不屈不撓的個人奮鬥曆程;《英雄交響曲》將貝多芬崇尚自由、信仰革命的高尚精神洋溢的淋漓盡致,那麼《第四交響曲》則是一曲大師對生命、對生活予以充分肯定、讚美的頌歌。為什麼深受病痛折磨,同時又對現實社會異常不滿的貝多芬,突然會寫出這樣一部充滿明朗色彩的作品?答案隻有一個——當時的貝多芬正在戀愛!

很多朋友都知道,貝多芬終究沒有找到終生伴侶,但是他的愛情生活卻又是那麼的豐富多彩,而略帶悲劇色彩。有人說,藝術家往往都是浪漫而多情的,沒錯!貝多芬也沒有逃脫這個規律。然而貝多芬給人的第一印象或者說表麵印象卻並不是一個這樣的人。很多文獻資料都這樣形容作曲家的外貌——雜亂的頭發、寬大的額頭、凶蠻的目光、並不美觀的鼻子。這些描述足以表現出貝多芬並不是那種容易引起少女愛慕的“白馬王子”,甚至有人形容他為“獅子臉”。同時在生活上,他也不拘小節,說的不好聽一點,簡直有一點邋遢。但即便如此,很多女子還是無法抗拒來自貝多芬身上的那種英雄氣質和藝術修養,而和貝多芬談著或長或短的戀愛,但是這種關係最後都沒有終生保持下去。

貝多芬對於愛情是執著的。對於自己鍾情的人,他總是傾其所能,近乎瘋狂的去追求。他心目中的愛侶應該是青春純潔、端莊秀美、品德高尚又極具修養的女子。可以說,貝多芬在愛情上近乎是完美主義者!這也是他沒能找到終生伴侶的一大因素,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則可能也來自他的耳疾。貝多芬喜愛追求過的女子很多,有些是貴族的小姐,有些則是自己的學生,也有女作家。在諸多次戀愛中,曾經有一次近乎取得成功,那就是他與匈牙利貴族小姐特雷澤的一段感情,雙方曾經訂婚過,但是最終婚約被毀。此前,他熱戀過特雷澤的姐姐朱麗葉,而後又與特雷澤的妹妹約瑟芬發生了愛情,可悲的是依然沒有結果。與這一家三姐妹的戀愛,可以說是貝多芬愛情悲劇的典型——因為門第、因為金錢,因為一些世俗的觀念,美滿的婚姻不能成為現實。其實失敗又何止這些,貝多芬用心去戀愛,用文字、用旋律來讚美自己心中的最愛、讚美美好的愛情,但最終總是因為世俗的偏見乃至陳舊的觀念,而遭到失敗。雖然貝多芬相貌並不英俊,舉止算不上瀟灑,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的真誠、他的才華,他的善良打動過很多女子的心。最終很多女子沒有和貝多芬結為夫妻,卻和他保持了很長的友誼。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感情受挫的次數越來越多,貝多芬逐漸失望了,他對於是不是能夠在這個世界上找到屬於自己的愛人感到迷茫和悲傷。而能夠最好的表達作曲家當時這種心態的文獻被保留下來,後人譽之為《致永恒的情人》。這其實是三封沒有發出的信件,一直到貝多芬去世後才被發現。沒有收件人的姓名、也沒有郵寄的地址、具體寫於哪一年竟也無從考證。由於篇幅的關係,我不可能把那三封長長的、飽含真摯情誼的信為大家一一奉上,但需要指出的是,《致永恒的情人》具體是寫給哪個情人的,研究學者的猜疑有很多;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三封信表達出貝多芬對愛情的渴望以及對現狀的悲歎。記得前些年,曾經有過一部講述貝多芬愛情生活的電影,名字就叫做《永恒的情人》,大家如果有興趣、有時間不妨去欣賞一下,應該會比看我上麵這些枯燥文字有意思的多。

費了一番口舌為您講述了貝多芬的感情世界,因為《第四交響曲》正是處於戀愛時節中的貝多芬才華橫溢的體現,而其主題就正是讚美生命和愛情。時間定格在1806年,當時貝多芬的戀人正是我們前麵提到過的匈牙利貴族小姐特雷澤,那應該是貝多芬感到最幸福的光陰。特雷澤曾與貝多芬訂婚,而且感情維係了4年左右,可以說是貝多芬一生中最穩定的一段感情生活。所以他的創作熱情特別高,才思敏捷。貝多芬唯一一部小提琴協奏曲就是在這時候寫成的。此後的《第四鋼琴協奏曲》也是迅速的落筆,迅速的完成,而被譽為“塑造貝多芬情人形象”的一部作品。

隨後,貝多芬開始醞釀《命運交響曲》,第一樂章的撰寫似乎非常順利,但是作曲家在這裏卻停止了這部作品的創作,轉而去寫一部全新的交響曲。當時貝多芬的感情生活浪漫溫馨,狀態之好在他一生中也是十分少見的,所以從落筆到完成,幾乎一氣嗬成,順利流暢,而且旋律中充滿了生命、青春的氣息——這正是《第四交響曲》!其實如果按照貝多芬既定的創作思路,其交響曲作品的順序應該是《第四“命運”交響曲》,而後才是充滿生機的《第五交響曲》,但事實上恰恰相反。

第一樂章:柔板,活潑的快板(Adagio-Allegro vivace)

第二樂章:柔板(Adag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