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規模的大小
製造業中大規模生產
從勞動聯合的重要性可以明顯地看出,在很多情況下,進行大規模生產,可以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如果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勞動效率,許多勞動者必須聯合起來,即便隻是為了簡單合作而聯合,那麼企業的規模就必須足夠大,以把許多勞動者聚在一起,資本就必須足夠多,以供養這些勞動者。當工作的性質允許,市場的規模足夠大時,更需要進行細致的分工。企業愈大,分工也就可以愈細。這是大型製造廠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便擴大生產規模不會導致進一步的分工,把生產擴大到某一規模,使每個適宜從事專門工作的人工作飽滿,也會有很好的經濟效果。這點巴巴奇先生已作了很好的說明。
“如果機器24小時內一直工作”(顯然這是使用機器的唯一經濟方式),“就需要有某個人來照看工人們的交接班。不論門崗或雇來幹此事的其他人,是照看一個人的進出,還是照看20個人的進出,他的休息都會受到同等的打擾。有時還需要調整或修理機器。這事由熟悉機器製造的工人來做要比由使用機器的工人來做好得多。既然機器的良好性能和使用壽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消除其部件的振動或缺陷的快慢,因而現場工人及時的注意將大大減少因機器磨損產生的開支。但在單台花邊機或單台織機的情況下,這一辦法是太費錢了。由此便出現了另一個要擴大工廠規模的情況。應該使機器的台數恰好等於一個工人的全部時間用於保持它們運轉正常的台數。如果超過了這個數目,根據同樣的經濟原則,就必須使機器台數增加兩倍或三倍,以便占用兩個或3個熟練工人的全部時間。“當工人勞動的一部分如在織布和許多類似的技藝中僅僅是運用體力時,製造商很快就會想到,如果這部分勞動由蒸汽機來完成,那麼,在織布的情況下,同一個人就可以同時看兩台或更多台的織機。因為我們已經假設雇用了一個或幾個跟班技師,因而織機台數可以安排得使他們的時間充分用於保持蒸汽機和織機正常運轉。
“遵循同樣的原則,製造廠逐步變得如此大,以致夜間照明費用會達到相當可觀的數目。既然已經設置了整夜不睡的值班人員,可以經常照管照明設施,又有裝修機器的技師,因而增添煤氣燈會導致生產的進一步擴大,同時可以減少照明開支和火災的危險,由此而對降低製造費用作出貢獻。
“在工廠達到這一規模以前很久,它就會發現需要建立財會部門,雇用職員來為工人發工資,並且監督他們是否準時上班。這個部門必然和供應原料和出售成品的代理商有來往。”這些職員和會計為大批工人發工資比為少數工人發工資多花不了多少時間,多費不了多少事,核對大筆交易的賬目比核對小筆交易的帳目,也多花不了多少時間,多費不了多少事。業務量翻一番,也許需要增加會計或供銷代理商的數目,但肯定無需加倍。業務規模愈大,完成全部業務活動所需的勞動量從比例上說就愈小。
一般說來,業務開支並不與業務量成比例地增加。讓我們舉郵政局的一係列業務活動為例。假設譬如說倫敦郵局的業務,不是集中於一個單獨的康采恩,而是分給五六個相互競爭的公司去管,則每家公司就要被迫維持一個幾乎同現在一樣大的機構。因為每家公司都必須為收發倫敦所有地方的信件作好安排,所以每家必須派出郵遞員到每條街道和幾乎每條胡同,而且如果要使服務幹得同現在一樣好,每天的投遞次數也要同現在郵政局每天投遞的次數一樣多。每家公司都必須在每個地區設一個收信的辦事處,還得設立從不同的辦事處收攏信件和分發出去的全部輔助機構。除此之外,還要雇用比過去多得多的高級職員,由他們來管理和檢查下屬的工作。這不僅意味著付給這些人的薪水支出將增加,而且也許在很多情況下,隻能滿足於雇用不太合格的人員,因此而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在自由競爭狀態下,大規模生產所得到的好處在特定情況下是否會超過小商號通常孜孜以求的蠅頭微利,可以根據一準確可靠的檢驗標準來加以確定。在大小商號做同樣生意的地方,在當前環境下生產效率最高的一方能靠降價傾銷擠垮另一方。一般說來,持久降價傾銷的能力隻能來自勞動效率的提高。而這種能力如果是靠進一步分工,或靠給工人適當分類以節約技能獲得的,就不僅會使較少的勞動生產出同樣的產量,而且還會使同樣多的勞動生產出較高的產量,也就是說,增加的不僅是剩餘產品,而且還有勞動的總產量。如果該物品數量不需要增多,有一部分勞動者會因此失業,那麼用於供養和雇用他們的資本也就會騰出來;把他們的勞動用於別處,國家的總產量也就將得到提高。
然而,出現大製造廠的另一個原因,是采用了需要配備昂貴機器的生產工藝。配備昂貴的機器,一是需要有大筆資本,二是除非打算讓機器發揮全部生產能力,並有希望售出全部產品,否則是不會采用機器的。由於這兩個原因,在使用昂貴機器的地方,大規模生產就不可避免了。但是在這種情況下,降價能力並不象在前一種情況下那樣,是檢驗大規模生產是否對社會總產量產生了有利影響的準確標準。降價能力不是取決於絕對產量的增加,而是取決於產量與生產支出的比例是否有所上升,如前所述,甚至在年總產量下降的情況下,這種比例也有可能上升。由於采用機器,原先不斷被消耗而又不斷再生產出來的流動資本轉化成了固定資本,維持這種固定資本每年隻需要少量開支,而且隻要有少得多的產量就足以負擔這點開支,足以收回生產者餘下的流動資本。所以機器非常適合製造商的需要,使他可以降價擠垮競爭對手,盡管國家的總產量也許沒有增加而是減少了。確實,用機器生產的物品會賣得便宜些,因此,就這一種物品來說,賣出的數量也許會增加。而不是減少,因為社會的損失從整體上說會落到工人頭上,他們即便是大多數製造部門的主顧,也不是其主要的主顧。但是,雖然這一特定產業部門本身可以擴展,可它卻是靠整個社會來補充其減少了的流動資本。如果該部門的勞動者避免了失業,那是因為失業分攤到了所有勞動人民頭上。如果他們中的一些人淪為非生產性勞動者,靠自願或法定救濟為生,那麼國家的總產量就會相應減少,一直到正常的積累過程將其補足為止。但如果勞動階級的境況使他們能承受工資的暫時下降,被解雇的勞動者為其他職業所吸收,則他們的勞動仍然是生產性的,社會總產量的減少得到了彌補,盡管工人遭受的損害並未得到補償。我們把前麵已經講過的東西重複一遍,是為了使人對下麵這一點有更深的印象,即一種生產方式不一定因為能使某種商品賣得便宜些,就會增加整個社會勞動的產物。售價降低一般會使產量增加,但卻不是必然會使產量增加。不增加產量的情況僅僅是一種在理論上有可能出現的例外情況,而不是實際經常出現的情況,其原因前麵已經說過,後麵還有更詳盡的說明,這裏就不再說了。
用大生產體製代替小生產體製所節省的很大一部分勞動,是資本家自己的勞動。如果100個擁有小資本的生產者分別進行同一業務,則每個業主也許要花全部精力來管理企業,至少沒有時間或心思去幹別的事。而一個擁有相當於他們資本總和的製造商,雇用10個或12個辦事員,就可以管理他們的全部業務,還有空幹別的事。小資本家通常事無巨細都要管,而大資本家則把有些事交給下屬去做。小農場主要親自犁地;小商人要站櫃台;小織布商要踩動自己的織機。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職能的聯合是不經濟的。業主要麼把其指揮才能浪費在了日常事務上,要麼他隻適宜於做指揮工作,因而把日常事務搞得一團糟。然而,必須指出,有人十分重視節省這種勞動,但我們卻不這樣看。毫無疑問,花在監督很多小資本上的勞動要比花在監督大資本上的勞動多得多。然而,小生產者通常感到自己是主人,而不是某個雇主的奴仆,由此而為付出的這種勞動獲得了充分的補償。可以說,如果他們看重這種獨立性,他們就會甘願為此付出代價,甘願減價出售其產品來同大商人或大製造商競爭。但他們不能老這樣幹,同時又能維持生存。因此,他們逐漸從社會上銷聲匿跡。在延長無望的掙紮中耗盡了自己小小的資本以後,他們或是淪為雇傭勞動者,或者依靠別人生活。
股份合作分析
合並許許多多小資本形成大資本,或換言之成立股份公司,極大地促進了大規模生產。合股原則的優點很多而且很重要。
首先,很多事業所需要的資本量超出了最富有的個人或非公開性公司的財力。任何個人都無力修築從倫敦到利物浦的鐵路;即便建成鐵路後,任何個人能否經營其運輸業務,也是值得懷疑的。誠然,政府既能修建鐵路,也能經營其運輸業務;在合作尚處於早期階段的國家,隻能指望政府來搞需要大量資金的工程,因為政府可以通過征稅獲得所需的資金,而且也已習慣於管理大事業。然而,由於人所共知的以及後麵要詳細說明的原因,當有別的可采用的辦法時,政府管理工業活動通常是最不適宜的。
其次,有些事業雖然並非個人絕對不能經營,但個人經營的規模和連續性卻無法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苛求。個人完全能夠從英國向世界各地發出客船和郵船,在出現股份公司以前就已有人這樣幹了。但是,隨著人口、貿易和支付手段的增加,公眾已不再滿足於偶然的機會,而要求班輪定期開出,對某些地方每天開出一兩次,對另一些地方每周開出一次,對另一些地方必須每月兩次定期開出大型豪華輪船。很顯然,要維持這樣昂貴的定期的業務周轉,需要有多得多的資本和多得多的合格管理人員,而這不是個別資本家所能做到的。還有另外一些事業雖然完全可以用小資本或中等規模的資本來經營,但卻需要有大筆認購的股金來向公眾擔保金錢方麵的契約將得到履行,特別是當業務的性質要求很多人願意把自己的錢托付給有關的企業時,例如銀行業和保險業的業務。合股原則對這兩個行業是非常適合的。然而,由於統治者的愚蠢和自私,我們國直到不久以前還用法律禁止這兩個行業采用合股原則,禁止集資辦銀行和海損保險公司,目的在於給予政府特許的機構、即英格蘭銀行和兩家保險公司(即倫敦交易所及皇家交易所)以有利的壟斷地位。
合股或合夥經營的另一個優點,是公開性。公開性雖然不是合股原則的必然結果,但卻是該原則的自然結果,並且在某些重要情況下已成了強製性的。在銀行業、保險業和其他完全依賴信用的行業中,公開性比起已繳的大量資本來是取得成功的更為重要的因素。個人開辦的銀行發生重大虧損可以保密;即令在虧損已大到會引起銀行倒閉的情況下,銀行家仍可以維持好些年,試圖恢複其地位,結果是更為悲慘地破產。但定期公布賬目的股份公司卻不那麼容易隱瞞虧損情況。賬目即便被竄改,也仍具有某種抑製作用;股東若在股東大會上對賬目的真實性表示懷疑,便會使公眾有所提防。
以上便是合股經營優於個體經營的一些方麵。但看一下問題的另一麵,就會發現個體經營也有大大優於合股經營的一些方麵。其中主要的是個體經營者對事業成功的關心程度要大得多。
股份公司的管理機構主要由雇員組成。盡管董事會負責監督經營管理並且實際上也由董事來任免經理,但他們僅在個人所持有的股份的範圍內,與公司經營的好壞有切身利益,而他們的股份常常是公司資本的很小一部分,通常也隻是董事本人財產的很小一部分,而且他們一麵參與公司的管理,一麵從事許多其他對其自身利益來說同樣重要或更為重要的事情;除了雇用來的管理者外,沒有人把股份公司的經營管理當作主要關心之事。但經驗表明,表達日常經驗的諺語也證明,雇傭者的經營管理不知要比切身利益者的經營管理差多少倍,不得不雇人管理企業時,“主人的眼睛”一定要盯牢。
經營管理好一個工業企業,需要有兩個完全不同的條件,即忠誠和熱情。雇來管理企業的人,其忠誠是可以放心的。當其工作是嚴格地有章可循時,不容易昧著良心去搗鬼,一旦失職飯碗就會被打破。但要使一家大企業生意興隆,需要做許許多多事情,這些事情都無法事先確定,不可能將其轉化成明確無誤的責任。首先最為重要的是,要求領導人時時刻刻把企業放在心上,不斷地擬訂增加利潤、節省開支的方案。不大可能指望一個受雇於他人、為他人利益管理企業的人,會如此強烈地關心企業的事情。人類的實踐活動已證明了這一點。請看一下整個統治階級和政府部長們的情況。委托給他們的工作是所有職業中最有趣和最激動人心的;國家的興衰同他們的自身利益是息息相關的;而且公眾對他們的毀譽褒貶,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對此人們有最強烈的感受和最廣泛的了解。然而,絕大多數政治家卻無所用心,對所有這些誘惑無動於衷。他們很少考慮造福公眾的計劃,除非不聞不問會給他們帶來更多的麻煩;他們除混日子以外什麼打算也沒有,以此來逃避輿論的指責。小而言之,所有雇用過工人的人都有充分的體驗,即工人隻要不被解雇,就思想盡量少幹活兒。再就家庭仆役來說,除非長期相處和相互照顧已使仆人變得忠心耿耿,具有了某種共同利益感,否則,隻要是無法立規矩的事,主人的利益就得不到照顧,這是大家都看得很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