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活動
生產要素
生產要素基本概念
生產要素有兩種:勞動和適當的自然物品。
勞動或是體力的,或是腦力的;說得更明白些,這一區別乃是或是肌肉的或是神經的;在勞動這一觀念中,不僅應包括所作的努力本身,還應包括在某一職業中因進行思考或使用肌肉而引起的一切不愉快感覺,一切肉體上的不適或精神上的煩惱,或兩者兼而有之。關於另一種生產要素(適當的自然物品),需要指出的是,某些能滿足人類需要的物品是自然存在或生長的。洞窟和樹穴可以提供藏身之處;果實、根莖、野生蜂蜜以及其他天然產物可以用來維持人類的生命。但即令是這些東西,通常也需要花費相當數量的勞動,不是為了製造它們,而是用於尋找和占有它們。除了這些為數很少且不重要的(不過在人類社會的早期是重要的)情形外,自然所供應的物品僅在由人力進行了某種程度的轉化以後,才可用於滿足人類的需要。即便是狩獵部落和捕魚部落賴以為生的森林中和海洋中的野生動物,雖然對其所進行的勞動主要是捕捉,但在將其用作食物之前,還必須將其殺死、切成塊和進行烹調,這些都需要一定程度的人類勞動。天然物質在變成可供人類直接使用的形態之前所需的轉化量,是千差萬別的,可以是象上麵那樣的變化,或物品的性質和外觀更少程度的改變,也可以是非常巨大的變化,以致看不出原先的形態和構造。地球上的一塊礦物和一張犁、一把斧、一把鋸之間相似之處很少;陶瓷和製作它所用的花崗石粉之間,混有海藻的砂子和玻璃之間也極少相似之處。羊毛與絨麵呢,或一把棉籽與一匹平紋細布之間的差別更大。羊和棉籽本身不是自然生長的,而是以往勞動和照管的結果。在上述幾個例子中,最終產品和自然界供給的物質大不相同,因此按習慣的說法,自然界僅僅提供原料。
然而,自然界不隻是提供原料,它還提供動力。地球上的物質不是毫無生氣的,在形狀和性質上完全聽人擺布的。它具有活動的能量,可與勞動合作,甚至代替勞動。在遠古時代,人們把小麥放在兩塊石頭之間碾成麵粉;隨後發明了一種裝置,轉動一個手柄便可使一塊石頭在另一塊上麵旋轉,這一方法略加改進以後,仍為東方常用的辦法。然而,這是很費勁的,因而常用來懲罰冒犯主人的奴隸。後來人們逐漸感到應節省奴隸的勞動,減輕他們的痛苦。這一時代來臨時,人們想出了一種方法,不再用人力而用風力或水力來轉動石頭,所需的大部分體力勞動就是多餘的了。在這種情況下,自然力,即風力或水力,做了一部分原先由勞動所做的工作。
勞動的作用
在上述情況下,節省了一定數量的勞動,工作轉由某種自然力來做。類似這樣的情況,很容易使人對勞動和自然力的相對作用產生錯誤的觀念,似乎自然力與人類勞動的合作隻限於自然力代替勞動工作的情形,似乎在手工製作物品的情況下(如常說的那樣),自然界僅僅提供被動的材料。這是一種錯覺。自然力在前一種情況下和在後一種情況下都起著積極主動的作用。工人取一根亞麻或大麻,將其刻成一根根的纖維,借助於一個稱為紡錘的簡單工具用手指把幾根纖維撚在一起;由此而做成一根紗,再把很多這樣的紗並列起來,用另一些類似的紗橫穿過它們,使其排成交迭的十字形,這部分工作是用一個稱為梭子的工具協助完成的。這樣,他便生產出一匹布,根據原料的不同,或者是亞麻布或者是麻袋布。說來他是用手幹的這個,看上去沒有與自然力合作。但是,這種作業的每一步有可能實現,以及布匹在生產出來後能連結在一起,靠的是什麼力量?靠的乃是纖維的粘性,或內聚力,這是自然界中的一種力,我們能參照其他機械力精確地測定它,並能弄清立足夠抵消或抗衡多大的機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