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苗族傳統體育活動及文化特征
苗族是我國人口中較多的少數民族之一,大約有739.8萬多人(1990)。主要頒在貴州、湖南、雲南、廣西、四川等省(區),尤以貴州頒較為集中,有近368.6萬多人(1990)。苗族人民同我國其他兄弟民族一樣,勤勞、勇敢、能歌善舞、熱愛生活,並具有自己獨特的傳統體育文化。根據筆者多年來懼和調查民族傳統體育的資料來看,苗族的一些民間傳統體育活動,特別是貴州的一些民間傳統體育項目,不僅是娛樂、健身的有益活動,更是慶典、祭祀、節日聯歡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文化意義,至今仍為苗族人民所酷愛。為了進一步促進民族體育事業發展,筆者就對苗族傳統體育活動及其文化特征等問題作簡要探討。
1.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個民族傳統的體育活動的價值,並不僅令在於是否能成為國際性的比賽項目,世界各民族都有悠久的體育文化,與國際上盛行的許多項目,在方法、製度上有所不同,但它們卻有不容忽視的曆史文化價值。各民族豐富多彩的民間體育活動,各自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是在該民族特定的環境區域和特定的社會生活共同體中,經過長期實踐,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成和積累的。它包含了該民族的心理、氣質、經濟、文化、道德和社會組織形式,往往與一個民族的生存環境、節日慶典、土風民俗結合在一起,構成獨特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表現出特有的民族特征和相對獨立性。
2.苗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特征
2.1由功利性向娛樂性轉換
從苗族傳統體育活動的起源來看,具有功利性的特點。就拿流傳於民間的武術來說,與苗族同胞的生存條件、民族鬥爭及其曆史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係。根據考古學和人類學的有關材料,可以知道:在原始社會中,苗族祖先已經學會了製造和使用石器,依靠采集、打獵、捕魚為生;當時,威脅著他們生存的是毒蟲猛獸和險惡的自然環境;為了生存下去,他們無時無刻不在同它們搏鬥。這樣便產生了當時最基本的兩類社會活動:求食和武力。而這兩類活動,很可能就是苗族武術的最早起源和萌芽。再如流傳在黔東南地區的長篇敘事詩《打殺昊蚣》,就形象地描述了那時毒蟲猛獸等自然力量對於人類生活和生產勞動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唯一的出路是抗爭!可見,苗族的武術起源於祖先生活生產鬥爭的需要,勞動生產和自衛活動直接構成了它的內容。而且在曆史上苗族人民的民族抗爭中,武術亦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社會不斷向前發展,苗族武術作為階級鬥爭和民族鬥爭工具的作用逐漸地由低級到高級,由單一到複雜,並且在實踐不斷豐富完善、充實,成了當今我國武術百花園中的一株枝葉繁茂、絢麗多姿的奇葩,並在苗族人民中長期廣泛流傳。
2.2群眾性
苗族傳統體育活動有廣泛群眾基礎。如在著名的武術之鄉鎮遠縣和凱裏縣,苗族同胞不僅男的練,少的練,連婦女們個個都懷有一身勾、搬、衝的真本領,每逢家閑打穀場上或庭院裏常聚集著一群人,翻杆子,練石鎖,使槍緄、舞刀劍,各種武藝般般齊全。春節前後,村寨之間相互比賽,以武會友,無論勝負,不傷和氣。並且在傳授過程中十分重視武德教育,有三教不三不教和三打三不打的教規,形成以健身健身娛樂為主體的群眾性體育活動。
2.3地域性
共同的地域,是一個民族長期共同生活並發生內部聯係的空間條件。我國許多民族傳統文化體育活動,就是在共同地域內形成與發展的。我國自古有諺雲:南人善舟,北人善馬,就是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具有地域性的生動概括。我國北方自古以來是遊牧民族的棲居之地,遊牧生活養成了他們善於騎馬的習性,形成了刁羊賽馬的民族體育活動,而南方民族多靠水而居,舟船是他們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勞動生產中逐漸形成賽龍舟的體育活動,形成獨特的龍舟文化。如台江、施秉的苗族人民長期生活的清水江畔,生活中的部分來源是依靠清水江,便產生了對清水江的信仰。每年端陽前後均舉行盛大的龍舟競渡活動。我省各地的龍舟競渡活動遍及城鄉,並出現憑吊屈原與祭冖苗族祖先兩個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