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6章 通過驗收(1 / 2)

廠房隻是中間砌牆施工,對設備的安裝調試不會造成影響。

孫建平催促陳衛星,直接在設備購置地押運貨物回來。由於購置數量較大,廠家專門派了兩名安裝調試專家,派了一輛小卡車,直抵戚衛鎮西夾河鄉倉庫工廠。

手工機器的生產線,需要木製工作台。孫建平又請了幾班木工師傅,用了三天時間,打造了三條生產線工作台。工作台挺簡單的,筆直的一米多寬橫條木板,足夠十五米長,在上麵固定小型手工操作的機器,一條生產線十台。

調試的開始的時候,招聘過來三十名青年工人也到場了。他們看著原廠的專家怎麼進行調試,怎麼進行操作。一台台的看下來,其實是一遍遍的重複動作,無論怎麼笨的人,看了三十遍也都看會了。

調試整整用了一天時間。孫建平再留專家住兩天,其中一天,他要專家給這些工人做理論培訓,講解機器結構,怎麼操作,以及注意事項。另外一天,就是上馬生產實踐,讓兩位專家對操作人員一個個的指導,直到基本教會。

手工的徽章製造機器,操作起來簡單可控,左手把材料擺進機器施工位置,右手把機器操作杆手柄稍稍用力往下一壓,一枚特定模具裏的徽章就出來了。

專家說了要點,那就是姿勢要正確,操作起來才省力;材料放得位置準,手柄下壓力度適合,不能過輕,徽章才能在溢滿模具,生產出來的徽章麵相才飽滿。

孫建平特意讓副鎮長推薦過來的那五名青年先試,這幾個長得白淨,體型偏瘦,顯得沒多少力氣。但他們相對腦子活,學得快,所以先試是看力氣夠不夠,掌握快不快。

五個青年站成一排,第一次試操作,一擺一壓一出,一枚完好的徽章就出來了。

專家對五枚徽章,逐枚拿起來用放在鏡觀察,連連搖頭,苦悶地道:

“質量不行,沒有壓到位,操作的方法都不對。”

“請盡量找出毛病,好好指導一下,這班青年還從沒工作過,操作這種新機器純外行。”孫建平嘴上雖然這麼說,但他在旁邊也盯著徽章看的,就是沒看出剛壓出來的徽章有什麼質量問題,肉眼實在看不出瑕疵。

專家又做了一次示範,他說一開始下壓碰到材料時,力氣少一點,然後是緩緩地用力,一壓到底,到底後有一個停頓,手感上就是覺得壓滿了,再彈上來。

五個青年上去又試了一次,專家檢驗產品後說:

“基本可以了。平時要在頭腦裏好好想想動作要領,在心裏反複記熟了,操作就是這麼機械,隻要鞏固動作,達到熟練,質量就可以保證。”

接下來又是一批批新員工的試生產,一批五個人。專家都指出不同的毛病,並具當場寫了每個人的需要改正的毛病要點紙條,放在每個人的口袋裏。

經過一天時間的調教,新員工的試生產全部通過。也就是說,每位員工基本能夠生產是合格的產品了。

送走了專家以後,孫建平又建立了檔案,把專家給每位員工的紙條,讓人記上名字,抄了一遍,作為員工以後有針對性地整改的靈丹妙藥,同時作為操作毛病的教典。

倉庫廠房中間的隔牆雖然還沒完全封固好,但工人們已經各就各位,開始試生產了。因為徽章廠還沒正式取得營業執照之前,生產的產品還是文具廠的。

孫建平覺得有必要以訓練為主,生產一批高質量的產品,低至成本價銷售給老客戶,作為回報。這既真抓實幹訓練了員工,又讓老客戶得到實惠,一舉兩得。

趙衛國也正式脫離了副食品廠,開始上崗了。

他要求這批新參加工作的員工,在每天開始動手之前,站在機器前麵,把手搭在機器上,先回想一下專家教導的理論操作要點,以及自已悟得的經驗,然後才開始動手,認真地做出第一枚徽章。徽章做出來以後,他要求員工相互之間用放大鏡交叉檢驗,如果合格,才允許繼續操作。否則的話,要摸出專家的紙條,糾正動作。

趙衛國說:“廠裏的規章製度正在製訂,每人生產的產品,都要逐枚檢驗,合格率要達到99%。一天時間裏,上午生產,下午員工抽簽捉對,相互逐枚驗收。廠裏第一個月的工資,會按照合格率的排名,給出工資檔次。也就是說,三十個人,就可能有三十份不一樣的工資單。”

孫建平補充了一條,“前十五天,隻要求質量,不要求數量。合格率是唯一標準。後十多天,也要看生產的數量。最後是質量與數量雙重考核。”

工廠的小規模化試生產已經開始了,各促輔助施工也開始逐步完備。幾個合夥人把鎮裏的秘書請到廠裏來,讓他把申請驗收正式報告,以及報告用到的各種正規標準的建設施工附件圖紙與資料,全部逐項收集整理,製作成正式的文件。

“萬事具備,隻欠東風”,當一切的工作都完畢後,一份《關於戚衛鎮徽章廠籌建完畢要求驗收的請示》便送到了鎮裏,鎮裏再以批轉的形式報縣裏,縣裏再報市裏,市裏再報省裏。省政府最終批複,請市裏抽調各有關部門人員,組成驗收小組,進行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