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教育發展的狀況和《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產生
一九七八年以後,中國的教育事業,不僅得到了迅速發展,而且也不斷地完善了教育體係,優化了教育結構,科學研究也取得了突出成就。
一、新時期教育事業的發展現狀及其特點
據一九九一年的統計,全國各級各類學校和幼兒園,已經達到139.68萬所,在校(園)學生達到2.44億人。其中各級成人學校39.68萬所,在校學生4424.51萬人。
進入九十年代,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呈現出如下特點:
第一,初等教育得到加強。實施九年製義務教育,首先要求普及初等教育。一九八一年,全國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7.87%,在校學生鞏固率為96.9%。小學畢業生升學率到77.71%;據一九九○年統計,占全國76%的縣數、占全國人口80%以上的地區,普及了初等教育。這與一九七八年大多數縣尚未普及初等教育相比,是很大的成績。
第二,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比較快。中等專業學校在校學生人數,從一九八○年的124.34萬人,增長到一九九一年的227.74萬人;職業中學學生人數從一九八○年的45.7萬人,增加到一九九一年的315.55萬人;成人技術培訓學校從無到有,一九九一年發展到2286萬所,在校學生達到3165.69萬人。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主要是為了適應城鄉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大量中、初級專門人才而發展起來的。
第三,普通高等教育得到充實和加強。一九七八年以後,除國家撥出專款支持全國重點高等學校外,還利用世界銀行貸款購進現代化教學設備,有目的的武裝了一批高等學校的重點學科,使一些高等學校的教學設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對於提高教學質量、開展現代化科學技術的研究,起到了重大作用。同時,高等教育的發展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快的。據統計,一九七九年至一九九一年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畢業生共有508.11萬人,比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七八年的三十年畢業生總數290.4萬人,還要多出217.71萬人。研究生的規模,自頒布《學位條例》以來,逐年擴大,到一九九一年,在校研究生已達到8.81萬人,畢業研究生10.51萬人,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從未有過的。
第四,少數民族教育發展超過全國平均的發展速度。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共中央、國務院特別重視少數民族教育,采取了一係列特殊政策,扶植少數民族教育的發展,使少數民族教育的發展高於全國平均發展速度。
新中國建立後,國家先後在少數民族地區建成高等學校105所,在全國創辦了12所民族學院,不少全國重點大學、地方高等學校還開辦了民族班和預科班。一九九一年,全國高等學校少數民族在校生達到14.18萬人,比一九七九年(38378)人,增長了2.79倍。少數民族的中小學教育發展的也比較快。一九七九年,全國少數民族中學生有205.87萬人,一九九一年達到308.59萬人,增長了50%;同時,小學生由一九七九年的737.82萬人增加到一九九一年的980.65萬人,增長了33%。
在全國普通大、中、小學901萬教師中,有少數民族教師72.65萬人,與五十年代初期相比,全國大、中、小學教師增長了4.3倍,而少數民族教師增長了10.21倍;與此同時,少數民族在校學生數增長了313.15倍,高於全國平均增長速度。
二、新時期教育事業的布局和教育結構的變化
(一)各級各類教育的布局更加合理。一九七八年以後,為了適應實施九年製義務教育的要求,各地對小學的布局進行了調整,以利就近入學;九十年代基本上做到村村有小學,有許多地方的村還舉辦了掃盲班或農民文化技術學校;鄉鎮有中心小學,在人口稀少地區的村設有教學點。中等教育在結構改革中,也進行調整,一般的鄉鎮都有初中,人口稠密的地區還有高中;絕大多數的鄉鎮都有農民文化技術學校或成人教育中心校;多數的縣、區都有高級中學、職業中學、部分縣(市)還辦了農民中專,在鄉鎮企業發達的地區還設有職工中專,並開辦了廣播電視大專班、中專班。九十年代的中國農村,已經形成了各級各類教育相配套又相結合的縣、鄉、村三級教育網絡,使教育更有效地為農村建設服務。一九七八年以來,各地方創辦了一批地方高等學校,改變了過去高等學校過於集中到少數城市的情況,更好地為各地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二)專業教育層次結構進一步優化。一九九一年研究生和大學生本科生在校生的比例為1∶17,研究生招生人數同大學本科畢業生之比為1∶13,實際上研究生招生約一半在職人員,因此,研究生招生同大學本科畢業生之比為1∶20以上。高等學校中本專科學生之比為1∶1.35,從招生和畢業生人數來看,一九九一年,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招生和畢業生人數中,本科、專科學生的比例為1∶1.9和1∶2.2,按國家教委公布的十年規劃,九十年代培養出來的高等學校本專科畢業生的比例數約為1∶1.8,這個比例數是合適的。但個別學科的專科生比例較少。一九九二年,高等學校與中等專業學校(含成人中專)招生的比例數為1∶1.32。按十年規劃的數據計算,比例數大體上為1∶3,看來,中等專業教育還需要大力發展,否則,專門人才的層次比例就要失調。
(三)改變了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內部不合理的結構。一九七八年以後,大力進行了普通中等教育的結構改革,發展了各類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到一九九一年,高中階段的各類學校共招生492.27萬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有243.82萬人,占49.7%,而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和職業中學的招生數為246.45萬人,占50.3%。這樣,高中階段的教育結構,就趨於合理了。初中階段的教育,屬於義務教育,大部分仍為普通初中,隻是有的地區發展了少數初等職業學校,到一九九一年,這類學校的在校學生隻有52萬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