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係統圖書館
中國農業科學院係統圖書館是中國農業科學技術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該係統以中國農業科學院圖書館為中心,包括各省、市、自治區的院屬研究所(室)和研究生院、農業科技出版社、計算中心的圖書館(室)組成。除院館直屬院部領導外,其他圖書館(室)分別隸屬所在農業科研機構。院館承擔了全國農業中心圖書館任務,麵向全國服務。其他圖書館(室)則根據其科研任務,開展農業文獻的收集、整理、宣傳、報道和提供、傳遞信息等圖書情報工作。它們已形成了中國農業科學院圖書館係統。
新中國建立後,首先接管了舊中國農業研究機構的圖書,成立了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圖書室等。一九五七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正式成立後,院館和院所屬的作物育種栽培、土壤肥料等8個研究所以及6個大區研究所的圖書館(室)也隨之正式建立。同年九月國務院批準的《全國圖書協調方案》確定中國農業科學院圖書館、北京農業大學圖書館為全國第一中心圖書館委員會的成員館,共同承擔全國農業係統中心圖書館的任務。此後,中國農業科學院係統圖書館事業有了較大發展。至一九五九年,院屬研究所建立的圖書館(室)已增加到28所。藏書和工作人員都有所增長。
六十年代初,國家進行經濟調整,農業科學研究和農業圖書館工作也隨之有所削減。但在一九六三年召開的全國第一次農業情報文獻工作會議後,中國農業科學院各圖書館的工作人員仍振奮精神,克服困難,在工作上做出一定成績。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開始。許多農業研究所被撤銷、下放,圖書館工作也處於關閉停頓狀態。外文書刊被迫停購中斷,部分圖書資料散佚,使圖書館事業遭到很大損失。至一九七○年八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與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合並,成立中國農林科學院科技情報所後,農業圖書情報工作才開始恢複,步入正規。
一九七六年,粉碎“四人幫”,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業科研事業獲得新生。一九七七年十月召開的全國第二次農業情報文獻工作會議有力地推動了農業圖書情報機構的恢複和網絡建設。中國農業科學院除恢複原有的研究所外,又建立了作物品種資源、農業自然資源、中國水稻等研究所和計算中心、生物技術研究中心、農業科技出版社等。這些機構新建的圖書館(室),使中國農業科學院圖書館係統的隊伍更加壯大。
繼此之後,一九七八年全國科學大會後,中共農林部黨組作出決議,“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建立全國農業資料中心”。一九八○年召開的全國第三次農業情報文獻工作會議、一九八三年中國農業圖書館協會的成立、一九八四、一九八八年召開的全國第四次、第五次農業情報文獻工作會議等都大大促進了全國農業研究係統的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截止到一九八九年底,全係統共有圖書館(室)37所,館舍麵積總計22933平方米,工作人員共339人,其中學圖書館學專業、農業科學專業的229人,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79人。藏書總計166萬餘冊,其中:中文532433冊,外文246741冊。期刊409524冊,其中:中文214285冊,外文195239冊。資料473554冊,聲像、機讀磁帶等1565件。
在文獻資源建設方麵,通過普查、搜集已形成了以農牧業為主的綜合性農業文獻特藏。在文獻整理方麵,實行統一的《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和國家著錄標準,建立和健全目錄體係,編輯各種文獻檢索工具,建立農業文獻檢索體係並進行計算機輸入、存貯等前期處理工作。在讀者服務工作方麵,除加強流通工作外,還開展了定題服務、代查、代譯、複製等業務。截止到一九八九年底,全係統的圖書館共接待讀者5225290人次,外借書刊4936925冊次,提供目錄、題錄691338條。為全國農業科研、教學、生產,為“科技扶貧”、“星火計劃”,做出了積極貢獻。許多農業研究課題,參考他們提供的文獻,取得成功,促進了生產。從而獲得多項獎勵。在建立圖書情報協作網絡,調配藏書,開展館際互借協作,實現圖書館計算機化等方麵,也為中國農業科學院係統圖書館事業的進一步發展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
以下著重介紹中國農業科學院圖書館。
中國農業科學院圖書館位於北京西郊白石橋路30號。新館館舍麵積13300平方米,書庫麵積4000平方米。它的前身是一九五○年成立的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圖書室。一九五七年,隨著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建立,建成中國農業科學院圖書館。建館初期,規模較小。藏書1萬餘冊,工作人員14人。“文化大革命”期間,一度與院情報所、林業科學院合並。一九七六年,重新恢複為農業科學院圖書館。一九八七年又與院情報所、農業科技出版社合並組成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文獻信息中心,仍保留原館名稱和業務編製。該館設有文獻采集部、加工部、流通部和圖書館自動化組。一九八九年工作人員增加到60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曆45人。高級專業職務16人,中級專業職務2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