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船漁具漁法(1 / 3)

漁船漁具漁法

船網工具是捕撈生產一大要素。舊中國的捕撈技術非常落後。新中國成立初期開展船網工具技術改革,以後逐步實現漁船動力化、網具化纖化、助漁導航儀器現代化,奠定了高速度發展生產的物資基礎。

一、漁具漁法結構與變化

中國海洋漁具漁法種類繁多,曆史悠久,各種漁具均有其特殊性能適應捕獲各種不同的捕撈對象。從漁法上劃分,大致為:拖網類、刺網類、圍網類、地拉網類、張網類、敷網類、抄網類、掩罩類、陷阱類、釣具類、耙刺類、籠壺類12類。這些漁具漁法在生產管理上通常歸納為拖、圍、流、釣、定置以及其他作業。由於海洋地理環境、漁業資源、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各海區的漁具種類的分布有所不同;在各個不同時期也有所變化。五十年代,海洋群眾漁業以風帆船作業為主,拖、圍、流、釣、定置作業並存,各得其所。當時,除國營漁輪基本上是拖網作業外,群眾風帆船拖網僅占總產量的10%左右。六十年代,隨著漁船動力化發展,擴大作業漁場範圍和利用多品種資源以後,公認拖網漁業是投入少、產出多最理想的作業工具,既能捕大群體,又能兼捕稀散魚群,捕撈對象廣、生產效率高,以至出現不顧資源、單純追求產量的傾向,過多地發展了拖網作業,流釣作業受到排擠,形成作業單一化的畸型發展,嚴重破壞了傳統經濟魚類資源。一九七九年開始調整近海作業,南海壓減近海拖網作業,向外海發展生產;東海七至十月份停止了機帆拖網,黃、渤海群眾小馬力拖網轉變了作業,拖網明顯減少。圍、流、釣等各種作業所占總產量的比重已有所變化,一九八六年拖網和定置作業比一九七八年所占比重下降了15%左右,圍、流、釣業比重上升10%以上。

拖網。東、黃、渤海漁輪和機帆漁船拖網都是雙拖作業,南海在北部灣外水深100米以內的狹窄水域和國營漁輪多為單拖網作業。各海區有部分單船桁拖網捕蝦、蟹、烏賊作業。八十年代以後發展了中層、變水層拖網,以及浮拖網,但數量不多。拖網五十年代以捕小黃魚為主,六十年代捕帶魚為主。七十年代發現東海馬麵資源,機輪拖網越過80米等深線水域,向外海發展生產。一九八六年拖網產量南海居首位,占海區產量的63%。東、黃海分別占海區產量的31.5%和42.7%。

定置漁具。種類繁多的定置漁具,以張網為主,設在魚、蝦較密集的水域或洄遊通道上,主捕小體型魚類和蝦類,也在一定季節和一定的漁區捕經濟魚類。作業分布,南海較少,一九八六年定置作業產量南海占7%,東、黃、渤海各占30%左右。定置作業具有投資少、產量較穩定的特點,但傷害幼魚資源,國家采取禁漁期和限製作業區域等措施加以控製。八十年代以來,漁區有些農業戶和社會上剩餘勞力擁向定置作業,據溫州地區調查,新發展張網樁頭達1萬支,超過漁民張網作業數量。浙江全省一九七九年張網樁頭達9萬支,到一九八六年增加將近1倍。與此同時,由於海上張網打樁機的產生和應用,有些漁區定置作業網地由原不超過20米水域向深水域(50—60米)發展,加劇了與其他作業的矛盾和保護資源的難度。

圍網。圍網主要以上中層魚類為捕撈對象。發展經曆曲折,每當中上層魚類資源波動下降時,圍網作業轉向拖網生產。圍網分布以東海較多,占海區產量的23.4%,五十年代黃、渤海曾有鮐魚、小黃魚圍(風)網達800多盤。七十年代初,太平洋鯡魚盛期時圍網曾達1500盤左右,隨資源消失而衰落。南海圍網發展曾有26種3235盤之多,一九八六年產量為8.4萬噸,占全海區產量14%以上。東海對網作業具有以圍為主,兼有拖、張的性質,是東海群眾漁業獨特的圍網漁具,居各種作業之首。由於大、小黃魚資源衰退,除冬季帶魚汛外,其他季節兼輪流網作業,船數減少,但仍居舉足輕重的地位。七十年代初,國營公司發展了機輪燈光圍網30組,從此打破了國營漁輪單一拖網作業的局麵,對開發漁場資源有深遠的意義。東海機帆燈光圍網漁業,八十年代發展較快。一九八六年達600多組,年產達10萬噸以上,開發利用上層魚類成為群眾漁船主要作業之一。

流網。流網又稱流刺網,是以網目卡刺魚體,使其不能逃脫的一種網具。流網分布麵廣、種類多,漁獲選擇性強。盡管捕各種魚蝦、蟹類幾乎都有專用流網,但在六十年代,由於優質魚不優價,片麵發展高產網具,流網作業大量減少。自一九七九年調整作業和市場魚價開放以來,流網作業恢複發展很快,據一九八六年漁船調查,沿海流網機動漁船達6.6萬多艘,占總船數的44%左右,成為數量最多的作業。廣東發展中深海流網作業,效益較好。

釣具。特點是成本低,魚獲質量高,是一種有利於資源繁殖保護的作業。五十年代較為發達,如廣東省國營捕撈企業發展金槍魚釣船多達310艘。進入六十年代,其遭遇和流網一樣,加上以機帆漁船興起擴展作業水域,釣業受到排擠而大減。浙江六十年代中期還有小釣船1100多艘,到一九七八年剩下300艘。一九七九年以後,恢複發展較快,一九八六年沿海機帆釣船達到1萬多艘,南海和東海大型釣船已向外海發展。南海釣業一九八六年產量達5萬噸占全國釣業產量的60%,次為福建、浙江南部海區。黃海中、北部也有多種釣具分布,但數量較少。